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婷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教師自行設計日語網路教室對於學生學習之影響-以崑山科技大學日語課程學習為例
    (資訊中心, 2004-06-??) 張婷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住民的文化認同與生活適應:代間及文化相似性的影響
    (2021) 張婷婷; Zhang, Ting-Ting
    因著臺灣社會婚配狀態變化,越來越多新住民母親與其下一代共融生活在社會中。過去研究關心新住民母親生活適應狀況以及新住民二代學校適應狀況,鮮少著墨於新住民家庭代間關係。因此,本研究以對偶資料分析新住民母親與二代的代間關係關聯性。另外,以自編的文化相似喜好評估來實證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是否因文化相似性而在人際選擇上有所影響。本研究有三個研究目的: 第一、為了解新住民母親與其下一代生活適應狀況與文化認同是否有相互影響的關聯性。第二、進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化涵化取向者而影響自身生活適應狀況。第三、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是否因文化相似喜好而對生活適應有影響。本研究發現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對臺灣的文化認同皆會影響彼此的生活適應,進一步亦得知不同文化涵化取向者中為整合型的參與者在生活適應方面都較其他文化涵化取向者佳。最後,在文化相似喜好度的選擇上,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皆偏好地理位置近的國家相對於地理位置遠的國家,但是新住民母親與新住民二代不同的是對於臺灣的喜好,新住民母親較偏好原生國相較於臺灣,新住民二代較偏好臺灣相較於母親的國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北市公立高中實驗班課程與教學轉化研究
    (2021) 張婷婷; Chang, Ting-Ting
    教育因應人類生活傳承需要而不斷進行中,面對複雜與變化快速的現代社會,鼓勵教育的多元創新發展為時代趨勢與潮流。因此,發展特定理念之實驗教育,提供多種不同的教育模式,以利家長和學生選擇,國人對於多元教育型態的期待聲浪日益殷切。 近年來,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於108學年度正式上路,實驗創新的需求與可能性更是大幅增加。迎接此一發展趨勢,研究者希望呼應實驗教育精神,分析十二年國教課綱對實驗創新所賦予的期待與機會。 因此本次研究在爬梳實驗班政策沿革相關報導與整理新北市實驗班計畫相關資料後,以訪談法與文件研究等方式為本次主題進行探究。研究最後依據訪談結果、相關文件資料與研究者自身經驗進行整理分析。本研究的結論有以下三點: 一、實驗班政策之轉變,帶動體制內實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二、實驗教育引領教師教學創新,奠定社區高中特色與發展方向 三、實驗課程豐富學生學習歷程,回饋總綱探究與實作精神 最後的研究建議有三面向,分別是建議教育主管機關訂定明確審查原則,給予正向支持與配套;建議各校分享實驗成果,促進課程與資源共享;建議深化課程實驗創新,呼應與回饋課程綱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中女中系統思考課程設計與實施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7-12-??) 薛靜瑩; 周美婷; 張婷婷; Jing-Ying Xue; May-Ting Chou; Ting-Ting Zhang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為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之一,也是關乎孩子未來的重要能力,為此,臺中女中與財團法人惜福文教基金會於2016年合作導入系統思考課程教學。此篇教學專題將藉由逐步介紹整體教學設計理念、學生學習成果、現場實務觀察、課程實施困難點及改善建議等內容,以提供臺灣中等學校引進系統思考於教學現場之參考。本文章所提及之系統思考教室為高一跨班多元選修特色課程,學生於正式授課前皆未接觸過系統思考。課程規劃將「發問力」列為系統思考之前導課程,課中結合活動體驗、案例及議題分析等內容,以小組團體討論、提問教學與實作(課堂練習與專題報告製作)為主要教學方式,依此引導學生學習系統思考哲學、符號及工具方法,並藉由各類系統案例之分亭,期許學生將系統思考與生活、生命連結,學以致用並逐漸發展出整體思考能力,進而釐清生命中根本而重要的事並提升其問題解決能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3-12-01) 郭鐘隆; 黃久美; 蘇鳳足; 邱靜如; 劉貴雲; 劉潔心; 張婷婷
    本研究蒐集臺灣地區1971年至2001年間,衛生教育首行為科學的介入研究之中文文獻,運用統合分析的方法來評定其在健康相關行為上的介入成效。本研究所選取的介入研究應符合下列原則: 1.測量健康相關行為 2.研究中運用至少一種衛生教育或行為科學的介入方法,3.研究中提供控制組與對照組或前後測結果以供比較,4.研究中提供相關統計數字得以計算成效值,如頻率、百分比、圖表、t-test、F-test, Chi-Square、皮爾森積差相關、P值或平均值與標準差等。相同主題之介入文獻達三篇以上才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共計70萬論文。 本研究由二名研究人員及主持人進行文獻閱讀和譯碼工作,一致性高達0.83。衛生教育和行為科學介入對知識的改變成效最大(d=0.51),為中等的正向效果,此成效於後後測時仍存在。對目標行為、自我效能和態度有介於弱和中等的正向效果,對於行為意向則只有弱效果,測量行為意向的研究則大多未測量目標行為,後後測也大致符合此一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對知識的介入成效最要佳,行為次之,介入地點為學校或工作場所對知識有較高的成效值,多年期介入、與多元介入策略對目標行為有較高的成效值,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延長介入期程、於有組織的場所如學校、職場進行、使用多種介入策略與教學方法,介入效果會較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 郭鐘隆; 黃久美; 蘇鳳足; 邱靜如; 劉貴雲; 劉潔心; 張婷婷
    本研究蒐集臺灣地區1971年至2001年間,衛生教育首行為科學的介入研究之中文文獻,運用統合分析的方法來評定其在健康相關行為上的介入成效。本研究 所選取的介入研究應符合下列原則: 1.測量健康相關行為 2.研究中運用至少一種衛生教育或行為科學的介入方法,3.研究中提供控制組與對照組或前後測結果以供比較,4.研究中提供相關統計數字得以計算成效值, 如頻率、百分比、圖表、t-test、F-test, Chi-Square、皮爾森積差相關、P值或平均值與標準差等。相同主題之介入文獻達三篇以上才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共計70萬論文。 本研究由二名研究人員及主持人進行文獻閱讀和譯碼工作,一致性高達0.83。衛生教育和行為科學介入對知識的改變成效最大(d=0.51),為中等的正向 效果,此成效於後後測時仍存在。對目標行為、自我效能和態度有介於弱和中等的正向效果,對於行為意向則只有弱效果,測量行為意向的研究則大多未測量目標行 為,後後測也大致符合此一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對知識的介入成效最要佳,行為次之,介入地點為學校或工作場所對知識有較高的成效值,多年期介入、與多元介入策略對目標行為有較高的成效值, 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延長介入期程、於有組織的場所如學校、職場進行、使用多種介入策略與教學方法,介入效果會較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衛生教育與行為科學介入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3-12-01) 郭鐘隆; 黃久美; 蘇鳳足; 邱靜如; 劉貴雲; 劉潔心; 張婷婷
    本研究蒐集臺灣地區1971年至2001年間,衛生教育首行為科學的介入研究之中文文獻,運用統合分析的方法來評定其在健康相關行為上的介入成效。本研究所選取的介入研究應符合下列原則: 1.測量健康相關行為 2.研究中運用至少一種衛生教育或行為科學的介入方法,3.研究中提供控制組與對照組或前後測結果以供比較,4.研究中提供相關統計數字得以計算成效值,如頻率、百分比、圖表、t-test、F-test, Chi-Square、皮爾森積差相關、P值或平均值與標準差等。相同主題之介入文獻達三篇以上才納入本研究進行分析,研究樣本共計70萬論文。 本研究由二名研究人員及主持人進行文獻閱讀和譯碼工作,一致性高達0.83。衛生教育和行為科學介入對知識的改變成效最大(d=0.51),為中等的正向效果,此成效於後後測時仍存在。對目標行為、自我效能和態度有介於弱和中等的正向效果,對於行為意向則只有弱效果,測量行為意向的研究則大多未測量目標行為,後後測也大致符合此一趨勢。 研究結果發現對知識的介入成效最要佳,行為次之,介入地點為學校或工作場所對知識有較高的成效值,多年期介入、與多元介入策略對目標行為有較高的成效值,建議以後的研究可以延長介入期程、於有組織的場所如學校、職場進行、使用多種介入策略與教學方法,介入效果會較佳。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韓國民族意識與北韓教育之演變:反共教育、統一安保教育至統一教育(1969-2007)
    (2017) 張婷婷; Chang, Ting-Ting
      1945 年二戰結束後,韓半島便以北緯 38 度線被一分為二,南北分別成立大韓 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形成分裂之勢至今。儘管韓半島分裂已逾 70 年,統 一議題與兩韓關係一直是韓國政府施政的中心之一,韓國也透過教授統一教育以 培養與建立學生對於統一議題的認識與對韓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在漫長的分裂之 中,儘管兩韓關係經歷了國內外許多變動,韓國卻未放棄培養學生將北韓視為同 胞的認知。   因此,本論文透過分析朴正熙至盧武鉉的北韓教育內涵與道德科教科書內容, 以理解北韓教育實際的內容,進而了解統一教育是如何形塑學生對於韓民族共同 體的認知。藉由道德科教科書的內容可以發現,北韓教育主要是透過強調韓國與 北韓擁有共同的祖先──檀君、共同的歷史、文化與語言等元素,將連結兩韓人 民成為韓民族共同體的成員,並形塑受教者對於韓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