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媛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三位新移民母親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之研究
    (2007) 張媛婷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深入探究三位新移民母親參與身心障礙子女教育的狀況。資料蒐集為期六個月,透過訪談、觀察和收集相關文件等方式,與二十六位研究參與者互動而獲得。 經過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詮釋,先呈現三個身心障礙學童和他們新移民媽媽的故事,再進一步提出核心的議題。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新移民媽媽教養子女的能力備受教師和她們自己質疑。 二、新移民媽媽們真的很用心在教養子女,但是大家好像看不見她們在教養上的努力。 三、也由於新移民媽媽對自己教養子女能力的質疑,因此對專業她們也絕對的信任與服從。 四、新移民媽媽積極參與子女學校活動,但限於語言、文字、親師關係或有限話題等因素,難以真正融入。 五、家人或教師的支持,讓新移民媽媽在教養子女的路上,獲得成長的力量。 整體而言,新移民媽媽重視孩子的教育,積極參與子女教育,配合老師的要求,並從參與子女教育的歷程中獲得教養子女的知能,但她們教養子女的努力卻不被看見,也難真正融入參與的活動中。在這樣充滿挫折的教養旅程中,惟有家人或教師的支持,才能讓她們獲得成長的力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早期唸名速度及聲韻覺識預測中文閱讀與認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5-03-??) 曾世杰; 簡淑真; 張媛婷; 周蘭芳; 連芸伶
    本研究探討兒童入學前的念名速度及小學一年級的聲韻覺識能力是否能有效預測其小學四年級的國語文能力。我們在1999年8月蒐集了79位幼稚園大班兒童的各種念名速度,並且在兒童入學後十週,即1999年11月,測量其聲韻覺識的相關能力,包括注音認讀、聲調、注音、拼音等。隨之,在2000、2002、2003年,即兒童一、二、三、四年級上學期結束前蒐集這群兒童的念名速度及閱讀理解和認字的能力,並透過迴歸分析,以學前念名速度與入學後的聲韻覺識能力預測二、三、四年級的國語文能力。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1)歷年的念名測驗再測相關均達顯著水準,顯示念名測驗是種再測信度穩定的工具 (2)聲韻覺識變項是二年級閱讀理解的最佳預測變項,但到了三、四年級,兒童學齡前的數字念名速度對閱讀理解的解釋量就超過聲韻覺識變項,即使將語文智商加入迴歸模型,仍然得到相同的結果 (3)預測兒童二、三、四年級的認字時,仍然見到數字念名的對解釋量的貢獻遠大於聲韻變項﹔把語言智商加入迴歸模型後,仍然得到相同的結果。以上結果說明,以早期的認知變項預測兒童四年級的閱讀理解或認知能力時,念名變項的解釋力都超過聲韻變項。本文說明此研究結果對閱障兒童早期篩選可能有的意義,並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社會性同理: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經驗之探究
    (2015) 張媛婷; Chang, Yuan-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性同理促發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可能性,具體研究目的有三:一、檢視社會性同理模型運用於大學學生社會運動經驗之妥適性;二、探究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歷程中社會性同理運用之具體經驗;三、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培養基於道德信念之社會性同理能力及後續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首先探討社會性同理相關文獻,了解同理之歷程、發展性,及其與道德信念的互動關係,經參考諸多文獻進行社會性同理模型的概念增補及修訂,以作為探究社會運動經驗之理論基礎。接續檢閱社會運動相關文獻,以了解社會運動之概念、定義及其研究取向,再回歸臺灣的研究脈絡及社會運動之歷史發展,以描繪臺灣之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圖像。為了解社會性同理於社會運動歷程之具體經驗,本研究以焦點團體訪談及一對一訪談加以探究。 根據本研究發現作成八點結論:一、本研究修改後之社會性同理模型可解釋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之經驗;二、藉由與社會議題特定當事人接觸能產生微觀同理;三、對於事件具備系統障礙的脈絡性理解乃社會性同理之必要歷程;四、巨觀同理有助於瞭解群體處境進而提升參與社會運動之動機;五、參與社會運動可促發社會性同理;六、影響社會運動參與有其輔助與阻礙因素;七、社會性同理不僅促進社會運動之參與亦有其他效應;八、社會性同理之道德信念可透過參與社會運動而彰顯。 基於本研究之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一、培養基於道德信念之社會性同理能力以促進社會運動參與;二、完備與深化大學學生參與社會運動經驗中社會性同理歷程之探究;三、增進社會性同理研究方法之多元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速公路實施計程收費前後對短程用路人行為之影響分析
    (2015) 張媛婷; Chang, Yuan-Ting
    本研究恰逢計程收費制度全面上路之時,以事前、事後比較分析概念,探討國內高速公路實施計程收費後對短程旅次用路人路線移轉行為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結合潛在變數之二元羅吉特個體選擇模式,分析樣本之旅次特性、社經特性、心理認知潛在變數及旅行時間和旅行成本對於用路人路線選擇行為的影響。最後,則以無潛在變數之顯示性偏好模式進行計程收費實施前後之機率分析、彈性分析和福利經濟變動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計程收費實施後有98.5%的受訪者留駛高速公路;留駛高速公路的樣本中,97%的人維持和過去相同的起迄點交流道。事前模式的SEM分析中,各假設皆成立:「認知效果與效率」對「政策接受度」有正向的直接影響(H1);「認知公平」對「政策接受度」有正向的直接影響(H2);「轉移障礙」對「留駛高速公路的意向」有正向的直接影響(H3);「政策接受度」對「留駛高速公路的意向」有正向的直接影響(H4)。而事後模式的SEM分析中,僅支持H1、H2、H3,不支持H4。 本研究建立之無潛在變數及結合潛在變數之二元羅吉特模式,所有解釋變數皆達顯著水準,且同一變數於事前和事後模式中的符號相同。模式較估結果發現,影響路線選擇的變數有:方案特定常數、旅行時間、旅行成本、轉移障礙、政策接受度、通勤目的、所得、性別。事前選擇模式較估而得的時間價值與事後選擇模式之時間價值的結果相當一致。其他應用分析方面,總體用路人於計程收費實施後行駛高速公路的機率上升;總體彈性值約為-0.0374;計程收費實施後用路人整體效用有提升。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