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子超"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7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93暨94年度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整合案推動策略研究
    (2006) 藍韡婷; Lan wei-ting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畫」學校之推動歷程與現況調查,及理想的永續校園中適宜採用的教學策略與主題;獲得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劃學校推動永續校園計劃的需求與障礙、困難。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93與94年度參與「教育部補助永續校園局部改造計劃」整合案的學校共168所,每校各發放2份問卷,共回收251份,有效問卷為240份。 本調查研究發現,整合案學校在永續校園推動調查面向中,以「在進行校園空間規劃前,會審視校園與周圍環境區域地圖,針對學校與周圍環境狀況進行基礎資料調查,以了解校園與周圍環境」在校內推動程度最高,「針對永續經濟議題發展行動計劃」推動程度最低;與社區方面的合作、「爭取縣市政府支持永續校園計劃策略,以獲得計劃配合款或協助資源」等等,令教師感到執行的困難程度較高;針對各要素類別的重要程度而言,教師認為「進行永續校園計劃過程中,與建築師或規劃人員充分溝通以促進改造計劃執行」的重要程度最高。 在理想永續校園中適宜採用的教學策略與教學主題而言,在校內推動程度上,各項教學策略在校內的推動程度由高至低分別為利用「戶外教學」、「合作學習」、「經驗與感受學習」、「探究學習」、「問題解決」、「服務學習」、「價值教育」、「說故事」、「反省與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進行永續教育的教學活動;執行困難程度最高的為利用「反省與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最適宜的為「戶外教學」,「反省與創造性思考」教學策略在校內進行的適宜程度最低。在適宜採用的教學主題中,「健康營造環境的議題」在校內的推動程度最高,其他依序為「生命教育的議題」、「永續社區的議題」、「永續農業的議題」、「永續旅遊的議題」、「了解人口、與世界飢荒的議題」、「人權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文化與宗教信仰的議題」、「原住民知識與永續發展的議題」、「婦女與永續發展的議題」;永續發展社會面項議題的教學,對教師而言,在校內的執行困難程度較高;依適宜程度而言,以「健康營造環境議題」的融入最適宜。 在永續校園推動需求方面,教師需要更多的專家學者的協助、資訊、經費與支持、成功案例的分享與介紹等等。在推動歷程中所遭遇過的困難,除因「本身教學與行政業務過於繁忙」、「小校人力不足」而使推動過程面臨困難外,亦認為永續校園計劃的硬體空間改善與教學間的配合,執行時間至少要2-3年,對於目前計劃的執行時間感到不夠充裕。另對專業成長訓練研習、相關永續校園概念資訊、建築與專業規劃人員諮詢管道等等亦感不足。 關鍵詞:永續發展、永續校園、永續教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An Investigation of Taiwanese Graduate Students' Beliefs about Scientific Knowledge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1995-06-??) 張子超
    諾瓦克(Novak)的「人類建構論」(Human Constructivism)指出學習是一種 意義建構的過程,而這意義須包含心理學和哲學認識論的範疇;據此,本研究在 於探討研究生對於科學知識的信念及態度。對於認識論的定義及類別,本研究是 根據努茲保(Nussbaum)對哲學派別的分析、林肯及辜巴(Lincoln & Guba)對後實證 哲學和自然哲學所給的區別、及艾得默生(Edmondson)對邏輯實證主義和建構主 義的描述。本研究設計以問卷調查法為資料收集的工具及以描述性統計分析為資 料分析的方法,這研究較偏重質的分析,以調查結果的描述及闡釋代替假說的測 試。本研究分析研究生對於問卷上與觀察、研究過程、數據資料、研究結果、知 識本質、及科學知識的建構與發展等主題所作的反應,以瞭解他們的科學知識信 念。研究結果指出研究生對於不同的主題會採取不同的立場和信念,因而他們的 科學知識信念常相互衝突而前後不一致。整體而言,在討論與科學知識有關的認 識論議題時,研究生的態度較為中庸,在一些議題上贊成建構論的觀點,但當論 及與實際所從事研究工作相關的議題時,則採取絕對的邏輯實證論觀點。可見邏 輯實證論觀點仍為學校教有及研究單位約主流,不過研究生能以中庸的態度討論 認識論的議題,也說明建構論的觀點漸受注意。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等學校地理科教師發展環境議題融入課程之研究
    (2021) 林大正; Lin, Ta-Cheng
    教育部於 2014 年公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並於 2019 年 正式實施。除了公布各領域核心素養、課程架構與規劃之外,各領域也有其學 習重點與目標。另外也公布十九項融入議題與其實質內涵,其中環境教育作為 四大重要議題之一,有中等學校地理科教師便藉由環境議題融入課程,來傳達 環境教育的理念與目標。本研究訪談五位選擇環境議題作為議題融入教學的中等學校地理科教師,嘗試瞭解其進行環境議題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原因,並進一步探究其在進行課程設計與教學時的實務經驗、遭遇問題與對策,以及環境議題融入課程能為中等學校地理科教師帶來的改變。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環境議題本身就容易和地理科的核心素養、學習目標進行連結,適合以地理科的知識內容為基礎進行環境議題融入課程。課程的知識範疇多來自學校周遭、教師經驗和學生生活,而教師在課程設計時會依序按照確定教學單元、確定課程目標、教材分析、知識情意技能分析、教學活動安排、教學評量擬定進行課程設計。然而,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需要考慮議題特性、學生行為表現、教學內容與節奏的調整,以及需要在教學時作為引導、示範者與支持者的角色。而教師會因為環境議題融入課程的執行增進自我信念與教學知能,並且能促進學校中環境教育與科際整合的推展,以及讓教師與學校行政組織合作更加緊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Ronald L. Sandler德行取徑探究環境倫理教育的蘊義
    (2014) 李岷駿
      本研究殷於楊冠政所述:「環境教育之終極目的乃是培養具有環境倫理信念的人,具備正確的環境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環境倫理在環境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德行取徑環境倫理(virtue-oriented approach of environmental ethics)的研究旨趣在於描繪,人們面對自然環境時,應基於哪些人格特質-「環境德行」來追求人類與環境的繁榮興旺。由於德行取徑重視倫理的實用目的與情境因素,與環境教育強調通過價值、態度的改變,使人願意積極面對環境問題,擁有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不謀而合。因此本研究以「哲學研究法」,對於相關文獻,進行概念分析,以歸納、演繹與詮釋等方法,統整出德行取徑環境倫理的教育目的與內涵。   首先,以Ronald L. Sandler《品格與環境-德行取徑環境倫理》一書作為理論依據,說明「德行取徑的哲學基礎與理論特色」、「環境德行的內容」、「實踐導向的倫理判斷與行動」。而依照德行取徑環境倫理的理論架構,來詮釋環境典範人物-瑞秋‧卡森,對抗DDT化學農藥濫用的案例,具體說明:如何進行倫理判斷、實踐需要哪些德行。並且檢視卡森整體的生活風格和人生態度中,值得學習的環境德行。   研究結果認為,德行取徑以自然主義式的評估、多元目的論之解釋、各類的環境德行,來詮釋環境倫理。環境倫理教育之目的是培養具有實踐環境倫理的能力、陶冶環境德行,追求人與環境的繁榮興旺。而本研究歸納出下列環境德行:一、融入自然,二、自我認識,三、關懷他者,四、理性判斷,五、實踐能力。而德行取徑的倫理教育特色如下:(1)重視學習者主體與經驗、(2)培養社群感與關係、(3)提昇自我內外的覺察能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THE影響力排名與大學永續報告書分析臺灣高等教育機構SDGs執行現況
    (2024) 郭芸滋; Kuo, Yun-Tzu
    自聯合國發布「2030永續發展議程」與設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以來,高等教育機構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角色,需要展現相關行動以實現SDGs,並開始發布永續報告書向社會傳達其永續發展成果。隨著全球對永續發展的重視,出現以SDGs為評估標準的大學排名系統。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從2019年起發表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Impact Rankings),是第一個根據SDGs表現評估大學的排名系統,被視為一種了解大學執行SDGs成效的工具。由於目前關於臺灣高等教育機構THE影響力排名與永續報告書的研究還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之目的為了解THE影響力排名中臺灣高等教育機構的排名情況,及分析其中八所大學之永續報告書以了解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各項SDGs的行動策略。本研究採用描述性分析與文件分析,針對永續報告書使用Monteiro et al. (2023)提出之永續發展目標報告評估框架,分析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實踐SDGs之具體作為,並比較各項SDGs資訊揭露差異。研究結果發現,臺灣參與THE影響力排名的大學數量逐年提高,且在最新排名結果中,臺灣公立大學、公立技職及私立大學的入榜數量已超過全國同類型大專院校數的50%。綜合探討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在THE影響力排名結果與永續報告書可發現呈現相同趨勢,SDG9為排名成績最優秀的項目,各校皆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與創新技術發展。而平均排名成績較低的項目為SDG5、14與15,SDG14更為資訊揭露比例最低的項目,表示環境方面在大學受到較少關注。本研究藉由分析臺灣高等教育機構在THE影響力排名的趨勢發展與大學永續報告書內容,了解大學可透過結合內部行動和外部合作,綜合運用資源、技術與知識,發揮教育、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功能,實踐各項SDGs。本研究期望提供教育政府機關、大學、大學利害關係人及後續研究者對排名結果運用及永續報告書研究之參考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健康促進觀點建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之設計與發展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4-07-31) 劉潔心; 紀雪雲; 張子超; 廖梨伶; 張麗春
    本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童為主要對象,主要目的在於發展建構一具信效度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除建立其常模外,並同步驗證學童健康素養與健康指標之相關性。期待本研究所研發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藉由生活技能融入導向與學童生活情境真實模擬的線上測驗工具,能確實反映出學童健康素養的表現。本研究期程共三年,本年度為第一年,旨在「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之建構,透過基礎資料的建立及專家審訂的方式建立模式架構,共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首階段以深度訪談的方式,以能獲取學童的真實生活情境,先訪談10位導師及11位家長以獲取大量的學童健康生活問題與情境,並以此訪談結果建立情境式問題,訪談30名學童,同時確認訪談達資料飽和狀態才停止訪談。第二階段是由質性訪談與分析的結果,將學童所面臨的健康困境,由健康教育教學重點總表及世界衛生組織所提出的健康生活技能中,找出相對應的健康能力,以建構「學童健康素養」的內涵;第三階段則是依據健康素養三種層次:功能性健康素養、互動性健康素養、及批判性健康素養,衍生出健康促進觀點的操作性定義,再將所找出的學童健康素養能力依三大層次加以分類,研擬出「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的初步架構,再進一步以專家座談會(20名專家)及德懷術調查法(2次,共約30名專家)來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  本年度所建構之「學童健康素養」內涵,共包括39項素養能力,且內容涵蓋十個健康議題;本研究重新以健康促進觀點,界定健康素養三種層次之定義後,再將此39項素養能力進行分類,並提出「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初步架構,架構中共包括:22項功能性健康素養(其中7項屬基礎知識;15項屬基礎態度或技能)、9項互動性健康素養、及8項批判性健康素養。本研究即將辦理專家座談會(六月)及德懷術調查(七月),除透過專家座談會再次檢視學童素養能力的指標代表性與分類的正確性外,也經德懷術調查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包括:向度、指標、評量項目、量尺等;相信在確認「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後,應能順利於下年度建立情境模擬式線上測驗並進行信效度檢驗與修正。  本年度由學童的真實生活困境找出在健康教育教學中,對其具高度重要性與相關性的素養能力,同時,植基於健康促進觀點上,本研究也重新提出健康素養三大層面的操作型定義,建立「學童健康素養評價模式」的初步架構,此架構突破過去僅以功能性健康素養為主的評價模式,融入互動性及批判性的健康素養層級,預期能使該測量分數更能反映出健康素養所強調的對健康相關訊息的判斷、思考與做決定的能力,此為在健康素養測量上的一大突破。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植物為主要媒材的立體造型手工藝創作之研究
    (2022) 王文輝; WANG, Wen-Huei
    綠色工藝精神蘊含自然、循環、再生、生命力等元素,是一股清新的當代工藝潮流。每種植物的莖、葉、花、果實、種子都各有其特色,經乾燥後的植物材料是一種非常好的媒材,只要運用這些特色進行創作,就會完成一些令人驚豔的創作,而這些創作也符合綠色工藝之精神。本研究是使用經乾燥後植物之枯枝、落葉、落果等自然素材進行動物立體造型手工藝創作,研究中會探討植物材料的取得方式、處理方法、整理方法、分類收藏等,並透過市集擺攤展示這些創作出的手工藝品。研究結果發現,以植物為主要媒材,經觀察模仿動物的形象,運用想像力、創造力,可以創作出動物造型的手工藝作品。尤其植物材料轉變為動物造型手工藝品,兩者之間的反差,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奇感,促使人們想要參觀這些作品,也是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植物所能展現的魅力,讓更多人體會到大自然的奧妙。依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建議可以發展立體動物造型之文創商品,或是將以植物為主要媒材之創作成果,轉化為環境教育課程。關鍵詞:植物材料、手工藝品、立體造形、環境教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永續校園生態景觀池發展環境教育課程之探討─以台北縣深坑國小為例
    (2008) 林鈺晟; Lin Yu-Cheng
    摘要 教育部推動永續校園計畫,讓綠建築及生態環境在校園中展開,這項轉變讓環境教育在校園中茁壯。其中生態景觀池(生態濕地)更提供了豐富的水與生態之環境學習棲地,讓學校可以進行環境教育教學,生態景觀池的研究也逐漸探討到教學上的使用與環境教育的發揮。流水學習法是環境教育使用的教學策略之一,重視感官經驗,希望讓學生能感同身受去關懷環境。研究者希望學生在經歷流水學習法後能將學習到的原則實際運用到現實生活,而加入經驗學習圈中實際運用的概念。經驗學習圈經常運用於探索教育中,認為學習是透過經驗而來,注重將學習到的原則實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本研究目的在結合流水學習法、經驗學習圈教學策略發展環境教育課程。本研究採協同行動研究方式進行,以台北縣深坑國小永續校園生態景觀池為場域,與在地教師共同規劃課程,經過專家審核後進行教學,研究對象為教育部攜手計畫學童,以半個學年八次的活動,探討兩學習策略如何運用於環境教育教學。利用教師訪談、學生訪談、教學觀察紀錄、文件資料等方式進行質性資料蒐集與分析。 本研究發現(一)流水學習法與經驗學習圈可運用於環境教育教學上。(二)課程子單元的連貫性、學習者間的互動是兩學習策略中重要影響因素。(三)經過教學後,學習者能具體展現環境教育目標的內涵和能力。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消費價值理論探討無包裝商店消費者行為影響因素
    (2024) 凃欣雅; Tu, Xin-Ya
    負責任消費是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隨著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積極制定政策和法規,以及大眾對資源使用及其對環境影響的持續關注,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減量與再利用,更全面的考慮商品從生產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這使得強調環保、減少浪費和尊重生命等永續價值的無包裝商店逐漸受到歡迎,然而,與超市和大賣場相比,無包裝商店除了面臨合作廠商選擇有限、商品保存不易等問題外,消費者也需花費更高的價格、更多時間,且品牌選擇較少,種種困難使得無包裝商店的發展受到限制。無包裝商店消費模式的推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消費者的接受意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消費者選擇到訪無包裝商店購物的主要因素,並了解不同類型消費者對無包裝商店的看法差異。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收集資料,依據Sheth et al.(1991)提出的消費價值理論,分析消費者選擇到無包裝商店消費的原因,並藉由調查無包裝商店消費族群特徵、消費經驗、消費者的期望與建議,以進一步討論消費價值的多元內涵。 研究結果顯示「情感價值」是預測消費者是否會選擇到無包裝商店消費的關鍵因素,「功能價值」則是消費者再次到訪,甚至是能否成為忠實顧客的關鍵,當無包裝商店提供的商品和服務所傳遞的理念,越能讓消費者感受到與本身價值觀相符,越能在消費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到無包裝商店消費的意願也就更高,因此,無包裝商店若能強化情感價值的傳遞,同時確保商品品質並清楚標示,將有助於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本研究的結果可以提供政府單位和無包裝商店業者適切建議及未來執行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關注本位採用模式探討臺北市國中地理教師關注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研究
    (2015) 曾琬婷; Tseng, Wan-Ting
      本研究旨在以關注本位採用模式,探討臺北市國中地理教師對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關注階段現況及與不同背景變項間的差異情形、探討其對於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實際的使用層次、並進一步探究其關注階段與使用層次間的關係。   在關注階段的探討上,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實施「國中地理教師對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關注階段問卷」,回收124份有效問卷,再以SPSS 22 for Windows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在使用層次的探討上,以訪談法之立意取樣的方式對5位受訪教師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分析研究對象之使用層次情形。依據研究目的與問題、研究結果與分析,本研究發現: 一、整體關注階段以「後果關注」階段為最高。 二、在「性別」、「教育程度」、「學校規模」、「是否為學校環境教育指定人員」、「是否已取得環境教育人員認證」、「是否為環境教育相關社團成員」之背景變項,對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的關注階段達顯著差異;「年齡」、「教學年資」對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的關注階段具有相關性。 三、本研究之五位不同最高關注階段的受訪教師,其在環境教育議題融入教學之「關注階段-使用層次」分別為:「察覺-機械式地使用」、「個人-例行化」、「後果-統整」、「合作-精緻化」與「再關注-精緻化」。 四、關注階段與使用層次間存有相互關聯性,但兩者之間仍可能受不同性質的問題而有所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企業的永續意涵與員工環境素養-以台泥和平分公司及DAKA生態循環園區為例
    (2023) 李炫逸; LI, Hsuan-Yi
    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已不只是單純從慈善、回饋等作為出發點,甚至成為展現企業「永續經營」企圖心的舞台,透過環境、社會、治理 (ESG) 等面向,以「當責」的態度,與社會與環境和平共處。台泥是臺灣第一間上市公司,過去給人的印象是掠奪環境資源、高污染的傳統產業。近年來台泥積極轉型,在許多CSR大獎上取得佳績,可說是傳統產業轉型的典範,其中又以台泥和平廠及DAKA生態循環園區的設立,作為企業推動永續經營的先驅及實驗場域。台泥不只是對外的形象包裝,同時也有系統地將永續理念深根至各部門員工,以提升整體環境素養。本研究以台泥和及DAKA園區為例,釐清企業發展永續的過程,及員工環境素養培力的成果。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環教素養的探討。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以台泥和平分公司員工與對照組相比,在環境素養各向度上,皆有較優異的表現。分析原因,和平分公司作為台泥發展永續策略的實驗場域,營造永續環境之氛圍,並與社區和平共處,進而帶動員工提升環境素養。然而研究也發現,部分族群及推動的方式,呈現相對較不積極的態度,因此透過這些區塊的調整,將有助於企業推動永續績效上事半功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住屋節能改善實作之歷程研究
    (2008) 林學淵; Hsueh-Yuan Lin
    環境教育的目標為培養出能積極採取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而臺灣近年來各種社會環境行動不斷,民眾在進行環境行動時,其過程也是一種作中學的環境教育。行動能力的概念為丹麥學者提出,旨在讓學生從實際的環境行動中學習如何行動,培養批判性思考,並從參與行動過程體會民主的精神。而增能是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概念,其中心思想為居民藉由對他們認為重要的議題行動,在過程中培養權力的概念,以便能對他們的生活、社區及社會產生影響。 本研究採質的研究法為主,包括參與觀察、訪談、文件蒐集與札記。本研究歷經二年,實際經歷住屋節能改善行動各項活動,以推動節能改善行動的民間環保團體、參與住屋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學員、及節能改善實作案例的住戶成員為主為研究對象。歸納分析之後,發現參與住屋節能環境行動的成員所學深受行動的背景與過程影響,而其學習與影響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保組織的學習及改變、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課程的後增能影響、節能改善實作過程對住屋成員造成的影響、以及對環境行動的看法。 在「民間環保團體的學習及改變」方面,環保團體擴大議題策略,不再完全以批判爭議來做為組織論述主題,增加能源與環境議題教育的扎根工作,來喚起民眾對能源與環境議題的重視意識,以較廣及軟性的議題來論述及經營,逐漸獲得更多民眾與社會的認同及支持。在「民眾參與節能工作坊後的影響」方面,計畫執行者以各種方式傳達節能議題教育民眾,研究發現參與住屋節能行動成員在行動中的確培養了行動能力,並且經歷了增能過程,與其他同好或社會大眾的互動中也逐漸對他們造成影響。在「節能改善實作住屋成員的影響」方面,研究發現,節能改善的方式不一定要更換硬體設備,也可以是使用者的想法、行為或生活習慣的改變。在「對環境行動的看法」方面,成員體會到行動的過程重於結果,民眾參與的重要,並知道如何處理與應用專業知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於參與者的環境覺知、節能行動的誘因、民間環保團體的社會資本,以及環境教育者應用行動能力概念設計課程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偏鄉特色遊學的環境教育意涵與地方感形塑
    (2017) 吳岡旆; Wu, Gang-Pei
    「特色遊學」計畫是因應迫於眉睫的少子化問題,由偏鄉學校整合區域性的自然環境、人文歷史與產官學資源,發展出以學校為核心的學習路線與特色遊學課程,重視地方與環境對學習的重要性,是協助偏鄉教育發展的重要策略。 本研究以連續參與104及105年度的偏鄉學校特色遊學計畫的學校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探討、內容分析法與半結構訪談,探討以下三項主題:1. 臺灣偏鄉特色遊學的發展脈絡與教育意涵;2. 偏鄉特色遊學課程的環境教育意涵; 3. 偏鄉特色遊學課程中地方感與環境教育意涵的關聯性。 研究結果如下:目前偏鄉特色遊學的參與夥伴透過跨校策略聯盟與社區資源的投入,建立起融合地方本位教育、在地知識與經驗學習的學習架構。而偏鄉特色遊學的課程利用環境做為發展的元素,從心理情感、個人經驗與地方環境的認知與行動的脈絡中,建立起在地參與者環境價值觀與態度,為偏鄉特色遊學構築地方感的關鍵,這些學習經驗產生對地方正向的意義建構與經驗轉化,形成對地方的認同與依附情感。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新能力與通識教育座談會
    (通識在線雜誌社, 2014-01-01) 陳登武; 張子超; 劉美慧; 莊佳穎; 蔡傳暉主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創新能力與通識教育座談會
    (通識在線雜誌社, 2014-01-01) 陳登武; 張子超; 劉美慧; 莊佳穎; 蔡傳暉主持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之研究
    (2013) 陳清淨; TRAN THI SAU
    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向來是環境行為研究中最常受到關注的一種環境行為。本研究主要探討國內關於具有設籍在台北市之越南籍新移民的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研究。研究結果將以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的文化背景、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及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之變項對垃圾處理及分類行為的作用大小做一個整合的呈現。 本研究大約針對200 位具有設籍在台北市之越南籍新移民為母群體進行研究,並採取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法以質性研究取向,透過台北市越南籍新移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態度,影響其表現的行為來做分析。在調查發現:台北市地區越南籍新移民在垃圾處理及分類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等不同變項下,無顯出明顯的差異,但越南籍新移民民對垃圾處理及分類知識、態度及行為上則有顯著差異,而且當新移民垃圾處理及分類知識愈高,對環境即抱持正向積極的態度,則越能表現負責任之環境行為。 一、 做垃圾處理及分類為了配合政府政策,把日常所有的垃圾分成三大內,按照規定的時間和定點配合,就是提升新移民對生活環境行為負責任,僅可教下一代。 二、 培養新移民環保的觀念和分類之習慣,以方面有助於資源再利用並可減少垃圾產生量,另方面有助於提昇生活品質 三、 對剛來台灣的新移民,家庭陪伴做垃圾處理幾分類是十分重要。 四、 對政府的垃圾處理及分類政策,大多數新移民希望政府能為剛來台的新移民姊妹們開一些有關環保基礎課程。 對新移民環境行為加強做宣導,要有新移民母國的標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對於社區居民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
    (2018) 陳冠羽; Chen, Guan-Yu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南官田社區居民的環境教育素養現況,以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水雉有較為密切互動的東庄里社區居民,以及位於官田區極東點的大崎里社區居民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 本研究以社區居民的環境素養為研究架構,以官田當地居民對於自我家鄉的地方感為核心價值,問卷內容包括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三個面向。為符合臺南官田地區之在地性,研究者在回顧相關文獻後,深入了解鄰近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之官田當地現況,期望問卷內容能更貼近當地居民。問卷樣本數為117 人,發出117 份問卷,收回114 份,回收率達97﹪。 研究資料使用SPSS 軟體予以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之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與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互動關係等變項,「居住地區」對環境素養差異情形達顯著水準,主要表現在「環境知識」及「環境態度」面向,研究結果顯示:1. 居民對不同的概念知識落差相當大,居住地區會影響整體之環境概念知識。2. 在環境行動策略知識的部分,大崎村居民得分高於東西庄社區居民,顯示農業與生態的矛盾,仍會間接的影響社區居民的作答。 3. 居民在環境態度方面的覺知與敏感度高,居民的生活與周遭環境有密切相互作用。4. 社區居民對於水雉生活在官田地區有在地情感的關懷,但對於季節轉變所帶來的水雉族群數量影響的環境敏感度相對較低。5.「環境行動意圖」與「環境行動技能」分數較低,顯示從環境態度上的轉變到環境行為上的實際落實仍有一段空間。 環境素養在環境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或間接影響正向環境行為的產生。從過去研究結果得知,環境素養越高者,其環境行為之表現越佳。然而在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仍會產生不同的研究結果。鄰近臺南官田區水雉生態教育園區,與園區有較為密切互動、資訊上取得較為方便的社區居民,主要影響「環境知識」,需仰賴環境教育將環境知識、態度轉化為正向的環境行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參與「綠色生活地圖」環境教育課程之學習歷程研究
    (2015) 張建維; Chang, Chien-wei
    本研究以實驗教學方式,設計並實施一門為期13節課的環境教育課程,以18名七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並以校園空間作為研究與活動實施場域,目的在於瞭解國中學生在「綠色生活地圖」課程中的參與學習歷程與環境學習成效。主要研究方法是蒐集環境學習問卷與社團回饋問卷等量化資料,以及參與觀察、文件分析、訪談記錄等質性資料,分別針對學生學習歷程、環境學習表現、課程喜好與接受度等項目進行分析討論。 研究發現 ,綠活圖課程的多元活動方式能夠符合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有助於國中學生在各層面環境素養的提升。其中綠色圖示與景點調查活動能夠有效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對校園的關切,並使學生在校園環境問題上的認識與責任感有顯著的進步。此外,透過適當的引導,綠活圖課程能夠與環境改善活動結合,提供學生在環境行動上的學習與經驗。 研究中除了建立一套適合國中學生的校園綠色生活地圖環境教育課程,提供完整的教學過程與學習文件,並且提出以下建議:(一)學校應鼓勵教師透過綠活圖繪製進行環境教學,並透過適當的教學引導與獎勵措施,將繪圖活動與校園或社區的改善行動作結合。(二)教師可依據課程時間與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場域範圍,並透過教師與社區的協同合作,提供更多元的環境學習元素。(三)若能擁有更充足的課程時間,可安排學生實際進行環境改善的行動,使學生在環境行動技能與環境行動經驗上有更完整的表現與學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內外環境教育法比較之研究
    (2010) 吳鈴筑; Wu Ling-Chu
    環境教育立法是時代的趨勢,適逢國內外積極推動環境教育專法之際,而且我國剛完成公布環境教育法;鑑於環境教育法重要性,將影響未來環境教育政策的推動。本研究問題為一、國內外環境教育法規範內容有何異同及特色?有何值得我國參採之處?二、我國環境教育法對環境教育有何可能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比較分析法及深度訪談法,分析比較法以美國、巴西、日本、韓國、菲律賓與我國之環境教育法的法律內涵進行比較研究;另為瞭解我國環境教育法對環境教育可能的影響,則利用深度訪談法訪談對環境教育實際運作有多年經驗及深入瞭解之學者、環保團體及政府行政人員之觀點,再進行資料整理、歸納、分析與詮釋。 研究結果為國內外環境教育法之共同性規範為立法目的符合環境教育發展理念、規範對象為全體國民、環境教育主管機關大部分以環境機關主導、重視學校環境教育推動、著重環境教育專業人員養成及提供經費推動環境教育;而差異性規範為社會環境教育推動方式不一、少數國家明列環境教育場所、環境教育認證主體規範不同及有些國家沒有明確經費來源。另外,我國環境教育法推動可能的影響,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環境教育法有助於解決所面臨問題、經費規範對環境教育有相當幫助、認證可以提升品質及專業化等。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分別為一、我國環境教育法推動重點:將環保概念及環境議題形成信念、運用媒體宣導擴大全民參與、提升政府機關行政效能、增進政府人員環境教育專業能力、提供各種機制促進各界參與及加強學校環境教育課程與人才培訓等。二、施行細則及子法研訂方向:周延完善訂定施行細則、健全公正研訂認證辦法、研擬基金有效運用配套、建立落實4小時環境教育管考機制及妥善規範裁罰基準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內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之研究
    (2007) 高紹惠; KAO SHAO-HUI
    本研究旨在透過適切的調查,以瞭解我國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認知程度與能源態度之傾向,所使用之研究工具為考量國內外能源與環境情勢,並參考相關文獻後所擬定之「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能源認知與態度問卷」,研究對象為我國七所環境教育相關研究所學生,共計發出問卷242份,有效問卷數為172份,有效回收率71%。問卷結果以統計套裝軟體SPSS 10.0進行統計分析,所採用之統計方法包括次數分配、百分比敘述、平均數、標準差、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男性學生在「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上及「能源與環境」、「節約能源」的態度傾向上優於女性學生。 ●30-39歲學生在「能源基礎概念」的認知程度上優於其它年齡層,而20~29 歲學生之能源態度最為正向積極。 ●文、法、商科系畢業的學生在「節約能源」認知程度上優於其他科系;理、工科系畢業的學生在「永續能源」認知程度上及「能源與環境」態度表現上優於其他科系;而農業科系畢業的學生在「核能發電」態度傾向上優於其他科系。 ●不同能源研習時數在「永續能源」認知程度上及「能源與環境」、「核能發電」與「節約能源」等能源態度上造成顯著差異。 ●全職學生在「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較在職進修學生高,不同行業別之在職進修學生在「整體能源態度」傾向上並無顯著差異。 ●研究對象對「永續能源」的認知程度的高低影響其「節約能源」及「能源與環境」的態度傾向。 最後並根據本研究所得之結論提出建議,以供能源教育規劃者、能源教育執行者及後續研究者做為參考。
  • «
  • 1 (current)
  • 2
  • 3
  • 4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