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家豪"
Now showing 1 - 20 of 6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16奧運女子跆拳道得分率與臺灣優秀女子選手前腳勾踢動作分析(2017) 李祥亮; Li, Xiang-Liang跆拳道(Taekwondo)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同時也為臺灣亞運和奧運的重點奪金項目,勾踢技術是新規則以及電子護具產生後的一項新的得分技術,現被越來越多的選手用於實際比賽中。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2016年里約奧運女子跆拳道競賽得分統計與臺灣優秀女子選手勾踢技術的動作特徵與差異,及其生物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以作為勾踢動作訓練及指導之參考依據。方法:本研究以2016奧運女子49、67公斤級比賽錄影作為得分技術統計並予以分析。以12名臺灣女子跆拳道優秀選手為受試對象(年齡:21.6±3.7歲;身高:171.3±5.8公分;體重:60.6±8.6公斤;訓練年限:11.8±3.7年)。利用兩臺德國制KISTLER 9281(60x40)測力板兩塊(1000HZ),十部VICON高速攝影機(200HZ)和KP&P電子護具,同步收集受試者左右腳、中端上端動作過程中運動學和動力學資料。統計方法主要以SPSS22.0相依樣本二因數變異數分析方式來進行統計,若相互作用未達顯著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做考驗,相關檢定各運動學和動力學參數對踢擊表現之影響。結果:一、2016奧運女子49、67公斤級選手的得分技術統計,選手勾踢使用率僅次於橫踢、側踢、下劈。二、動作完成時間方面:前腳勾踢中端明顯大於上端,而左右腳之間無明顯差異。三、攻擊高度方面:中端平均高度左腳1.20±0.05m,右腳1.27±0.16m。上端平均高度左腳1.66±0.04m,右腳1.62±0.05m。四、攻擊腳關節角速度方面:左腳勾踢關節活動角度大於右腳,右腳勾踢上端動作時關節活動角度較其他相比最小,在踢擊時膝關節達到最大值所用時間上明顯看出,左腳中端所用時間最短,而其他無明顯差異。五、中端高度小於上端高度,踢擊力量右腳大於左腳。六、前腳左右腳勾踢上端要明顯大於左右腳中端,根據踢擊高度的不同,上端動作踢擊時重心偏向支撐腳,所需要的力量也不同。結論:在現在國際比賽中運用勾踢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隨著規則和護具的改變,技戰術要求,勾踢技術也會成為主流得分技術。Item 下背肌疲勞對籃球跳投表現與著地負荷之影響(2014) 郭文杰; Kuo, Wen-Chieh籃球選手在比賽中常執行大量跳躍動作,造成下肢承受大量負荷而有受傷風險。而核心肌群具有對軀幹平衡的控制力,能在跳躍時維持身體完成動作技能,並控制身體穩定落地,以降低下肢在落地時的不穩定負荷。目的:下背肌群疲勞對下蹲跳躍與兩步跳投的跳躍表現與著地負荷的影響。方法:健康的大專一般男子組選手12名,年齡22.83歲,身高177.96cm,體重74.48kg。使用三維動作分析系統、測力板與表面肌電系統收集資料。比較受試者進行下蹲跳和兩步跳投時下背肌群與下肢肌群活動的關連性。收集前測資料包括命中率、矢狀面運動學參數、下肢動力學參數、肌電圖資料等後,再介入下背肌群訓練約5分鐘,並立即收取後測,比較下背肌群疲勞前後之影響。統計使用成對樣本t檢定,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下背肌群疲勞後,投籃命中率由72.5%下降到59.2%,膝關節下蹲角度減少使質心最低位置提高。下蹲跳落地時股二頭肌活化下降,兩步跳投落地時墊步腳負荷比例增加4.6%。結論:下背肌疲勞後,選手投籃命中率下降;著地時的型態改變,造成墊步腳負荷加大,且股二頭肌活化程度下降。選手可以加強核心肌群的能力,以增加運動表現的穩定及降低傷害發生的風險。Item 不同位置慣性感測元件對捷泳划手技術分析之可行性(2022) 黃阡; Huang, Chien目的:透過不同位置慣性感測元件所收取的捷泳划手參數尋找較適合收取划手資料位置。方法:招募10位年齡18至25歲男性長距離捷式選手實施200公尺捷泳,速度為最佳成績80%。使用慣性感測元件六顆貼於雙側肩峰、雙側手腕、胸骨及薦骨,擷取頻率120Hz;共使用二台攝影機拍攝,收取頻率為120Hz。於泳池側邊跟拍及固定於側邊池壁拍攝,收取划幅、划頻參數及矢狀面活動,判斷划手分期。慣性感測元件所收取資料分析判斷划頻、划幅、身體滾轉角度及划手分期等參數;受試者各項基本資料描述性統計呈現。不同位置慣性感測元件所收取之划頻、划幅、身體滾轉角度及划手分期參數與影片數據以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並計算誤差值及誤差百分比。手部慣性感測元件資料與身體各部位資料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顯著水準均為p<.05。結果:趟次辨認上平均誤差值約為0.82~1.14秒,其平均誤差百分比為0.62%~0.85%。划手次數判斷準確率100%。在635個划手週期中各部位切分的資料點上具顯著高度相關(皆為r=0.968~989, p<.05),週期長度皆未具顯著差異。身體旋轉角度上時間點具高度相關(r=0.999, p<.05)、週期長度未有顯著差異(p=.797, t=-.261)且軀幹上不同位置慣性感測元件收取之數據具顯著高度相關性(r=0.993~0.998, p<.05)。結論:除位於手部之慣性感測元件無法收取身體旋轉角度資料外,位於軀幹上的慣性感測元件在模擬練習的情況下皆能判斷並分析划幅、划頻、身體滾轉角度、IdC等數據,若應用於實際練習監控,可根據選手較舒適的位置選擇配戴位置。Item 不同勁度羽球拍之撓度及打擊感受探討(2017) 林世哲; Lin, Shih-Che目的:瞭解不同程度運動員在揮拍過程中球拍撓度的差異,並探討不同勁度羽球拍在實際擊球中對於擊球點撓度、打擊感受之影響,可做為日後羽球拍選擇的依據之一。方法:在六隻不同勁度的羽球拍中桿尾端黏上應變規、加速規黏貼於受試者持拍手的第3掌骨與近節指骨交接處,以1600Hz擷取頻率收取羽球拍在全力殺球過程中的撓度變化以及振動訊號,比較不同運動水平受試者在擊球點撓度的差異;使用無母數弗里曼二因子等級變異數(Friedman two-way ANOVA test)考驗球拍勁度對於前擺期的差異;使用魏克生符號等級檢定(Wilcoxon Signed-Rank Test)比較高水平跟一般水平的受試者在前擺期時間是否有差異,顯著水準均定為α<.05。結果:高水平受試者皆在羽球拍撓度為負時候打到羽球,代表擊球時球拍是向後彎曲,此時球拍中桿本身彈性方向與揮拍方向同,可以使用球拍中桿的彈性來增加揮拍速度與球速。但在一般水平的受試者有4-5隻羽球拍是在羽球拍撓度為正時候打到羽球,代表擊球時球拍向前彎曲,這樣會減低揮拍速度與球速。而不同羽球拍勁度對於打擊感受、前擺期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打擊振動與打擊感受間並無相關,可加入其他因素如重量、平衡點等再作探討。勁度不影響擊球前擺期的時間,高水平的受試者在打到羽毛球時,中桿為向後偏擺,球拍的彈性速度是向前,高水平受試者較能利用到球拍中桿的彈性位能,一般水平的受試者則不一定,在挑選球拍時,若可以測量使用者擊球時的球拍撓度,可以當作是挑選球拍的依據之一。Item 不同器材誘發活化後增能作用對跳躍能力的影響(2020) 李宥達; Lee, Yu-Ta目的:本研究探討不同等長收縮型式的活化後增能作用,在不同恢復時間 (4分鐘、8分鐘) 對跳躍能力的影響。方法:12名大專盃甲一級籃球員參與實驗,在拉力帶組及槓鈴組等長收縮型式活化後增能作用前、休息4分鐘後及休息8分鐘後,以測力板收集下蹲跳,並分析跳躍高度、最大力量峰值、發力率、最大功率等參數。以Two-way ANOVA檢定時間及組別的差異,顯著水準值為 α = .05。結果:檢定後發現在休息4分鐘和休息8分鐘及不同組別在跳躍高度、最大力量峰值沒有顯著差異,但發力率在時間上達顯著差異 (p< .05),經過事後比較8分鐘後測 > 前測;最大功率在組別中達顯著差異 (p < .05),經過事後比較控制組 > 槓鈴組。結論:以拉力帶組及槓鈴組從事3組3秒最大自主等長收縮恢復時間4分鐘及8分鐘無法有效增進跳躍高度。Item 不同層級游泳運動員在不同捷泳速度下肩和髖部側傾之運動學(2024) 李英瑋; Lee, Ying-Wei目的:探討不同前進速度對軀幹側傾角度之影響,並瞭解在不同組別游泳速度與軀幹傾角的變化。方法:招募16位受過3年以上競技游泳訓練選手,依據50公尺捷泳最佳成績分為優秀與次優秀組。使用無線傳感器分別安裝於軀幹和手腕位置,擷取頻率設定 120 Hz。受試者依序進行自覺中等速度、給定速度、最大速度 50 公尺捷泳試驗。上肢傳感器用於辨識動作周期與計算划幅、划頻;軀幹傳感器對其縱軸角速度訊號進行積分求得軀幹側傾角度、角速度與扭轉數據。使用二因子混和變異數分析,組內分析不同游泳速度差異,組間分析不同層級選手差異,並對運動學參數進行皮爾森相關分析。顯著水準採用 α=.05。結果:除上軀幹的非慣用側外,其餘側傾角均受前進速度與選手層級的交互作用影響。所有選手在最大速度時,上、下軀幹皆出現最小傾角,且與划手頻率呈高度負相關。此外,在相同的控制速度下,優秀選手展現出更大的上軀幹慣用側傾角和較低的划手頻率。結論:游泳選手透過減少上軀幹的傾角使划手頻率增加,並且核心肌群作用,降低下軀幹傾角,使動力鏈能夠更好的傳遞並維持划手頻率。主要效果檢定顯示,選手層級和游泳速度的交互作用影響傾角變化模式,但由於軀幹傾角與游泳秒數及划手頻率高度相關,不能作為衡量技術水平的唯一標準。Item 不同推桿距離之高爾夫推桿手指壓力與力量表現(2019) 王又德; Wang, Yu-Te目的:探討高爾夫球員手指壓力是否影響推桿動作,並且找出不同距離推桿手部施力方式與力量分布特徵。方法:招募優秀高爾夫球員11名,新手球員10名,共21名受試者,1、2、3公尺距離進行各5次推桿。使用JVC攝影機、LED燈與手指壓力感應器,擷取頻率150Hz,將儀器同步擷取手指壓力與運動學參數,並且使用Kwon3D 動作分析軟體,分析影片將推桿過程分為上桿期、下桿期、跟隨期。統計使用描述統計呈現受試者基本資料、推桿入洞成功率、手部總力量曲線趨勢以及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以混和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 (Two-way ANOVA, mixed design) 考驗優秀與新手球員與不同推桿距離的影響,依變項為手部力量,顯著水準為α=.05,若達顯著使用Tukey事後比較檢定。信度分析以內部一致性分析,計算內部相關係數(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 ICC) Crobach’s α,考驗各兩組分別在1、2、3公尺下桿期的手部力量一致性。結果:優秀球員1-3公尺推桿手部平均力量、力量峰值、3個分期力量皆顯著低於初學者。兩組雙手平均力量3公尺大於1、2公尺;雙手峰值與3個分期力量3公尺最大、2公尺次之、1公尺最小。兩組別1-3公尺推桿距離之雙手力量平均變異係數皆不超過0.20,特別是兩組球員雙手力量平均變異係數在下桿時期約為0.07。另外除了優秀球員3公尺下桿期時間,兩組在下桿期時間Crobach’s α 係數大約為0.9。結論:初學與優秀球員會使用不同的施力方式,初學者3公尺距離會增加右手力量進行推桿,優秀者則在不同距離推桿手部力量皆穩定。兩組皆使用左手主導推桿,並在接近擊球瞬間產生力量峰值。Item 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桿頭速度之影響(2009) 楊文添; Wen- Tien Yang不同教學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擊球桿頭速度之影響 中文摘要 2008.6.17 中文摘要 研 究 生:楊文添 指導教授:張家豪 摘要 目的:探討棒球投球、網球拍揮拍、傳統高爾夫多球等三種不同教學方法介入對於高爾夫球初學者在實驗教學前、後高爾夫揮桿擊球桿頭瞬間速度之差異。方法:本研究採集群抽樣法,以台北市某科技學院高爾夫興趣選課四個班級之學生,共計73人,採抽籤方式分派一班為棒球投球練習組(18人)、一班為網球拍揮拍練習組(21人)、一班為傳統高爾夫多球練習組(18人)、一班為對照組(16人),各組實施不同教學方法介入課程中,以相依樣本t考驗檢定組內在前測及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以獨立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檢定各組間的高爾夫揮桿桿頭瞬間速度之差異情況。所有考驗的顯著水準均定為α=.05。結果:經過八週不同教學後,結果顯示網球拍揮拍練習組在教學後比教學前進步4.24±8.72 mph、傳統高爾夫多球練習組在教學後比教學前進步5.54±8.63 mph、棒球投球練習組在教學後比教學前進步4.57±8.00 mph,三組測驗成績皆達顯著進步(p<.05);而對照組經過八週不參與任何運動性質之活動後卻比前測時退步7.22±10.20 mph,測驗成績有顯著退步(p<.05)。四組在接受實驗教學後各組間並未達顯著差異。結論:本研究的三組教學法所強調的皆是以身體旋轉為基礎,而結果顯示,高爾夫揮桿擊球桿頭瞬間速度會因為教學練習而有所進步,因為學習的停頓導致退步。因此,本研究針對高爾夫身體轉動揮桿預使擊球桿頭瞬間速度進步的三種教學法皆屬有效的高爾夫教學法。Item 不同步法網球發球之運動學分析(2008) 曾景松目的:探討網球不同步法發球動作,上肢與下肢的三維運動學分析,提供教練和選手在不同發球技術訓練與學習之參考。方法:受試者為八名網球選手(身高181.5±6公分,體重74.9±6.0公斤,年齡21.5±2.0歲和球齡11.1±2.8年),利用高速攝影機(Vicon Motion System)捕捉實驗進行中發球動作(擷取頻率為:400Hz),將所拍攝的影片利用Visual 3D軟體求取運動學參數。本研究統計方法為相依樣本二因子變異數來分析。結果:準備期占發球時間約65%、引拍期為25%、揮拍期為10%。併步與不併步發球球速方面相差不到5公里/小時。併步與不併步發球在運動學角度與角速度方面類似。結論:併步與不併步發球所經歷的時間與球速沒有任何顯著差異;運動學資料亦沒有顯著差異之發現。 關鍵詞: 網球發球、併步發球、不併步發球、生物力學。Item 不同測驗類型融入超媒體學習環境對國小學童自我調整學習和閱讀成效之影響(2008) 張家豪具有自我調整學習特徵的學生通常會有較佳的學習表現,然而研究指出在超媒體學習的環境中,由於學習者本身缺乏自我調整的能力以及無法充分利用此環境,因此沒有運用關鍵的自我調整歷程。此外,多項研究均支持測驗將能促使學習者的自我調整行為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更有研究指出將遊戲應用在教學環境中,有促進學習動機的效果。因此利用遊戲式測驗類型去設計一套的超媒體閱讀學習環境,強化學習者的使用動機、提升自我調整的能力,並藉以促使閱讀效果發揮其最大成效,實乃值得探討的主題。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在超媒體環境中進行網路閱讀活動時,運用不同的測驗類型(精熟測驗組、非精熟測驗組、非精熟遊戲測驗組、無測驗組),對於其自我調整行為包括閱讀次數、閱讀時間、用心程度、回視次數、以及回視時間等是否產生改變,及對於閱讀成效的影響,做為將來探討國小學童網路閱讀行為及超媒體學習環境設計的參考。本研究採用等組後測實驗設計,以台北市某國小五年級四個班級學生96人為對象進行實證研究。實驗後,採用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與探討。研究結果發現:(1) 不同測驗類型對國小學童在網路閱讀時的閱讀次數、回視次數以及回視時間具有顯著影響;(2) 超媒體學習中不同測驗類型對國小學童的閱讀時間、用心程度與閱讀成效無顯著差異。Item 不同距離之飛盤正手投擲下肢運動學分析(2021) 陳瑞麟; Chen, Ruei-Lin目的:瞭解不同層級的飛盤爭奪賽選手在進行不同投擲距離下正手投擲的下肢運動學,藉由總投擲命中率、跨步距離、跨步距離比、跨步方向、投擲時間、下肢肢段速度(大腿、小腿與腳背)、肢段協調模式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實驗參與者共9位飛盤爭奪賽選手,分別為優秀組(N=5)與次優秀組(N=4)。每位實驗參與者均進行三種不同距離之正手投擲實驗,採用獨立樣本無母數曼-惠特尼的U檢定(Mann-Whitney U test)進行差異比較。結果:優秀組(56 ± 17%)在中距離正手投擲命中率比次優秀組(32 ± 9%,)高。優秀組與次優秀組在三種距離上,跨步距離、跨步距離比、跨步方向與跨步速度均無差異。結論:一、優秀組在中距離的飛盤正手投擲成功率明顯高於次優秀組。二、優秀組與次優秀組都會因投擲距離的變遠,而增加其下肢跨步、跨步距離比、跨步方向與跨步速度。三、優秀組與次優秀組的飛盤投擲下肢肢段峰值合速度順序先是腳背,第二小腿,最後大腿。Item 不同蹲舉動作之膝關節力矩比較(2009) 林子鑑; Tzu Chien Lin摘 要 目的:探討在不同蹲舉姿勢與不同負重下膝關節力矩之差異。方法:分別以測力板、Vicon Motion Capture systems動作擷取系統擷取12位大學男生(平均年齡:20.91歲±1.32,平均體重70.83kg±5.42,平均身高:177.85cm±3.92)1/2及1/3蹲舉過程中,動力學及運動學參數。實驗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進行分析;並以LSD進行事後比較,顯著水準定在α = .05。結果:最大屈曲伸展力矩,1/2蹲舉為0.98 ± 0.15~2.19 ± 0.27(Nm/kg),1/3為蹲舉0.938± 0.19~2.23 ± 0.295(Nm/kg),蹲舉方式雖未達顯著差異,但負重較重有明顯較大的曲屈伸展力矩(p<.05)。 1/2蹲舉的最大內收外展力矩(0.36±0.25~0.88±0.37Nm/kg)明顯大於1/3蹲舉(0.35±0.23~0.76±0.38Nm/kg, p<.05),負重較重有明顯較大的內收外展力矩(p<.05)。內旋外旋最大力矩1/2蹲舉(0.12±0.03~0.27±0.99Nm/kg)明顯大於1/3蹲舉(0.11±0.01~0.21±0.05Nm/kg p<.05),負重較重有明顯較大的內旋外旋力矩(p<.05)。結論與建議:本研究兩種蹲舉姿勢,對於一般健康之年輕族群,是可以接受的訓練方式;在內收外展與內外旋力矩方面,1/3方式會有較小的負荷,較適合膝關節傷害復建與肌肉適能較差之族群。Item 不同蹲踞式起跑之下肢肌電訊號與等速肌力特徵分析(2011) 吳光亞; Wu, Kuang-Ya目的:探討不同蹲踞式起跑於起跑出發階段之運動學參數與下肢肌群肌電訊號間之差異及與下肢等速肌力之相關。方法:以短距離田徑男選手7名為研究對象,利用高速攝影、肌電系統以及等速肌力測定儀,擷取選手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所產生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繼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並進行F考驗,本實驗將顯著水準訂為α=.05,參數如達顯著水準,則進行事後比較。事後比較則採用(LSD)法進行。結果:運動學部分,膝關節角度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下前腳關節角度為85~95度,後腳關節角度為125~139度,長式起跑在起跑出發後第一步離地瞬間重心高度變高,第一步步幅大於短式及中式起跑方式,在第二步著地瞬間左膝、踝關節角度明顯增加。肌電訊號部份,受試者在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時慣用腳(後腳)肌電訊號類似且一致性,隨著起跑板間的距離增長,股外側肌在起跑預備期扮演重要的角色。等速肌力部分,透過不同角速度下之等速肌力訓練,可提升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的重心水平速度表現。結論:三種不同蹲踞式起跑都很適合選手使用,教練需透過平時訓練找出真正適合選手的起跑方式,才能幫助選手創造佳績。Item 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對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立即性之影響(2020) 高浩仁; Gao, Hao-Ren目的 : 探討腿後側肌群經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對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 : 本實驗收集20位具運動習慣之大專生,統一先進行控制組(無震動)前後測實驗,再以隨機交叉方式分別進行高頻組(92Hz)與低頻組(45Hz)兩種震動頻率介入,左右兩側之腿後側肌群各操作滾筒90秒,以坐姿體前彎工具量測柔軟度,並在測力板上進行下蹲跳,收集峰值力量、垂直跳高度與發力率等資料,比較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後對柔軟度與下肢運動表現立即性之影響。使用SPSS 23.0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與t檢定比較受試者在前後測與震動頻率是否對柔軟度與及下蹲跳數據造成影響,顯著水準訂為α=.05。結果 : 一般滾筒與震動滾筒介入後皆可提高柔軟度;高頻率(92Hz)震動滾筒介入後可提高垂直跳高度;一般滾筒介入後可提升峰值力量;三組滾筒介入後皆對發力率數值沒有提升效果。結論 : 無論滾筒是否有震動功能,皆能有效提升柔軟度,不同震動頻率滾筒操作會影響不同運動表現能力,可視需求選擇合適之震動頻率。Item 不穩定平衡介入訓練提升跆拳道品勢穩定性(2022) 巫柏蒼; Wu, Po-Chang目的:本研究係以不穩定平衡介入跆拳道品勢訓練為基礎,探討品勢的運動選手 經不穩定平衡介入訓練前後穩定性的差異性。方法:受試者為15位黑帶以上的跆拳道 品勢選手,其中有8位男性及7位女性。進行為期一個半月的不穩定平衡介入運動訓練 (下肢控制能力訓練),每週訓練3天,每天的訓練項目包含5分鐘的暖身動作,重複進行 每次2秒的左右腳動態伸展熱身動作各10次,10分鐘的肌力熱身動作。再以 Core-Tex 平 衡訓練器進行每次15秒的左右腳獨立步及側踢停止姿勢、各10次的前踢、側踢、高麗 上端側踢及高麗下端側踢動作。測驗項目:爆發力、柔軟度及靜態平衡檢測動作 ; 並收 集受試者插腰垂直跳的跳躍高度、前後分腿高度與左右分腿寬度以及靜態 Y 字平衡的 運動學資料,統計方式係以重複量數 T-test 檢驗分析法比較前後測之跳躍高度、分腳長 度、分腳寬度及平衡距離之差異,顯著差異 α = .05。結果:爆發力、柔軟度、靜態 Y 字平衡的前後測驗結果皆有進步。結論:利用 Core-Tex 平衡器搭配燈光反應系統訓練 可增加選手的爆發力、柔軟度及平衡能力,有助於提升跆拳道品勢選手的穩定性。關鍵詞:跆拳道、品勢、穩定性、平衡Item 以主成份分析探討優秀標槍選手標槍投擲技術(2019) 陳仲裕; Chen, Zhong-Yu近年來我國標槍選手在國際比賽中屢屢創下佳績,其投擲技術的優劣取決於投擲瞬間全身肢段間協調能力,將標槍以最有效的方式投擲出手。目的:藉由統計分析探討影響標槍投擲技術的關鍵因素,提供教練與選手往後在技術上的調整與提昇表現。方法:9位國內甲組優秀標槍選手在田徑場上實際進行投擲,收取成功的六次投擲動作並紀錄成績,分析投擲成績最佳與最差的運動學參數並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與主成份分析,顯著水準為α = .05。結果:投擲成績最佳與最差的運動學參數在配對t檢定中並無達到顯著差異。透過主成份分析將可將運動學12維的資料縮減至4個主成份,並可解釋 80% 以上的動作差異,投擲成績較佳與較差的第一主成份內容皆包含肩關節角度與投擲步步距。結論:在投擲成績最佳與最差的運動學上並無差異,肩關節角度與投擲步步距確實對標槍投擲技術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或許未來研究可以朝這兩個部分多加探討。Item 健身俱樂部會員體驗行銷、關係品質及顧客保留之研究(2015) 張家豪; Chang, Chia-Hao教育部體育署於民國101年推展『樂在運動,活得健康』,使得健身俱樂部得以蓬勃發展。歷經佳姿、亞歷山大俱樂部倒閉之後,如何維繫顧客、永續經營成為重要課題,以往傳統行銷注重產品的利益及性能,體驗行銷將重點放在顧客的親身體驗,許多公司已意識到體驗行銷的重要性;另一影響因子為關係品質,其代表公司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好壞,包含信任、承諾及滿意度三個層面,因此本研究針對臺北市知名健身俱樂部會員進行問卷發放,瞭解體驗行銷、關係品質及顧客保留的影響,並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結果如下:一、到店消費顧客以男性、未婚為主,教育程度以大學/專科為主、職業以服務業、平均月收入以30001-45000居多,到店消費原因則是離家近最多。二、性別對於體驗行銷、關係品質、顧客保留為重要差異因子。三、體驗行銷及關係品質與顧客保留有顯著正相關。四、健身俱樂部顧客保留模式符合各類適配度檢驗,體驗行銷正向影響關係品質、關係品質同樣正向影響會員之顧客保留。基於上述結果,建議臺北市相關業者應加強維護顧客及公司之間的關係品質,如此才能使顧客常駐。Item 優秀網球選手對不同網線張力的分辨力及網線張力對發球表現的影響(2011) 黃鉢登; HUANG, Po-Teng目的:探討優秀網球選手在不同形式擊球下對網線張力的分辨力,及其對發球表現(發球球速、命中率及準確率)的影響。研究方法:10位優秀網球選手,平均年齡22.5 ± 2.8歲,平均球齡12.8 ± 3.1歲,國內最佳排名平均16.4 ± 13.7名,慣用網線張力直線平均53.3 ± 4.5磅,橫線平均53.4 ± 4.1磅;使用選手慣用球拍四支,並且將球拍網線張力設定為慣用磅數兩支以及 ± 5磅各一支,球拍採隨機兩兩分配讓選手執行發球、正拍以及自我檢測三種方式分辨不同網線張力的能力。並配合Festec高速攝影機(1000Hz)拍攝選手在不同網線張力時發球的影像,經由Kwond 3D 分析不同網線張力時發球球速的表現,並由同一個觀測者紀錄選手不同網線張力時的發球命中率及發球準確率。以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 Repeated-measures),並以LSD法進行事後比較。結果:優秀男子網球選手分辨網線張力的能力以自我檢測方式分辨力最高,平均約有高於五成的分辨力,發球時的平均分辨力約為五成,正拍擊球時的平均分辨力都低於五成;平均表現出相對較低的網線張力能夠擁有較好的發球速度,而隨著網線張力持續的提高,發球速度相對也持續的下降(低網線張力時平均發球球速為183.3 ± 8.0 km/h,慣用網線張力時平均發球球速為181.1 ± 8.5 km/h,高網線張力時平均發球球速為178.3 ± 8.3 km/h),此外平均發球發向內側(靠近中線)球速比發向外側球速來的快;而不同網線張力間對於內外側發球區的發球進球率以及發球準確率均沒有顯著上的差異。結論:(一) 選手分辨網線張力的能力以自我檢測方式分辨力最高,平均約有五成的分辨力。而發球以及正拍擊球平均分辨力都低於五成。(二) 相對較低的網線張力能夠擁有較好的發球速度,網線張力持續提高,發球速度相對的也持續下降。(三) 發球發向內側(靠近中線)球速比發向外側球速快。Item 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功能性肌力訓練之初探(2022) 賴力綱; Lai, Li-Kang目的:探討退化性膝關節炎第四級患者,於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進行功能性肌力訓練,是否影響術前及術後關節炎症狀與功能性動作表現。方法:從臺灣中部某醫院骨科門診招募12位受試者,將其平均分配至單次訓練組、雙次訓練組及控制組。單次訓練組於手術前一週額外進行一次運動介入,雙次訓練組於手術前二週額外進行每週一次運動介入,運動介入前後使用腳踏機進行暖身及收操,並於主訓練過程採用穿戴式負重背心執行三項功能性運動訓練,分別為平地直線行走、上下樓梯及椅子坐站訓練,三組皆會執行常規衛教、術後床邊運動及助行器行走訓練。分別於安排手術之當次門診進行前測(T0)、手術前一天入院第一次後測(T1)、手術後第6週第二次後測(T2)、手術後第12週第三次後測(T3)收集數據,包括WOMAC膝關節功能量表、膝伸肌力、椅子坐站測試、功能性伸手測試、四方格跨步測試、起身繞圓測試、40公尺快步行走測試、樓梯攀登測試與Y字平衡測試,並使用敘述性統計描述各組內及組間差異。結果:單次訓練組相較控制組更有助於在T1有功能性動作表現及自覺感受立即性增長,而後維持表現至T3,但控制組於T0至T3之功能性動作表現也呈現漸進式進步至相似水平。結論:對於退化性膝關節炎第四級患者,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前功能性肌力訓練介入,於術前一週額外使用負重背心進行單次功能性動作訓練,相較控制組更有助於提早在術前有功能性動作表現及自覺感受立即性增長,但控制組於術後十二週亦以產生足夠學習效應改善膝關節退化者術後功能性動作表現。Item 八週戰繩訓練對軍校生戰技及體能之影響(2021) 林煜棠; LIN, Yu-Tang目的:探討八週戰繩訓練對軍校生戰技及體能之影響。方法:以30名身體健康無痼疾之軍校生為研究對象(年齡:21.8 ±1.0歲),區分為控制組15名維持軍校部隊基礎訓練,實驗組15名進行連續8週、每週2次、每次約30分鐘的戰繩訓練,觀察訓練後各項戰技及體能成績之變化,將所得數據採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針對組別及時間因子進行統計考驗,顯著水準定為α<.05,當交互作用達顯著時,則進行單純主要效果分析。結果:(1)實驗組的訓練前後僅3000公尺徒手跑步項目未進步,其餘項目皆有進步(p<.05);(2)控制組的二分鐘仰臥起坐、立定跳遠、五百公尺障礙超越及高牆等4項有進步(p<.05);(3)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後測成績進步幅度之比較,發現在二分鐘伏地挺身、一分鐘引體向上、握力(慣用手、非慣用手)、爬竿及手榴彈投擲等6項達顯著差異(p<.05),且實驗組均優於控制組。結論:本研究證實使用戰繩訓練在提升國軍體能及戰技具有良好成效,可提供各級部隊參考使用,擴充多元訓練方式提高訓練效益。 關鍵詞:戰繩訓練、國軍戰技、基本體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