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崑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5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は」的根本問題—從三上章與西田哲學的對論談日本靈性—
    (2016) 吳星瑋; WU, SHIN-WEI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在於揭露出何謂「日本靈性」,而這個問題直接關聯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背後是否具有一種別於他者的獨特「構造」。本文站在晚近語言學研究中認為語言習慣能夠影響思想差異的立場出發,企圖藉由對日本語構文中負責「係り結び」的係助詞「は」在日本語文法體系中位置及使用功能的解明,以探討日本人的世界觀是如何被語言所限定。再者,此研究將會進一步透過最能夠代表日本原生哲學思想的哲學者西田幾多郎的哲學體系所呈現出的邏輯構造,來回頭與日本語構文結構互相參照,試圖揭示語言與思想的同一性,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綑綁」而密不可分的「限定關係」。被譽為日本語學之父的三上章認為,係助詞「は」主要具有提示主題與取代其他格助詞角色的兩種功能,反對傳統在日本學校教學體系中所使用的「學校文法」中所定義「確立主語」的用法。三上提到,日本語並非如「西洋語言」的文法系統一樣必須要有「主-述」的對應關係,而是具有自身「述部一本建」的語言特色。這種對於述部的重視而取消了「は」確立主語的影響力,正能夠讓我們對西田幾多郎與田邊元對於「場所的自我展開」與「種的媒介」兩種不同立場的論爭有所省思。本研究即是希望以雙邊螺旋對比的方式,觀看所謂「日本精神」的兩個不同面向,談論當不同面向的思維落實在現實行動中時,會產生什麼樣的差距。我們認為這樣的差距在近代日本中獲得相當具體的體現,這種差距主要在於「國家」與「個人」的對立。也就是丸山真男所談論的「制度」與「精神」的拉扯;也因此我們必須談論丸山的日本論,而丸山真男的方法學也將在本文中扮演貫穿全文的角色。這兩者之間有無對立?若有,這樣的對立我們應該如何超克?我們認為解決的關鍵在於後期西田所提出「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的概念。這是一個「去除概念限制」的「概念」,是前期「純粹經驗」概念的核實。套用西田的話來說,「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雖然是「同一」,但卻並非「無差別的同一」,而是辯證的一。自我雖在,但卻必須死,經由死而轉換成一。而死卻不意味自我的消失,自我仍在,以死的方式在。「死到生」、「生到死」的構造形成了一種動性,歷史由此而得以成立。我們只有經由「絕對矛盾的自我同一」的概念才能夠超克所謂的「日本精神」,才能夠談「世界」。從這個意義上來談,西田哲學從來也不是日本哲學。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东亚论语学. 韩日篇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01-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佐久間象山與張之洞
    (2010-09-10)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修養與行動之間:近代東亞陽明學解釋的辯證關係
    (2011-08-05)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修養與行動之間:近代東亞陽明學解釋的辯證關係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2-12-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儒家倫常在東亞:詮釋、衝突與融合
    (2012-03-31) 張崑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先秦儒家「義命觀」與佛教「業果觀」之比較――以《孟子》與《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核心
    (2020) 郭品妤; Kuo, Pin-Yu
    儒家義利之辨是為人行事之準則,佛教亦透過業果法則指導人如何判斷善惡,二者皆涉及內心自覺思擇的工夫論、動機―行為―生命相互影響之因素,與最後得利感果之外顯結果。因此筆者認為儒家「義命觀」與佛教「業果親」實具多組可對舉比較之重要概念,如:「仁義內在之性善―菩提自性」、「集義養氣―正知正念」、「逆覺體證―隨轉修心」、「行義得利―感善惡果」、「天命―業果法則」、「命限與德福一致―業力」、「無限心―無限生命」、「理義悅心―善法欲」等義理比較。筆者也觀察到「道德情感」具有推動上述與「義」相關之道德實踐的作用,因此也探討「羞惡之心―懺悔」、「苦其心志―苦功德」與「動心忍性―忍辱波羅蜜」之異同。本文以最先提出義利之辨、對義命觀論述豐富的《孟子》,與堪稱佛教論著集大成、對業果觀修行次第整理最具系統之《菩提道次第廣論》,作為比較的核心文本,論證儒家「義命觀」與佛教「業果觀」,在「內在動機」、「中間影響」與「外在成果」乃具有異中有同之共通性,故可作為儒佛工夫修養論之銜接會通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六四天安門事件對中國知識文化界的影響:從「激進」到「改良」
    (2008-06-04)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十六世紀末中韓使節關於陽明學的論辨及其意義:以許篈與袁黃為中心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編輯委員會, 2009-05-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吉田松陰《講孟餘話》的詮釋特質與其批判
    (漢學研究中心, 2009-03-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和魂、漢才與漢意之間:本居宣長的漢學觀
    (2020) 吳品蓉; Wu, Pin-Rong
    本居宣長作為日本國學一脈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重要的日本思想家,其探究日本古道與建構國學對後來日本認知自己文化的面向上佔有關鍵地位。其中,宣長對於漢學的觀點也相當微妙而複雜。其一生中對漢學顯著之論述在於他批判「漢意」、並強調要堅定「大和魂」的立場,但這背後卻也隱含了「漢意」其實不完全等於整體的「漢學」,宣長所批判的「漢意」之外也另有其他肯定漢學價值之「漢才」的意義。由此可以發現,本居宣長對於「漢學」的觀點與態度,圍繞著「大和魂」、「漢才」與「漢意」的三個概念組成一個複雜的認知,充滿「和」、「漢」脈絡交錯的漢學觀。本論文旨要在以「大和魂」、「漢才」與「漢意」為切入點去探究宣長的漢學觀。 首先,梳理宣長論述中「大和魂」、「漢意」與「漢才」各自的定義與內涵,再進一步釐清三者之間的關係,由此清楚宣長對於漢學觀的基礎觀點在於立足「大和魂」的主體意識而防衛「漢意」的薰染,但在若不衝突到「大和魂」的立場之下能對漢學之「漢才」展現充分善用之態度。再者,透過宣長一生中極為重視的「道」之論述,也理解到「大和魂」與「漢意」兩個文化之中,於根本上的「道」之實踐便有鮮明差異,其中前者以「神」為依歸、後者以「人」為本,達到進一步理解宣長觀點裡對「和」、「漢」的強烈分別,以及他透過何種方式來篩選、分別「和」、「漢」兩道。接著,更深入宣長對於神道的觀點去理解宣長的世界觀,以嘗試剖析宣長對於「大和魂」、「漢意」之間深層的理解與緣由,並且整理出他對「大和魂」、「漢意」兩者的定位與詮釋,其中展現出了宣長批判「漢意」卻仍將其包容、詮釋於自己的世界觀當中,予以一個地位,而不是展現「排斥」、「消滅」的態度。然後,聚焦在宣長論述「和」、「漢」不一樣方向的生命實踐,也能嘗試理解到他對於神道及「大和魂」的信念如何不同於「漢意」所追求之道德理念,從此明白兩個方向不同的生命論調。最後,透過以上宣長對「和」、「漢」的各方面論述整理出他漢學觀的內涵以及特徵。 總體而言,宣長的漢學觀與其皇國古道論之建立有緊密的關聯,而且宣長對於整體漢學的態度其實呈現的是一種複雜、多元而包容的性質,其中明顯的是多層「主次」(層次)的分別意識,也因此能呈現出表面上雖有批判形象但實際上卻有順從、接受、包容的寬容態度。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山崎闇齋與隱溪智脫的儒佛之辨及其餘緒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7-12-??) 張崑將; Chang, Kun-chiang
    江戶時代初期朱子學者山崎闇齋彙集朱子學排佛之論的著作《闢異》,引起同時代佛門中人隱溪智脫的《儒佛合論》的全面反擊,本文旨在分析與比較上述二人著作的儒佛之辨,以及二者之辨所引起後續的餘波爭辯,以窺其思想史的意義。本文第二節首先分析山崎闇齋《闢異》的內容,接著在第三節分析隱溪智脫的《儒佛合論》對《闢異》的逐一反擊。在《闢異》與《儒佛合論》的論辯之後,仍然餘波盪漾,本文第四節透過1707 年由森尚謙(不染居士)所撰之《護法資治論》十大卷中的儒佛之論,分析其「引儒證釋,依釋明儒」之會通方法。透過上述的儒佛論辨,讓我們看到一項事實,即過往儒學僅依附在禪僧或佛寺中的學問,已足堪與佛氏鼎足而立的時代已經來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徐復觀與當代學者關於「考據與義理」之論爭及評議
    (2009/12/05-6)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達磨與陽明》看忽滑谷快天的批判禪學之特色
    (漢學研究中心, 2013-03-3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前近代到近代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之比較
    (2013-07-31) 張崑將
    本研究名為「 名為「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 係從出版專 書的研究架構而擬定計畫, 書的研究架構而擬定計畫, 採取 跨區域研究之日本與韓國的比較視野 跨區域研究之日本與韓國的比較視野 ,探索從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preprepre-modern modernmodern modern)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modernmodernmodernmodern modern)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宗教對話的基礎模式與理論。 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區分兩個 階段 ,每階段 ,每階段 各以兩年為期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日本德川 時代 與韓國朝鮮 時代 的 儒者 有關基督教的接受與諍辯之 比較 研究 。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此期 因儒學式微,基督新教興盛但在 20 世紀初期之後的發展,基督教在日韓 世紀初期之後的發展,基督教在日韓 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日韓 兩國 在儒耶對話發展的 在儒耶對話發展的 演變上 亦有相當大的歧異 。本 階段 研究將探求近代日韓知識份子處於這樣巨變的 研究將探求近代日韓知識份子處於這樣巨變的 時代脈絡下,擬注 時代脈絡下,擬注 時代脈絡下,擬注 意在日本 面臨「 面臨「 神耶衝突」而韓國則傾向由 神耶衝突」而韓國則傾向由 「儒耶衝突 」到「儒 耶對話」的發展不同狀況之比較研究 。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前近代到近代武士道的代表形象及其流傳方式
    (2010-11-26)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前近代到近代的武士道與商人道之轉變
    (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 2010-12-01)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本文旨在比較日本石門心學與陽明心學兩個同樣講求「心學」的學派之異同,經過本文的分析,可知二者不僅非吳越同舟,更是同床異夢,同調少而異趣多。在同調方面,諸如二者在思想淵源上均可追溯到孟子,又在對本土神道的接受上,二者均是肯定,只是石門心學更偏重神道的信仰;又如二者均非德川學術上的主流,在1790 年的寬政異學上,都被視為異端而受排斥等等。在異趣方面,諸如二者的心學思想內涵,石門心學比較接近朱子的心學,並未走到王陽明基於良知學的本體論心學;在三教論上,中江藤樹以後的陽明學者明顯排斥佛老,但石門心學認為三教本異而同源;在四民平等的觀點上,陽明學者顯然是分歧的,有持四民階級平等觀者,亦有持武士階級論者。至於石門心學,雖唱四民異業而同道,但是一種基於「職分倫理」的平等觀,離去除四民階級的觀念尚有一間未達;而在學問觀念上,石門心學是個講道團體,比陽明學者更接近一般庶民,是一種筆者稱之為「生活主義的心學」,故重視「口語的聽聞學問」,而不是陽明學者的「讀書的文字學問」。此外,陽明學在德川時代(中末期)被視為反亂之學,帶有政治改革意味的心學,對下級武士階級深具吸引力,此與作為民間教化之學的石門心學,專務於庶民教育、推廣社會教化運動之學,性質自然不同。本文在結論中指出,兩個心學派在明治維新以後強調「國家道德」的前提下,有漸合流的趨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川初期儒者對朱子的仁說之論辯
    (2008/07/07-8)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戰後台灣的東亞儒學研究:取向與發展特色
    (2009/10/15-16) 張崑將; Kun-Chiang Chang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日、韓儒者的儒耶會通與諍辯之比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09-??) 張崑將; Kung-Chiang Chang
    本文旨在比較日、韓儒者對耶教的會通與諍辯現象,發現在世界起源的辯論上,日本十七世紀初期的排耶文獻中,除了儒者林羅山關注「太極」與「天主」的辯論議題外,官方文獻甚為關注「神國與佛國」的宗教之辨。至於朝鮮儒者在天主教傳播初期中,則甚為在意「太極」與「天主」之辨,且辨析甚為細微,一直到十九世紀,儒者仍堅持朱子學的「太極」理學世界觀以駁「天主」之論。反觀十九世紀中葉前後,日本幕末維新的一些排耶論者,在論述世界起源上,有以氣一元論的思想,對治耶教創天地之說的理論,沒有朝鮮儒者仍然堅持「太極論」的現象。此外,天主教傳入之初,在日、韓兩國的排耶論中皆尚未出現違背君父的「忠孝大倫」,但時代愈後,隨著耶教的傳播日廣,朝鮮在十八世紀末,日本在十九世紀中期的排耶論中,君父大倫的忠孝課題逐漸成為顯題化。
  • «
  • 1 (current)
  • 2
  • 3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