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建成"
Now showing 1 - 20 of 4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不同階級國中生之文憑意象的探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12-??) 林郡雯; 張建成Item 不同階級國中生網路使用型態之研究:兼論性別的作用(2015) 羅健霖; Lo, Chien-Lin本研究係以質性訪談方法,了解國中學生在網路使用型態上的差異,選定臺灣北部的都市二所國中,研究對象以16名國中生,區分為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學生,研究主要從四個面向著手:休閒娛樂、工具使用、資訊學習、社群人際。 經本研究後發現如下: 壹、數位落差在北臺灣,量的設備落差不明顯,質的近用確有落差。 貳、不同階級學生表現在四個面向上的特質是: 一、休閒娛樂:中產階級表現出休閒是調劑,喜歡「動腦型」的遊戲,勞工階級為「戰鬥暴力型」,較長時間玩遊戲。 二、工具使用:中產階級表現出喜歡「挑戰性」破解和挑戰困難,勞工階級為「實用性」照片編修與設計類。 三、資訊學習:中產階級表現出「效率」善用搜尋工具,關心課業,統整有效率,勞工階級為「需求」求解答,有需求才上網。 四、社群人際:中產階級較「限定型」看對象分享訊息,勞工階級為交友較「開濶型」不固定。 參、本研究發現四個面向之間有交互作用,休閒娛樂與社群人際可歸為「社交休閒」;而工具使用與資訊學習可歸為「資訊運用」。 一、中產階級:社交休閒表現為「自律調適」;資訊運用表現為「課業為重」。總的表現來說,中產階級學生可用「認知取向」型為代表。 二、勞工階級:社交休閒表現為「隨興放任」;資訊運用表現為「趣味主導」。總的表現來說,勞工階級可以「感覺取向」型歸納之。 肆、性別亦發現有部分作用:在社交休閒尤其明顯,女生重聊天八卦,以維持人際關係;男生重遊戲玩樂,以忘憂增趣為先。Item 中學生能力觀之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公立國民中學為例(2012) 黃浩勳「能力」是時常掛在嘴邊的詞語,而教育人員更是以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為首要目標。然而身為教育的主體-學生自己是怎麼看待「能力」一詞,對於他們而言,能力的意義究竟為何,是否與成人世界所定義的能力相同,而他們是怎麼樣看待自己的能力,這些看法又是如何影響他們在學校的生活表現,教育人員又能從中得到何種啟示,規劃出更適合學生的教育實踐方式。 因此,本研究以中學生為主體,描述其能力觀之形塑與對於學校生活的影響,冀望藉此讓中學生以自己的聲音敘說自身的能力觀。研究目的如下: 一、描述中學生所抱持能力觀的內涵 二、探究影響中學生形塑能力觀的因素 三、發掘中學生能力觀與其在學校學習上的關聯 四、提出建議供現場教師於實務教學上參考 為能厚實的描述中學生的能力觀,本研究採取長期參與觀察、深度訪談與文件分析等質性研究方式,並選取台北市某所公立國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國二下學期開學之後,進入現場進行實徵資料的蒐集,直至國三上學期末結束,研究時程為期一年左右。 本研究透過相關資料的分析與整理之後獲致下列結論: 一、能力觀的內涵 (一)能力意義的詮釋主要分為能力的基本內涵及展現方式 (二)在解決生活情境的問題的過程中,漸次形成能力觀 (三)能力觀的內涵具有多元性的特色 二、形塑中學生能力觀的影響因素 (一)工作結構 (二)同儕互動 (三)師生互動 (四)自我表現改變 三、中學生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 (一)中學生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可區分為八種類型 (二)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不同,在學校的生活表現有所差異 (三)中學生看待自我能力的方式有階級上的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學生能力觀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Item 中小學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教學與實務(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7-12-01) 張建成; 葉國樑; 施致平Item 中產階級國中生對家長課業管教的回應(2005) 陳怡潔; Chen, I Chieh本研究旨在探討中產階級國中生對家長課業管教之回應,其主要目的有三:第一,比較不同類型中產階級家長之課業管教方式;第二,分析不同類型中產階級國中生的學習問題;第三探討上述家長課業管教方式與學生學習問題之關係。基於研究目的,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一所位於台北市之典型中產階級國中之二年級班級為研究現場,該班所有同意研究者進行訪談之學生皆為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並透過訪談與文件分析的方式蒐集資料。根據研究發現與討論,歸納以下結論: 一、對新中產階級家長而言,「讀書」是孩子唯一的出路,亦是在現代社會生存的不二法門。 二、對舊中產階級家長而言,「讀書」是善盡學生本分,亦是改善營生的方式之一。 三、課業管教觀點決定不同類型中產階級家長之「課業管教策略」。 四、「新中產階級家長」與「有能力指導課業之舊中產階級家長」,在「安排讀書計畫」與「給予具體學業期待」層面上,有相似之處,卻因課業管教觀點不同,而有相異之作法。 五、新中產階級國中生之學習問題,乃導因於家長「課業管教觀點」及「課業管教策略」。 六、舊中產階級國中生之學習問題,乃導因於「學生學習心態」或「家庭教育資源」。 七、新中產階級國中生產生情節嚴重之情緒障礙,而舊中產階級在情緒調適上表現良好。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過程中所面臨之限制與困難,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若干建議。Item 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家庭相關因素:以TEPS資料庫為例(2008) 陳孟聰摘 要 近年來,一些研究指出中產階級學生的學業表現並不盡如社會所預期,大多數中產階級學生固然為高學業成就者,低學業成就者亦所在多有,因此,有必要了解相關因素對中產階級學生學業成就的影響情形。本研究旨在探討家庭相關因素對中產階級高中生學業成就的影響,研究資料取自2005年「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第二波高中學生調查資料,並以「綜合分析能力測驗」測得之能力表現值代表學生的學業成就。透過量化分析得到結論如下: 一、父親教育程度影響中產階級高中生的能力表現 二、家庭社經背景因素對中產階級高中生能力表現的影響力有限 三、家長教育行為受家庭社經背景因素影響 四、家長教養方式愈嚴厲,中產階級高中生的能力表現愈差 五、家長提供補習量愈多,中產階級高中生的能力表現愈好Item 光復以來台灣山胞之教育成就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探討(1993-01-01) 張建成; 黃鴻文Item 再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建成; Jason Chien-Chen Chang本文繼2007年〈獨石與巨傘〉一文後,將檢討的焦點從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可能走偏之概念邏輯,轉為可能有失的實務運作。理論上,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促進族群關係與提昇教育成就。可是,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在促進族群關係方面,多半都在提振弱勢民族(如原住民)本身的族群文化認同,彷彿多元文化教育只是弱勢民族個別的事,與主流族群無關;在提升教育成就方面,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半流為表面文章,非徒弱勢民族(如原住民)學業失利及中輯停學的情形,一如過往,整體教育成就的競爭力也依舊落於主流社會之後。伴隨這兩方面的分析,本文也根據相關的事實及論證,提醒不宜過度放大「文化差異」的說詞與效能,以免治絲益棼,造成紛擾。Item 再論多元文化教育的困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建成; Jason Chien-Chen Chang本文繼2007年〈獨石與巨傘〉一文後,將檢討的焦點從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可能走偏之概念邏輯,轉為可能有失的實務運作。理論上,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務,在於促進族群關係與提昇教育成就。可是,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實施,在促進族群關係方面,多半都在提振弱勢民族(如原住民)本身的族群文化認同,彷彿多元文化教育只是弱勢民族個別的事,與主流族群無關;在提升教育成就方面,臺灣的多元文化教育多半流為表面文章,非徒弱勢民族(如原住民)學業失利及中輯停學的情形,一如過往,整體教育成就的競爭力也依舊落於主流社會之後。伴隨這兩方面的分析,本文也根據相關的事實及論證,提醒不宜過度放大「文化差異」的說詞與效能,以免治絲益棼,造成紛擾。Item 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一)(1999-01-01) 張建成; 譚光鼎; 浦忠成; 高德義; 湯仁燕; 鄭勝耀Item 原住民專門人才培育與運用中長程計畫之規劃(二)(2000-01-01) 張建成; 譚光鼎; 浦忠成; 高德義; 湯仁燕; 鄭勝耀Item 國中學生學習習性之探討(2012) 卓艾珈; Cho, Ai-chia本文旨在探討國中學生學習習性之形成與該生家庭教育及個人學習經驗之關係,研究目的如下: 1.探討國中學生學習習性之類型和內涵。 2.瞭解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和學生學習習性之關聯因素。 3.瞭解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和學生學習習性與學業表現的關係。 本研究是以台北市某國民中學之某班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藉由訪談學生的方式,以瞭解國中生的學習習性特徵,並探究學習習性與家庭教育之關係。研究發現,國中生學習習性可分為積極、消極和居間三種習性特徵,並因家庭教養方式的不同而形塑成不同的學習習性。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積極學習習性的學生家庭背景以中上階級為多,家長以「正向積極關心子女學習狀況、提供子女一個完善的學習空間和提供長輩分享學習經驗的指引」之家庭教養方式為主。 二、消極學習習性的學生家庭背景以勞工階級為多,家庭教養方式偏向以「親子溝通多單向無交集、家長無法提供子女一個專門獨立的學習空間和多交由補習班或學校代為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為主。 三、「成功、順利達成目標的學習經驗」會強化學生對於學習的積極性,因而培養出積極的學習習性;「挫折、不如預期的學習經驗」則會消弱學生對於學習的興趣和自信,並日漸發展出消極的學習習性。 四、不同學習習性的學生之中,在想法方面仍有性別上的差異。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提供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Item 國中男學生男子氣概之研究(2008) 陳彥文; Chen Yen-Wen本文旨在探究國中男學生的男子氣概,聚焦在男學生對男子氣概的想法與表現,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國中男學生對男子氣概之定義與內涵 二、探討校園內國中男學生展現男子氣概的活動及其意義 三、比較不同階級男學生對男子氣概界定與展現的差異 四、分析班級脈絡與男子氣概的關係 本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兩所男女合校的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各選擇一個八年級的班級,進行為期八個月的參與觀察及訪談。觀察的內容以課堂(如國文課、數學課、理化課、體育課)與下課時間男學生的活動情形為主,並根據訪談男學生所得資料,進行分析詮釋與討論。經過以上探討,本研究獲致下述結論: 一、男學生普遍崇尚男子氣概,界定男學生的行動內容 二、中上班級男生追求制度與主導的力量 三、勞工班級男生傾向展現生理力量 四、性別弱勢者處境因班級脈絡有異 五、教師具有引導班級氣氛、調整學生性別觀念的正向力量 最後,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有關男子氣概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備供參酌。Item 國中青少年友誼關係之研究(2011) 林婉雯; Wan Wen Lin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國中生的友誼關係,並試著對友誼發展做普遍性的討論和差異性的討論,期望能從中分析出影響青少年友誼關係的特性及趨勢。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方法,選取一個國中裡兩個不同特性的班級作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參與觀察和訪談。主要的研究發現如下: 一、交朋友成為青少年來學校的主要吸引力之一,友誼發展也關係著青少年文化和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青少年前期是友誼發展的重要階段,影響青少年友誼的因素複雜且多樣 三、不同性別在友誼關係的認知、發展、互動和穩定性上有著明顯的差異表現 四、青少年友誼受家庭背景區隔不大,但青少女較容易因社經背景差異出現比較的心理,青少男則較不受家庭背景影響 五、青少年友誼組成沒有學業成就上的區隔,但成績佳者有較高的同儕地位,成績較差者則友誼的選擇性較少 六、不同導師的帶班風格會產生不同的班級氣氛,進階會形塑出不同風格的青少年友誼關係Item 國民教育階段推展鄉土教育的檢討與規劃(1997-01-01) 單文經; 張建成; 楊思偉; 陳惠邦; 湯仁燕; 彭煥勝Item 家庭管教與學校管教的階級關聯(2007-07-31) 張建成; 黃鴻文近年國內有關教育機會不均等的討論,相當流行一項來自文化再製理論的說法, 認為家庭與學校文化的連續與否,攸關學生之發展至鉅。也就是說,家庭文化若 能連通學校文化,則學生的適應較佳,成就較高,發展也較順暢。鑒於相關的研 究未能完全證實此一論點,不僅中上階級的學生有其獨特的學習問題,勞工階級 的學生有時也能在學校文化之中,找到呼應其家庭文化之處。於是,本研究重新 解讀國內有關文化資本的質性研究資料,發現我們或許可從家庭管教與學校管教 的階級關聯上,找到突破的關鍵。?了驗證此一想法,本研究擬自臺北都會區選 取中上階級學生居多以及勞工階級居多的國中各一所,以參與觀察、半結構訪談、 文件分析等方法,針對兩校各一個二年級班級,蒐集研究所需的資料。研究的主 要目的,在於分析、比較不同階級國中生之家庭管教型態、學校管教型態、以及 家庭管教與學校管教的關聯。研究資料之分析與討論,除了呈現不同階級之間的 差異性之外,亦將同時處理同一階級之內可能出現的變異性,以及性別因素的作 用,期以提供更為周延的研究成果。Item 家庭階級背景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觀的影響(2007) 顏君竹過去國內有關性別角色的研究,往往從父權運作的角度切入,鮮有從「階級文化」的觀點去瞭解個體的性別身分認同及其所從事的相關性別活動。然而,綜覽過去國內外的研究結果可發現,不同的階級文化會建構出不同的性別符碼(gender codes),不同階級學生所建構出來的性別世界確實存有差異。倘若學生在學校中的人際互動、行為表現的確反映出濃厚的階級殊異性,那麼這些學生的家庭經驗與家中進行的相關活動,是否與他們在學校中所展現的行為有著高度的吻合與承接關係?亦即,學生在家庭中所知覺到種種經驗、與家庭成員間所進行的互動模式等等,是否就存有階級上的差異,並因此影響孩子本身在性別定義、性別互動,甚至性別關係上的展現,這些正是本研究所欲探究的。因此,本研究乃以「家庭階級背景對青少年性別角色觀的影響」為題,進行深入探究。研究目的如下: 一、瞭解不同階級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觀。 二、瞭解不同階級父母親的性別角色觀,以及家中的互動模式與性別關係。 三、探討上述家庭因素與青少年性別角色觀及其行為表現的呼應程度。 經由以上發現歸納出結論,並提出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為主,輔以調查單的實施,研究對象分別為代表勞工與中上階級的22名國中學生。就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成以下結論: 壹、中上階級青少年的性別角色觀較勞工階級青少年為多元彈性。 一、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特質的界定上較為多元,勞工階級較為刻板。 二、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分工上較為彈性,勞工階級較為僵化。 三、中上階級青少年較尊重個別差異,勞工階級則常存有不容跨越的性別界線。 四、中上階級青少年在性別互動上較為尊重、互助,勞工階級較為粗暴、對立。 貳、中上階級雙親在性別角色觀上較為一視同仁、開明平權,勞工階級則強調男女有別、各守其份。 參、中上階級家庭中的性別互動較為緊密且具支持性,勞工階級則較疏離且各行其是。 肆、中上階級家庭中的性別關係較為民主包容,勞工階級則展現出男性父權的專斷。 最後,基於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備供參酌。Item 少數民族教育的理論與實際(臺灣書店, 1993-01-01) 張建成; 黃鴻文; 譚光鼎Item 市場導向的教育改革過程中教師工作性質的探討(2003) 楊士賢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市場機制引進教育場域,這趨勢對身處教育第一現場的中小學教師產成極大的衝擊。到底市場機制將提供教師工作一個向上提升的良好背景,還是如同Stephen Ball所言,會「驅走教師的心靈」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研究者先探討相關文獻,了解各種不同的觀點,再進行實證調查,檢證何種觀點較適用於臺灣現況。 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六縣市國民中學教師518人為樣本,並以自編之「教育改革與教師工作問卷」為工具,調查不同背景的國中教師所知覺到的教育市場導向趨勢,並考驗市場導向與教師工作性質的相關及預測情形。本研究以t考驗、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獲致如下結論: 一、教育改革中的市場導向大致可分為市場競爭、家長選擇、學校自主、多樣化與私有化五個層面 二、台灣目前教育改革中市場導向的趨勢堪稱明顯 三、市場導向的趨勢在都市化程度高的地區較明顯 四、年長與資深的教師感受到較高的市場導向趨勢 五、市場導向會使教師的工作負荷增加 六、市場導向無法使教師的自主權增加 七、市場導向會使教師知覺到較高的專業性 八、市場導向不利於學校同事間的關係 九、對教育市場導向的過度樂觀態度有待進一步商榷Item 建構臺灣技職大學土木結合節能減碳科技跨領域基本知能指標之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13-06-??) 陳信助; 張建成; 賴正義; 謝宗榮; 吳旻謙; Hsin-Tzu (Tommy) Chen, Chien-Cheng Chang,Cheng-I Lai , Tsung-Jung Hsieh, Min-Chien Wu本研究以推動科學教育的角度,檢視臺灣技職大學土木工程教育與節能減碳科技教育的推行,了解現在土木工程教育的推展狀況,以及產業界對此類跨領域人才工作能力的期望,從而建立土木結合節能減碳科技跨領域人才核心能力指標。計畫為國科會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節能減碳科技土木領域人才培育先導計畫之研究。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