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惠玲"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生活型態與家庭取代餐消費政策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 2009-07-??) 陳琪婷; 張惠玲隨著國內環境的改變,帶動便利性高的家庭取代餐消費日益增加,充分顯示出家庭取代餐的 市場潛力與對於國人餐飲消費型態上的改變,如何滿足家庭取代養消費者的需求及拓展市場規模,始成爲重要課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類群之家庭取代養消 費者其消費決策過程之差異性,以深入瞭解不同類群消費者在選擇家庭取代養之重要考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採用EKB(Engel, Kollat, & Blackwell)決策模式,以生活型態變數作爲市場區隔之劃分,並以人口統計變數描述其特性。經研究分析後,根據生活型態將家庭取代餐受訪者劃分爲三 個類群,分別爲「保守趨避型」、「自我滿足型」以及「品味樂活型」;不同類群之家庭取代養消費者,在人口統計變數之共同居住家庭人數上具有顯著性差異;不 同類群之家庭取代養消費者,在消費決策過程之評估率則、購買行爲以及購後態度部分具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結果可作爲建立家庭取代養消費者市場區隔之基礎,並可提供養食業者制訂家庭取代養行銷策略與產品開發之重要參考建議。Item 臺北市佛寺中的觀音像研究張惠玲; Zhang, Hui-Ling本文擬以藝術史研究方法中的社會學方法論所提:社會中的階級和組 群促成藝術作品的產生,而且藝術能表達和反應社會內涵為理論基礎,事 先假設臺北巿觀音的造型,與臺北巿人民的信仰心理及社會變遷有關,而 以文獻資料蒐集、田野調查、及圖表統計等方法,就仇德哉先生的《臺灣 廟神大全》書中所列臺北巿內主神為觀世音菩薩的佛寺,及臺北巿政府民 政局於七十四年六月所編印的《臺北巿寺廟概覽》中,在「供奉主神」欄 中凡列有觀世音菩薩者,共計五十二所佛寺,為調查拍攝的對象。 臺 北巿的觀音像來說,其造型可溯自明代甚至宋朝便已成型,亦受民間傳說 之影響,而有以善財、龍女,或文殊、普賢為侍;或加上鸚鳥、淨瓶等佛 經中未見之組合。頭披巾、胸前飾有瓔珞、一手持物另手結印契所謂的「 宋式觀音」是臺北巿最常見到的造型。大致可分為雙臂觀音與多臂觀音兩 大類,以前者為多。原來的神佛像製作的師徒制度,卻因社會背景的改變 使得藝匠因改行而大量流失,許多觀音像的製作轉而用機械製品取代,製 作派別已不明顯。現存於臺北巿寺廟中觀音像的來源有大陸、日本、或東 南亞等地,而本土所製作者則以「廬山軒」的產品為最多。 臺北巿的 觀音造像,是在特有的社會變遷與環境影響下,信仰者之贊助與藝匠融合 傳統的產物。就信徒而言,真正觀音的法身已經出現,遵循傳統而做的形 像便是最能發揮法力的造型,民眾是以心中所認同的觀音像像來認知, 而非欣賞的態度來選擇,以為這樣的造型才足以代表觀音,才具備觀音的 靈感;而在師徒傳承的過程中,這樣的造型也是他們所依循的根據。「傳 統」成了出資者與製作者的共識,藝術中本來所要求的「原創性」已非所 需。因此遍觀臺北巿的觀音像,或許會覺得各式觀音造型類似,色彩豔麗 金碧輝煌,卻似乎缺少一份細膩精緻的藝術美感。 對臺北巿觀音的造 型,在純藝術創作的標準上,或許被視為粗俗的工藝產品,與大陸古代遺 留的佛教藝術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但我們或許可以站在藝術社會史的立場 ,從群體政治、經濟和社會背景的角度,對臺北巿佛寺中觀音造型做一個 新的評價:它是贊助者與藝匠,在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下所發展出來的產 物,觀音造像實是明白地透露了信徒的信仰態度、心理需求,它忠實地記 錄了民間的審美觀念。而且由於觀音信仰的通俗化、普遍化、及本土化的 特質,在中國佛道二教混雜融合的過程中實是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