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明輝博士"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建構之研究(2009) 劉約蘭受到全球化趨勢與相伴而起之在地化思潮的刺激,全球在地化理念應運而生,逐漸於各領域受到重視,並直接或間接地滲透到教育行政決策歷程與實務場域中。因此,由實然面理解全球在地化的影響路徑與程度,並就應然面建構理想的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作為規劃、執行及評鑑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整體歷程與綜效的參據,對教育行政決策者與實務工作者均應具有必要性與價值性。 本研究旨在研析全球在地化的理論基礎,據以建構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探討其運作理念與策略,並研提具體建議,俾供進行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之參考。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訪談法與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首先透過文獻探討,釐清全球化、在地化、全球在地化三者之概念內涵與關係,並探究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之核心價值、歷程、要素、實務運作與相關研究成果。接著於訪談過程中,蒐集彙整12位教育學者與教育行政或學校行政人員對全球在地化相關概念之認知,及其對全球在地化理念運用於教育行政決策之觀察省思與建議意見,據以檢核確認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雛型草案之適切性。最後運用德懷術問卷調查法,由23位德懷術專家經三回合之評定,檢視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雛型之構面、要素、內涵、釋義及其歷程、運作之規劃是否周延,並考量整體模式雛型之適切性,始建構完成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及其運作原則。 經歸納文獻探討、訪談及德懷術問卷調查之主要研究發現,獲致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全球化與在地化呈現相互影響與相輔辯證的關係。 二、全球在地化是全球化與在地化融合辯證的體現。 三、全球在地化與在地全球化具有雙向對流的創生循環效果。 四、全球在地化理念正逐漸滲透進入教育行政決策實務場域。 五、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是建構涵蓋思維、運作、影響因素三構面的持續革新動態模式。 六、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之運作應掌握六項基本理念。 七、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具解釋力與參照性。 本研究並依研究結論,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後續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供作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採納全球在地化教育行政決策模式作為決策參據。 (二)確立掌握全球在地化核心價值。 (三)通盤規劃,整合資源,分工協作,因地制宜。 (四)發展全球與在地之連結機制,強化資訊蒐集、研究與對話的能力。 (五)監督政策效果,彈性運作,求取平衡。 (六)提升教育行政決策者的思維與領導能力。 二、對學校之建議 (一)加強對全球在地化理念之理解與交流,納入教師專業知能範疇。 (二)廣納全球素材,涵育學生具備世界公民之素養與全球相容之能力。 (三)運用在地資源,強化學生具有人文關懷之情操與發揚主體特色之能力。 (四)設計全球與在地價值兼顧課題,引導學生學習參與論述之意願與知能。Item 國民中小學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之研究(2006) 顏秀如; Yen, S.R.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內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的現況,剖析不同背景變項、環境變項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的差異情形,探討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間的關係,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有關單位參考。 為達致上述目的,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問卷調查以及個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問卷調查部份,以公立國民中小學之校長、行政人員與教師為研究對象,抽取台灣地區100所學校(包括公立國中與公立國小各50所),共寄發問卷1,460份,實得有效問卷1,057份;在個案研究部分,則選取曾獲得「全國中小學學校經營創新獎」三所中小學(包括二所國小與一所國中),以深入了解學校創新經營與競爭優勢間的關係。本研究的結論與建議如下: 一、結論 (一)自我的使命感與成就感是促成學校人員進行創新經營之最主要且最具效果的動力來源。 (二)擔任行政職務或國小層級之學校人員認知「校長」促發創新經營力量之程度較高;國中層級以及12班(含)以下之學校人員認知「提昇學校競爭力」促發學校創新經營的力量之程度較高。 (三)教學創新為學校創新經營的主要焦點,而社會資源運用創新則有待學校人員的進一步重視。 (四)學校創新經營的推動以漸進的方式為主。 (五)一般學校創新經營以模仿性創新居多,創新經營有成的學校則以再造性創新為主。 (六)學校創新經營並未有單一的最佳發展模式存在。 (七)教師與校長是影響學校創新經營的關鍵因素,而學生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影響則偏低。 (八)教師認為教師同儕對於學校創新經營的影響力高於校長,而擔任行政職務者的看法則相反。 (九)國內學校創新經營的運作情形趨於中高程度,以「組織文化創新」層面的程度最高,「行政管理創新」層面的程度最低。 (十)學校行政人員、國小、12班(含)以下以與49班(含)以上的學校以及偏遠地區學校對於學校創新經營運作情形之知覺程度較高。 (十一)學校人員認為評估學校競爭優勢應以學校成員的素質為首要,然一般社會大眾則以學校形象、聲望及特色為主。 (十二)無論學校競爭優勢之應然面與實然面,財務狀況皆非評估學校競爭優勢之主要內涵。 (十三)國內學校競爭優勢的運作情形趨於中等程度,其中以「組織能力優勢」層面的程度為最高,「區位優勢」層面的程度為最低。 (十四)校長、碩士(含)以上、國小、49班(含)以上以及都市地區與偏遠地區對於學校競爭優勢運作情形之知覺程度較高。 (十五)學校創新經營整體及各層面與學校競爭優勢,具有中高程度的正相關。 (十六)環境設備創新、社會資源運用創新、組織文化創新及學校活動創新四層面,可有效解釋學校競爭優勢運作情形,其中以環境設備創新為最高。 二、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將創新的意願、動機、能力以及績效列入教師評鑑的內容。 2.建立專家教師制度,給予具有創新知能的學校人員更大發揮空間。 3.將創新經營績效列入校長及學校的評鑑項目。 4.運用標竿學習,表揚創新典範以激勵士氣,並作為學校人員的學習對象。 5.建立創新社群,互相合作並分享創新經驗。 6.教育政策須能支持引導學校進行創新經營、發揮競爭優勢。 7.學區就學制度彈性化,擴大學校競爭的範圍。 8.改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重視資源運用績效。 (二)對國民中小學的建議 1.共同建議 (1)運用實習教師激發同儕成長動力。 (2)任用專家教師擔任學校創新經營團隊的領導者。 (3)學校須以深入、客觀、多元及正向的角度去檢視競爭優勢。 (4)學校依據其競爭優勢發展狀況,運用創新經營突顯學校特色。 (5)學校教育資訊宜更為透明化。 (6)運用學校活動有效整合與呈現創新經營績效。 (7)重視學校行銷與公關。 (8)創新經營宜以學校優勢為基礎,尊重舊有的經驗與傳統。 (9)以漸進、系統化的方式推動創新經營。 (10)建立學校創新經營團隊的工作型態。 (11)實施工作輪調,協助成員了解學校創新經營的整體運作過程。 2.個別建議 (1)國中部份:a.運用創新經營,營造多樣的學校競爭優勢;b.創新經營宜配合學校特性並融入日常運作;c.簡化創新經營的實施程序;d.學校應重視社區溝通與資源統合。 (2)國小部份:a.擴大教師同儕對學校創新經營的正向影響力;b.學校應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組織文化;c.學校需運用制度與資訊系統來型塑並維續學校創新文化d.學校創新經營應以學生為主體。 (三)對校長的建議 1.給予學校成員更多創意與專業的發展空間。 2.融入企業管理的理念與策略。 3.重視人力資源的培養、發掘、運用與統合。 4.採取寬嚴並濟的領導方式。 5.接納挫折,勇於承擔責任。 6.積極參與,以身作則。 (四)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1.研究焦點方面,建議針對不同類型學校或創新經營、競爭優勢的相關議題進行研究。 2.研究對象方面,建議擴大樣本選取範圍。 3.研究方法方面,建議採取縱貫性研究,運用人種誌的研究方式,以了解學校創新經營及其競爭優勢的發展過程。Item 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建構之研究(2009) 馮清皇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建構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基本意涵和相關理論,以期形成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之執行模式,並據此執行模式進一步建構適用於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衡量指標,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應用之參考。依據上述目的,研究設計乃透過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法,蒐集並分析25位專家的一致性意見及重要性程度,做為建立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之依據。並採用焦點座談與訪談之研究方法,選擇教育行政與學校行政之實務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針對本研究所建構完成之指標內容進一步進行是否適切的檢核工作。 本研究經過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焦點座談與訪談之研究歷程,回應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而獲得的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重要內涵,包含意義、特性、功能、核心流程與影響因素。 二、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之衡量指標,包括:1.政策環境、組織能量、執行策略與作業管理等四個層面指標;2.政策內容的認同、政府推行的決心、標的團體的支持、外在環境的促動、適當的人力配置、充分的財物支援、順暢的資訊流通、彈性的組織結構、發揮組織領導、強化組織學習、形塑組織文化、激發組織創新、掌握明確執行目標、擴展決策參與範疇、建立同步協調機制、推動可行獎勵制度、實施自我監控管理、落實績效回饋評估等十八個項目指標;以及3.「1-1-1學校同仁會因對政策價值的瞭解,而主動表達執行的意願。」等七十四個細目指標。 三、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指標的執行現況條件,仍存有落差尚待進一步改進,包括:1.教育行政機構提供參與決策平台普遍不足,無法滿足學校執行者參與政策制訂的需求;2.學校普遍缺乏應有執行資源,以及彈性調度的管理空間;3.學校組織學習風格丕變,創意分享平台普遍匱乏;4.過程評核功能未獲認同,自主獎勵權責有待補實。 根據研究結論,本研究從以下三方面提出相關的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強化政策宣導工作,以提高學校執行的正向知覺。 (二)提供應有執行能量,並授以校本經營的自主空間。 (三)重整專業學習系統,以激發創新文化的不斷生成。 (四)爭取過程評估認同,以求得專業績效責任的體現。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的建議 (一)善用指標檢核功能,以求自我政策執行力的持續提昇。 (二)建置應有執行人力,並力求行政菁英領導團隊的組成。 (三)重視校長參與執行,並強化校園共同行為模式的建立。 (四)強調目標具體轉化,並同步實施資源整合的作業管理。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在研究焦點方面:未來研究可因研究主題的改變而選取私立學校、特殊學校,或是針對其他層級學校進行研究。 (二)在研究對象方面:未來研究可擴大或轉換研究對象,以求得更周延、平衡的觀點。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未來研究宜可採取大樣本問卷調查法,廣泛蒐集、了解我國公立國民小學教育政策執行力的表現情況;或運用民俗誌等質性研究方法,針對某一個學校研究樣本,做長期且縱性資料的蒐集,以對本研究所建構發展之衡量指標,做更深入的驗證與批判。Item 教育政策行銷模式建構之研究(2010) 王湘栗本研究旨在探討教育政策行銷的基本意涵與理論基礎,建構一套適切的教育政策行銷模式,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參考。 為達成上述目的,首先透過文獻探討,深究教育政策行銷的意涵和理論基礎,並分析教育政策行銷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出教育政策行銷的重要因素,提出「教育政策行銷初步模式」。其次,藉由訪談法,蒐集、彙整、分析10位教育學者、教育行政與學校校長對教育政策行銷的理念,及其對教育政策行銷實務上的觀察、省思與建議,並修正前述之「教育政策行銷初步模式」,建構出「教育政策行銷模式雛型」。再次,運用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法,透過26位學者專家的評定,檢視教育政策行銷模式雛型的階段劃分、組成要素、內涵釋義及具體作法是否周延、適用,並衡量整體模式的適切性。最後,綜合文獻探討、訪談與模糊德懷術的研究結果,建構本研究之教育政策行銷模式。 本研究歸納文獻探討、訪談及模糊德懷術問卷調查的研究發現,獲致以下六項結論: 一、教育政策行銷是政府與教育政策利害關係人意志的溝通與交換。 二、本研究教育政策行銷模式之建構,係整合了階段劃分、組成要素與循環回饋三個層面。 三、教育政策行銷規劃階段包括確立教育政策行銷目標、分析教育政策利害關係人、評估影響教育政策行銷因素、籌措教育政策行銷經費、確定教育政策行銷對象與擬訂教育政策行銷計畫等六項組成要素。 四、教育政策行銷執行階段包括拓展行銷通路、主動溝通說服、適切運用公權力、發展夥伴關係、經營公共關係、區隔行銷市場、蒐集民意回饋、善用媒體行銷與評估成本效益等九項組成要素。 五、教育政策行銷評鑑階段包括確立評鑑目的、建構評鑑指標、發展評鑑工具、進行內外部評鑑、併用質與量方法等五項組成要素。 六、本教育政策行銷模式具參考價值,惟仍待後續研究之修正與擴充。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論,分別對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研究提出建議。Item 新設學校規劃設計與使用評估之研究--以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為例(2008) 田應薇本研究探討同德國中學校建築規劃設計理念、使用者用後的滿意程度及改進意見,以作為日後相關學校建築的參考。從設計規劃、校舍空間滿意度、使用行為等面向來了解教職員生不同背景變項的實際使用者的需求及評估是否符合學校建築發展的趨勢。本研究採「用後評估」(post-occupancy evaluation,簡稱POE )的理念,藉由問卷調查與訪談的方法,以桃園縣立同德國民中學為研究範圍,對教職員工採普查方式,學生採分層隨機比例抽樣,共發出673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62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2.57%,進而以描述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相依樣本t考驗等統計方式來分析各項統計資料。依上述研究目的與方法,對同德國中用後評估所獲致的結論敘述如下: 壹、同德國中學校建築符合「整體規劃」的原則及具有「無障礙空間」設施的特色。 貳、整體而言,同德國中使用者對學校建築的滿意度屬於中度滿意,其中教職員工對「校園校舍裝修」滿意度最高,對「教學空間及設備」滿意度較低;學生對「專科教室」滿意度最高,對「班級教室」滿意度較低。 參、校園空間普遍受到教職員生的喜歡,但是使用效率不如預期,應加強管理及鼓勵措施,提高使用效益。 肆、學校建築整體使用及規劃符合教職員工需求。 伍、受試學生的背景因素影響對學校建築整體的滿意程度。 陸、同德國中學校建築的相關問題,包括校舍迴音、教室空間及配置等。 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改進之建議,期望可提供日後學校建築使用及規劃上之參考。Item 績效管理在國民中學學校行政應用之研究—— 以台北縣市為例(2005) 謝發昱摘 要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探討績效管理的內涵及其在台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 學校行政上的應用,並探討台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績效管理的困難及因應措施, 據以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國民中學應用績效管理之參考。 本研究兼採問卷調查法及訪談法,首先,以自編之「國民中學學校行政績效 管理現況調查問卷」,對台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的校長、主任、組長及教師進行 調查,以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60 所樣本學校,發出762 份問卷,實得有效 樣本492 份,再以SPSS for Windows11.01 套裝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藉以瞭 解國民中學在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及財務管理的績效現況,以及學校教職員 對學校績效管理的評價;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三位校長與一位主 任進行訪談;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建議。 根據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綜合歸納以下結論: 一、台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的整體績效管理現況堪稱良好,惟人力資源管理部分 尚有加強空間。 二、台北縣市公立國民中學在績效管理各層面的現況中,普遍較不理想的是「績 效評估」方面。 三、學校實施績效管理有助於提升學校行政效能及教師教學效能,並能促進同仁 的支持與配合,惟學校教職員之評價因背景不同而有差異。 四、學校實施績效管理確實存在一些困難,不論是在學校運作方面,或現行制度 方面,皆有待進一步加以解決。 五、學校實施績效管理時,在策略規劃、人力資源管理及財務管理方面,可採取 相關因應措施,以避免推行上可能遭遇的困難。 六、若學校能充分掌握績效管理的實施原則,並適當運用於學校行政管理上,即 使未正式實施績效管理制度,仍能發揮相同效用,進而提升學校整體效能。 根據研究結論,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人員及後續研究者提出建 議,做為學校績效管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Item 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2005) 林筱瑩摘要 本研究首先探討學校創新經營的意義與內涵;其次以學校創新經營為主題,進行調查研究,從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學校創新經營的行政運作、學校創新經營的影響因素及困難問題,來探討與分析臺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的現況與問題。 本研究除以文獻分析創新經營的相關理論與研究外,並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臺北市國民中學的教育人員為對象,進行研究。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說明如下: 一、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具有多面向 學校創新經營的內涵包括:行政管理創新、課程與教學創新、學生活動創新、教學專業發展創新、社會資源整合創新及校園環境營造等六項。此六項創新內涵,涵蓋了組織創新的管理創新與技術創新二大層面。 二、學校創新經營的現況普遍良好 (一)創新經營具普遍性 (二)創新經營具教育性 (三)創新經營具獨特性 三、學校創新經營的影響因素 (一)校長的創新經營理念 (二)教師、家長的意願、能力與認同 (三)其他因素:社區文化環境與資源、學校的空間與設備、教育政策與行政措施等。 四、學校創新經營的相關問題 (一)經費不足 (二)成員參與的意願低落 (三)時間不足 (四)缺乏具體可行的方案 (五)組織學習機制不足 五、創新經營現況受學校背景因素影響而略有差異 依據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之建議: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定期檢討相關行政措施賦予各校組織創新的空間 (二)適度補助各校創新經營經費 (三)增進國中校長創新經營知能 (四)修正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 二、對學校的建議 (一)建立組織學習機制,提昇學校成員創新經營知能 (二)融入校務發展目標,追求創新經營的永續發展 (三)活化學校組織氣氛,激發成員創意與參與意願 (四)借鏡企業經營精神,擴大學校創新經營績效 三、進一步研究的建議 在研究方法方面,後續研究可增加結構式的訪談或採取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在研究對象方面,研究範圍可擴充至其他縣市之國民中學,或納入私立學校,以更深入的瞭解研究主題的現況;在研究內容方面,後續研究可進一步針對學校創新經營之策略、衡量指標等,進行深入的研究。Item 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之研究(2007) 蕭方雯; Fang-Wen Hsiao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台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的運作現況,針對其運作現況之問題,進一步研擬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本研究之目的為:一、探討組織變革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二、調查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三、分析影響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之相關因素。四、探究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之策略。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供有關單位及人員之參考。 為達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進行研究,首先蒐集與研讀相關文獻,建立本研究的理論架構,編製「臺北縣市國民中學學校教師會運作現況之調查問卷」,作為調查研究工具,針對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之校長、主任或組長、教師會會長及教師進行調查,採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取56所已立案學校教師會之國民中學,共發出665份問卷,回收問卷計412份,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24份,總計有效問卷為388份,問卷回收率達58.35%。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3.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與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大綱,對二位國民中學校長及二位教師會會長,共計四位進行訪談。 綜合文獻探討、調查研究與訪談研究發現,獲得下列結論: 一、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對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的知覺屬於中度水準,其中以「監督協調功能」層面較高,「教學研究功能」層面較低 。 二、教師會會員知覺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高於非教師會會員。 三、學校規模大的學校人員所知覺學校教師會之運作現況,高於學校規模小的學校成員。 四、學校教師會在運作過程中所面臨的主要困難或相關問題,為「教師工作繁忙,無暇參與教師會各項活動」及「教師會成員缺乏法律專才」。 五、不同職務、服務年資、是否為教師會會員、曾經擔任不同教師會職務與不同學校規模之學校人員對於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困難與相關問題普遍存在顯著差異。 六、學校教師會運作之困難與相關問題,曾經擔任教師會職務者的知覺顯著高於未曾擔任教師會職務者。 七、整體而言,臺北縣市國民中學人員對於學校教師會之變革策略的認同程度屬於中度水準,其中以「文化創新策略」層面較高,「技術變革策略」層面則較低。 八、學校教師會之變革策略,教師會會長之認同情形顯著高於教師會幹部。 根據本研究所獲之結論,研究者針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學校行政單位、學校教師會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如下: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增加教師員額編制,調整教師的工作量 (二)編列經費補助,獎勵成效良好的學校教師會 二、對學校行政單位之建議 (一)加強組織間的溝通協調,建立學校辦學理念的共識 (二)擴大學校教師會參與的力量以順利推動校務 三、對學校教師會之建議 (一)與學校行政相互合作,共創雙贏局面 (二)鼓勵成員再教育,強化教師的專業成長 (三)轉化成員的態度,改變其對教師會的認知與瞭解 (四)運用協商策略,爭取更多教師會會員的權益 (五)活化教師會運作,營造教師會新文化 四、對未來研究者之建議 (一)在研究對象方面 未來可擴展進一步研究其他縣市不同層級學校教師會為研究對象,如國小、高中等,藉此比較分析不同研究對象對學校教師會組織變革策略之意見差異。 (二)在研究內容方面 後續的研究可進一步針對縣市教師會或是全國教師會之變革策略做深入的研究,比較不同層級的教師會在進行變革時所採取策略上之異同,並且可進一步探究影響教師會進行組織變革之相關因素,分析其影響因素是否與組織變革策略有所相關。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後續研究則可以採學校教師會的個案研究或觀察法等方式,針對所要探討的問題,蒐集更深入的資料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