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張民杰"
Now showing 1 - 18 of 1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2016) 徐婉綺本研究為「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其研究目的如下:其一為探究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之意義與工作內涵,其二為了解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班級經營之策略,其三是分析國中國文擔任導師與科任教師間班級經營策略之異同,最後則是根據研究,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現場中學教師及師資培育機構之參考。 在研究方法方面則是採用質性研究法,以四位國中國文科任教師為研究對象,使用訪談、觀察以及文件分析法進行資料的蒐集與歸納分析。最後則是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討論,歸納出的結論如下: 壹、國中國文科任教師認為班級經營的意義是在掌握之中去促成學生人格、態度、 自律的養成,班級經營的工作內涵則是集中於課程教學管理面向。 貳、國中國文科任教師處理常規問題大多限於在國文課堂當中,處理時先顧及大 部分的學生,並以同理、善意的角度處理之,若科任教師認為該事件須經由 導師再處理或輔導,則會告知導師。 參、國中國文科任教師利用對教材適當的調整以及在教學上轉換課程節奏,掌握 其教學時間及進度;分組競賽及討論的方式則能提高學生學習動機及參與 度,並且結合相關閱讀、故事、影片觸動學生的內心,並且讓學生更深入熟 悉課程內容,增進班級心理及學習氣氛。 肆、國中國文科任教師利用課堂上的觀察、考試本及作文簿來了解學生的狀況, 並且利用文字回應學生的求助及解決摩擦;透過導師或善用溝通技巧與家長 聯繫;與導師及同科教師接觸較為頻繁,教師同儕之間為合作之關係。 伍、導師為輔導常規的第一線,科任教師常以觀察為先;導師班容易因為處理班 務而耽擱教學進度,科任教師則無額外時間可運用,教學時間容易不足;導 師與學生關係緊密,但容易受累積的情緒影響,科任教師與學生關係輕鬆自 在,較能以客觀角度處理學生問題。Item 國中導師運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之研究(2019) 陳玟均; Chen, Wen-Chu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教師運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主要有四個研究目的:一為了解國中導師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的動機與目的,二透過人際互動理論以及師生互動理論,探討國中導師運用臉書與學生互動的情形,三為分析國中導師透過臉書進行師生互動所帶來的影響。 本研究以訪談法為主,一共訪談六位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的國中導師,並以文件分析法為輔,藉由蒐集教師與學生在臉書上互動的紀錄,更深入地描繪臉書上的師生互動的樣態。在分析研究資料後,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結論,獲得以下結論: 壹、國中導師針對自身不同的需求,選擇不同互動類型,並於臉書上劃分公私領域之疆界。 貳、臉書能夠呈現正向的自我,並能更豐富地呈現自身的教學和班級經營成果。 參、臉書能夠凝聚班級向心力,深化與學生的關係。 肆、臉書僅是眾多溝通管道的其中一環,亦有自身的侷限。 最後,本研究歸納所有受訪者在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時,所面臨的困擾和擔憂共有三個面向:公私領域的界線、工作時數的延伸以及師生關係的拿捏,因此,繪製出臉書上的師生互動光譜,供教師檢視自身對於在臉書互動的期待,儘可能避免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產生的風險,同時幫助國中教師了解自己是否適合使用臉書進行師生互動,以及決定何種類型(本尊帳號、分身帳號、粉絲專頁、社團)的互動方式適合自己。 關鍵字:臉書、國中導師、師生互動Item 國中小專家教師提升班級歸屬感策略之研究(2019) 何玟萱; He, Wen-Shiuan班級歸屬感為營造良好班級氣氛的重點,學生心理層面的探究也備受社會重視,研究者發現,國內鮮少以教師角度去探究實際提升班級歸屬感的策略,為此,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法蒐集六位國中小教師運用何種策略來提升班級歸屬感,輔以查看學生或教師的文本資料作為實施成效的探究。從研究結果與討論中可得到以下結論:壹、具體策略分為四大項 :一、在班級活動方面,善加利用班級大小活動,提升班級歸屬感;二、在物理環境規畫中,教室布置應多元化,立即更新,在座位安排上採異質性分組,增加學生互助合作,提升班級歸屬感;三、在人際互動方面,教師應多陪伴、理解,與看見學生價值;四、在規則方面,無論具體班規或大原則,教師態度皆需一致,使學生感到安全與信任。五、在其他方面,教師以愉快的口吻面對學生,並善用非正式課程的時間,結合自身專長或善用家長資源,可提升額外的班級歸屬感效益。貳、成效方面則滿足了學生心理需求、安全感需求、與班級成員有關聯、自覺有能力達到目標、願意付出心力等指標。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教師的建議:一、藉由辦理有特色的校外教學,使學生形成特別的共同記憶;二、藉由異質性的座位安排使學生可互助共學;三、經常性地更換教室佈置、四、找出每位學生的特長或優點,在適當場合加以表揚;五、確保班規的一致性;六、班服、班呼、班歌,對於短時間運用較無效果,可嘗試長時間帶入。Item 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家庭作業實施歷程之比較研究(2016) 呂玟霖; Liu, Wen-Li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實施家庭作業之歷程,並比較兩者的異同。主要研究目的有三:一為了解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實施家庭作業之理念,二為探討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指派、指導、批改與回饋家庭作業的歷程,第三則是比較國小專家與新手教師實施家庭作業理念和歷程的異同。 本研究採取質性的研究方法,以三位專家教師及三位新手教師作為研究對象,過程中以訪談及文件分析法蒐集資料,分析研究資料後,根據文獻探討、研究發現與討論,獲得以下研究結論: 壹、專家與新手教師的家庭作業理念受到個人所處的生涯階段影響,對於家庭作業的目的、功能及負面影響,抱持不同的認知及態度。 貳、在家庭作業的指派方面,專家與新手教師皆會依據學生年段及課餘時間調整家庭作業份量,在指派類型上,專家教師傾向指派符合班級需求的家庭作業,新手教師則傾向讓學生自行設計數學作業的題目。 參、在家庭作業的指導上,專家與新手教師都會指導學生完成家庭作業的方法,但專家教師較著重培養學生自律行為來提升家庭作業的品質。 肆、在家庭作業的批改與回饋方面,專家與新手教師皆會提供學生家庭作業回饋,但專家教師的回饋方式較新手教師多元。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專家教師與新手教師的家庭作業研究,從研究主題、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三個面向,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國小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個案研究(2021) 鄧文旋; Teng, Wen-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歷程、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學生學習興趣與英語聽力及口說能力之學習成效、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遭遇之困難等。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選取研究者服務之國小英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現場觀察與訪談作為資料蒐集的主要方式,其中課室觀察共8次、訪談個案研究對象共8次、發放問卷1次。本研究的結論如下:壹、 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緣起為民國99學年度開始實施行動學習相關計畫,民國101學年度成立行動學習團隊,民國104年參與教育部行動學習推動計畫,民國105年組成教育科技專業社群與英語領域教學專業社群。貳、 英語教師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教學模式主要為數位學習教學模式,英語教師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軟體或網站對應行動學習教學架構主要為低互動性個人化。參、 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之軟體或網站之學生學習興趣主要為引起情境興趣,快樂國小英語教師使用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時會帶領學生聆聽並唸出句型,學生透過英語教師提問及回答練習英語口說。肆、 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遭遇之困難包含行政支援之困難為行動學習載具老舊,課程與教材之困難為需規劃銜接各年段行動學習課程之方式以及符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師資之困難為英語教師需要熟悉如何使用行動學習輔具,而在設備方面遭遇之困難為尚未達成每間英語教室皆有平板。最後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針對國小行動學習輔助英語教學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Item 實習老師不是真正的老師?(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9-??) 張民杰; Chang, Min-chiehItem 實習老師不是真正的老師?(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8-09-??) 張民杰; Chang, Min-chiehItem 師資培育資料庫調查計畫:97學年度在學師資生調查。(2009-01-01) 王麗雲; 張民杰; 張素貞Item 師資培育長期追蹤資料庫整合型調查計畫(第一階段)(2009-01-01) 王麗雲; 張民杰; 張素貞Item 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教育議題專題》課程設計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6-09-??) 張民杰; 林昱丞; Min-Chieh Chang; Yu-Chen Lin社會上的重要議題隨著九年一貫課程正式綱要的公布與實施後,開始進入中小學的課程。由於議題融入課程需要教師具備相對應的能力,所以教育部在民國102年規定師資職前教育課程應培養師資生議題融入教學的專業知能,並要求於教育專業課程開設《教育議題專題》必選課程。本研究運用文件分析、焦點團體座談,探討議題融入教學的沿革及各教育階段的教學情況。根據探討結果提出了《教育議題專題》課程綱要,分析本課程的課程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量方式,做為本課程授課之參考。Item 從臺灣諺語省思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0-03-??) 張民杰; Chang, Min-chiehItem 曼托對實習生任教後班級經營之影響(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9-12-??) 張民杰; Chang, Min-chiehItem 未來在等待的教師:前瞻師資培育計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4-03-??) 林陳涌; 黃嘉莉; 張民杰; 張玉山; 張素貞; 吳淑禎; Chen-Ung Lin, Jia-Li Huang, Min-Chieh Chang, Yu-Shan Chang, Su-Chen Chang, Shu-Chen WuItem 橋樑書品格長處分類於國小學生閱讀之研究(2021) 陳郁方; Chen, Yu-Fang本研究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輔以閱讀教學,依照理論依據發展類目表,分析國小階段橋樑書中主角人物呈現的長處類型,將橋樑書中的文本資料進行分類,並根據橋樑書適用之國小閱讀課程,加以運用於國小學生閱讀教學,了解其對橋樑書長處之認知。 壹、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橋樑書中主角人物長處呈現的整體情形: (一)整體橋樑書在長處主類目中,忽視「正義」特質 (二)整體橋樑書在長處次類目中,傾向描述特定長處 二、橋樑書中主角人物呈現的長處內涵: (一)單冊書多偏重「友誼」情懷的故事,叢書則敘寫「手足」珍貴情感 (二)主角人物偏重呈現特定長處,尤其是「勇敢」、「感恩」、「好奇心」、「胸襟寬闊」與「謹慎」層面 三、學生對橋樑書中主角人物長處之主觀知覺: (一)學生與研究者所分析之主角長處內涵有其相異處,與閱讀教學相關 (二)學生之生活經驗會影響其閱讀感受 (三)學生之理解程度與閱讀難易度之相關性較低 (四)閱讀教學可以透過橋樑書來進行品格教育 (五)教師知覺課程、教師運作課程以及學生經驗課程之間的差異,會產生潛在課程 貳、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國小階段的橋樑書中,主角人物出現的長處類型主類目以「勇氣」最多,「智慧」次之,「正義」最少 二、國小階段的橋樑書中,「正義」是最缺乏的長處類型 三、國小學生運用橋樑書閱讀教學後對長處的認知,與研究者相同處為傑克的「勇敢」與「謹慎」,安妮的「好奇心」與「勇敢」;與研究者相異處為傑克的「胸襟寬闊」、「感恩」、「仁慈」、「社會智能」與「欣賞美與優點」,安妮的「仁慈」與「熱忱」 四、學生對於橋樑書難易度的主觀知覺,認為「簡單」最多,「普通」次之,「困難」最少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對未來研究、出版商與橋樑書作者、學校提出建議,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以及讓橋樑書能在教育現場發揮效益。Item 由最高法院判例看美國公立中學的宗教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張民杰美國是一個崇尚宗教民主、自由的國家,其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建立條款」及「信教自由條款」規範了政府與宗教的關係,以及人民的信仰自由,同時也對學校教育及校園宗教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本文藉著檢視最高法院的案例,說明美國公立中學校園內宗教活動應守的分際,包括:1.校方不宜規定統一的祈禱與聖經閱讀;2.中學生可以有限度弟成立聖經社或團契聚會;3.學校畢業典禮不宜有祈願和祝禱的宗教活動。而聯邦最高法院判決依據的基本理由包括:1.宗教自由條款的背景與精神;2.宗教所具私人及神聖的性質;3.中學具有限開放論壇的特性。而判例的適用隨時代與各案而有所改變,不過其趨勢從「分離隔牆」(wall of separation)的「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ans)傾向於麥迪遜主張「不偏袒」(non-preference)的「通融主義」(accommodationism)。美國中學校園未來一定持續有許多宗教活動,聯邦最高法院所建立的判例雖然提供一些宗教活動的分際,但是容許特定宗教活動與否的界線並非相當明確,如何做取捨?仍然困擾著美國中學的學校行政人員。Item 由最高法院判例看美國公立中學的宗教活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張民杰美國是一個崇尚宗教民主、自由的國家,其聯邦憲法第一修正案的「建立條款」及「信教自由條款」規範了政府與宗教的關係,以及人民的信仰自由,同時也對學校教育及校園宗教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本文藉著檢視最高法院的案例,說明美國公立中學校園內宗教活動應守的分際,包括:1.校方不宜規定統一的祈禱與聖經閱讀;2.中學生可以有限度弟成立聖經社或團契聚會;3.學校畢業典禮不宜有祈願和祝禱的宗教活動。而聯邦最高法院判決依據的基本理由包括:1.宗教自由條款的背景與精神;2.宗教所具私人及神聖的性質;3.中學具有限開放論壇的特性。而判例的適用隨時代與各案而有所改變,不過其趨勢從「分離隔牆」(wall of separation)的「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ans)傾向於麥迪遜主張「不偏袒」(non-preference)的「通融主義」(accommodationism)。美國中學校園未來一定持續有許多宗教活動,聯邦最高法院所建立的判例雖然提供一些宗教活動的分際,但是容許特定宗教活動與否的界線並非相當明確,如何做取捨?仍然困擾著美國中學的學校行政人員。Item 臺灣師資培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報告(2010-01-01) 王麗雲; 張民杰; 張素貞Item 臺灣師資長期追蹤資料庫。(2010-01-01) 王麗雲; 張民杰; 張素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