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源泉"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市場導向對德國高等教育之影響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高等教育曾有輝煌的成就,但因無法與時俱進,而出現競爭力下滑的問題。近年來,德國大學進行市場導向之改革,為釐清此改革動向之脈絡與影響,本文先探討德國大學最初對於市場導向之排拒,而後再分析市場導向之萌芽,及其對德國大學之影響。德國大學可概分為中古大學與現代大學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其中,中古大學做為學術性行會組織,為保有其獨立性,而與社會隔離。在柏林大學的典範中,洪堡強調大學不能成為政治與經濟的附庸,而排拒市場導向,因此過去德國大學的經費大多來自政府的撥款,而撥款的多寡與大學的辦學績效無關。在知識經濟時代,各國政府無不重視高等教育對於國家競爭力的貢獻,因而擴建大學,朝向大眾化趨勢發展,這使得政府的財政日細,而開始重視投入與產出比率的市場導向。德國市場導向興起之社會脈格,來自1960年代的高等教育急速擴增,以及「波隆納宣言」後,歐盟各國的高等教育界線模糊,各大學的競逐舞臺加大、競爭壓力大增,而需重視辦學績效。最後,本文從解除管制、評鑑與補助掛鉤、擴大教育選擇權、使用者付費與招收外國學生等層面,探討市場導向對德國大學之影響。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張源泉
    "歷史上,臺灣的教育法體系主要繼受於德國法,為釐清其歷史根源,本文探討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先由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德國公共教育之濫觴;而後再進一步說明公共教育興起後,學生法律地位之相關理論,此包含國家概念與法律保留原則等;最後探討學生法律地位之內涵。德國教育體制的建立,源自教會之學習機構;至十八世紀末,普魯士在啟蒙運動與開明專制的背景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以此促使學者展開對於學生法律地位之研究。傳統的德國在學關係是一種「營造物關係」;營造物被視為國家的一部分,其使用與管理均屬於國家內部事宜,無須受到法律規範;行政機關有權制定特殊的內部規則,亦無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學生處於營造物關係之特別權力關係中,必須受到校規的特別管束,從而喪失其獨立的公民主體身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3-??) 張源泉
    "歷史上,臺灣的教育法體系主要繼受於德國法,為釐清其歷史根源,本文探討德國中小學學生法律地位之萌芽期,先由歷史發展的角度,闡釋德國公共教育之濫觴;而後再進一步說明公共教育興起後,學生法律地位之相關理論,此包含國家概念與法律保留原則等;最後探討學生法律地位之內涵。德國教育體制的建立,源自教會之學習機構;至十八世紀末,普魯士在啟蒙運動與開明專制的背景下,建立了義務教育制度,以此促使學者展開對於學生法律地位之研究。傳統的德國在學關係是一種「營造物關係」;營造物被視為國家的一部分,其使用與管理均屬於國家內部事宜,無須受到法律規範;行政機關有權制定特殊的內部規則,亦無須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學生處於營造物關係之特別權力關係中,必須受到校規的特別管束,從而喪失其獨立的公民主體身分。"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大學「卓越計畫」對教學與研究之影響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鑑於德國大學在同際學術排行榜上未有亮眼的成績,因此德國在2006年啟動「卓越計畫J 希冀透過高等教育經費之挹注,以創建「德國哈佛大學」,伴隨著該計畫的椎動,一直為各方熱議的焦點,學者曾以「燈塔」與「風車」暗喻雙方陣營對該計畫之評價。本研究透過文件分析法評述該政策對德國大學之影響;首先探究傳統德國大學之理念,而後再進一步評析該計畫之資金分配,及其所產生的效應。近代德國大學以洪堡主義的同質性理念為基礎,而卓越計畫則奠基於「分化典範」促使高等教育重視競爭而趨向分化。該計畫的資金分配呈現集中化,再加上德團聯邦體制更加速大學問之層級分化。卓越計畫本身雖僅聚焦於尖端研究的提升,不涉及教學與一般性學術研究,但由於該計畫的資金分配高度集中,且因研究成果能獲得更多的資金,而使得教學品質受忽視,此從卓越教學獎勵、教學代理人與教學型教授之設置可見一斑。再者,該計畫促動了頂尖學者的跳槽風潮,尤其競賽失利的大學教授被集體挖角,未來將使得重要研究場域集中於少數大學;再則,僅在短時間對個別大學挹注幾百萬歐元,難以打造出德國哈佛大學,此證諸於慕尼黑大學之開際學術排行榜下滑;其所標榜的菁英大學與其說是,燈塔,毋寧更像風車。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大學理念與教學範式之轉變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1-06-??) 張源泉
    本文透過文件與相關文獻之分析,探討德國大學理念與教學範式之轉變,尤其是Humboldt與波隆納進程之大學理念與教學範式之差異。本文首先探討二者之大學理念及其教學範式,其次析論學者從洪堡觀點對前者之批判,最後再探討二者差異的實質意義,並提出一種辯證性綜合。在洪堡的大學理念中,大學為完全從事學術研究的機構,其教學範式屬於「研究依附型」;在波隆納進程中,其教學範式標舉職業能力與模組化課程,大學理念由Humboldt觀點轉向Hayek之自由市場與競爭範式。相應地,高等學校的組織型態也由「學者共和國」邁向學術性「給付企業體」。最後,本文經由盧曼系統理論之觀點,探討Humboldt與波隆納陣營間之爭辯,是中上階層的「教養市民層」與中下階層的「力爭上游層」之爭,亦為「教育是一項公民權利」與「教養市民層的權利」間之對抗;兩者之差異應朝向一種辯證性的綜合發展,亦即,「通過學術進行教育」(洪堡觀點)+「為職業而受教育」(波隆納進程)=「以學術研究促進職業培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大學的最後碉堡?-應用科學大學博士學位授予權之爭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6-06-??) 張源泉; 曾大千; 黃志堅; Yuan-Chuan Chang; Dah-Chian Tseng; Chih-Chien Huang
    研究目的在傳統德國高等教育領域中,應用科學大學/大學的辦學特色分屬兩極之不同類型學校,前者教授的職責聚焦於應用導向之教學、培育高級應用型人才,而學術研究僅隸屬於後者教授的任務,並著重於學術型人才之培育。而後,二者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彼此趨近,原本分工明確的不同類型學校間之界限越來越模糊,但博士學位授予權依然由大學與部分學院所壟斷,應用科學大學僅能仰賴大學、透過「合作式博士生培育程序」授予博士學位;因此很多人將該權限視為大學防守應用科學大學逐步進逼的「最後碉堡」。未料2013 年起,有些邦陸續提出擬賦予應用科學大學博士授予權,因而在德國社會頓成為熱門爭議話題。本文即探究此爭議的背景與相關論點,並提出問題解決之建議。研究設計/方法/取徑本文研究方法為文件分析法。研究發現或結論本文從學術性/非學術性、理論/應用導向研究、師資與工作條件、資源競爭等角度,檢視在博士授予權上,對大學/應用科學大學做區別對待並無正當理由。尤其隨著知識生產模式轉型的趨勢,應用科學大學具有博士授予權不僅符應學科發展的需要,也能滿足其碩士畢業生攻讀博士學位的需求。再者,擬賦予應用科學大學博士授予權的幾個邦,並非全面性賦予該類型學校博士授予權,而是僅有學術研究能力強的教授和專業領域具有該權限,因此相應地在高等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亦僅涉及此部分。研究原創性/價值性本文提出,大學可以為應用科學大學教授擬定認可的具體標準,通過者可以平等地參與博士學位授予程序,但大學還是在制度上具有博士授予權,所以其仍能持續穩當地佔有其「最後碉堡」。這樣一來,不僅大學教授可以保質保量地參與應用科學大學之博士學位授予程序、提高自身的博士學位授予人數,並可以儘早結束博士授予權之相關爭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4-09-??)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本文透過文件分析法探究德國大學組織重構之邊界,尤其聚焦於教授層級之探討,首先分析大學組織特性之變易,而後再依序探究德國大學之人事權、組織權與教授薪資制度的改革邊界。傳統上,大學被視為不同於企業組織與行政機構之特殊組織,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引進大學後,卻與其他組織存在著「同形趨勢」。但德國大學的組織重構仍存在著難以逾越的改革邊界;在人事權方面,相對於許多國家的大學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管道建立留校任教的可能與教授內部升等制度,在德國反倒透過法律規定或潛在慣例的結合加以攔阻;在組織權方面,大學領導層所具有的制裁權,對於多數教授顯然無足輕重,因此難以形成有效領導的制度保障。再者,績效導向薪資制度的適用對象未涵蓋整體成員,且對於不同專業的教授有不同影響程度,因此難以成為有效的替代方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師徒制之現代化轉型及其社會建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制度化師徒制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其在十三、十四世紀已躍居為歐洲產業發展的重要型態,但工業革命及其後之技術革新,對師徒制幾乎造成「殲滅性」衝擊,大多數歐洲國家的師徒制逐漸萎縮最終消亡,而德國師徒制則由原本僅侷限於手工業擴散至工業化產業,並轉型為舉世聞名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本文首先探究德國師徒制的歷史發展、社會建構,最後再進一步省思借鏡師徒制所隱含之挑戰。在傳統師徒制逐漸衰落的過程,相對於大多數歐洲國家採取「任意主義」的做法,德國則在「社會市場經濟」模式下採取國家干預,且在利益相關者之博弈競合,將師徒制回歸為行會集體主義管制,成功地抵禦了自由市場之衝擊。再者,德國學徒制之形成與發展,奠基於該國歷史文化與政經脈絡等,若未詳盡探究學徒制發展的源頭動力、建構配套措施,即貿然予以借鑑,即易陷入借鏡之困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德國高等教育治理之改革動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2-12-??)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當代德國高等教育正處於劇變轉型過程,改革政策不斷地湧現,此來自其陷入危機,因而冀由改革方案汰舊換新。本研究先釐清治理的意涵與機制,再進一步探析其陷入危機之背景、改革內容,並於最後提出評析。本研究從治理角度探究此議題,係著眼於「治理」涵蓋多元之調控機制,較能對改革動向有一整全觀照。德國大學治理改革內容包含:一、國家管制鬆綁,尤其是預算編列方式與大學法律地位之變革;二、透過目標協議與高等學校校務諮詢委員會,強化外部利害關係人之調控;三、增強競爭態勢,此包含續效導向之資源分配、卓越計畫,以及教授薪資制度;四、強化行政上自主調控,並縮減學術自治之相關權限。惟高等教育經費依然括掘,且相關績效指標過於抽象。但競爭態勢則已明顯提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洪堡與馬太之對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與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這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孔殷外,更在於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此全球化競爭脈絡下,德國高等教育體制開始啟動了根本的轉型。長期以來,德國大學發展以洪堡的「均質性」理念為依歸,但近年來啟動了多項競爭分化機制,其符膺的邏輯為「扶強不扶弱」的「馬太效應」。本文探究前述分化機制將對前者帶來多大影響,並以「洪堡與馬太之對決」的隱喻為題,透過文件分析法首先探究德國大學之均質性傳統,以及近年來之競爭分化機制,而後再進一步探究後者對於前者之影響程度。傳統上,德國大學均質性一直被視為其核心特徵,其源自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法律框架、留校任教禁止,以及高等教育不具競爭元素之預算編列模式。但近年來的政策,如卓越計畫、績效導向之經費分配、高等學校排名等,引入競爭機制,使得大學朝向分化方向發展,而與均質性傳統分道揚鑣。儘管有人將此轉型視為德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典範轉移,但基於德國大學的傳統制度,以及分化機制的影響有限,其難以出現類似美國大學的金字塔型分化局面,而是呈現似一凸型的溫和型分化。再者,伴隨著前述分化機制的推動,基於德國向來標舉社會主義福利國原則,亦須兼顧社會上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分配的訴求,例如:績效導向經費分配都包含性別平等的項目,以便能在卓越/均等上求取平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洪堡與馬太之對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有史以來,大學從未像現在一樣,與一國的國力扣得如此緊密;全球化競爭迫使「大學定勝負」的危機感鞭策著各國政府,這除了知識經濟對高等教育人才需求孔殷外,更在於高等教育已成為一種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在此全球化競爭脈絡下,德國高等教育體制開始啟動了根本的轉型。長期以來,德國大學發展以洪堡的「均質性」理念為依歸,但近年來啟動了多項競爭分化機制,其符膺的邏輯為「扶強不扶弱」的「馬太效應」。本文探究前述分化機制將對前者帶來多大影響,並以「洪堡與馬太之對決」的隱喻為題,透過文件分析法首先探究德國大學之均質性傳統,以及近年來之競爭分化機制,而後再進一步探究後者對於前者之影響程度。傳統上,德國大學均質性一直被視為其核心特徵,其源自大學發展的歷史脈絡、法律框架、留校任教禁止,以及高等教育不具競爭元素之預算編列模式。但近年來的政策,如卓越計畫、績效導向之經費分配、高等學校排名等,引入競爭機制,使得大學朝向分化方向發展,而與均質性傳統分道揚鑣。儘管有人將此轉型視為德國高等教育體制的典範轉移,但基於德國大學的傳統制度,以及分化機制的影響有限,其難以出現類似美國大學的金字塔型分化局面,而是呈現似一凸型的溫和型分化。再者,伴隨著前述分化機制的推動,基於德國向來標舉社會主義福利國原則,亦須兼顧社會上對於教育機會均等分配的訴求,例如:績效導向經費分配都包含性別平等的項目,以便能在卓越/均等上求取平衡。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現代康德能無憾否?德國大學教師之人事改革評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6-??) 張源泉; Yuan-Chuan Chang
    德國大學教師人事制度遲至21 世紀初,才有較大幅度的改革。本文以文件分析法探究此波改革之相關法制與政策,首先探究大學教師之人事結構,而後評析改革的內容與問題。由於德國大學中非教授之學術人員比例超過八成,因而使得學術後進間的競爭態勢加劇,以「私聘講師」的處境為例,其邁向教授職位的攀登過程猶如天路歷程。而講座教授制度源自中世紀時期行會組織,傳統的「講座教授大學」在1960年代已轉移為「組群大學」。再則,教授之徵聘須遵守「留校任教禁止」且過去必須通過「教授備選資格」。20世紀末,大學引進有期限的「初級教授」,且教授的薪偉由「照顧原則」漸轉向「績效原則」,由W制薪資取代C制薪資。但前述改革仍充滿險阻,包含傳統組織文化難以聽動、「成本中立」下經費拈掘、留校任教禁止原則鬆動而有近親繁殖疑慮、績效基準難確立等。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