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瑞宏"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Studies of Trans RNA Interference of SCA8 CTG Trinucleotide Repeats Expansio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7-06-??) 林玄原; 洪葦苓; 高士寰; 張瑞宏; 李銘亮; 李桂楨
    第八型脊髓小腦運動失調症(SCA8)和SCA8 基因3'端CTG三核苷重複擴增相關。SCA8 基因的5'端和緊鄰的KLHL1基因(actin 結合蛋白)的5'端互補。為檢視SCA8突變的異位RNA干擾效應,我們選殖、定序了包含0、23、88、157 個CTA/CTG重複的人類SCA8 cDNA及全長的KLHL1 cDNA、5'端254-bp的TBP cDNA(包含36個CAG重複),表現在人類胚胎293腎細胞,進行螢光活化細胞分檢(FACS)、RNA 螢光原位雜合(RNA FISH)分析。當GFP標記的KLHL1 cDNA與SCA8 cDNA共同表現在HEK-293細胞時,螢光活化細胞分檢分析顯示SCA8可負調節KLHL1的表現。包含CAG 重複的5'端TBP cDNA與SCA8 cDNA共同表現在HEK-293細胞時,SCA8抑制其的表現情形和SCA8重複長度相關。SCA8 RNA對KLHL1 和CAG重複RNA基因表現的抑制,在不包含CTA/CTG重複與包含157個CTA/CTG重複間有顯著差異。RNA螢光原位雜合(FISH)實驗顯示,88及157個重複CUG重複擴增的SCA8 RNA會形成核糖核酸聚焦。本實驗結果顯示SCA8的致病機轉可能和核糖核酸聚焦形成及包含KLHL1、CAG重複RNA基因表現的不正常的調控相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人類遺傳疾病 第一部份:第二型黏多醣儲積症IDS基因的分子遺傳研究第二部份: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LDL受體基因突變的記述 
    (2005) 張瑞宏; Chang, Jui-Hung
    第一部份:第二型黏多醣儲積症IDS基因的分子遺傳研究 摘 要 第二黏多醣儲積症(又稱Hunter syndrome)為X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其起因為缺乏分解heparan sulphate及dermatan sulphate的溶小體水解酵素iduronate-2-sulfatase (IDS)。全世界有接近三百種和MPS II相關的突變被報導。本研究利用單股核酸構形多型性及DNA定序等技術,對臺灣地區10位來自不同家庭且無血緣關係的MPS II患者進行分子致因研究,結果發現5種新穎的和5種已報導過的突變。合計先前臺灣14位MPS II患者的IDS基因變異分析所發現的10種突變,於24位的臺灣MPS II患者共發現20種突變,顯示IDS基因突變的高度異質性變化。R468Q和R468W突變分別發現於3位無血緣關係的患者,其發生率共佔25.0%。利用IDS基因鄰近的DXS1123、DXS1113二核重複多型性標記,建構突變基因的單套型,結果發現無血緣關係的R468Q突變為不同的起源,但無血緣關係的R468W突變則可能具相同的起源。患者1150的R468Q突變及患者710的I485R突變發生於精蟲形成的減數分裂。白血球酵素活性檢測顯示,正常人族群及女性MPS II突變基因攜帶者的IDS酵素活性範圍分別為19.2 ~ 70.6、8.4 ~ 26.6 nmol/h/mg cell protein,分佈範圍雖然有顯著差異,且女性攜帶者的平均酵素活性值亦低於正常人平均值的一半,但因為兩樣品群活性範圍的小部分重疊,故單獨檢測白血球酵素活性的數值,並不能用來判斷是否為突變基因攜帶者。此外本研究亦對所發現的17種胺基酸置換、缺失及終止密碼突變做進一步記述。突變的IDS cDNA轉移入COS-7細胞後,各突變的cDNA所表現的IDS活性,僅為野生型cDNA的0% ~ 3.9%,顯示突變的有害;但僅231del6突變造成mRNA的不穩定性(降低57%)。西方吸漬分析及共軛焦顯微鏡分析顯示,所檢測的11種單一胺基酸置換突變,僅K347E突變酵素成熟蛋白的大小及生成量與野生型酵素相似,其餘10種點突變前軀蛋白表面上正常,但成熟蛋白量降低或不具,顯示突變蛋白的正常成熟但無法正常運送至溶小體。所檢測的6個缺失、終止密碼突變中,1055del12和E521X的成熟不正常,共軛焦顯微鏡分析顯示截短的W267X和1184delG滯留在早期的vacuolar隔間。231del6和1421delAG則未看到表現的IDS蛋白,顯示突變IDS蛋白的不穩定性及被分解。在增進IDS重組蛋白在酵素替換治療應用的研究上,PEIa銜接的IDS較易被COS-7細胞分泌出去,被細胞內噬後亦生成有活性的酵素,但銜接的PEIa並沒有預期的 結合LRP的功能。黏多醣儲積症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可清楚的確認患者的分子致因並提供出生前及家族檢測。進一步的突變記述來釐清突變對IDS酵素活性及成熟的影響,可將此疾病的症狀和基因型相關聯,提供臨床上預後及治療方法的評估。 第二部份: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LDL受體基因突變的記述 摘要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簡稱FH)為一體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因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基因突變而導致血漿中LDL膽固醇值過高,易發展出早發性的冠狀心臟病。至今有超過840種分散在LDL受體基因上的缺失、插入、點突變、裁接突變被報導。先前本實驗室檢測了170位膽固醇濃度大於240 mg/dl的高脂血症患者LDL受體基因,於患者中發現10種可能和疾病相關的變異,包括兩種缺失變異(Del e3-5 和Del e6-8)及八種點變異(W-18X、D69N、R94H、E207K、C308Y、I402T、A410T、A696G)。本研究延續上述發現,對檢測到的變異作進一步的記敘。結果發現A696G cDNA質體轉移細胞LDL受體的表現量和活性與野生型受體相近。含D69N突變的cDNA質體表現時出現異常的中間型蛋白。含R94H、E207K、C308Y、I402T及A410T突變的LDL受體活性為野生型的20 ~ 64%。相對的,Del e3-5及Del e6-8突變的LDL受體活性僅為野生型的0 ~ 13%。D69N、R94H、E207K、C308Y及I402T等突變受體大部分停留在內質網,A410T及Del e6-8突變受體則停留在endosome/lysosome。此LDL受體的分生研究能清楚的確定病人的高血脂原因,可應用於出生前、家族分析及提供臨床上治療的評估。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