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耀宗"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原住民教育存研究(1624~1895)--從外來者的殖民教化談起
    (2004) 張耀宗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原住民教育史(1624-1895),時間歷經荷西、明鄭與清 代等三個時期。身為台灣這塊土地最早的居住者,原住民所接受全然是外來者的 殖民教化,時至今日依舊無法改變如此的窘境,原住民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地被同 化。 荷西時期對原住民的教化,係以基督教化為中心,原住民教育係依附在傳 教的目的之下。此期的殖民教化當以荷蘭傳教士的成果較為恢弘,神職人員不畏 臺灣惡劣的環境,以大員為中心向南向北拓展傳教的版圖,建立台灣第一所學 校,藉由基督教義為原住民帶來基本的識字教育。 明鄭與清代時期對原住民的教化,係以儒家教化為中心。明鄭時期忙於戰 事,對原住民的教化全無建樹。由於,清朝統治者係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國,對於 台灣原住民的教化較為注意,提供社學、義學(塾)、書院、與學堂等教育設施。 由於經費的缺乏,這些教育設施時常處於廢止的狀態。二百餘年的儒家教化,原 住民參加科舉考試取得功名,造就為數不少的「番秀才」。 面對這段外來者的殖民教化史,經由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述的分析,可以顯 現殖民教化的本質。傅柯的「權力/知識」觀點,可見原住民接受殖民者的知識 教化後,逐漸為權力作用所宰制,藉由「規訓」的效果,身體的箝制產生對殖民 者的全然臣服。薩伊德的「東方主義」,闡述殖民者對被殖民者一套完整的偏見 論述。殖民者精密地操作文化移植,造成被殖民者錯誤與混淆的認同,不知不覺 中往殖民者靠攏。 不管是華人,抑是荷蘭、西班牙人,殖民教化的本質全然一致,係在為穩 定統治而服務,目標則是教化原住民成為與殖民者一模一樣的人。回顧這段歷 史,對未來的原住民教育提出下列的建議:制定「語言平等法」,維持身分識別 的教育,具雙語教育的內涵,建立原住民的知識觀與世界觀,擁有教育自治權, 具備多元文化的知識與態度,擁有自我書寫的教育機會,設置原住民教育師資的 培育管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本土化vs.荷蘭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張耀宗
    在荷蘭時期,就有相當多的荷蘭傳教士,進入臺灣傳播基督宗教。當這些神職人員面對原住民傳教時,便面臨語言使用的問題。宗教改革後的歐洲,新教的國家大致以自己的母語來閱讀聖經,而初期傳教士來到臺灣,也是使用原住民的語言來認識基督教義。然而,隨著荷屬東印度公司不願花大筆金錢於傳教工作上,對原住民實施荷蘭語教學,成為省錢且可提昇教育效果的手段。於是,在傳教語言的使用上,呈現「本土化」與「荷蘭化」之間的拉扯。最後,不見「荷蘭化」有何具體的成果,但傳教士所引進的羅馬拼音,卻成為原住民的一種書寫工具。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傳教與教育語言使用上的利益爭執與權力衝突,是這段殖民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史實,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本土化vs.荷蘭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5-09-??) 張耀宗
    在荷蘭時期,就有相當多的荷蘭傳教士,進入臺灣傳播基督宗教。當這些神職人員面對原住民傳教時,便面臨語言使用的問題。宗教改革後的歐洲,新教的國家大致以自己的母語來閱讀聖經,而初期傳教士來到臺灣,也是使用原住民的語言來認識基督教義。然而,隨著荷屬東印度公司不願花大筆金錢於傳教工作上,對原住民實施荷蘭語教學,成為省錢且可提昇教育效果的手段。於是,在傳教語言的使用上,呈現「本土化」與「荷蘭化」之間的拉扯。最後,不見「荷蘭化」有何具體的成果,但傳教士所引進的羅馬拼音,卻成為原住民的一種書寫工具。荷蘭統治臺灣期間傳教與教育語言使用上的利益爭執與權力衝突,是這段殖民時期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史實,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核心議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12-??) 張耀宗
    1895年,日本據有臺灣之後,隨即在原住民部落推動教育。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深入探討日治時期的「蕃童特別教育」,以及受過如此教育之原住民菁英與部落發展之間的關係。隨著「理蕃」政策的需要,讓原住民治理部落成為殖民手段之一,於是開啟所謂「蕃秀才」的特別教育計畫。選擇受過初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接受較高等的教育。這些接受完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大多回到部落服務,進而致力於部落的改造與發展。原本殖民者的意圖在於使這群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能夠成為殖民者的代理人,但教育經驗卻讓這群菁英除了承受殖民命令外,也關照到整個部落的未來,運用自己所學將部落帶往近代文明的方向發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蕃秀才」與部落發展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9-12-??) 張耀宗
    1895年,日本據有臺灣之後,隨即在原住民部落推動教育。本文藉由歷史文獻的閱讀分析,深入探討日治時期的「蕃童特別教育」,以及受過如此教育之原住民菁英與部落發展之間的關係。隨著「理蕃」政策的需要,讓原住民治理部落成為殖民手段之一,於是開啟所謂「蕃秀才」的特別教育計畫。選擇受過初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接受較高等的教育。這些接受完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大多回到部落服務,進而致力於部落的改造與發展。原本殖民者的意圖在於使這群受過較高等教育的原住民菁英,能夠成為殖民者的代理人,但教育經驗卻讓這群菁英除了承受殖民命令外,也關照到整個部落的未來,運用自己所學將部落帶往近代文明的方向發展。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