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聖翎"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北一女中參與國科會高瞻計畫成果與經驗分享-天文觀測之數據分析與專題 研究課程研發
    (2012-12-01) 詹莉芬; 黃芳蘭; 陳正源; 張清俊; 楊國珠; 蘇俊鴻; 張聖翎; 吳心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感恩到幸福:從復原力探討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8-09-??) 吳相儀; 張聖翎; 蕭舒謙; 簡晉龍; Hsiang-Yi Wu, Sheng-Ling Chang, Shu-Chien Hsiao, Chin-Lung Chien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顯示,在正向特質當中,感恩對於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正向影響,但感恩在邁向心理健康之中介因子及路徑尚有待進一步完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強調感恩對於正、負向心理健康都具有積極作用的特性,分析感恩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方法:在心理健康方面,採用正負向指標,分別為「幸福感」與「壓力知覺」,以結構方程式模型(SEM)檢驗感恩、復原力與正負向心理健康之路徑。研究對象為馬來西亞北中南6間獨立中學209位教職員,採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測量變項包括感恩、復原力、心理健康(幸福感、壓力知覺),研究工具包含「大學生感恩量表」、「復原力量表」、「幸福感量表」以及「壓力知覺量表」。研究結果與結論:結果顯示假設之模型成立,(1)從感恩到幸福感之間,復原力具有顯著中介效果;(2)感恩到壓力知覺之間,復原力具顯著且高度的中介效果;(3)感恩可經由復原力,再到壓力知覺之緩解,間接帶來幸福感。此結果意涵可提供未來研究及實務參考運用之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新社河階群的聚落發展與社會空間的塑造
    (2006) 張聖翎
    摘 要 本研究企圖以新社河階群的聚落發展為例,說明臺灣近山地區如何從清廷統治以外的界外地,逐步成為漢人生活領域的過程。並進一步探究,不同時代的國家力量如何透過政策的執行,影響本區的聚落發展。最後以祭祀圈為指標,探討不同時期的自然村居民與計畫性聚落的移民,如何使本區的社會空間歷經建構與重組的過程,形塑出今日的區域特色。 本區屬於河階地形,造成多酸性土、地下水面低與比高大的特性;氣候方面,則具有夏雨集中特徵。在併入大清帝國的國土前,本區原為泰雅族的獵場。直到雍正、乾隆年間,本區才陸續成為平埔族的墾耕之地,接受大清帝國的管轄。在土地性質方面,清代本區可分為隘埔地與養贍埔地兩類;就地權所有權來看,可分為全社共有與社番自有兩種;就社番招墾方式來看,則有個別社番與全社共同招佃。根據土地性質的不同,熟番地權流失的方式與原因,具有以下的區域差異:北部隘埔地,多由社番自己招個別漢佃開墾,招墾原因則以欠缺工本、無法自行不能開墾、乏銀應用居多;南部的養贍地則多由各屯弁暨屯長代表全社番丁招合股漢佃入墾,招墾原因則以土地距社遙遠、無力自行開墾為多。根據現存契字來看,並無出現漢人以大墾戶入墾本區的情形。在漢人取得土地合法的耕作權之後,接下來就必須面對兩大問題-水源與安全。為了順利發展漢人傳統的水稻業,必須興修水利,以獲得穩定的灌溉水源。但本區自然環境的限制下,水利設施修築不易,造成水田化速度慢。人地關係投射在地表空間後,其具體表徵就是土地利用以旱園為主。加上位置地近泰雅族的生活領域,人文環境方面也並不安全。上述地理環境的限制,使本區土地贍養力低,人口數量較石岡與東勢等鄰近地區為少。聚落發展呈現北比南快,多屬於集村性質。為了祈求開墾順利、闔家平安,宗教信仰成為先民精神上的寄託,祭祀活動亦成為居民間聯絡情感、團結合作的方式。人人關係投射在地表空間後,就是本區的社會空間,其具體表徵就是角頭-村落-超村落三階層的祭祀圈。地形與氣候的自然因素,以及清代的土地政策與泰雅族威脅等人文因素,為影響清代本區聚落發展,並進一步形塑本區社會空間的主要因素。 在臺灣總督府糖業政策的影響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於日治初期設置,成為日治時代影響本區聚落發展的主導力量。本區有南部地區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成為國有地,不但限制本區土地地權的自由轉移,更限制著本區土地利用的類型。為了解決灌溉水源不足的問題,臺灣總督府花費鉅資興築了白冷圳;為了解決蔗苗的輸出問題,新社庄逐年鋪設了臺車道。上述措施雖然促使本區的水利設施與交通網更加完備,但其主要目的在於確保高品質高地蔗苗的生產,以提升當時臺灣蔗糖的品質與產量。本區舊有聚落的居民,並不是此一政策下直接的受惠者。對於提昇本區的土地贍養力,並沒有直接而明顯的助益。因此,日治時代本區的人口規模一直遠低於大甲溪對岸的東勢街,聚落發展呈現較為遲緩的情形。換言之,蔗苗養成所的貢獻,主要在於落實臺灣總督府的糖業政策,對於本區內部的聚落發展,卻產生了抑制的作用。就居民的維生方式來看,本區自然環境的特徵,仍深切左右著聚落居民的農業活動與作物選擇。另一方面,臺灣總督府的國家政策,則影響本區部分舊聚落與移民村居民的維生方式。對於大南、馬力埔、水底寮與鳥銃頭等舊聚落內有喪失原有耕地的居民來說,為了維持原有的維生方式,就必須爭取養成所的農事機會,以便根據累積工時來換取短期的土地耕作權。居民喪失了原有耕地與作物選擇的自主性,與養成所形成了不平等的依賴關係。對於養成所計畫性聚落的移民而言,擔任養成所的工人為其主要工作,用以獲取工資及換取耕作農場休閒地的權利。總的來說,此時本區的人地關係除了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養成所放租休閒地的制度也是形塑本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力量。在社會空間的結構方面,仍延續著清末角頭-村落-超村落的三階層。在聚落發展受限的情形下,並未出現更高階層的祭祀圈。在日治時代的行政區域重劃、養成所土地收購行動、計畫性移民村設置與地方發展角力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下,祭祀圈的內部結構出現了以下的轉變:第一,出現了新的角頭祭祀圈;第二,部分村落祭祀圈縮小;第三,九庄媽超村落祭祀圈的影響範圍縮小;第四,水底寮退出九庄媽祭祀圈。國家力量的干預與自然環境的限制,成為影響日治時代本區聚落發展與社會空間重組的兩大因素。 在戰後臺灣經濟發展與國防政策的影響下,種苗繁殖場的轉型與公有地的分撥,成為影響戰後本區聚落發展的主導力量。戰後本區公有地超過二分之一的土地,以公地放領的方式,分撥給日治時代養成所移民村的居民、附近舊聚落的居民與戰後計畫性移民村的居民。使本區南部的耕地不再受制於農場契約的規範,居民們獲得了耕地的所有權與作物的決定權。另外,為了配合國防政策,本區出現了兩類的新聚落,一為擴建清泉崗空軍機場,而遷村的陽明山計畫移民(又稱疏開仔);二為配合本區軍事營區的設置,而出現的眷村。這些新聚落移民的加入,使本區以客家人為主體的居民組成,加入了泉州人與外省人,不但增加了本區的勞動人口,增加了南部的中興嶺商圈,更使本區居民組成更加多元,並維生方式與社會空間上,出現了展現出多元發展的特色。另外,人口的增加與交通、市街的發展互為因果,展現在本區建成地的擴張,並反映在不同類型聚落的血緣度變化上。血緣度較高的聚落,居民的來源與組成單純,外來人口不多,相對於血緣度較低的聚落,屬於較為封閉的發展情形。本區居民的維生方式,仍是以農為主。就居民的維生方式內容,除了自然環境外,農業技術與市場需求成為決定本區居民土地利用類型的主要因素。但在單位農人耕地面積狹小的情形下,本區的土地贍養力無法進一步大幅提昇。戰後初期,居民仍以種植水稻與雜糧為主。直到民國60年代以後,農業朝向專業化、商業化發展,作物的種類逐漸由傳統的水稻、雜糧、蘿蔔等糧食作物,轉變為水果、蔬菜、香菇與花卉等園藝作物。在社會空間的結構方面,仍延續著清末、日治時代角頭-村落-超村落的三階層。新聚落的出現、本區人口的增加、地緣關係等因素的交互影響下,祭祀圈的內部結構出現了以下的轉變:第一,出現了新的角頭祭祀圈;第二,出現新的村落祭祀圈,某些聚落的村落祭祀圈成立廟宇;第三,出現了新的超村落祭祀圈-東興宮;第四,九庄媽超村落祭祀圈的影響範圍擴大,增加了日治移民村的加入,但輪值方式不變;第五,除了原有以媽祖為主祀神的超村落祭祀圈,還增加了來自清水紫雲巖的觀音信仰。自然環境、政府實踐國防政策的相關措施、市場需求、技術擴散為影響戰後本區聚落發展與社會空間重組的主要因素。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突破合作學習困境:得獎教師教學策略分析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21-06-??) 林秀玲; 張聖翎; 吳相儀; Hsiu-Ling Lin, Sheng-Ling Chang, Hsiang-Yi Wu
    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是近二十餘年蔚為風潮的一種創新教學策略,臺灣中小學也陸續採用,然而卻面臨不少實踐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採用合作學習教學的得獎教師,在面臨教學困境時如何採取最有效的教學策略。共分成兩個研究,研究一目的在搜集一般教師帶領合作學習之困境,以立意抽樣選取30位國中小學教師做為參與者,歸納在課堂中進行合作學習時,最令教師困擾的情境。而研究二目的在搜集得獎教師面對合作困境的教學策略,透過訪問12位採用合作學習而得獎的教師進行內容分析,研究一結果發現,最令一般教師感到困擾的三種困境分別為:(1)合作前期之對話困境;(2)合作中期之共事困境;(3)合作後期之共識困境。根據研究一結果,研究二訪談12位得獎老師面臨困境的策略,結果發現有5個主類目:(1)教師示範營造互信互賴;(2)組內成員互助回饋成長;(3)小組內明確分工分責;(4)加強良性溝通達成共識;(5)教師鼓勵促成共享共榮。最後整理出一套「合作學習的困境與主要策略圖」,提出具體建議供未來研究及實務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的行動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4-12-01) 陳國川; 莊宗達; 陳豫; 林姿吟; 孫細; 張聖翎; 廖令強; 柯佳伶; 李其鴻; 郭楚淋; 許馨文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