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鈺彩"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何炳松的史學理論體系與教學實踐
    (2011) 張鈺彩
      本研究以史學研究法和比較分析法進行分析。先以史學研究法分析何炳松的著作和論文,以了解他的經歷、史學理論和歷史教育思想,並想了解他對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指導。再以比較分析法來分析何炳松的《復興初級中學外國史》和其他版本的《外國史》教科書,以了解何炳松的史學和教育思想在外國史教學現場的實踐情形。本文與前人的不同點在於不強調何炳松的史學理論並非自創,而著重分析他對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影響和他的《復興初級中學外國史》教科書。他將史學觀點應用於教材的嘗試,更能凸顯他在我國外國史教學的貢獻。   章節編排上,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和目的、研究回顧、範圍和限制、方法和架構。第二章何炳松的生平與時代背景,分析他的經歷與所處環境。第三章何炳松的史學理論與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演變,分析他的史學思想,以及他對編訂我國「歷史課程標準」的影響。第四章何炳松《外國史》與他版《外國史》之比較,比何炳松《外國史》和其他的《外國史》教材,以尋出何版教材的特色。第五章結論。   本研究認為何炳松與編「歷史課程標準草案」,對建構我國初級中學的歷史教育,發揮不少影響。此外,他的教材特色有以下八點:   一、重視教材來源,是我國外國史教科書編輯之先。   二、重視「先史時代」,展現了魯濱遜新史學引用社會科學的作用。   三、注意黃白勢力消長,強調亞洲黃族尊嚴,不盲附「尊歐抑亞」的風氣。   四、注意史事的演化關係,呼應他的歷史演化概念。   五、增添中古亞洲文明的教材,是實施正式「歷史課程標準」後的創舉。   六、融入多學科知識,跳脫蘭克學派的政治史,並實踐了魯濱遜新史學善用「歷史的新同盟軍」的概念。   七、提供大量生動圖片,達到「書圖相符」的水準,是實施正式「歷史課程標準」後的成功典範。   八、文字簡潔順暢,沒有過多情緒或道德批判的用語。   目前全球化、多元化的潮流下,我們的外國史教科書也應順應潮流,提供更貼切目前世界的現況。而何炳松教材的三大嘗試,一、嘗試跳脫「尊歐抑亞」的心態,增加中古亞洲教材。二、嘗試建構一個民族的整體史和文化史,以及強化亞洲和歐洲民族往來的敘述,欲意塑造一種文化交流的動態歷史。三、嘗試建構世界史或稱全球史的創舉。以上的嘗試,值得做為目前新編外國史教材的參考。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