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雅婷"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4 of 14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Facebook學習社群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以臺北市立龍門國民中學為例
    (2013) 張雅婷; Ya-Ting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Facebook社團建置視覺藝術學習社群於國中視覺藝術教學的可行性,並藉此了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成效及感受為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式,以國中九年級兩個班級學生65人為研究對象,設計適合於Facebook發展的視覺藝術課程、並擬定帶領策略,以作為設立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之基礎。 研究資料蒐集兼顧量化與質性方法,量化研究工具包含:學生視覺藝術學習動機前後測問卷、學生知識分享行為調查前後測問卷、學生視覺藝術社群學習成效問卷、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社群滿意度調查問卷。質性資料包括學生在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中的作品呈現、頁面討論分析,另以訪談、教室觀察等資料,來瞭解學生對於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融入視覺藝術教學的看法。其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1.Facebook社團能提供多項學習功能以建置視覺藝術學習社群。 2.課程設計與帶領策略是經營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重要的關鍵。 3.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融入教學能有良好的學習反應。 4.肯定Facebook視覺藝術學習社群具有對視覺藝術教學之意義與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智慧椅墊進行坐姿分析之研究
    (2019) 張雅婷; Chang, Ya-Ting
    在現代社會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型態,不論是工作或者休息,往往有很長的時間維 持坐姿。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疾病被證實與久坐有關。許多人認為坐姿是種休息的姿 勢,但研究中指出,比起站姿與躺姿,坐姿讓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更大,而不適當的坐 姿則更提升了椎間盤的壓力。 由於久坐逐漸成為現代人的生活習慣,所以適當的坐姿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在日常 生活中,不適當的坐姿對於大多數的人而言,屬於較為舒適的姿勢,所以往往無心注 意自己的坐姿是否適當。故須透過工具協助來了解自己的坐姿情況。本研究設計一智 慧椅墊之雛形,旨在透過較低的成本 Arduino開發版與少量的壓力感測器,並且準確 的分類使用者的坐姿。 過去使用壓力感測器進行坐姿分類的相關研究中,透過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進行坐 姿的分類,且使用較多數量的感器收集各類坐姿的資料。準確率落在百分之八十至百 分之九十。本研究使用一種傳統機器學習演算法與兩種深度學習之方法進行實驗,找 出適合進行坐姿分類之方式,並以特徵選擇實驗找到能夠準確分類坐姿之感測器數量 及擺放方式。 本研究除了使用限制坐姿使用資料進行坐姿分類模型訓練以及評估初步的分類結 果,並透過實際座椅使用情況資料,再次檢視此智慧椅墊在實際使用情形下,亦能有 良好的做姿分類表現。透過智慧椅墊設計實驗與特徵選擇實驗,本研究完成一智慧椅 墊,使用少量的感測器與基礎的物聯網開發板,降低了硬體成本,達成良好的坐姿分 類表現。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伴侶共同尋求專業協助之決定與行動探究
    (2012) 張雅婷
    本研究旨在於瞭解伴侶共同尋求專業協助前的經驗,探討伴侶在何種處境與經驗中會形成共同尋求專業之決定與行動。 本研究乃融合現象學與詮釋學等方法論進行質性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與三對研究參與者分別進行伴侶共同訪談的過程,共獲得六份文本資料,除了依時間序與求助歷程概念,對三組伴侶共同尋求專業前的經驗進行脈絡分析外,並以主題分析法分別探索男、女性尋求專業前的共同處境與因應經驗,而獲得以下四個主題: 一、「他感傷無力之際,仍企及圓滿」:本研究男性受訪者在內在需求未獲滿足的處境中較不傾向直接向伴侶表達其受傷的深層感受,會透過個人的三種方式來面對關係困境;雖處於無奈、挫折與低潮之狀態,仍勇於面對問題、以彈性態度萌生解決的意願與行動,祈使問題獲致處理。 二、「他覺察問題萌需求,亦多方因應尋契機」:本研究男性受訪者在尋求助人專業前,會經由一般性之社會資源、自我內在資源與正向伴侶間因應等方式來面對關係困境,當問題仍無法解決,則會決定尋求專業協助。 三、「她於失落困陷之境,仍潛藏期待」:本研究女性受訪者在接納、認可、關心、親密、重視與專屬等心理需求未獲回應的不滿與失落之中,顯現出與伴侶間的負向互動循環;雖然需求未獲回應,但由於這些需求並未消失,其內心深處仍盼望這些需求能獲得伴侶的回應。 四、「她發抒之餘仍眷繫彼此,盼再現連結」:本研究女性受訪者在關係困境中藉由個人網絡抒發情緒、得到支持或發現調適之道;在自我照顧之外,由於仍期盼與伴侶能恢復原先的連結,於是展現出兩種伴侶間的因應方式,一種是向對方提議求助或表達期待,一種則是當對方釋出善意時,給予正面的回應。 本研究以求助歷程之概念對伴侶尋求助人專業前的經驗加以探討:(1)困擾的覺察來自個別差異、覺知差距、表達回應落差與需求未見;(2)自伴侶尋求專業前的經驗發現,兩性因應方式有差異,而伴侶在關係困境中仍持續互動為其關係設下停損點;(3)求助決定的形成會受到社會支持、資源易取、問題性質、抱有期待、資源經驗、問題觀感與三種互動模式等驅使因子,以及問題觀感與資源觀感等延宕因子影響;(4)提議求助的一方可能受到性別角色傾向、原生家庭經驗與使用資源經驗影響;(5)三對伴侶分別在資源易取/平衡互動、和諧之情/配對互動,以及正向投入等關鍵點下形成求助決定;(6)「忍讓以求和諧」的氛圍常見於本研究伴侶的互動之中。 最後,研究者回顧自身經驗與研究發現進行對話,從中產生伴侶相關議題之啟發,並對伴侶、相關單位及專業工作者與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與都市住民對台灣黑熊價值觀之探討
    (2008) 張雅婷; Ya-Ting Chang
    了解社會大眾對野生動物的價值觀,制訂有效率的經營管理方式於近年來益發受重視。台灣黑熊(Ursus thibetanus formosanus)其具有相當之經濟價值,為民眾以往獵捕及利用的對象,亦為造成其瀕臨絕種的主要原因,故了解民眾對台灣黑熊的價值觀有其必要。研究者於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針對原住民(泰雅族、太魯閣族及布農族)與都市住民(台北市、台中市及高雄市)進行台灣黑熊的價值觀調查,先期以開放性問題進行訪談,以訪談內容及參考文獻設計封閉式問卷,共計訪查1267人。針對台灣黑熊價值觀量表進行因素分析後,分析出四個因素,分別為「人性道德」、「否定」、「生態美學」及「實用」。影響價值觀之變項程度依序為對動物喜好程度、教育程度、族群、與戶外活動喜好程度等。而價值觀與保育觀點及捐款行為有顯著影響(p<0.001),研究結果顯示教育程度低、不喜歡動物及不喜歡戶外休閒活動的民眾可能會較不支持台灣黑熊之保育。原住民與都市住民皆認為台灣黑熊需要保護,但都市住民認為需要保護的程度顯著較原住民為高(p<0.001)。原住民相較於都市住民而言,「人性道德」分數顯著較低,「否定」分數顯著較高(p<0.001),而原住民中又以女性與年紀較大者「否定」分數最高。另外,高雄市地區受訪者其「實用」價值分數顯著較高(p=0.003),成為台灣黑熊之潛在消費地區可能性較高。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當代藝術場域與觀眾溝通經驗研究 - 以台北雙年展為例
    (2010) 張雅婷
    本論文旨在針對當代藝術令一般大眾困惑的普遍現象,探討台灣當代藝術場域與觀眾溝通經驗。本研究對向來從孤立藝術作品的狀態來觀看藝術提出質疑,主張觀照藝術生產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脈絡乃認識當代藝術的重要途徑。 本文以台北雙年展為個案研究對象,探討藝術作為溝通功能的幾個演化關鍵;藉由布爾迪厄的藝術社會學中的藝術場域理論,剖析藝術生產場域裡隱藏的訊息;並進一步引跨文化傳播模式,以辨識當代藝術傳播機制全球化的特性。本論文主要研究問題有三:一、台灣當代藝術場域現況;二、台灣當代藝術場域中的觀眾溝通經驗;三、當代藝術場域的觀眾溝通行為模式。研究發現如下: 一、台北雙年展場域屬「限制生產場域」,雖然會受到更大的社會衝突所影響,但也有其自身的邏輯。它同時符合場域的「自主性原則」與「他律性原則」。 二、觀眾參觀當代藝術展的經驗,至少要達到三至五次以上,才能進一步提升與當代藝術溝通的效能;參觀次數與溝通效能的關係,合乎跨文化適應階段理論。 三、觀眾以特定特徵的受教育結構所培育出的「生存心態」,進入關係作用後的當代藝術生產場域,進行跨文化溝通,依據其參觀次數歷經跨文化適應階段,每一階段的參觀經驗都會回歸為觀眾「生存心態」之歷史的一部份。 上述研究發現對觀眾溝通經驗與台北雙年展有下列建議: 一、當代藝術教育應由基礎教育紮根; 二、喜歡當代藝術的觀眾應該要自修,善用藝術經驗與個人生活問題結合; 三、提高台北雙年展策展層級與規格:發展出雙年展路線;以台北市為主題、設立台灣館;策展人不應設限;以特展方式收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單層二(硫,硒)化(鉬,鎢)薄膜的光譜性質研究
    (2016)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論文研究過渡金屬二硫屬化合物薄膜的光譜特性。樣品以化學氣相沉積法成長於藍寶石基板,分別為單層MoS2、MoSe2及WSe2薄膜。 首先,我們量測樣品的拉曼散射光譜,樣品皆顯示2個拉曼活性振動膜, MoS2薄膜的 和A1g振動模頻率位置分別為385.8和405.8 cm-1,MoSe2薄膜的 和A1g振動模頻率位置分別242.2和285.6 cm-1,WSe2薄膜的 和2LA(M)振動模頻率位置為250.4和261.5 cm-1。 其次,我們量測單層MoS2與MoSe2薄膜的變溫橢圓偏振光譜,探討複數折射率及吸收係數能譜。吸收係數能譜在低能量區間顯現兩個A和B激子的吸收峰,高能量區間呈現高強度的數個吸收峰。我們使用加寬羅侖茲模型,分析樣品的激子能階,求得單層MoS2與MoSe2薄膜室溫直接能隙分別為1.92 ± 0.01與1.62 ± 0.01 eV,及室溫激子束縛能分別為0.27 ± 0.01與0.25 ± 0.01 eV。單層MoS2與MoSe2薄膜的變溫吸收能譜,直接能隙值隨著溫度升高產生紅移現象。 最後,我們量測單層WSe2薄膜的高磁場穿透光譜,吸收光譜呈現四個吸收峰,分別為A和B激子與A和B吸收邊緣。我們主要探討A激子與A吸收邊緣。以左旋偏振光(σ-)入射時,A激子與A吸收邊緣峰值隨外加磁場呈現藍移,反之,以右旋偏振光(σ+)入射時,A激子與A吸收邊緣峰值隨外加磁場呈現紅移。外加磁場分裂布里淵區能量簡併的K與-K能谷,形成能谷的賽曼效應(Valley Zeeman effect)。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對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的看法
    (2020)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對運用同儕教學於六堂英語閱讀課的感受為何,主要關注其中同儕間的互動狀況及其後續對閱讀理解的效應。 參與本四週同儕教學計畫的對象是來自桃園市立某國中的二十位九年級學生,透過學生的問卷回饋及半結構式訪談,本研究以質性分析的方式歸結出以下結論。 在計畫的尾聲,大多數學生由於同儕小老師的協助,在改善閱讀理解方面給予正面的回饋。經由小老師的示範,學習夥伴也學習到如何運用本研究中所提到之處理閱讀理解的三項策略,依序為(一)預測(二)猜字義(三)從上下文推測文意。某些學習夥伴甚至進一步思考並修正自己原先面對閱讀文章的處理模式,同時因透過此同儕教學計畫,更能熟練地運用猜字義與從下文推測文意這兩項閱讀策略,而連帶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此外,小老師也體驗到知識再建構的過程,以及如何更好地呈現教學。換句話說,經由檢視教授學習夥伴閱讀技巧的過程,能讓他們了解夥伴學習情形,也同時深化小老師的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整體來說,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對小老師及其學習夥伴是雙方互惠的。 文末也提出將同儕教學融入英語閱讀課的實施建議,希冀本研究能對台灣目前英語教學現場有所貢獻。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之發展
    (2011) 張雅婷; Ya-Ting, Chang
    本研究旨在發展建構取向觀點的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以供有志實施建構取向科學探究教學之幼教師,在教學的指引與檢核上有所依據。本研究首先以文獻分析為研究方法,探討建構相關理論、應用於幼兒科學探究教學的相關研究及建構式科學學習相關量表等,分析出檢核表之架構;其次採取專家效度為研究方法發展檢核表,專家小組共有三十二位成員,由九十九年四月開始至七月份其間進行兩階段的專家效度審查,共同發展出「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 本「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以「幼兒角色」、「教師引導」、「學習內容」、「學習材料」與「社會互動」等五個教學向度為架構,各包含六個檢核題項,合計三十題檢核題項。本檢核表在兩階段的專家效度審查中,獲得專家小組高度的評價與共識。此以理論與實務為基礎所發展的「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探究教學檢核表」,可成為幼教師進行科學探究教學的指引與檢核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教學的應用--以《硫磺島的英雄們》、《來自硫磺島的信》為中心
    (2015) 張雅婷
    國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無論是國家建立、朝代更迭、權力爭奪,或是外敵入侵等,戰爭皆是其必要手段之一,但礙於有限的授課時數,教師只能簡化教學內容,因此,如何在有限時間裡,讓學生對歷史中的「戰爭」議題有深刻體會與理解?是本文所要探討的重點,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無論在政治面,抑或是文化面上,皆有其相當的複雜性,因此非常值得作為本文討論時的主題。此外,1988年美國史學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首創「影視史學」(historiophoty)一詞,更為歷史教育現場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以視覺的影像和影片的論述,傳達歷史及我們對歷史的見解。 環顧影視史上,有許多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題材的作品,惟有美國導演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在2006年所執導的《硫磺島的英雄們》(Flags of Our Fathers)和《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兩部電影以同一場戰役為主題,分別從美軍與日軍的角度拍攝,重現戰爭中最樸實的人性,亦對戰爭的本質做了深刻的探討。筆者試著將此影視教材融入歷史教學中,從而加強學生對太平洋戰爭的理解與體悟,並提升其歷史思考能力,期盼日後學生在面對問題時,亦能對事情進行觀察、分析、統整,有全盤的認知和判斷。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視覺媒體設計於職場霸凌之創作研究
    (2012)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創作研究以職場霸凌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視覺媒體創作,希望藉由具有高度互動性、趣味性、及宣導性質的視覺表現語彙,將現代職場霸凌的現象呈現出來,並且運用視覺媒體設計的多元特色,串連起社會議題中不同面向的討論,讓觀者由淺至深的瞭解議題,並引起他們的關注,使他們願意進一步討論這類型的社會議題。 本創作研究以對公共議題應有的關注,再佐以職場問題相關的訊息彙整,同時探討社會與藝術設計的關聯、設計創作實驗、及視覺媒體表現之定義與特性,透過不同類型的視覺媒體創作模式展開一種新的詮釋及視覺表現風格。本創作研究中探討主要有三大議題:(一)由文獻探討認識職場中普遍常見的權力問題、職場霸凌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帶給人或社會的影響,並彙整出職場霸凌的主要問題。同時利用文獻資料來瞭解社會與藝術設計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當代設計創作實驗所反映出的社會現狀,藉此驗證本創作研究之設計實驗創作動機和趨勢。在設計實驗的範疇中,針對視覺媒體創作類別進行認識與表現形式之分析,以作為本創作研究未來創作形式之參考。(二)以社會議題為主題之視覺媒體創作作為研究案例,以其視覺媒體類別和主題類別分類,分別分析其表現手法、創意發想、圖像元素、和文字使用,藉此探究案例主題與視覺表現手法的關係和各類型視覺媒體之異同。(三)配合本研究創作主題,將案例進行綜合性分析論述,以作為媒材表現應用之策略參考。最後,依照探討社會議題的內容深度,選擇三種不同的視覺媒體表現形式來呈現,三種表現形式會因為其性質和媒材特性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探討作用:以插畫圖像創作來描述職場現象,以桌上遊戲的提問和關卡帶動對職場議題的討論,再以辦公室產品設計融入職場環境,產生提示、安慰和療癒的效果。 本創作研究突破過去探討社會議題的單一視覺表現手法,以多元的媒材和層次面向來引導觀者認識職場霸凌,藉此教育觀者也帶領參與者討論社會議題中的現象和自身的感受,同時也讓他們思考解決的方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桃園市國中生校園暴力行為及相關因素研究
    (臺北市: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 2003-12-01) 張雅婷; 葉國樑; 楊崇銘; 黃禎貞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國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的情形,及影響國中學生校園暴力行為的因素,作為未來改善校園暴力行為之實務應用的重要參考。以分層集束抽樣選取桃園市三所國中共27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採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資料,最後得有效樣本為950人,並得到以下重要結果: 1.研究對象的校園暴力行為類型中,發生輕度校園暴力行為多於中度校園暴力行為,中度校園暴力行為又多於重度校園暴力行為。 2.研究對象的校園暴力行為,會因其性別、年級、學業成績、手足感情、缺乏生活照顧者、缺乏學業教導者、與母親間的感情和母親職業等因素分佈的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 3.研究對象之影響校園暴力行為因素(暴力認知、情緒控制、自我概念、偏差行為、溝通技巧、學校領導、師生關係、學習適應、交友、休閒、父母管教、家庭親密感、整體和諧感)和人口學變項,分別對於輕度、中度以及重度校園暴力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力,且其解釋力分別為42.9%、40.1%及26.1%。 4.校園暴力行為的主要預測變項是暴力認知、偏差行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現代漢語「就」與日語對應形式之語義、篇章、語用對比分析
    (2021) 張雅婷; Chang, Ya-Ting
      針對現代漢語關聯副詞「就」之研究,目前以語義層面的分析為多,篇章和語用層面的討論較少,因此本研究以Halliday提出之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依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方面將漢語「就」區分為語義的「就1」、語用的「就2」和篇章的「就3」,以期更全面地描述「就」的內涵並提出具體的判斷標準。   以先行研究為基礎,筆者蒐集漢語書面語料545筆、漢日對比書面語料503筆,藉由實際語料的分析進一步釐清其用法。根據研究結果,就語義及功能而言,語義「就1」的核心義為「近」,延伸至時間上表示「時間快、早」,於數量上表示「數量少」,於條件上表示「條件充分」;語用「就2」為肯定說話者原先想法的「肯定預設」功能;篇章「就3」則為確定人、事、物之範圍,表示是這些而非另一些的「定指」功能。就分布而言,「就」最主要的兩個用法為語義的「就1」(52.2%)和語用的「就2」(43.7%),篇章的「就3」(4.1%)則使用比例相對低。而除了上述三項用法,本研究發現「就」尚有於小句中連接話題和焦點的「話題—焦點」功能,以及於句群中區分前後景分野的「後景—前景」功能,其中「就」位於前景的比例較高。而關於上述「就」之語義及功能的日語對應情況,本研究透過漢日對比分析,發現有36.78%的「就」在日語中無對應形式,意即可能為先行文獻所提及的迴避(avoidance)現象。並且,即使在有對應的類型中,亦有極大的日語翻譯部分並未能反映漢語本義。   根據上述研究成果,本論文針對日籍漢語學習者提出「就」的教學語法描述,以及排序應為「就1」->「就3」->「就2」之教學應用建議。並且,由於漢語和日語在深層結構上有著極大差異,因而難以找到完全相應的形式,因此不可將日語的一些用法和「就」直接劃上等號,這是華語教師必須提醒日籍學習者之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Daniel Arasse的細節理論與近看的繪畫史
    (2021)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論文旨在探究繪畫史闡述與繪畫詮釋的多樣性,並以法國藝術史學家丹尼爾.阿哈斯的《細節——為了建立一部近看的繪畫史》(Le Détail : Pour une histoire rapprochée de la peinture)為研究對象,關注作品本身的闡述策略、建構方式,以及阿哈斯的研究方法與理論模式。內容環繞著幾個主要的問題:以細節論述繪畫史的效益性、細節如何揭示古典繪畫體系的建立與變化、阿哈斯如何建立近看繪畫的經驗秩序、近看的經驗會導引出什麼樣的陳述空間,以及阿哈斯如何連結理性古典繪畫體系與近看繪畫的感知經驗之間的矛盾。本論文的研究方法乃依據上述問題為論文發展的中心,首先遵循作品自身的形式法則與結構邏輯,分析各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與規則,藉以釐清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如何建立與表達,接著才進一步廣泛比較並整合學界的相關研究結果。作品優先的方法論旨在避免主觀詮釋的文獻分析篡奪作品自身的訊息與位置,使得一部以「細節」建構的繪畫史更為離散。研究結果發現阿哈斯在《細節》中,藉由「細節—徽志」與「細節—高點」的概念,區分了可述與可視二種建構模式,並透過三重面向的關聯,連結四個異質的陳述空間。可述的形式是「言說的」,對應於古典的繪畫模仿之語言與秩序的機械論,可視的形式觸及的是「非言說的」觀看經驗與私密的場域。事實上可視的陳述空間才是阿哈斯的理論核心,在本文所得出的凝視理論架構下,可以發現阿哈斯區分二對繪畫細節概念(「切分的細節與特定的細節」、「圖像性細節與繪畫性細節」)之目的是為了凸顯圖像的無意義與多重意義的詮釋問題。繪畫並非如圖像學觀點所認為的只具有一種主導意義,它可能因私密的原因而具有多重意義,其中無意義也是一種意義。阿哈斯以近看繪畫所看到的細節思考建構,並以系譜學方式陳述的繪畫史,透過其所建立的細節關係與凝視理論架構,將歷史再度置於天平之上。其目的並非要還原一部「細節史」,而是要透過細節建立一種藝術符號學的繪畫史,藉以將詮釋繪畫與陳述繪畫史的觀念網絡予以更新並加以重新定位。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針對尼泊爾青少年學生同步視訊華語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3) 張雅婷; CHANG, Ya-Ting
    華語教學進入後疫情時代,遠距線上課程成為新趨勢,鑑於網路學習華語的人數快速成長、學習背景越趨多元,以往單一的線上教學模式將難以適應新的環境變化,教學單位迫切希望教學設計能有針對性、適應不同遠距課程的學習環境,並滿足多元學習需求。本研究為行動研究,以尼泊爾當地華語線上學習者作為研究對象,課程前後歷時兩年半,在教學的過程中發現,由於當地特殊環境特徵、基礎建設不足與數位落差等問題,使得發展華語文教學面臨一些困境與挑戰。為了解決問題,研究者決定把握教學機會進行研究,並將研究流程分為五個階段,包含發現問題、診斷問題、擬定與實施行動策略、研究方法與分析資料、結論與省思。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完整的五個階段視為一次行動迴圈,一共實施兩次迴圈,研究結果發現,一、遠端教室設備問題較難改善,需仰賴多方合作,有時因文化習慣不同,師生之間對於問題的反應不同;二、發展針對性教材以及豐富的媒體內容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則因學生積極度不同而有所差異;三、師生互動方式受到限制,應採取虛實混合的活動方式;四、要突破遠距教學的環境限制,不僅需要教師的專業安排,同時也需要學生端積極配合,如何幫助學生保持學習動力是最大的問題。面對背景特殊的線上課程,教師應從設備、媒體、教學內容、教學活動各方面做「客製化」設計,隨時彈性調整學習任務及互動模式,並提升教師對於該文化的專業知能。透過此研究,冀望能幫助同樣面對海外特殊背景,或是數位落差之線上華語教學環境,適性設計的教學策略。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