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張雅媚"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喻言.傳說.經典:《聊齋誌異》如何藉英譯進入中國文學經典之列
    (2012) 張雅媚; Ya-mei Chang
      舉凡當今中國文學史,無不將《聊齋誌異》列為經典,譽之為「中國文言短篇小說最高峰」。然其經典地位實非一蹴而躋。眾所周知,自志異書成而輾轉風行近百年後,紀昀仍目之為委巷小說,剔抉於經典外。此後百餘年間,《聊齋》在中國文學系統中或視為能銷躁志,或謂之聊以銷夏,在主流與非主流雅俗對抗之下,經五四至世紀末逐步自邊緣向中心掙扎挪移,時至今日已然成為經典。經典塑造所據以成功的手段乃重寫。經典不因重寫而消解:經典終將是經典,正因有人為之再三重寫。重寫者亦非僅本國文化中人,跨文化的交互影響往往隱蔽在看似中立客觀的表象下,然實則重寫者莫不在意識形態與詩學的規限下重寫文本,製造出文化他者形象,並建構其文學知識系統;尤有甚者,在某時某刻多方文化接觸下,反令本國之士於有意無意間重而再建自身的文學系統。即如《聊齋》,由異地回向本土之際,其勢已迥不猶昔。本論文旨在探究《聊齋》奮力擠進二十世紀初中國文人整理國故時游移不定的選項之前,那段國際漢學界近百年的《聊齋》重寫史。以十九世紀三位重要漢學家──郭實獵、衛三畏及翟理斯──為例,看他們如何藉「編譯」此一最主要的重寫手段,將《聊齋》翻譯並編而纂入中國文學史,從喻言、傳說,逐步塑造成中國文學經典之作;其力之大,更令小說成為足以承載經典的文類。此案例研究洵然可證:編譯確實重寫了中國文學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
    (2006) 張雅媚
    中文摘要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將兩性議題融入七大學習領域中,對於「性別」議題有更進一步的探討。國民教育階段「兩性教育」的核心能力包含「兩性的自我了解」、「兩性的人我關係」、「兩性的自我突破」,並進一步發展兩性教育的核心主題,作為融入七大學習領域的課程架構。因此,各領域教師應該積極提供學生相關的性別教育課程,指導學生兩性相處的原則,培養尊重異己,以及尊重多元文化差異的態度。 本研究乃探討運用「案例教學法」實施性別教育課程,對國中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影響,研究對象為台中縣幼幼國中快樂班學生,男女人數合計共36名。在量化研究方面,採用研究者自行編製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量表」,於課程實施前後分別進行前測及後測;在質性研究方面,則採用參與觀察法,觀察學生之課堂表現及互動情況,並依據學生之案例心得報告及回饋單內容進行分析。 研究者根據量化資料及質性資料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 一、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性別特質」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二、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職業工作」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三、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家庭角色」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四、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在「能力與成就」方面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沒有改善的效果。 五、 運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性別教育課程,對學生整體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有改善的效果。 針對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 對有意進行案例教學法教師的建議 (一) 課程的實施方面 1. 案例研讀方面:第一次實施案例教學時,宜帶領學生一起閱讀案例內容,並指導學生完成研究問題及案例心得報告。 2. 小隊案例討論:教師可參與各小隊的討論,以便指導;小隊長應選擇較具領導特質的學生,才能有效領導隊員。 3. 全班案例討論:視學生學習情形變換全班討論的方式。 4. 常規的建立:建立班級常規,善加利用榮譽榜加分制度。 (二) 課程的設計與規劃方面 1. 配合學生程度設計案例 2. 和其他領域教師進行協同教學 3. 適當分配教學時間 二、 對後續研究者的建議 (一) 研究範圍方面:針對案例教學法在國小或國中各年級以及其他領域的適用情況做進一步的探討。 (二) 在課程安排方面:進行協同教學,或是爭取彈性課程時數的應用,以減輕課程進度的壓力。 (三) 案例內容方面:必須涵括所要探討的主題。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馬禮遜譯經與譯詩之研究
    (2021) 張雅媚; Chang, Ya-Mei
    倫敦會士馬禮遜(1782-1834)作為十九世紀首位來華基督教傳教士,從一開始就以「學中文」、「編字典」、「譯聖經」三項任務,作為在華活動的目標。從1805年接受宣教培訓起,至1823年完成六大部字典與聖經全譯本為止,他翻譯了大量的經典文獻。然而至今,他的經典譯著在譯史與文化思想上的重要性未能得到足夠的認識。本論文以馬禮遜的《神天聖書》、《詩經》與《養心神詩》作為分析與閱讀的文本,結合其他相關文獻,探討馬禮遜的翻譯觀念,以及他的雙向翻譯為跨文化理解作出的貢獻。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