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徐偉民"
Now showing 1 - 11 of 1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三位六年級教師數學課程實施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6-??) 徐偉民本研究以三位不同背景的國小六年級教師為對象,探討個案教師於教室內實施數學課程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教學觀察、訪談和文件來蒐集資料,從教師使用數學任務的來源、類型和實施方式等三個面向來了解教師實施數學課程的情形。結果發現,三位教師使用的數學任務,雖然大多來自於教科書,但一位偏向調整內容以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男外兩位偏向忠實使用教科書的內容;三位教師使用的數學任務類型,雖然都以「有意義連結」的任務居多,但一位以小組開放討論的方式來實施,使學生大多以高認知的方式來學習數學任務,另外兩位採封閉式對話的方式來實施,使學生大多以低認知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三位教師在數學課程實施時,主要考量的因素分別是個人數學教學的信念、學校評量的政策和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特性,因而呈現出不同數學課程實施的樣貌。Item 三位六年級教師數學課程實施之比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1-06-??) 徐偉民本研究以三位不同背景的國小六年級教師為對象,探討個案教師於教室內實施數學課程的情形。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教學觀察、訪談和文件來蒐集資料,從教師使用數學任務的來源、類型和實施方式等三個面向來了解教師實施數學課程的情形。結果發現,三位教師使用的數學任務,雖然大多來自於教科書,但一位偏向調整內容以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男外兩位偏向忠實使用教科書的內容;三位教師使用的數學任務類型,雖然都以「有意義連結」的任務居多,但一位以小組開放討論的方式來實施,使學生大多以高認知的方式來學習數學任務,另外兩位採封閉式對話的方式來實施,使學生大多以低認知的方式來進行學習。三位教師在數學課程實施時,主要考量的因素分別是個人數學教學的信念、學校評量的政策和教學進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特性,因而呈現出不同數學課程實施的樣貌。Item 以差異化教學實施國小混齡數學補救教學之行動研究(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9-10-??) 徐慧中; 徐偉民考量到參與數學補救教學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年級,以及不同的學習表現,所以本研究採混齡編班及差異化的教學方法,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並探討差異化教學實施的歷程。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5位二至四年級的學生參與本研究,實施32節課的補救教學,透過線上診斷測驗、認知測驗、數學自我效能感量表、教師反省日誌、學生解題紀錄等資料的蒐集與分析,來了解學生參與補救教學前、中、後的表現,以達成本研究的目的。結果發現,整個教學實施可分為嘗試期、調整期和穩定期三個階段,且差異化教學的實施能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表現和自我效能感,同時教師經過行動研究後,在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策略都有所成長。Item 原住民文化融入數學課程的發展:以一所實驗小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9-12-??) 徐偉民; Wei-Min Hsu本研究旨在探討小學教師和數學師培者共同發展和實施原住民文化融入的數學課程。學校教師意圖發展與實施文化融入的數學課程,來提升學生對原住民文化的理解及數學學習的表現。本研究採個案研究,以實驗小學教師和研究者組成的共學探究社群為對象,先探討社群成員課程發展的歷程與焦點,再了解教師課程使用的情形。結果顯示在課程分析與設計時,教師關注問題的情境與表徵,意圖讓學生對問題的呈現感到熟悉且容易理解,並逐漸從學生的觀點來思考課程設計與數學的教與學;在課程實施時,教師幾乎完全使用設計的課程內容,使用後的反思與修正大都聚焦在表徵的合適性上。本研究發展文化融入數學課程時採用的分析、設計、實施、評鑑和修正的歷程,可作為實驗學校課程發展時的參考。Item 台灣不同時期國小數學課程能力指標之比較分析(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08-06-??) 徐偉民; 張敬苓Item 國小幾何教材內容之比較:以臺灣與芬蘭為例(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2-09-??) 徐偉民; 董修齊; Wei-Min Hsu; Hsiu-Chi Tung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與芬蘭國小數學教科書,在幾何教材內容呈現的異同。研究對象為晝灣康軒版和芬蘭WSOY版教科書,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以課程目標和數學問題為分析單位,依研究者設計的分析類目,來分析兩國幾何教材目標和內容呈現的特色。研究結果顯示,在幾何教材目標上,兩國皆強調透過操作來理解幾何形體的性質;在幾何教材內容上,兩國教科書中的幾何問題都以幾何形體的辨識與建置最多;不論是在教材目標和內容上,兩國空間幾何內容所占的比例都偏低。此外,本研究也發現,臺灣幾何問題多使用圖形和文字來呈現,並意圖經由解題結果來歸納和發現幾何形體的特色或定義:而芬蘭幾何問題的呈現則以圓形為主。兩國教材中,幾何概念呈現的順序和結構大致符合van Hide幾何思考和發展的理論。Item 國小攜手計畫數學補救教學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之探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5-03-??) 徐偉民; 劉曼麗; Wei-Min Hsu; Man-Li Liu本研究採用教學觀察與訪談、問卷調查的方法,來瞭解教師在攜手計畫數學補救教學中,其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的情況。有8 位、300 位高屏地區教師分別接受觀察訪談與問卷調查。在觀察與訪談中發現,教師補救教學時,以使用概念與計算的問題為主,先進行全班例題的講解,再讓學生個別練習與進行指導,以達熟練的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表示會根據學生程度來決定課程,但由於學生程度落差大,所以採用學生原年級的數學教科書為補救教學之主要內容,而學生程度的落差也讓教師在教學時感到困難。問卷調查的結果與觀察訪談的結果相當一致,約8 成左右教師表示在課程決定和教學實施上有困難,未來研究者宜針對補救課程教材與教學策略兩方面來提供現場教師的協助。Item 師資培育數學課程對國小教師數學教學意象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0-12-??) 徐偉民; 張國綱; Wei-Min Hsu; Koukung Chang本研究針對的位暑期進修的國小教師,採用個案研究法,以探究師資培育「普通數學」課程對現職教師數學教學意象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參與教師在研究前,具有「引導發現理性邏輯」的數學教學意象,偏向靜態穩定的數學知識觀,係從理論的觀點來看數學的學習,且大多有負面的數學學習經驗。在經過師資培育的普通數學課程學習後,多數教師經歷和以往不同的數學學習經驗和體會,而調整了原有對數學知識的觀點,且對互動理解的數學學習有具體的理解,進而形成「探究思考走出迷宮」的教學意象。本研究發現,學習經驗的改變可能是使教師數學教學意象移動的關鍵,這樣的發現也呼應了學習經驗是教學意象發展基礎的主張。Item 數學探究教學對學生根號求值的概念發展及學習態度的影響(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21-10-??) 葉秀玲; 徐偉民; 張國綱; Shiu-Ling Yeh, Wei-Min Hsu, Alex Chang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國中八年級學生 11 人為對象,針對根號求值的主題進行數學探究教學,探討數學探究教學實施的歷程,以及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教學過程學生採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以操作圖像、探究學習為主。本研究蒐集認知測驗及態度量表等量化資料,以及學習單、錄音錄影、訪談等質性資料,經過分析之後發現,探究教學學習保留效果良好,能有助於學生建構正確數學概念,且對學生學習態度有正向影響。Item 運用圖形拆解法提升九年級學生幾何證明的學習表現(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7-10-??) 方瓊婉; 徐偉民; 郭文金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IWB)呈現圖形拆解法進行幾何證明教學的歷程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IWB為教學工具,透過研究者自編教材,對29位在補習班學習的國三學生進行8節課,共360分鐘幾何證明的教學。課程實施初期學生的證明技巧仍不純熟,課程實施中期學生於課堂上與研究者討論證明思考的歷程,並提出不同之證明方法,課程實施後期學生已能寫出完整證明推理的紀錄。課程實施後對參與學生進行認知與情意的測驗,發現學生在幾何證明認知測驗有12位的成績達120分以上。平均有77%的學生對運用IWB呈現圖形拆解方法進行幾何證明教學持正向的看法。Item 運用圖形拆解法提升九年級學生幾何證明的學習表現(台灣數學教育學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共同發行, 2017-10-??) 方瓊婉; 徐偉民; 郭文金本研究旨在探討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IWB)呈現圖形拆解法進行幾何證明教學的歷程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IWB為教學工具,透過研究者自編教材,對29位在補習班學習的國三學生進行8節課,共360分鐘幾何證明的教學。課程實施初期學生的證明技巧仍不純熟,課程實施中期學生於課堂上與研究者討論證明思考的歷程,並提出不同之證明方法,課程實施後期學生已能寫出完整證明推理的紀錄。課程實施後對參與學生進行認知與情意的測驗,發現學生在幾何證明認知測驗有12位的成績達120分以上。平均有77%的學生對運用IWB呈現圖形拆解方法進行幾何證明教學持正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