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戚羽絲"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完形心理學理論運用於臉部表情之創作研究
    (2017) 戚羽絲; Qi, Yu-Si
    隨著網路的無遠弗界,視覺性的語彙、圖案以及符號,成為全球性的溝通橋樑,它不受語言、種族、文化以及地域的限制,尤其在年輕人之間透過各種數位載體迅速交換視覺性的訊息。正如加拿大著名教育家、傳播理論家馬歇爾•麥克盧安所言:「現代社會已由文字文化轉換為圖形文化,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讀圖時代」。完形心理學是以視覺心理為理論基礎的設計基本原理,圖形的知覺會受人們過去經驗的影響,往往新的意象會被過去的記憶痕跡所影響,透過完形心理學中的「相似性」、「接近性」、「封閉性」與「連續性」等完形律分析研究臉部五官的辨識性。以5cm × 5cm的正方形力脊線視覺場放置4個黑色圓點,藉由位置差異得到50種不同的圖形。從500份問卷調查結果獲得14種具有臉部圖形。每個圖形如同一張可辨識的面貌,透過中文、日文與韓文,結合年輕人的流行語彙並透過拆解文字的結構,從筆劃與位置的設計應用在所得之14種臉部圖形,使之呈現具有表情的五官。如同其他視覺性的語彙、圖案和符號,本研究透過短袖服裝的印製作為溝通載體,讓人們穿著這些以文字作為臉部表情的衣服設計,得以最大化的視覺趣味以達到完形心理學的理論應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社會設計之執行策略研究
    (2024) 戚羽絲; Qi, Yu-Si
    社會設計作為一種新興的設計思維,已經成為促進國家及地區發展的驅動力。社會設計在不斷變革的脉络下,不僅需要思考如何透過設計解決問題,還需重視推動社會的持續發展。自2012年起,「社會設計」的意識在臺灣興起,本研究藉由文獻探討、案例分析和專家訪談,採用質性研究方法,探討社會設計的定義以及臺灣社會設計的溯源發展,經由多項具有社會設計意涵的案例分析並與相關執行人進行訪談,深入剖析不同專案計畫執行方向上所具備的特色和困難點。擬定適合臺灣發展的各個面向的社會設計執行模式及必備條件,以此建構由具體產出(Realization)、影響力(Externality)、設計性(Design)、持續性(Continuous)、文化性(Cultural)以及約束(Constrain)六大要素構成的社會設計執行動態檢視構面,簡稱RED3C。研究發現成效較好的社會設計專案計畫除了要滿足六大要素,還需至少有一項較為突出,以形成其專案計畫的特色,並能夠在長期持續的時間內產生實質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本研究建立了促進台灣社會設計持續性發展的維度,並提出社會設計在地性具備社會與文化的獨特性的研究觀點,以期在未來發展可能出現的類似需求,可依據相對應特徵進行導入,提供有價值的社會設計策略模式。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