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戴淑貞"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海峽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1925-1948)教材之比較研究—以人物和事件的敘述為討論中心
    (2007) 戴淑貞
    摘 要 教育是立國的根本,國家發展的動力,而且是一個國家達到政治整合以及營造國民意識的主要工具。其中,歷史教育在整個教育的體系中佔有一個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不僅僅發展一個人的「歷史感」和「社會感」最有效的科目,更是國家培養民族精神與愛國意識的重要學科。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歷史教育與史學研究有所不同,除本身獨特的知識結構和學科性質外,更著重歷史的教育意義,自然在史實的選擇、目的與方法上,帶有較為強烈的主觀成份。臺海兩岸基於特殊的時空背景,在歷史教育的發展上,更充分表現出濃厚的政治意識型態。在兩岸互動頻繁的今天,兩岸人民無論在政治立場、價值觀念或者思維模式,還是存在著極為鮮明的差異,也間接造成彼此溝通和瞭解的障礙。因此,如何在兩岸政治意識的對抗中,讓歷史教學能做出更客觀的敘述、排除政治及黨派意識型態的影響,使歷史學科更具實用的價值,是本文研究的原因。 本論文主要是以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法為主,再加上統計、歸納、比較等方法。別針對兩岸前後十年、各四個版本的高中歷史教科書,有關國民政府時期的教材內容,以人物與事件的選擇和撰述為討論中心,作「量」和「質」兩方面的統計和分析,並對其中所呈現的意識型態進行討論,比較兩岸歷史教科書內容上的異同得失,最後提出結論和一些看法。 第一章是說明本文研究的動機、目的、方法、步驟,以及研究的範圍與限制。第二章部分,分別就雙方的教育思想,和不同時期的歷史教學目標及教材大綱,來說明高中歷史教育的發展與變化。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則是針對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中「國民政府時期」之教材內容,有關人物和事件的選擇與撰述進行探討。第五章結論的部分歸納出五點: 一、兩岸歷史教育的發展,反映出時代政治變化的軌跡。 二、兩岸皆以各自觀點表述中國現代史的發展,並試圖證明及鞏固其政權合法 性。 三、民族精神與愛國思想教育為雙方歷史教育的重要目標,但隨著臺灣社會多元化與教育改革的發展,臺灣高中歷史教材較為重視歷史教育的本質。 四、不同政治意識型態影響兩岸教科書對歷史人物和事件的選擇與撰述。 五、中國大陸以鮮明的政治意識型態主導教科書內容,臺灣則隨政治民主化的進 展表現出更多元的風格。 兩岸歷史教育不僅反映出時代的變遷,也看出教科書與政治意識型態間的綰合關聯。民族精神教育非解決教育問題的萬靈丹,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應拋棄本位主義,跳脫政治化約,回歸知識與教育的本質,以客觀的態度呈現歷史的發展,而不使教科書淪為政治宣傳的工具。歷史的價值與目的,最重要的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應該給予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教導學生民主的價值和尊重他人的行為,培養具有民主及人文素養之健全的心性,才是教育更深層的價值。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