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戴麗雪"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客家系〈採茶歌〉、〈山歌仔〉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9-05-??) 戴麗雪; Li-Hsueh TAI1968 年,史惟亮(1926-1977)為協助德國成立「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帶著「民歌採集運動」採集成果前往德國,其中有一檔案為1960 年代民歌採集成果之剪輯錄音,此剪輯錄音共收錄20 首民歌,內容涵蓋客家系、福佬系、原住民系等最具代表性的歌謠,每首歌謠之創作背景及音樂內涵,值得深入探究剖析。本文非涵蓋此「民歌採集剪輯錄音」之完整內容,是以目錄之序號1、序號2,由賴碧霞(1932-2015)演唱兩首客家系民歌〈採茶歌〉、〈山歌仔〉為研究主體,並從三個面向加以探究:一、賴碧霞演唱客家民歌當年是誰負責採集?1965 至1967 年期間,民歌採集隊進行多次小型的採集活動,直到1967 年7 月才展開大規模「民歌採集」運動。採集賴碧霞演唱是在1965 至1967 年的小型採集活動期間?還是在1967 年7 月大規模「民歌採集」運動?二、為何賴碧霞演唱版本能雀屏中選,被輯錄在「民歌採集剪輯錄音」檔案之中?三、分析〈採茶歌〉與〈山歌仔〉兩首山歌之音樂內涵。藉由研究,期使「民歌採集剪輯錄音」之〈採茶歌〉、〈山歌仔〉的採集時空及音樂內涵得以明朗,讓埋身德國長達半世紀的聲音檔案及其歷史脈絡得以彰顯。Item 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客家系〈採茶歌〉、〈山歌仔〉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9-05-??) 戴麗雪; Li-Hsueh TAI1968 年,史惟亮(1926-1977)為協助德國成立「中國音樂研究中心」,帶著「民歌採集運動」採集成果前往德國,其中有一檔案為1960 年代民歌採集成果之剪輯錄音,此剪輯錄音共收錄20 首民歌,內容涵蓋客家系、福佬系、原住民系等最具代表性的歌謠,每首歌謠之創作背景及音樂內涵,值得深入探究剖析。本文非涵蓋此「民歌採集剪輯錄音」之完整內容,是以目錄之序號1、序號2,由賴碧霞(1932-2015)演唱兩首客家系民歌〈採茶歌〉、〈山歌仔〉為研究主體,並從三個面向加以探究:一、賴碧霞演唱客家民歌當年是誰負責採集?1965 至1967 年期間,民歌採集隊進行多次小型的採集活動,直到1967 年7 月才展開大規模「民歌採集」運動。採集賴碧霞演唱是在1965 至1967 年的小型採集活動期間?還是在1967 年7 月大規模「民歌採集」運動?二、為何賴碧霞演唱版本能雀屏中選,被輯錄在「民歌採集剪輯錄音」檔案之中?三、分析〈採茶歌〉與〈山歌仔〉兩首山歌之音樂內涵。藉由研究,期使「民歌採集剪輯錄音」之〈採茶歌〉、〈山歌仔〉的採集時空及音樂內涵得以明朗,讓埋身德國長達半世紀的聲音檔案及其歷史脈絡得以彰顯。Item 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美濃客家〈催眠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05-??) 戴麗雪; Li-Hsueh TAI多數以「民歌採集」運動為題之學術論文多聚焦在史惟亮、許常惠兩位教授的採集過程、成果及影響,對當時共同參與成員多輕描淡寫或有疏漏,因本文意欲重建呂錦明先生的採集路線,透過呂錦明親身回顧,重新構築西隊完整的採集日記。當年呂錦明所負責採集的內容,除了福佬系、屏東的高山族群外還有高雄美濃客家民歌,其中由鍾兆庚先生演唱的〈催眠歌〉,被史惟亮收錄在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中,足見此歌謠在美濃客家歌謠裡,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及意義。鍾兆庚為美濃客家歌謠耆老,學界對他的生平全然陌生,因此將透過訪談的方式,獲知更多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尤其〈催眠歌〉在美濃客家系文化中的存在背景、音樂的特殊意涵及其演進,都是本文致力探討的方向。本文主要分成四個段落:一、呂錦明生平略述。二、重建當年呂錦明採集路線及採集日記。三、鍾兆庚生平簡介。四、〈催眠歌〉之音樂分析。藉此研究,彰顯美濃客家系〈催眠歌〉之音樂意涵。透過研究,重建架構當時人、事、時、地、物的歷程。Item 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美濃客家〈催眠歌〉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2017-05-??) 戴麗雪; Li-Hsueh TAI多數以「民歌採集」運動為題之學術論文多聚焦在史惟亮、許常惠兩位教授的採集過程、成果及影響,對當時共同參與成員多輕描淡寫或有疏漏,因本文意欲重建呂錦明先生的採集路線,透過呂錦明親身回顧,重新構築西隊完整的採集日記。當年呂錦明所負責採集的內容,除了福佬系、屏東的高山族群外還有高雄美濃客家民歌,其中由鍾兆庚先生演唱的〈催眠歌〉,被史惟亮收錄在1968 年「民歌採集剪輯錄音」中,足見此歌謠在美濃客家歌謠裡,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及意義。鍾兆庚為美濃客家歌謠耆老,學界對他的生平全然陌生,因此將透過訪談的方式,獲知更多有關他的生平事蹟。尤其〈催眠歌〉在美濃客家系文化中的存在背景、音樂的特殊意涵及其演進,都是本文致力探討的方向。本文主要分成四個段落:一、呂錦明生平略述。二、重建當年呂錦明採集路線及採集日記。三、鍾兆庚生平簡介。四、〈催眠歌〉之音樂分析。藉此研究,彰顯美濃客家系〈催眠歌〉之音樂意涵。透過研究,重建架構當時人、事、時、地、物的歷程。Item 明華園歌仔戲團《蓬萊大仙》之音樂研究(2009) 戴麗雪本論文係藉「明華園歌仔戲團」最具代表性之劇目《蓬萊大仙》做為研究對象。1987年兩廳院啟用典禮及2007年兩廳院二十週年慶等系列演出活動中,明華園皆受邀演出,而且在這重要的兩場演出中,明華園皆推出《蓬萊大仙》,足見此劇受到明華園的重視。然而二十年期間《蓬萊大仙》在臺灣各地及海外多次演出,為縮小研究範圍,本研究乃聚焦在兩廳院開幕(1987,國家戲劇院,內台)及兩廳院二十週年慶(2007,兩廳院廣場,外台)演出版本進行分析、比較、研究。全文除序論及結論外,共分四章論述。 「序論」闡述筆者之研究動機、目的、明華園歌仔戲團概述、以明華園為研究主體之相關研究、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論述「《蓬萊大仙》製作緣起」,探討1987年及2007年兩個演出版本,分別從歷史回顧及歷史意義;「內台」歌子戲及「外台」歌子戲不同的舞台演出形式加以探討,並將塵封20年的檔案資料重新審視及分析,有助於掌握兩演出版本在形式上及相關之差異性。 第二章「《蓬萊大仙》之戲曲結構」,其中除了對整齣戲劇情節介紹外,另從李玄寄身瘸腿乞丐身上「借屍還魂」,成為李鐵拐形象的故事,對李鐵拐何時出現在八仙名單中亦有所歸納整理,並針對「借屍還魂」之相關典故進行版本分析比較。 第三章「《蓬萊大仙》演出之分析」,分別從腳色、身段、舞台特效、服裝道具等戲劇元素進行兩演出版本(1987年、2007年)之探究、比較。本文並針對劇中腳色「青牛」以動物的形象在劇中出現,對此劇所造成的影響?若少了青牛的動物形象出現,此劇的戲劇張力是否會因此減弱?期從美學的觀點進行剖析。 第四章「《蓬萊大仙》之音樂分析」,本章將分成三個段落:分別是曲調分析、後場樂及創作曲調在本劇中的運用等三個部分。第一節「曲調分析」探究劇中各曲調之時代背景、特色及在本劇中之演唱時機,兩演出版本變與不變之演唱曲調呈現。第二節「後場樂在本劇中之運用」,將全劇的背景音樂、串場樂及鑼鼓樂在劇中使用時機加以說明;另從伴奏樂器的運用,探討現今歌子戲傳統樂器被現代國樂器所取代並且還有西方樂器的加入,這樣的轉變是否為歌子戲精緻化所導致?文場樂因國樂化趨勢,讓歌子戲音樂導致了一些現象產生。如:音樂設計的專業分工、定腔定譜等趨勢的產生、依據戲劇情節之專屬曲調及音樂設計。將針對此三種現象分別加以說明。第三節「創作曲調的運用」及對本劇的意義為何?亦有詳細分析探討。 「結論」則說明本論文之研究,針對《蓬萊大仙》劇中之人物、舞台、音樂等藝術呈現進行歸納總結,作全面性的論述及對歌子戲未來之期許。Item 華格納樂劇《紐倫堡名歌手》歷史的啟發與時代的創新(2021) 戴麗雪; Tai, Li-Hsueh德國音樂家華格納,畢生致力歌劇改革及樂劇創作。樂劇作品《紐倫堡名歌手》,脫離悲劇、神話、救贖題材,具喜劇色彩及高度文學與藝術質感,透過此劇展現其文學涵養、藝術理念及民族情懷。論文以《紐倫堡名歌手》為主軸,分成「歷史的啟發」、「時代的創新」兩個面向。「歷史的啟發」面向,探述德國「情歌詩人」到「名歌手」一脈相承詩歌內涵的演變,並且探討16世紀「名歌手」的社會及音樂生活型態及其式微沉寂之因。尤其劇中主要人物漢斯.薩克斯,真實存在歷史的著名名歌手,一生累計無數文學作品,因此有關薩克斯的生平行誼及對後人的影響,亦有諸多探討;以及歷史上「名歌手」之詩歌內涵、形式及其音樂本質皆為探討之核心議題。「時代的創新」面向,則分成「以古喻今的思想理念」、「繼往開來的音樂創新」兩個部分。「以古喻今的思想理念」部分,深入探究華格納與紐倫堡的際遇、創作背景、參考依據。從華格納的創作觀點,理解他在創新中所要傳達的核心理念,以及隱含劇中之「自我投射」與「角色暗喻」等意識形態。劇中懷舊元素的運用及意涵亦是殊異之議題。更從哲學家、音樂學者的觀點及評論,理解《紐倫堡名歌手》本質內涵及所代表的時代意義。「繼往開來的音樂創新」部分,以歷史與創新音樂元素的交融之議題,探討「名歌手」歷史音樂元素「巴爾曲式」、「名歌手詩歌規範」在劇中的實踐;劇中聲樂獨唱、重唱、合唱的音樂內涵與傳統歌劇的差異,從中理解「主導動機」的運作及變化手法。最後回歸音樂分析,〈前奏曲〉展現之民族情懷及音樂內涵;管弦樂配器法;還有「半音效果」、「無限旋律」等創新理念,如何在音樂中實踐?透過研究及不斷反思,闡述華格納創作理念、音樂真諦及作品之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