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方進隆"
Now showing 1 - 20 of 187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2週法鼓八式動禪訓練對女性教師健康體適能和生活壓力的影響(2006) 林志祥; Chih-Hsiang Li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探討十二週法鼓八式動禪訓練對女性教師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壓力的影響;並比較有無訓練兩組在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壓力上之差異。本研究徵求40名國中女性敎師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29.9±5.8歲,受試者隨機分配到實驗組(20名)與對照組有20名。實驗組受試者接受十二週,每週訓練三天,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為55-65%最大心跳率。在訓練前後,研究對象皆接受健康體適能測驗(800公尺跑走、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坐姿體前彎及身體質量指數)與生活壓力問卷調查,受試者於實驗期間要求保持平時之日常生活作息。所得資料以中文版SPSS 10.0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以相依樣本t、共變數分析考驗。 結果如下: 1.實驗組女性教師經過訓練後,各項健康體適能項目皆有顯著進步。(P<0.05) 2.實驗組女性教師經過訓練後,生活壓力有顯著降低。(P<0.05) 3.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訓練後,兩組經共變數分析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之各項健康體適能皆優於對照組。(P<0.05) 4.實驗組女性教師經過訓練後,生活壓力優於對照組。(P<0.05) 十二週八式動禪訓練對女性敎師健康體適能與生活壓力有正面影響。 關鍵詞:法鼓八式動禪、健康體適能、生活壓力Item 12週跑走訓練對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2012) 羅尹伶; LUO, YIN-LING目的:本研究目的探討12週跑走運動訓練對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之影響。方法: 以21位健康無規律運動的女性老年人(平均年齡67.52 ± 2.44歲)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在訓練組(12名)與控制組(9名),訓練組接受每週三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為保留心跳率40-60%的跑走訓練,對照組則維持原本生活習慣,所有受試者於12週前後分別接受YMCA電動負載腳踏車推估最大攝氧量、功能性體適能評估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敏捷/動態平衡、2分鐘踏步走,以及認知執行控制Erikson Flanker測驗,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子變異數分析(p<.05)。結果:在12週訓練後,老年人的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皆顯著進步(P<.05), 包括最大攝氧量(前測15.55 ± 3.26 ml/kg/min;後測19.15 ± 3.92 ml/kg/min、2分鐘踏步(前測133.67 ± 30.64次;後測143.67 ± 27.65次)、上肢柔軟度(前測1.96 ± 5.43cm;後測3.25 ± 5.25 cm)、上肢肌力(前測12.58 ± 2.02次;後測14.42 ± 1.62次)、下肢肌力(前測11.58 ± 2.31次;後測13.50 ± 3.26 次)、敏捷/動態平衡(前測 7.62 ± 1.54s;後測7.24±1.17s)、認知功能一致性(前測438.26 ± 56.12ms;後測408.64 ± 43.54ms)和認知功能不一致性(前測462.58 ± 67.36ms;後測 432.50 ± 50.04ms),訓練組的上肢肌力與認知執行控制也顯著優於控制組(P<.05)。認知執行控制與兩分鐘踏步有相關(P<.05)。結論:12週跑走訓練可改善無規律運動習慣老年女性的功能性體適能與認知執行控制能力。Item PACER測驗和最大攝氧量相關之研究(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2002-09-01) 余鑑紘; 方進隆Item SQUID心磁圖在運動生理學上的應用(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08-12-01) 張致瑋; 方進隆Item 不同係數防曬品對最大攝氧量測驗與皮膚生理及防曬效果之研究(2003) 成和正臺灣南部大專男性學生約90%在陽光下運動並未擦拭任何防曬品(SS),另外約有35%的人認為擦拭SS會影響運動表現或皮膚品質。所以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較一般人在擦拭或未擦拭不同防曬係數(SPF)的SS後,在靜坐或做最大攝氧量測驗(VT)至衰竭後,其背後對稱部位皮膚生理的品質與曬後紅斑量之差異,以及探討一般人擦拭SPF15、SPF90的SS、安慰劑(P)或未擦拭任何物品(N)「以下簡稱為四種擦劑」,並在紫外線燈下做VT至衰竭,其VO2max與前測變化之差異。本研究選取96位皮膚型態III或IV台灣南部大學男學生(年齡平均為20±1.9歲)作為實驗對象。其中36位受試者先分成6組,每組的背部兩側(每側各有2公分平方的7個洞),各足量擦拭這四種擦劑的兩種。並在每秒鐘0.08百焦耳/平方公尺的紫外線B燈照射下靜坐十分鐘後,測試其背部對稱部位的曬後紅斑量(E)、皮膚含水量(SWC)、排汗量(SSR)、水份蒸發量(TEWL)、皮膚老化(SA)與皮膚彈性(SE)後,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另外選擇36位受試者再分成另外6組(分組方法與上述相同),並在每秒鐘0.08百焦耳/平方公尺的紫外線B燈照射下做VT至衰竭後,測試其背部對稱部位的E、SWC、SSR、TEWL、SA與SE變化之差異,所得資料以相依樣本t考驗進行分析。剩下24位受試者,只穿著背心,先做VT後,在二星期後隨機分成四組,每組全身皮膚裸露部份,各足量擦拭四種擦劑的一種後,在每秒鐘0.08百焦耳/平方公尺的紫外線B燈照射下再做一次VT後,所得前後VO2max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進行分析。統計結果顯示曝曬在紫外線下不論靜坐或做最大攝氧量測驗至衰竭,在防曬效果方面,擦拭SPF90的SS比擦拭SPF15的SS、或擦拭P或N有顯著的差異。擦拭SPF15的SS比擦拭P或N有顯著的差異。擦拭P與N沒有顯著的差異。但在皮膚生理與最大攝氧量方面,不論擦拭SPF15、SPF90的SS,或擦拭P,或N皆沒有顯著的差異。所以短時間曝曬在紫外線下靜坐與做VT後,不論擦拭或未擦拭SS,皆不會影響E、SWC、SSR、TEWL、SA與SE等皮膚生理品質,但使用SPF較高的SS,其防曬效果較佳。另外在做VT時,也不會因為SS的擦拭,而影響其皮膚生理,或進一步影響VO2max的表現。Item 不同型態女性青少年選手心臟結構與舒縮功能之比較研究(2005) 葉炳宏; Ping-Hung Yen本研究主要比較不同運動訓練型態女性青少年選手在心臟結構與舒縮功能上的差異,以36名女性為研究對象 (平均年齡16.76±0.66歲),包括阻力型態舉重選手12名、耐力型態長跑選手12名,以及無規律運動習慣高中學生12名,以心臟超音波儀 (General Electric Health Care ,VIVID7) 測量心臟結構與舒縮功能,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處理,若達.05顯著水準,則進一步以杜凱法 (Tukey) 進行事後比較,結果發現: 一、阻力型態與耐力型態運動訓練皆使得選手的左心室質量指數 (LVMI)、心室中隔厚度 (VST) 及心舒末期內徑 (EDD) 顯著優於無規律運動者 (p<.05)。 二、就運動型態而言,耐力型態運動訓練選手在心臟結構指標中的左心室質量 (LVM)、心室中隔厚度 (VST) 和舒張末期容積 (EDV),及舒縮功能指標中的心跳率 (HR) 及每跳輸出量 (SV),顯著優於阻力型態選手 (p<.05)。 耐力型態女性青少年選手的心臟結構與舒縮功能優於阻力型態選手及無規律運動者,阻力型態選手優於無規律運動者。Item 不同太極拳拳齡的中老年男子體適能、免疫功能和DHEA之比較研究(1999/08-2000/07) 方進隆Item 不同強度腳踏車運動對男大學生腦血流量及執行控制的影響(2014) 鍾銘益; chung.ming.yi目的:過去研究指出中等強度有氧運動能提升認知功能, 但較少研究探討低強度有氧運動的效果,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比較不同運動強度(安靜,20%HRR和50%HRR)單次腳踏運動對於男大學生腦血流量(總血紅素和組織氧飽和度)和執行控制(反應時間和正確率)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20位慣用手為右手之健康男性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每位受試者隨機分配進行3次不同的實驗處理,包括從事30分鐘靜坐於腳踏車或低運動強度20%HRR和中運動強度50%HRR腳踏車運動,每次測驗至少間隔兩天。 於每次運動介入前、中、後(運動後五分鐘)測量腦血流量及執行控制的表現。 利用近紅外線光譜儀(NIRS)測量右前額葉腦血流量的變化,包括總血紅素和組織氧飽和度;利用Sternb -erg 工作記憶測驗(Sternberg Working Memory Task)測量認知表現,包括反應時間和正確率。實驗過程中,收集腦血流量資料以差值(運動前、中、後測量值減去基準值)為數據, 採用二因子重複量數變異數分析比較。 結果:一、低運動強度20%HRR及中運動強度50%HRR的腳踏車運動中和運動後沒有明顯增加腦血流量。二、 30分鐘50%HRR腳踏車運動後五分鐘,右手執行控制反應時間顯著優於運動前(p<.05) 三、 30分鐘20%HRR的腳踏車運動對執行控制反應時間沒有影響。 四、30分鐘20%HRR及50%HRR的腳踏車運動對左、右手執行控制正確率沒有影響。 結語:單次低強度的腳踏車運動對執行控制沒有影響,而單次中強度的腳踏車運動後改善執行控制的反應時間,改善效果與腦血流量無關。Item 不同強度與頻率的阻力運動訓練對大學肥胖男性代謝症候群因子之影響(2011/08-2012/07) 方進隆我國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盛行率約為 15-30 %,需要醫療與運動保健相關單位關注,並提出預防與治療策略。最近整合性研究( 2010)指出阻力訓練會下降糖化血色素 ( HbA1c)、脂肪含量和收縮壓,能明顯改善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建議阻力訓練應被視為第二類型糖尿病與代謝異常的有效介入策略。過去的研究也同樣指出阻力訓練的頻率與強度對於代謝症候群的效益,需要藉由隨機控制的實驗研究進一步探討。共有25位大學(18-22歲肥胖(BMI ≧ 27)或過重(BMI ≧ 24)無規律運動之男性隨機分成高阻力-低頻率組( HL)、高阻力-高頻率組( HH)和與阻力-高頻率組( MH)三組,高阻力強度為 4-8 RM (Repetition Maximum,最大反覆次數),與阻力強度為 8-12 RM,低頻率組每周訓練2天,高頻率組每週訓練3天。各組的每週總訓練量 (總訓練量=訓練頻率×強度 (負荷)×反覆次數×回合)相同,所得前、後測資料以混合設計二因數變異數分析(two-way ANOVA,mixed design)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三組在身體組成、身體能力表現及MS因子皆能有顯著進步,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其中高強度-低頻率組在改善身體肌力表現及MS因子(如BP、WC及HDL-C)上更能產生顯著的進步。結論:12周中高強度、每周2-3次及每次2-3組的阻力訓練能顯著改善大學肥胖或過重男性有關代謝症候群之因子,本研究之發現及阻力訓練內容可做為未來建議此族群設計運動處方之參考。關鍵字:代謝症候群、肥胖、阻力訓練、強度頻率、大學生Item 不同強度運動對自體富含血小板血漿中生長因子濃度之影響(2015) 姜義彬; Chiang, Yi-Pin研究背景:人類血小板內含有多種生長因子,可促進組織再生與修補。臨床上抽取血液加以離心後,可以得到較高濃度的「富含血小板血漿」(簡稱PRP),用於局部肌肉、肌腱或關節的治療。過去研究較少探討單次運動對PRP中血小板與生長因子的影響。研究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單次三十分鐘中等強度和高強度運動前後PRP中血小板與生長因子濃度之變化。 方法:本研究徵求15位平均年齡為31.9歲之健康男性自願受試者,在相隔一周的時間分別從事三十分鐘(含十分鐘走路熱身) 50% (中等強度)及85% (高強度) 儲備心跳率之跑步機運動,並於每次跑步運動後收集血液製作PRP。所得資料以二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運動前後與不同強度在全血及PRP中血小板濃度之差異,並以成對t-檢定檢測不同強度下運動前後血小板及各種生長因子濃度之差別。結果:1, 全血中血小板之濃度,在中等強度與高強度運動後較運動前分別上升了6.12%及18.09%, 在PRP中血小板濃度則分別上升了10.25%及17.19%。2, 在中等強度運動後,PRP中IGF-1、PDGF、VEGF、TGF-β四種生長因子濃度分別上升0.86%, 12.18%, 22.18%, 13.73%,但只有VEGF濃度的增加達顯著差異(p<0.05); PRP中生長因子數量增加分別為0.11%, 17.48%, 25.48%, 15.72%, 且PDGF、VEGF、TGF-β三項升高均達顯著差異(p<0.05)。3, 在高強度運動後,IGF-1、PDGF、VEGF、TGF-β濃度分別上升10.35%, 8.20%, 4.67%, 19.06%, 而生長因子數量則上升7.57%, 7.45%, 5.85%, 19.05% ,其中只有IGF-1與TGF-β的濃度及TGF-β的數量有顯著上升(p<0.05)。結論:單次三十分鐘中等和高強度運動後,全血和PRP中血小板濃度和數量皆有上升,而且某些生長因子濃度和數量會增加。Item 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相關健康變項之影響(2012) 陳國生; Kuo-Sheng Chen本研究主要目的探討不同強度阻力訓練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血脂肪、身體組成與脂肪代謝激素之影響。本研究招募30位大學(18-22歲)具有代謝症侯群危險因子且無規律運動之男性,隨機分成高阻力訓練組、中阻力訓練組和控制組三組,每組10位。高阻力強度為4-8 RM (Repetition Maximum,最大反覆次數);中阻力強度為8-12 RM,訓練組受試者接受每週3天,回合數 (set) 3次,全身8-9個主要肌肉群,維持10週的漸增式阻力訓練;每週總訓練量相同 (總訓練量 = 每週訓練組數 × 個體相對負荷 ( %1RM ) × 每組反覆次數)。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檢測代謝症候群相關變項,包含腰圍、血壓、血脂、空腹血糖,身體組成包含脂肪及肌肉量、脂肪及肌肉百分比、去脂體重及脂肪代謝相關激素包含胰島素、脂聯素、瘦體素。所得資料以混合設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 onw-way ANCOVA,mixed design) 處理。結果顯示在代謝症候群因子變項主要效果比較,在腰圍方面,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與中強度組低 ( p< .05);在三酸甘油脂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皆顯著優於控制組 (p < .05);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高 (p < .05);在舒張壓,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身體組成變項主要效果比較,在脂肪量,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肌肉量、去脂體重和肌肉百分比,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皆顯著比控制組高 (p < .05);在脂肪百分比,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在腰臀圍比,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脂肪代謝激素變項主要效果比較,在胰島素,高強度組與中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在脂聯素方面,高強度組顯著比控制組低 (p < .05)。結論:十週中強度與高強度相同總訓練量的阻力訓練對於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大學男性的大部分相關健康變項 (血脂肪,身體組成與脂肪代謝激素)皆有正面的助益,高強度阻力訓練對於腰圍、脂肪百分比、舒張壓和脂聯素的影響較大。Item 不同心肺適能國中生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2014) 孫泓民; Sun, Hung-Min綜合過去研究結果顯示:健康體適能項目中,心肺適能與學業成績關聯性最高。但影響學業成績表現因素卻不少,過去研究中較少控制此相關因素,所以本研究目的:探討控制相關影響因素(學生智力測驗PR值、父母親教育年數與學生讀書時間)下,比較不同心肺適能國中生學業成績之差異。本研究方法使用次級資料分析,蒐集101學年度新北市某國中學生308人之國文、英文、數學與總成績(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與生物),與智力測驗PR值,並用問卷調查,蒐集放學後讀書時間與父母親教育年數,並測量心肺適能(女生800公尺/男生1,600公尺跑走)成績,再將心肺適能成績對照教育部92年公布之體適能常模予以分為金銀牌、銅牌、中等及請加強4級。所得數據進行共變異數分析(共變項為學生智力測驗PR值、父母親教育年數與學生讀書時間)比較不同等級心肺適能學生之學業成績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之虛無假設:在控制相關影響因素下,不同心肺適能國中生其學業成績沒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顯示:一、總成績:金、銀牌級(74.2分)與銅牌級(70.9分)學生之總成績顯著優於請加強級(59.2分)學生之總成績(p<.05),金、銀牌級(74.2分)學生之總成績顯著優於中等級(62.3分)學生之總成績(p<.05);國文成績:金、銀牌級(74.1分)與銅牌級(72.2分)學生之國文成績顯著優於請加強級(62.3分)學生之國文成績(p<.05);英文成績:金、銀牌級(73.7分)與銅牌級(73.6分)學生之英文成績顯著優於請加強級(57.9分)學生之英文成績(p<.05),金、銀牌級(73.7分)與銅牌級(73.6分)學生之英文成績顯著優於中等級(59.9分)學生之英文成績(p<.05);數學成績:金、銀牌級(70.5分)與銅牌級(67.5分)學生之數學成績顯著優於請加強級(54.6分)學生之數學成績(p<.05),金、銀牌級(70.5分)成績顯著優於中等級(56.3分)學生之數學成績(p<.05)。本研究結論:在控制學生智力測驗PR值、父母親教育年數與學生讀書時間下,心肺適能較佳國中學生其國文、英文、數學與總平均成績優於心肺適能較差者。Item 不同心肺適能老年人在認知任務執行時對大腦區塊之影響(中華民國運動教練學會, 2016-03-01) 詹美玲; 陳妍慧; 方進隆Item 不同持續時間之運動與長期訓練對老鼠分泌腫瘤壞死因子 -α和轉型成長因子β的影響(1995/06-1996/07) 方進隆Item 不同族群體適能相關基因之多型性研究(2007) 洪偉欽; Wei-Chin Hong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台灣地區平地人、原住民、頂尖運動員之球類選手與武術選手間不同族群的體適能現況,並且探討四組族群間體適能相關基因多型性之差異性。以台灣地區男性平地人、原住民與頂尖運動選手共182人為研究對象 (平均年齡為21歲),進行身體質量指數 (BMI)、握力 (肌力)、仰臥起坐 (肌耐力)、1600公尺跑 (心肺耐力)等體適能檢測,並且採集受試者血液,以聚合酶連鎖反應(PCR)進行基因分析,檢測ADRB2、ADRB3、NOS3、iNOS、CETP等基因之多型性。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以及卡方檢驗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經統計後,發現以下結果: 1. 族群間體適能有差異性存在,武術組在各項體適能測驗表現(仰臥起坐、握力、1600公尺跑)均優於其他各組(p<.05);而四組間BMI並無顯著差異。 2. 族群間身體組成之相關基因多型性比較,原住民組ADRB3基因的Trp/Arg型在BMI (p<.05) 顯著高於Trp/Trp型。此結果顯示ADRB3基因與原住民身體質量指數有相關。 3. 族群間肌力相關基因多型性之比較,武術組運動員在肌力與肌耐力之運動表現顯著優於其他各組 (p<.05) ,發現ADRB2之Gln/Glu基因型分佈比例偏高,而其他組別比例則以Gln/Gln型佔大多數,表示ADRB2基因Gln/Glu型與肌力、肌耐力有顯著相關。 4. 族群間有氧耐力相關基因,iNOS多型性之G/G與G/T型分佈上,武術組與球類組選手均呈現顯著相關(p<.05),表示iNOS基因多型性之G/G型與有氧運動表現密切相關。 5. 武術組與其他各組在NOS3基因的TT型與CT型比例分佈上截然不同,顯示頂尖武術選手可能擁有較高比例的NOS3基因CT型。 6. 在族群的基因分佈,ADRB2基因的三個多型性中,僅原住民族群未出現Glu/Glu基因型。 本研究之頂尖運動員擁有高頻率ADRB2基因的Gln/Gln型及NOS3基因的CT型,冀研究結果能提供運動科學及基因選才的參考。Item 不同比例負能量平衡監控介入對年輕肥胖女性體適能及心臟血液動力學的影響(2017) 詹美玲; Chan, Mei-Ling肥胖者較易導致心血管疾病和體適能不佳,而增加身體活動量和減少能量攝取是控制體重之原則,過去研究中,罕見以不同運動及飲食比例之負能量平衡監控系統來控制體重。目的: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十二週不同負能量平衡比例監控介入對年輕肥胖女性身體適能及心臟血液動力學的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53位健康年輕肥胖女性(平均年齡21.74±1.8;BMI29.8±2.7),隨機分派為:熱量限制監控組(CRM,100%飲食負平衡)、身體活動監控組(PAM,100%身體活動負平衡)、熱量限制及身體活動監控組(50% CRM + 50% PAM負平衡, CPM)三組實驗組及控制組(CG,不予控制)等四組;其中CRM, PAM, CPM三組實驗組進行12週介入,每週減重0.5公斤,並在第0(第1階段)、7(第2階段), 13(第3階段)週,進行體適能及心臟血液動力學評估;所收集資料統計方法以Two-Way Mixed ANCOVA、Repeat t test、One-Way ANOVA進行各項分析比較(α=.05);結果:一、階段與群組差異:體重(W)、身體質量指數(BMI)、體脂肪%(FAT%)、腰圍(WC)、臀圍(HC)、3分鐘登階耐力指數(EI)等參數參數,明顯在第3階段優於CG組;二、前後差異:1. 身體組成參數:W, BMI、除脂肪量(FFM), W, HC在CRM, PAM, CPM三組; FAT%在PAM, CPM兩組; WHR在CG, CPM組介入後顯著改善; 2.體能參數:6分鐘走路距離(WD_6min)在CRM, PAM, CPM三組; 立定跳遠(LJ)、EI在CRM, CPM組;CU60s在PAM, CPM組介入後有明顯增加; 3.心臟血液動力學參數:第1-3階段在心搏出量(SV)、心搏指數(SVI)、收縮末期容積(ESV)、射血分數(EF%)僅在PAM組、第2-3階段SV, SVI僅在PAM組有明顯進步。三、前後變化量差異:1.身體組成變化量(Difference, _D)參數:W_D, BMI_D, FAT%_D, WC_D, HC_D等參數變化量在CRM, PAM, CPM三實驗組;腰臀圍比例(WHR_D)在CPM組皆明顯優於CG組;2. 體能變化量:CU60s_D在PAM組;EI_D在CRM, CPM組;WD_6min_D在CRM, PAM, CPM三組均明顯優於CG組。結論:十二週不同比例之身體活動及飲食負平衡監控介入皆能改善體適能,但只有PAM組顯著改善心臟血液動力學,於減重過程中,提高身體活動量較能改善心臟功能。Item 不同諮詢輔導策略對高中女生身體活動之影響(2005) 吳念芝; Nain-Zhi Wu本研究在比較接受電話諮詢、電子郵件與自我記錄的高中女生,身體活動量、運動行為、運動態度和運動認知之差異。受試者為120位台北市景美女中(平均年齡15.75±0.37歲)無規律運動習慣的女學生,隨機分為電話諮詢組、電子郵件組與自我記錄組,三組的受試者都需攜帶計步器、記錄每日所走步數,並分別進行十二週自主性運動實驗。從實驗第一週至第十二週,電話諮詢組,每週都會接到一通電話訪談,電子郵件組則會收到一封電子信件,電話與電子信件內容為鼓勵受試者多運動;而自我記錄組則只需記錄每日步數。所有受試者於實驗前、後填寫運動狀況問卷,且須固定每週繳交運動記錄表。所有資料經過量化處理後,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進行分析,其結果如下: 1.在十二週自主性運動後,電話諮詢組、電子郵件組與自我記錄組之身體活動量,實驗後期時明顯比第一週增加(P<.05)。 2.在十二週自主性運動後,電話諮詢組、電子郵件組與自我記錄組之 身體活動量在三組間並沒有達顯著差異( P>.05)。 3.電話諮詢組、電子郵件組與自我記錄組的運動行為、運動態度、運動認知,實驗後比實驗前有明顯進步(P <.05)。 4.電話諮詢組、電子郵件組與自我記錄組其運動行為、運動態度、運動認知在三組間並沒有達顯著水準 (P>.05)。 電話諮詢組、電子郵件組與自我記錄組,從事十二週攜帶計步器的自主性運動皆能顯著提升高中女生身體活動量、運動行為、運動態度及運動認知;三種諮詢輔導策略與身體活動量、運動行為、運動態度和運動認知間沒有顯著差異。Item 不同負荷下肢複合訓練對肌電訊號與跳躍能力的影響(2005) 蔡宗晏不同負荷下肢複合訓練對肌電圖訊號與跳躍能力的影響 2005年6月 研究生:蔡宗晏 指導教授:方進隆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不同負荷下肢複合訓練(先實施重量訓練+ 隨後進行增強式訓練的組合)對於肌肉活化的程度與隨後增強式運動表現的影響。以12名師大乙組排球隊選手為本實驗受試者,平均身高176.8±6.9公分,體重68.7±5.9公斤,年齡20.9±1.4歲,1/2蹲舉最大肌力135.6±18公斤。受試者經過標準化的熱身後,在測力板進行 連續5次屈膝反彈跳(counter movement jump, CMJ),作為基準值, 4分鐘後,受試者依照隨機分派和次序平衡,完成高負荷複合訓練(85%1RM 高強度1/2蹲舉5下+CMJ5下)和中負荷複合訓練(65%1RM 1/2中強度蹲舉5下+ CMJ5下)兩個流程。不同負荷實驗處理的休息間隔時間為10分鐘,而1/2蹲舉和CMJ的休息時間為3分鐘。以Biovision 肌電系統紀錄股直肌、股二頭肌、比目魚肌、腓腸肌肌電訊號,和使用kistler 9287測力板取得平均垂直反作用力、衝量和跳躍高度。並分別以相依樣本t考驗分析不同負荷重量訓練之均方根(root meant square, RMS)肌電,和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3次連續5下CMJ過程中,與地面作用期間時的RMS肌電和動力學參數,作為統計分析。獲致以下結果: 1. 高強度重量訓練過程中,股直肌RMS肌電 > 中強度重量訓練(p<.05),但股二頭肌、比目魚肌、腓腸肌並沒有顯著差異(p>.05)。 2. 除了中負荷重量訓練後反覆CMJ股直肌RMS肌電最大值顯著小於基準值外,三個反覆5次CMJ過程中時,各肌群的5次RMS肌電平均值、平均垂直反作用力(1655 ±315.05 vs 1657.86 ±272.73 vs 1665.62 ±231.28)、衝量(577.31±99.74 vs 578.54 ± 109.98 vs 582.58 ± 103.47)和跳躍高度(29.83 ± 3.71 vs 30.02 ± 4.18 vs 30.82 ± 3.95)皆沒有顯著差異(p>.05)。 結論:高負荷重量訓練比中強度重量訓練徵召更多主作用肌運動單位,但肌肉活化的效果並未延續到隨後的增強式運動表現。亦即高負荷複合訓練與中負荷複合訓練對於增強式運動表現和神經肌肉的刺激為中性的,並無提升的效果。Item 不同負荷之游泳訓練對兒童游泳成績與生長激素及甲狀腺素的影響(2005) 吳以方; Yi-Fang Wu目的:比較不同負荷之游泳訓練對兒童游泳成績(25公尺、100公尺捷式)、生長激素(GH)、甲狀腺素(T3、T4)及促甲狀腺素(TSH)的影響。材料與方法:以50名10-13歲國小學生為受試對象,分別為35名校隊組(訓練至少一年以上)與15名非校隊組(未接受訓練),校隊組平均身高143.2±12.6cm、體重37.2±10.8kg,非校隊組平均身高142.1±10.2cm,體重34.45±7.98kg。研究開始前進行前測,訓練4週後進行中測,訓練12週結束後進行後測。校隊組每週訓練5天,每天約1.5小時,非校隊組每週訓練3天,每天約1小時。三次檢測統一於上午8點進行靜脈採血(採血前需空腹8小時),分析血漿中GH、T3、T4及TSH的濃度值。研究結果統計方法均為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結果:一、校隊組GH自前測至後測均顯著高於非校隊組(p<.05),但兩組在T3、T4及TSH則無差異。二、兩組的T3於第四週訓練後皆明顯上升(p<.05)、TSH先明顯上升後明顯下降(p<.05)、T4則無明顯改變。三、十二週不同負荷之游泳訓練中,兩組自第四週起均顯著進步(p<.05),第十二週亦比第四週進步(p<.05)。結論:長期游泳訓練對於骨骼、肌肉的正常生長發育應有正面的幫助。一週三次訓練使初期接觸游泳訓練之兒童的游泳成績有明顯進步;對初級選手來說,一週五次的訓練亦使其游泳表現穩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