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曾俊傑"
Now showing 1 - 9 of 9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以科技自主學習英文之學習者知識初探:個案研究(2022) 黃品菁; Huang, Pin-Ching在面臨台灣大學學測入學考的壓力下,大部分的高中生都專注在如何正確地回答大考考題。幾乎沒有針對學生自主學習發展結合科技內容的研究。因此,以英文為外語學習的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科技內容知識的重要性被低估了。此研究主要是在探索「學生的學習知識針對如何運用自主學習能力學習科技英語」和「學生對行動輔助語言學習的工作坊看法如何」等答案。此研究主要是研究參加為期六週工作坊的某台灣高中生的學習知識。三十五名高中生參加了這項研究。在為期六週的工作坊中,他們接受了培訓,包含如何使用課堂上介紹的幾個應用軟體以及需要填寫六週後的工作坊問卷。本研究結果顯示,(一)學生的科技學習知識能力很強,而自主學習的知識仍不足。(二)學生對於行動輔助語言學習的工作坊有正面的回應因為他們認為工作坊的內容可以增進他們的英文能力。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鼓勵教師在課堂上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且如果時間允許,應舉辦類似的工作坊。Item 在以英語教英語的情境下臺灣國中生對於跨語言教學之看法(2024) 洪禎利; Hung, Chen-Lee為落實政府的雙語政策(該政策強調在英語課堂裡竭盡所能的使用英語),臺灣各級教育機構,從小學到大專院校,正亟亟推廣以英語教授英語(TETE)。然事際上此政策未能受所有學子青睞,甚至導致師生課室衝突;因此,跨語言教學之應用不失為一個利於學習新語言的適切之道。然而,在臺灣很少有相關問題的探討,關於跨語言使用以及國中教室裡英語使用量的相關研究也很少。因此,這項採用三份問卷調查及自八十位參與者中邀請三十位學生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的混合研究方法,旨在調查學生對於教師使用外語(英語)以及他們對於跨語言教學的看法。方從國小畢業、來自臺灣一所公立國中三個班級平均年齡為十三歲的七年級新生參與了此項研究,其英語程度為初階水平。藉由重複測量變異數分析,檢視了學生對於教師使用他們的母語(中文)以及外語的看法,並使用問卷中的李克特量表項目評估他們對於跨語言實施的態度。透過內容分析,如:問卷中的開放式問答、半結構式訪談、以及受訪者對於研究結果進一步說明或解釋等質性資料,三角驗證了研究結果。研究發現顯示,學生普遍接受並認同跨語言使用,認為它可以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增加科目理解能力、也能減輕外語學習的焦慮。此外,他們表示僅能接受課堂上50% 至60% (以一堂45分鐘的英語課而言,約佔23至27分鐘)的英語授課比例,擔心如果教師創造100% 的英語學習環境,學習效果反而面臨大打折扣的窘境。本研究最後提出了對政策制定者和語言教師在教育環境中的啟示,呼籲他們創造一個跨語言的學習空間、減輕心理壓力以促進學習成效,儘可能擺脫外語課堂裡英語至上的單語言意識形態,並期透過學習者的視角使跨語言教育更加受到重視。Item 建構華裔青年語文分流教學模式研究(2013-06-09) 蔡雅薰; 曾俊傑; 陳學志Item 探討職前雙語教師對於雙語教學和教師角色的看法(2023) 朴莉慕; Parichaya Suknarin為了因應國際競爭環境的挑戰,教育部鼓勵大學建立以學位為本的雙語教育或語言及內容整合學習(CLIL),以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和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要達成此的目標,教師須了解新的課程。因此,教師對雙語教學的看法值得被探討。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30位職前教師對雙語教學(語言及內容整合學習)的看法,探討的層面包含CLIL的教學方法和教師角色。在此研究中,職前教師分別透過兩種方式描述他們對教學和教師角色的想法:(a) 依據CLIL教學方式設計的問卷問題,以及 (b) 依據CLIL 教師角色所使用的暗喻提詞「雙語教師是…因為…,而語言/學科教師的角色是…因為…」。此外,一對一訪談也用於了解職前教師對於暗喻選用的考量。本研究採取質和量結合的分析方法。研究結果顯示,職前教師較重視內容的教學。然而,在CLIL教學中,他們傾向將重點放在口說,而不是語言和寫作等其他技巧上。此外,職前教師認為學科老師的角色是「一位課程的引導者和知識的提供者」,而語言老師則是「一位語言的支持者」。最後,本研究建議要建構一個有效的雙語/CLIL的課堂,CLIL課堂的兩位老師都應了解CLIL教學的概念和他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Item 漫畫融入英文課堂:學生創作的過程及看法(2019) 廖佳瑩; Liao, Chia-Ying多模態學習方式在英文學習的研究中,常以圖片及影片為輔助,透過視覺表徵來探討學習成效。以往的研究亦證實透過視覺表徵,包括圖片、影像、影片、漫畫等資源能改善學生的閱讀理解、字彙、文法以及寫作能力。其中以漫畫為主的研究中,過去的研究大多探討學生最後的學習成效,較少探討學生創作漫畫的過程以及學生對於此種學習模式的看法。 本研究旨在探究台灣高中學生在多模態之情境下,如何透過漫畫創作來表達對課文主題的想法。與過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著重學生創作漫畫的過程,並探究他們對此種學習方式的感受。來自臺灣中部某高中一班共33名高一學生參與了為期七周的研究;在這段期間內,學生每周有一節課由教師引導,三人為一組,針對課本文本的主題創作漫畫,學生必須與組員討論,想出一個故事情節,使用Make Beliefs Comix平台上的漫畫工具來完成作品。 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的學生喜歡透過與同儕一起創作漫畫來學習英文。四個主要的研究結果如下:與同儕合作創作漫畫使學生學習更有效果;此種學習方式亦能發展學生的創意,提供學生機會展現無限的創意;學生非常投入於多模態的學習方式之中,學習動機也提高許多;漫畫的視覺輔助在語言學習及語意表徵上極有幫助。因此可得知,視覺輔助在教學上對於學生語意表達是十分有影響力的;教師亦可透過各式各樣的多模態的活動,讓學生有使用英文的機會;而學習的過程中,學習鷹架的搭建亦是必要的;提供學生機會與不同的同儕合作也是個很棒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未來必備的技能。最後,透過此種多模方式,期待讓更多學生從被動的學習者轉換成主動的學習者。Item 繪本融入英文課堂:以多元識讀法為探究架構(2023) 林葵瑛; Lin, Kuei-Ying台灣國中的英語教學長期以來一直因以教師為中心且以考試為導向而受到批評。學生被動地學習英語,將其視為學科而非表情達意和與他人互動的工具。然而,隨著世界由文字閱讀轉向視覺理解,學生不斷接觸到多模態文本。因此,在素養教學中,擴展學生對多模態文本中視覺圖像的解讀能力是必要的。目前很少有研究聚焦於探索學生透過元語言(metalanguage)的繪本教學提高視覺素養能力。本研究旨在探究七年級學生對繪本中視覺元素的感知得到多大程度的加強,並同時探討學生對此教學法的見解。此研究共有二十四名位於台灣北部的一所公立國中的學生參與,研究時間為期六週。他們接受了整合繪本,並著重於圖片閱讀的元語言教學,在多元識讀法的框架下,提供學生透過參與合作和歸納式的學習活動、運用相關的學習媒材,以及借鑒他們的先前經驗和知識來共同建構知識的機會。研究結果顯示:(1)元語言加強了學生對繪本中視覺元素的感知,(2)通過討論和分享,學生感知到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審美發展得到了增強。基於這些發現,本研究鼓勵教師擴展學生對多模態文本中視覺圖像解讀的知識,使其熟悉相應的元語言。Item 英語老師在以省思為基礎的電腦輔助語言教學工作坊中之專業成長研究(2008) 曾俊傑; Jun-jie Jack Tseng過去很多研究都著重在教師對一般語言教學的認知,比較少注意到他們學習電腦來教學這方面的認知。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對這方面的研究文獻有所貢獻,其目的在於探索語言教師在參加以省思為基礎的電腦輔助語言教學(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ALL)教師成長計畫之後,他們的省思力、信念,以及科技教學學科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發展。 有四位在職英語老師最後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因為他們成功地完成了為期十二週的電腦輔助語言教學(CALL)教師成長工作坊,在這期間他們必須每週透過討論區來省思回應一個資訊融入教學的問題,以及在工作坊結束前寫出一份教案。研究者收集所有十二週的回應省思文章,根據修訂過的Bloom的分類等級表(the revised Bloom’s Taxonomy scale),來評量老師們的省思力發展;並且以這些回應省思,加上訪談記錄,利用質性資料分析的方式來找出老師們對CALL的信念;最後分析老師們的教案以及刺激回憶法的文字稿來統整出他們的科技教學學科知識。 研究結果顯示,四位老師們的省思力大致上都有所提升。在工作坊初期,老師們只能夠瞭解科技在教學上的意義,以及應用科技於特定的教學情境中;但是在工作坊後期,老師們則都進步到能夠分析一些CALL的實務,進而以理論概念來評鑑這些實務。 在教師信念方面,發現四位老師對CALL持有一些共通與正面的信念:CALL可以協助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以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現成的CALL資源可以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到真實與可理解的語言輸入,以及使用目標語;數位教材編輯軟體可以幫助老師們(一)更有效率地管理傳統的視聽教材、(二)強化語言輸入、(三)提供學生練習目標語的機會。除此之外,四位老師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亦即老師可以在CALL的環境下扮演各式角色:課前的CALL教材設計者與評鑑者,課堂中主導大部分教學活動的舞台主角,課後將自己的角色邊緣化,由電腦(指網路和家教式的CALL光碟軟體)扮演知識提供者的角色。對比之下,他們相信學生可以是主動決定者,自主選取學習資源;相信學生可以是一位自我學習的評鑑者。最後,所有四位老師都認為,有限的硬體設備以及製作與維護數位教材所耗費的龐大時間會阻礙CALL實務的發展。 至於四位老師的科技教學學科知識,雖然還是有一些不同,不過大致上他們都瞭解如何融入資訊在英語教學情境中。他們知道電腦,尤其是PowerPoint、Hot Potatoes和網路(用來搜尋補充教材),可以有效地呈現文法與字彙;他們也知道,這樣的教學組合,可以運用一些教學策略來強化:引出(elicitation)、概念處理(concept processing)、遊戲(game)、家教式活動(tutorial)、反覆練習(drill-and-practice)等。最後,老師們的科技教學學科知識也包含對教學實務上情境束縛的瞭解,認為學生接觸電腦受到侷限,以及老師們自己低落的資訊能力,都會對實務教學有所影響。 本研究所發展的CALL教師成長計畫似乎對四位老師的專業成長有所貢獻,分別是強化批判思考科技與教學的關連、發展正面的CALL信念、以及擴增科技融入教學的知識。基於以上研究發現,本研究對師資培育提出一些教學啟示以供參考,而且也對未來的研究提出建議,特別是研究設計與工作坊設計。Item 視覺資訊圖於大一英文學生之深度討論的運用(2020) 李盈萱; Lee, Ying-Hsuan近年因科技與網路發展迅速,使資訊更為圖像化及影音化,以多種形態溝通與表達儼然成為新的趨勢,而多模態教學亦是英語教學研究中關注的一環。本研究運用其中一個多模態的工具─視覺資訊圖於英語教學中,採質性研究方法與量化研究的問卷,以探討視覺資訊圖(Infographics)對於英語學習者深度討論(Quality Talk)之表現的成效,以及學生對於視覺資訊圖運用於小組討論中的看法。本研究對象為三十三位大一英文的學生,上學期接受深度討論教學法的訓練,包含提問與討論技巧,下學期則帶入視覺資訊圖於小組討論中以探討其對學生口語表達及討論的幫助。 本研究結果顯示,(一)視覺資訊圖對深度討論有正向的影響,回答問題方面,它能幫助學生在陳述個人論點,回應或挑戰同學的想法時更順利且更具有邏輯。提問方面,它協助學生在提追問型問題時有些微進步,其中連結型與感受型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好奇心並進一步的追問,(二)學生對視覺資訊圖運用於深度討論有正向的看法,依據訪談內容歸納出三項視覺資訊圖的功能,包含提醒、激發互動、提升正向情感的功能。 根據研究發現,本研究鼓勵教師運用視覺資訊圖或其他多模態的資源於英語教學中,以促進學生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同時,減輕口說的焦慮並提升自信心。Item 透過Quizlet應用程式學習字彙之個案研究:以台灣高中生為例(2018) 林淑芬; Lin, Shu-Fen本研究目的是以行動載具透過Quizlet的應用程式,在第二外語教室情境內評估成效以探討學習者動機、學習成效與感受。 臺灣某高中兩個班級共七十二位十一年級學生參與本次研究,其中一班三十六位組成實驗組,實驗組透過手機Quizlet應用程式或Quizlet網站進行字彙學習並透過Quizlet測驗模式進行字彙測驗,每週一次;此外,另一班三十六位學生為對照組,上課時藉由紙本字彙卡做字彙學習,並做字彙測試,每週進行測驗時間與實驗組相同。實驗前,兩組先做字彙選擇題前測以了解兩組學生的先備知識與英文程度。字彙練習六週後即進行後測,藉以了解學生字彙學習的成效,後測結束後一週做延宕後測以了解兩組學生字彙學習的持久性。實驗組另外於延宕後測後進行問卷調查、反省報告與訪談,以深入了解學生對於使用Quizlet學習字彙的學習動機是否提升與學習後的學生感受如何。 研究結果顯示出,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字彙習得皆有進步。並且,無論是後測與延宕後測,實驗組學生的進步分數皆高於對照組,且達到顯著差異。實驗組學生的問卷調查、反省報告與訪談中大部分學生對於運用Quizlet學習字彙持積極正面的態度;他們認為Quizlet當中的配對與拼字遊戲增加學習字彙的動機,並認為Quizlet的電子閃示卡中,圖片有助聯想字彙字義並延長記憶。Quizlet中的即時回饋有助於增加學習信心,並可幫助學生即時修正錯誤。部分學生指出未來會繼續使用Quizlet學習字彙,少部分學生的回饋中指出使用Quizlet的缺點或未來可能不使用的原因,對於未來研究與教學上的啟示均在研究中討論。 關鍵字: 行動載具、學習動機、電子閃示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