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曾彥晏"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敘事與記憶--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研究
    (2008) 曾彥晏
    藍博洲,一個長期關注「從二二八到五O年代白色恐怖的台灣民眾史」,不斷採集與尋訪這些「被湮滅的台灣史與台灣人」的報導文學作家,在口述訪談的基礎上結合了小說技巧,將聲音轉為文字出版,在八O年代解嚴前後,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成為一種「孤絕而特異」的存在,受到極高的關注。   歷史與文學的結合,正是藍博洲作品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多數讀者在閱讀此類迥異於戒嚴時期的官方歷史版本的書寫主題,大多將之等同於「客觀」、「真實」,甚至獲得「還原歷史真相」的結論。然而藍博洲這些以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相關人士之口述訪談資料為基礎進行的「報導」,涉及了受訪者的浮動記憶,又經過訪談者/作者的中介與轉化,最後呈現、出版的文字真的可以等同於「真相」嗎?這樣的文字為何使讀者得到「還原歷史真相」,甚至是「確立史觀」的結論?作品中的敘事模式究竟為何?作品傳達的「歷史」是什麼?書寫這些作品的作者的「歷史」又是什麼?   論文首先以文本分析的方法,整理出版於1991年至2005年、藍博洲的十三本報導文學、歷史報導作品的書寫技巧。其次由於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同時具有「歷史」與「文學」之濃厚色彩,本論文分為兩個層次,將其作品與屬於「歷史」範疇的口述歷史、「文學」範疇的報導文學相互對比,以相同個案(相同訪談對象或書寫對象)為選取標準,並且參照相關方法論書籍,針對其中的敘事模式進行比較,藉由比較,彰顯不同版本中的異同,呈現藍博洲究竟寫了什麼。最後再加入藍博洲其人與作品之背景脈絡,討論藍博洲筆下的人物、歷史版本為何。   由備受矚目的藍博洲的報導類作品觀之,以全知觀點引導敘事流向、強勢的訪談方式、「歷史現場」成分大於受難者完整人生經歷、「歷史進程」優先於價值或理想等諸多特點,都顯露了他急欲為「歷史」尋求證據,進而獲得歷史詮釋權,為「歷史」蓋棺論定,同時削弱他者史觀陣營「歷史」的訪談/書寫目的。筆者認為,作為感知與認識的主體本來就很難避免個人主觀的判斷與認知,更遑論發自個人的各種言論文字。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在連結成串的因果中,在看似真實、先驗而本質的歷史敘事裡,已然參雜許多個人理解與意見,因此不存在所謂的中立、客觀、透明、沒有意識形態的「歷史」。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客觀呈現的現實,也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全再現所謂的「真相」,即便是追求現實主義美學、以書寫「真相」為職志的藍博洲的歷史敘事亦是如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