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朱友意"
Now showing 1 - 20 of 6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379哩的紅毯-越南新娘在台灣(2011) 黃怡瑾; Huang I Chin本研究在探討台灣跨國婚姻中,越南新娘在文化差異與認同的多方面貌。在差異與認同的部分,將採權力/意識形態 /圖像以及觀看者與圖像的交互關係為文本分析,並關注藝術脈絡中影像與繪畫的交鋒、自我與他者的注視、沉默與喧囂的控訴這三方面來釐清自我的創作方向,最終朝越南新娘之個體圖像、家庭關係、族群關係這三個面向來創作實踐。 而在研究結果呈現,台灣民眾對於跨國婚姻中越南新娘所產生的意識形態與回應較為複雜,這當中涉入了國家為鞏固權力分配與展現控制意圖所施展的政策,以及媒體對事件的形像建構,再加入後期所發展的外籍女性配偶「為自己發聲」的自省思潮,以及「為他者說話」的反身性關注論調,而將台灣民眾帶入更為多元與開放的思考空間中。 最終,藉由創作作品的發表來呈現台灣在此現象的多樣性面貌,希望讓擁有不同立場的觀者能夠透過作品,引發不同的互動經驗與詮釋。Item Something About Love:二維式零件圖像寓言(2013) 陳奕潤; Chen I Jun繪畫作為一種「寓言」,以「Something About Love」系列為主要探討,主要內容涉及大眾式「集體記憶」的故事性為創作基底,回歸幼時接觸「童話故事」及「動漫」的心境,操作出並非僅僅博取視覺的愉悅,而是透過一套「象徵」系統並以「隱喻」方式承載着非語言性的言說。並點出「雙重思想」反映現代人因資訊爆炸而產生的矛盾思緒,在這樣如裹着糖衣的毒藥般美好表徵下卻也暗指了許多社會真實面。 本論文共分四個章節加以論述。第一章說明創作者生長背景及研究動機,透過自身多元的文化衝擊堆疊,所呈現的是一種混合式的作品取材脈絡;第二章闡述利用東方精神影響、零件化的童話寓言語彙、雙重思想的演繹手法組織,作品的表現方式將早已被風格化、標簽化的藝術語彙進行拆解,並用以作為繪畫中操作的多樣性圖像零件;第三章集結被市場認定的當代藝術家歸納分析其成功相同之處、思維方式及現象觀察,從中萃取創作研究題材的搜尋範圍,包括宗教信仰、國族認同、生命、情慾愛情、死亡等議題形構複雜哲思意念;第四章創作實踐從理念、內容、形式、創作媒材與技法直到系列作品自述一一呈現創作經歷,可視為一種延續寓言式繪畫的當代實踐,最後則為創作研究總結論。Item 亂世美學中的死亡與重生意象探討(2018) 黃雲滙; Huang, Yun-Hui本論文從近代的平安盛世往前回溯近千年,來到所謂的「亂世」,討論受當時的美學樣貌影響的藝術創作與伴隨而至的內心生死感受。 第一章「緒論」,第一節:「創作動機」敘述北宋末年這個亂世以及筆者受到那個時代的美學中的生死意涵啟發.開始探究創作熱情的源頭-宋徽宗的《穠芳詩》。筆者對於擁有兩面評價的人格特質的徽宗所具有的高度好奇心。他所發揚光大之書體-瘦金體深深影響筆者在西畫創作中融入中國書法線條之美與花卉。第二節「創作目的」:詳述筆者欲將瘦金體結合現代繪畫的應用,模擬新樣式的繪畫之可能性,提升殯葬美學,以及建構開創性的現代花卉畫。 來自於自身面臨死亡威脅的經驗促成筆者在亂世美學中得到共鳴。 第二章-學理基礎探討開始逐步分析論述,由東方生死美學與宋徽宗瘦金體書法之美講起。 第三章論述「亂世美學」並探討穠芳詩其中蘊含的死亡意象。而非亂世美學-克萊爾•巴斯勒作品研究是一個反向思考。 第四章-創作理念。分析《穠芳詩系列》的生死意象與作品的構圖、色彩、內容。以及藝術商業化的實作和實驗性的演練。另外還包括創作時所遭遇的困難;審視已存在之論述,思考問題之所在。 筆者在第五章-結論-總結創作的心得,並從藝術作品中找到面臨死亡的恐懼與面對生命的禮讚。同時歸納出對亂世美學的觀感以及藝術與亂世或非亂世的關聯性。Item 二點五次元的凝視-女僕意象之創作研究(2011) 龔維國; KUNG WEI-KUO本研究主題為「二點五次元的凝視-女僕意象之創作」。主要探討的目的為透過繪畫來探討現今女僕文化在消費市場盛行其背後的父權主義與女性被物化的社會現象。另外也研究創作過程中畫家與其創作的圖像間相互凝視的產生的心理現象並透過卡漫結合真人角色扮演的符號表現當代視覺藝術的定義。 在研究架構上,共分五個部分。一、包含創作的動機與目的、內容與範圍及名詞解釋。二、從女性物化、凝視理論與消費文化的觀點分析女僕文化的現象。三、分析西方繪畫史中有關以女僕為主題的作品以探討女僕形象在西方繪畫上的表現。四、分析ACG動漫迷對二次元少女迷戀的心理現象。五、由形式內容解析和呈現個人以女僕為主題創作的作品。最後藉由創作結果與創作研究動機與目的做印證,期許未來運用個人繪畫的語言,繼續傳遞藝術的感動。Item 人臉辨識–揭示一種真實(2020) 李靜芬; Lee, Chin-Fen數位科技時代臉部辨識是最受矚目的一門科學,以簡明的生物辨識認證方法來確認人員的身分,甚至提供給企業應用轉化為更有價值的資訊,這也意味著一張「臉」有更多的細節和無限的想像空間。 一如人工智慧偵測臉部影像,分析會產生影像的物件符號數。本創作專題主要從對「人臉」的情感建構切入,從臉部表象的觀看去探索其背後主要感覺元素所帶來的一種「真實」。在實踐頭像繪畫創作過程,人臉畫面上採取幾何色塊和面相間交錯組合,將一種真實的斷片直接導入偽裝的假面中。畫作介於半抽象與具象之間,創造多重錯置的空間,藉以投射出心理層面的潛意識,將壓抑的原我動存於其中,並相對映出時間的軌跡,來傳達現實生命多重人格的存在性。本研究即以此視覺感知和直觀情感的角度,進入頭像繪畫的多向性表現作為創作基礎。 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內容包含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的內容與範疇,及研究的方法與步驟。第二章學理基礎的探討,從文獻上了解人物繪畫表現形式與魅力,分析人物畫像之多元色彩和空間的轉換,到探究人像繪畫的潛意識心理投射理論,步入兩位繪畫藝術大師畢卡索與培根圖像中的真實世界,逐一進入專題研究。第三章闡明筆者之創作理念,亦同時說明筆者創作內容的選定及形式的表現。第四章則是創作鋪陳和研究實踐。第五章則是結論,總結此創作之研究成果與心得。Item 「光」與「信仰」之造境-黃書容「光之意象」系列創作論述(2013) 黃書容; Huang Shu Jung基督教藝術中,常以「光」來象徵神性事物的顯現,並且讓觀者感受到神聖、崇高、救贖、永生等情感。筆者試圖論述基督教信仰的精神、基督教信仰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在美術史中「光」之元素如何演變、應用,以及基督徒藝術家作品中對於「光」的概念是如何展現。 「光之意象」系列,為筆者從2011年初至2013年間所創作、延伸的作品。將「光」轉化為「道路、真理、生命」的意象,光之來源的「日」視為「基督」、「時代」的象徵,並運用各種自然元素主觀營造的情境。透過這些造境投射自我心境、以及對嶄新變化的期許。其中包含「溯光」系列、「水循環」系列、以及「日晷」系列,並於文中說明這些系列作品發展的過程和形式特徵。 神以話語引導筆者經歷了這一段創作、成長的期間。透過這些畫作欲傳達的,不僅是筆者個人的創作理念,更包含了 神的話語、和成就 神旨意的殷切期盼。謹將這一切的成果獻給祂、以及祂所愛的人們。Item 具象與抽象的交織 洪紹哲「寫實的邊界」繪畫創作研究(2015) 洪紹哲寫實繪畫在藝術史的脈絡中發展至今,各式樣貌的表現形式似乎已到達了臨界點。在1839年左右攝影的發明改變了觀看自然的方式,後續宣稱繪畫已死的反動,接著數位科技介入藝術創作,又是繪畫脈絡另一個階段的分嶺,更加速了創作者將意象或幻覺視覺化的思考過程。在這龐大的圖像建構系統當中,繪畫也經過不斷的質疑、重整,提出不同的藝術思維,在其不同的論述支撐架構下,開拓了各種的可能,漸漸的繪畫的表現形式也更自由了。 此創作研究命題為《寫實的邊界》,旨在探討現今多元繪畫的時代裡被歸類為傳統形式表現—寫實繪畫的可能性發展。以寫實與抽象間的連結與距離為創作核心。闡述形像在寫實繪畫範疇中對真實的不確定感,對於形象產生辨識的模糊性與形像曖昧、朦朧美的視覺體驗,探究觀看時的具像成形概念與腦內形象抽象化的運作機制。最後如何在這真實形像與視覺感知模擬的表現領域裡透過觀念與媒材反應於創作。 在創作實踐的表現題材上,以人物為系列發展開始,畫面構成也逐步嘗試融入不同的元素,透過材質的並置,內容的拼貼,媒材的混搭,冀在寫實繪畫的範疇中建構出不同的視覺模組。Item 凝視存在-劉雁萍自畫像創作論述(2016) 劉雁萍; Liu, Yen-Ping歷來許多藝術家都畫自畫像,不論表現形式為何,其創作構思多是來自於對身體與意識的感知,然後轉化為藝術語言,傳遞自我的情感。尤其在當代的表現中,更傾向於呈現藝術家自我意識與現實之間的拉鋸。 本研究以「凝視」概念貫穿整個研究內容,首先從探究文藝復興以來,藝術家自畫像的內在意涵著手,以了解藝術家畫自畫像在心理層面上的意義。接著以藝術治療的觀點,來探討藝術家在創作自畫像的過程中,經由不斷凝視自我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然後分析他人、創作者、自畫像、觀者之間透過「凝視」的交互作用,所引發的「凝視效應」。 在創作的部分,則是以自畫像為創作主題,透過對自我的凝視,探討自身外在形象與內在意識,並運用油彩、壓克力顏料、炭筆等媒材,以具象,或抽象與具象並融的表現形式,呈現自我的存在狀態。最後還能經由創作歷程中不斷與自我對話,釐清束縛自我的原因,面對自己的陰暗面,超越自我,追求更積極自在的人生。Item 千分之一風景 - 顏群繪畫創作研究(2019) 顏群; Yen, Chun在漫漫時日底下的千分之一時段裡,存有著對象物的一部分,而凝視片段的它,可藉其上的氣味、紋理或壓痕等……來追回已逝的所有樣貌。因此片段亦包容了整體,而所有的過去、當下甚或是未來,都不再是單一的。千分之一風景,是透過微觀日常中的各種對象物去放大審視其上的痕跡,並以此為線索,進一步推測其中曾經的樣態及形變的成因,自微小的景觀裡淬煉出宏觀的意象。「推想」使時間開始流動,而事件得以延伸,在有意識、無意識和直覺、非直覺的錯置之間,交織出可能的知覺景觀。 本論文首先探討作品中所蘊藏的不可視之內涵,包括物與人之間的關係、審美經驗中的移情現象,以及具有敘事性的痕跡,接著於第三章回歸探究繪畫上可見的視覺形式、手法等論題,包括觀看的尺度、擬像和後現代主義之於藝術的各種交互關係、聯畫的發展進程和轉變等。筆者以各式的皺摺肌理以及物品的殘溫等特性堆疊出不斷延伸的風景。Item 「圖.像」:敘事性肖像畫創作論述(2021) 郭倩; GUO, QIAN在這三組系列的創作中,筆者更關注的是繪畫本身,即用阿爾貝蒂提出的「歷史性繪畫」及貢布里希提出的「視覺的再現科學與心理學」的理論,通過對繪畫再現的形式美學進行辯證的思考與分析,將繪畫的步驟逐步拆解為心智從客觀到主觀創造的過程,藉以論證「結構主義」在繪畫思想中的重要性,為筆者接下來的「詞圖視覺理論」的研究做好基礎概念的鋪墊。作品題材以肖像畫為原點,以歷史為橫坐標,主體性為縱坐標,分析具有敘事功能的肖像畫這一類型繪畫是如何體現出西方現代主義中討論的「個性」這一人文概念,並將之擴大到社會學的範疇,來說明肖像畫的重要意義。文章通過形式與創作過程的分析,扣住了西方上千年藝術史探索的「再現」這一主題,解釋了繪畫形式中所代表的關於形神兼具的辯證思想,以及結構主義的重要性,試圖利用繪畫的語彙探索圖文演繹的可能性。Item 在西藏信仰遠遊——薄淩霄《不去會死》系列創作論述(2019) 薄凌霄; Bo, Ling-Xiao現如今,旅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項自我救贖的生命活動。 中國自古就有很多文人雅士熱愛自然,繪出了《千里江山圖》、《溪山行旅圖》等千古絕作。在西方,旅行的歷史也源遠流長,十八世紀流行於歐洲的Grand Tour影響了歐洲藝術史的航向,出現了英國透納的浪漫主義風格風景畫、法國巴比松畫派和印象派等流派的許多歌頌大自然的世界名畫。通過旅行能增強人生閱歷,陶冶情操,也可以從中獲得人文地理知識,旅行無疑為藝術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現在的網路科技就在身邊,不用出門就能遊覽世界,但我堅信旅行真正的意義並不單單只是顧及眼前的景色,更多的是經歷過的路途、體會過的人文風情所帶給我們對生命的全新體驗。 旅行是筆者的信仰。筆者在拉薩、林芝、山南和日喀則地區對於當地的風俗特色、信仰情懷和唐卡藝術進行深入的考察。透過漫遊、壯遊、樂遊這幾種旅行狀態,和對相關民族學、宗教學、人類學、文學、美學等文獻資料的研究,在《不去會死》系列創作中互相得以驗證。筆者做了相當長時間的準備終於在2018年暑期抵達了這片廣域的高原。通過在西藏的感悟,影響了筆者此次在創作中的想像與精神追求。Item 城市變奏曲--雨的意象(2016) 陳素美; Chen, Su-Mei記憶猶如逆時而行、逆風而飛、逆水而溯,所以記憶在時間旅程中的回溯是片段、模糊、殘破的。在筆者的創作中〈城市變奏曲——雨的意象〉,〝雨〞是一種對過往美好時光的駐足與聯接;雨給予一種撫慰心靈的美感,它是抽象精神的表徵。 在風景畫中,雨的場景總不若陽光畫面給人光亮、明朗的舒適感。筆者的創作方法藉由簡易的拍攝技巧,加上車行速度的快慢,透過玻璃視窗讓雨中的水分子衝破既有的街道建築結構,產生變形。而城市面容的失焦,是為了剔除雜亂的街景樣貌,注入詩意般的美感! 在創作理論基礎中,時代的轉動——科技的變革,探究其影響畫家創作的體材、方法與形式;而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都導入了〝時間〞的要素作為創作主軸,而產生影像變形、瓦解,與筆者創作時的速度要件有何不同,將列表說明。創作藉由攝影輔助更能將〝瞬時〞畫面呈現,筆者將探討攝影對現今生活的重要性。 而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都影響後繼者往單純色面或抽象繪畫發展,也如同筆者在寫實中的抽象思維。探究美學精神的獨創性(反法)、重意、攝情、靜、淨為其箴言,希望不走前人的路,在形式美感能開創新局面,在意涵中能言而有物;靜、淨是一種處世態度,一種藝術家的涵養,在畫面中才能有高雅之〝意〞也就是西方說的〝品味〞。 希望繪畫不只是視覺形式的彰顯,更是發掘自我,能與觀者情感交流的空間,延續人類的哲思。Item 大眾文化圖像的藝術(2013) 朱友意大眾文化圖像出現在十九世紀西方工業化都會的大眾文化中,其形式包括報紙插圖、雜誌攝影、電視和電影影像、廣告設計、漫畫和偵探小說…等圖像,是一經由機械大量複製化的產品,因此,它具有商品化、標準化和強制化等文化工業生產特徵。 早期現代藝術前衛運動中,已有少數藝術家對這些大眾文化圖像投以關注,並藉以顛覆既有傳統美學而運用在其藝術創作中。直到六○年代藝術有了重大轉向;向來為大多數現代藝術所鄙視的大眾文化,轉眼成為後現代藝術的寵兒,大眾文化圖像更成為後現代藝術家大量挪用或引用的藝術創作題材。 大眾文化圖像的藝術策略改變了藝術的創作思維、意識形態和科學技術…等,將藝術從原本追求原創性、崇高性與純粹性的現代藝術抽象主流,轉而朝向挪用性、親民性和混搭性的後現代藝術多元形式。六○年代以後,大眾文化圖像已成為新藝術誕生的重要媒介。Item 失去的邊界-陳佑朋創作論述(2022) 陳佑朋; Chen, Yu-Peng本論文《失去的邊界》其概念是筆者透過研究故鄉的歷史過程,在父母失去龜山島這個歸宿,集體遷居至台灣本島的過去,筆者透過長輩口述後想像,而察覺的「邊界感」,重新審視筆者的創作脈絡而衍伸出的中心思想。藉由研究「邊界」的相關理論以及定其範圍,透過各種表現手法來呈現無形卻無處不在的邊界,並以現在的角度來觀看自己身處的空間,呈現筆者長時間注視的「場所」。在畫面中透過抽離「人」的形象,使作品產生既親近又疏離的氛圍,而出衍伸出邊界感。期望筆者能夠透過畫面重新認知這些空間,成為筆者創作中的核心理念。本論文一共分為五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範圍及限制和研究方法。筆者詳述過去的創作脈絡,並說明與論文主題之相關性,其次分析個人創作方式和使用媒材的創作可能性,透過詳細的計劃來擬定往後的創作形式。第二章無處不在的邊界:是對於邊界等相關理論探討,以研究地理空間的邊界,延伸至現代城市中人們心理的「地界」,分別為可視與不可視的邊界。第三章空間中再現邊界:分析並比較藝術家創作中的邊界相關理念,進而闡述筆者作品創作手法和內容。第四章《失去的邊界》系列:筆者將對此系列的作品個別進行問題研究、方式實踐、畫面描述和作品寓意。最後結論:提出筆者對於個人創作的審視、心得和創作之展望。Item 女性自我認同研究--褚湘婷油畫創作(2014) 褚湘婷; Chu Hsiang-Ting摘要 本研究從2010年開始以身體作為創作重點,探討身體作為藝術的永恆題材,以及大眾意識與個人認同塑造的關係。女性身體不但是藝術中的謬思女神,也是現今社會中不斷推陳出新的各種女神。身體存在於藝術中,已有漫長的歷史,性別的身體各自承載著不同的語言與歷史。身體一出生便被社會規訓,被眾多目光凝視與期待,身體被二元分立為男/女性別,身體不斷的在學習符合社會對性別期待的角色扮演。筆者從生活中大眾流行文化之常見女性形象與自身學習藝術的路上所關注的女性身體議題為創作靈感來源,表達部份女性生理與心理經驗。 生活中所接收的媒體訊息中,常常見到女藝人因為體重增加就被無情言語攻擊,尤其是充斥在新聞版面的各種“女神”,似乎沒有權力對身材放鬆,而“女神”又是如何越來越多?一般的大眾女性受到媒體造神的影響為何?會不會因此只能用跟媒體相同的觀點看待自己的身體,以避免被邊緣化? 身體是權力與知識的刻畫場域,社會文化卻似乎鼓勵女性隱藏或壓抑自我意識,而此種隱藏與壓抑,卻如不得違抗的規範般創造了普遍女性意識,對大眾媒體神化女性、影視明星有推波助瀾之效。尤其在科技發達的現代,媒體已深入普羅大眾的生活中,造神運動比過往更明顯而快速能達到效果,卻也陷入一種輪迴中,不斷的複製,創造出塑造女性自我認同的典範。本研究以女性主義理論為基礎,另外從普普藝術與後現代藝術之藝術作品分析藝術如何呈現大眾文化現象,再釐清媒體對女性自我認同所造成的影響與方法,最後反思自身的創作,解析作品內容與前面論述的連結,歸結現階段創作的狀態,從中思考未來創作的方向。 關鍵字:女性身體、女神、大眾媒體、大眾流行文化Item 宅居‧生活—蕭采之創作實踐(2011) 蕭采之本研究主題為「宅居.生活」(Otaku-like life),主要藉由家居生活的圖像創作來探討自己的生活形態。這種生活形態是一種當代社會現象。由於當今科技發達、網路便利,在家中的生活既安全又舒適,因此出現了一些族群,他們選擇以「家」為生活的活動重心。以在台灣過著這種生活形態的年輕族群作對象來分析,可發現:他們在休閒娛樂上接受了「御宅族」的動漫文化;即使已成年就業,仍像「尼特族」一般生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平常繭居家中,悠遊於網路的世界,再加上各種便利家電的使用,不用出門也可以辦妥大部分的事務,使他們更加依戀於窩在家中。 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在過去提出了符號中能指與所指的聯結任意性,這種符號的浮動性在當今廣大的網路虛擬世界更是明顯,新的符號無時不斷地被創立,並被大眾快速地適應接受。家、家庭、家空間,也隨著時代潮流成為可以解構又重組的社會符碼。「宅居生活」籠罩在巨大的網路虛擬世界之下,身體與實存世界直接且主要的聯結只有在家空間,但這裡的家空間已非過去清晰、傳統、規律的家庭載體,而是隨著不同的個人價值觀組構成的主體之存在認同。本研究即以家居圖像與生活中的知覺記憶為材料,藉由創作中繪畫元素的重新排列組合,嘗試創建出屬於個人獨特的家居圖像。 生活在「宅居生活」是封閉且危險的,因為它偏狹於思考與精神上的虛擬世界,很容易讓人脫離現實,無法維持正常生活。但若以積極正面的態度加以面對,則能享受其褪盡外在社會傳統包袱的靈活輕快。期望個人以此研究為開端,無論在人生或創作生涯上的境界,都能更加地寬闊與自由。Item 寂寞的小女孩─現代兒童圖像(2016) 邱振育; Chiu, Chen-Yu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社會中的兒童所面臨到的各種問題,藉由「寂寞」的產生來做討論,希望將少子化、環境汙染、校園議題及鑰匙兒童等問題,透過孩子的視角呈現,並將現代兒童圖像與社會問題結合於畫面中,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逐步整理歸納,期能將現代兒童的寂寞心理呈現於系列作品。 現代兒童生活的環境複雜,與社會互動較以往更頻繁,造成他(她)們早熟及獨立的性格,筆者的外甥女是同輩中最早出生的,理所當然受到家族最多的關注及寵愛,但因缺乏同輩而必須獨自成長,雖然看似早熟而獨立,但在互動過程中卻隱約感受到她的寂寞;我認為現代兒童對社會的感受與成人無異,在創作的過程中,我們更能在缺乏掩飾的狀態下發現她內心脆弱的一面,同時她的心理也不斷地發展。 透過與她的互動讓我更深刻感受到教育與陪伴的重要性,期許自己在這次的創作中,除了更瞭解自己的創作形式之外,更能對身邊的人事物有更強的感受性,進而激盪出更多靈感與心得。Item 寧靜獨白─賴建華繪畫創作論述(2018) 賴建華; Lai, Chien-Hua在繁忙喧囂的世道中,拜科技與網路發達之賜,人們主動或被迫吸收了龐大的訊息量,因此寧靜時光對人類來說愈顯彌足珍貴。筆者在兢兢業業的謀生活動中,雖然獲得的經濟條件相對穩定,但日復一日的勞動,讓人生一直處於「輸出」的狀態。精細的分工法則下,筆者逐漸專精於某些領域,但就另個層面來講,其實是種學習領域的限縮,思想越來越趨於單一。加上經年累月的壓力累積,身體雖然經過休息,心靈仍隱隱覺得不夠。在這種忙碌急需被擱置的情況下,筆者選擇拿起畫筆,將紙上的天地作為避世之處。 本研究以筆者的生命狀態為出發點,風景畫為表現題材,自取材開始就選擇具有廣闊空間且無明顯透視引導的景色,經由構圖、色彩、明度等元素的安排將之變異成筆者內心的風貌,在深受感動的狀態下,透過借景抒情的手法創造出與風景對話的「獨白」。筆者的風景畫主要以平景式構圖展開,渲染出孤獨與疏離而後帶出一種心理嚮往的寧靜場域,對於筆者來說,創作是種學習孤獨的旅程,在過程中得以自我療癒。Item 島 影(2012) 謝明機本研究主題為「島影」,主要藉由筆者周遭的生活圖像出發,並藉由此一媒介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記憶的存續,透過影像的再製呈現及還原當下的人、事、物、地,並一如歷史般的經由繪畫作為連結刻畫出過往的視覺經驗,引發人們曾經共同存在的真實感。誠如康德所言:「美是愉悅的表現」,由此來闡明藝術無論是貴賤或貧窮、主觀或是客觀的表明人的思維意志,圖像確實能為我們創造出美好普世價值。 在創作作品中,將當下的人物圖像,輔以攝影美學所呈現的照片場景,運用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基礎,視覺圖像的象徵主義,以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透過生活中的物品,經由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對照、挪用、拼貼,將我們生活上的林林種種,隱含在不斷逝去的記憶裡,猶如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超現實的慾望更顯真實與甜美。 紀錄台灣現今的生活形態中,發掘基層人民旺盛的生命力,讓擁有這塊土地的人們體認到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是一脈相傳的,而裝飾藝術與色彩的試煉為得尋求更多元的創作方向。「島影」—利用影像.繪畫來再現心中意象的創作研究,正是喚醒著我們當下擁有的美好時光,而筆者一系列的創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從「人與環境的互動」的議題為出發點,希望能藉由畫作來喚醒人類善的本性,用愛來善待這片土地,用呵護幼苗的心來灌溉,並能更珍惜並保有這珍藏生命情感的地方。Item 從墜落到穿越_洪乙丹繪畫創作研究(2015) 洪乙丹; Hung,Yi-Tan本篇論文題目為:從墜落到穿越,墜落是將其自身置於不斷變動的狀態之中;穿越,就是一種觀念的超越、超脫,從墜落到穿越此一題名意味著在持續變動之下如何判斷與自處。 此論文以筆者2009年至2015年期間的創作實踐為分析對象,內容敘述筆者創作過程中面對當代思潮、內容題材、繪畫表現、藝術本質⋯⋯等問題時繪畫創作的轉變過程,從〈寫生創作系列〉對色料堆疊與色彩運用建構的情感形式到〈飛行獨白-跳故事〉系列以隱喻性內涵建構重拾繪畫的模仿功能,拆解跳傘行為中的下墜過程,透過懸吊的空間呈展方式,試圖提供觀者片段的線索,在閱讀圖像線索的過程中,揣測隱藏在圖畫裡的中心命題,飛行主題的特殊性突顯了繪畫在當代視覺經驗下創作建構方式的改變,由模仿自然的水平線透視到無中心點的環形視野,並藉由懸浮在天際的身體提領了對生命存在的思索,於此不得不談懷疑論底下誕生的虛無主義;在繪畫領域則受到80年代國際超前衛的影響,〈黑洞漫遊〉系列以一種折衷主義的態度綜合以上兩個系列作品的建構形式,採取漫遊者的閒逛視角,漂泊於某處的廣場、無名地,讓思緒沈溺在遠方,直覺性的穿越藝術風格,最後綜觀自身創作的轉變,回歸創作實踐的精準要求,以期建立自身的繪畫創作系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