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朱啟華"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 Kant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朱啟華
    Kant在其道德哲學的不同著作中,提出自己的道德教育主張。然而,由這些個別的德育主張中,卻無從發現其意義的整體脈絡與系統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對Kant道德教育的主張加以詮釋,並建構其系統性,以使Kant分散在不同著作中,看似零散、缺乏邏輯關係的德育主張,呈現其整體性與關聯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I. Kant道德教育之方法學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9-??) 朱啟華
    Kant在其道德哲學的不同著作中,提出自己的道德教育主張。然而,由這些個別的德育主張中,卻無從發現其意義的整體脈絡與系統性。為解決這個問題,本文試圖對Kant道德教育的主張加以詮釋,並建構其系統性,以使Kant分散在不同著作中,看似零散、缺乏邏輯關係的德育主張,呈現其整體性與關聯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W. Rein理念學說的修正及其教育意義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03-??) 朱啟華; Chi-hua Chu
    社會應當要如何影響個體,以便使他的能力得到陶冶,進而又能貢獻所 學,促進社會進步,當中所隱含的個人與社會如何互動的問題,一直是教育 中的重要課題,因為偏重個體,容易忽略了他的社會責任;過於強調社會又 會限制個人能力的發展。因此,如何使個體與社會得到同樣的重視,就有必   要加以探討。為釐清這個問題,本文以Wilhelm Rein(1847-1929)的理念 學說(Ideenlehre)為例,呈現社會中的不同系統如何影響個體,使他展現 不同系統所要求的行為規範。但由於Rein 偏重在社會系統對個人影響的陳述,缺少個人如何回饋社會系統的討論,因此本文要藉由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Georg erschensteiner(1854-1932)以及Eduard Spranger(1882-1963)等人對於主體與客體、個人與社會系統間具有辯證發展關係的觀點,補充Rein 理念學說不足之處。因此本文研究目的包含了:一、呈現Rein 理念學說如何在個人德行能力陶冶,以及與社會道德提升二者間取得平衡;二、討論並補充Rein 的理念學說,使其論述內容更有依據;三、由上述修正了的理念學說,衍生在教育上的意義。為達成這三項目的,將以詮釋學作為研究方法。   綜合本文討論內容,可以達成如下的結論:一、在修正了Rein 的理念學說之後,能夠以此為基礎,說明為何透過教育歷程,可以使個人能力陶冶與社會發展二者間,同時得到提升;二、可以以Rein 修正後的學說為依據,說明應當要在教育過程中,同等重視個人與社會這二個面向;三、能由Rein修正後的學說,顯現培養學生批判與反省社會規範能力的重要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教育理論之轉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朱啟華
    本文主要在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1927 -)教育理論的轉變過程。雖然,他由精神科學的教育學,轉變為批判理論向的教育學,所使用的語言及關注的焦點有明顯的不同,但其思想發展並非斷裂性的,而是具有延續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教育理論之轉向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朱啟華
    本文主要在探討德國教育學者Wolfgang Klafki(1927 -)教育理論的轉變過程。雖然,他由精神科學的教育學,轉變為批判理論向的教育學,所使用的語言及關注的焦點有明顯的不同,但其思想發展並非斷裂性的,而是具有延續性。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教育做為自我轉化
    (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8-12-??) 朱啟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盧梭、康德、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朱啟華
    本文主要在論述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具有的時代性。首先藉由對盧梭、康德及洪保德教育人類學觀點的論述,以說明三者彼此間的關聯性,及其對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產生的影響。其次則透過對現代社會所重視的終生學習之探討,彰顯其時代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盧梭、康德、洪保德教育思想中能力開展的概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9-07-??) 朱啟華
    本文主要在論述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具有的時代性。首先藉由對盧梭、康德及洪保德教育人類學觀點的論述,以說明三者彼此間的關聯性,及其對能力開展的教育學說所產生的影響。其次則透過對現代社會所重視的終生學習之探討,彰顯其時代意義。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J. F. Herbart德育理論做為融入式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9-??) 朱啟華
    臺灣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後,取消單一設科,改以融入式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面對這種轉變,本文試圖由J. F. Herbart(1776–1841)德育理論中的管理(Regierung)、教育性教學(erziehender Unterricht)以及訓育(Zucht)著手,試圖指出,透過管理可以形成學生守秩序的習慣,由教育性教學可以喚起學生關注道德議題的興趣,而訓育則能將這種興趣,進一步轉化為學生實踐道德的意志。所以藉由管理、教育性教學及訓育三者的連結,可以為融入式道德教育,提供在教學上的依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論J. F. Herbart德育理論做為融入式道德教育在教學上的依據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7-09-??) 朱啟華
    臺灣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之後,取消單一設科,改以融入式的方式進行道德教育。面對這種轉變,本文試圖由J. F. Herbart(1776–1841)德育理論中的管理(Regierung)、教育性教學(erziehender Unterricht)以及訓育(Zucht)著手,試圖指出,透過管理可以形成學生守秩序的習慣,由教育性教學可以喚起學生關注道德議題的興趣,而訓育則能將這種興趣,進一步轉化為學生實踐道德的意志。所以藉由管理、教育性教學及訓育三者的連結,可以為融入式道德教育,提供在教學上的依據。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