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朱尹安"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大學教師障礙平權意識之研究(2020) 朱尹安; Chu, Yin-An本研究旨在透過障礙知能、身心障礙學生升學政策認知與社會心理學等層面,探討大學教師障礙平權意識之內涵,及了解教師所執行的合理調整方案。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邀請18名來自國內不同區域與學科領域的大學教師參與訪談。 在障礙知能方面的研究結果發現:(1)大學教師對於「障礙」的認定為有在學習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2)部分教師會以身障和心障進行分類,且對於近年才出現的障別名稱較不熟悉,如亞斯伯格症、學習障礙等。在政策認知方面發現:教師認同以增額錄取的入學方式落實積極性平權措施,但同時也會擔心學業能力會無法跟上同儕,認為在入學前與入學後所採的平等原則應有所不同。社會心理學層面結果發現:(1)部分教師表現出正向的接納態度,部分教師則會因為健全主義與社會分類等因素產生刻板印象;(2)教師觀察到在校園中的物理環境與心理環境中確實有歧視存在。有關大學教師所進行的合理調整,教學方面根據研究結果發現部分學校有建立相關制度協助,部分學校則是依據教師個人的專業與經驗進行。評量部分的合理調整結果發現在形式調整部分,會根據大專資源教室規劃、教師專業領域判斷、團體作業的調整來進行;內容調整部分教師會根據專業領域設計替代評量、強調學習歷程、降低標準等;部分教師認為,學校應訂定出相關規定,並非由教師自行判斷調整原則。 研究結論可知大學教師面對障礙學生的原則多為機會平等理念,並以社會互動模式取代障礙分類來面對學生的特殊需求,且在具支持與資源充足的高等教育環境下,能夠表現出正向接納的態度。身心障礙學生在大學教師強調機會平等的障礙平權意識下,應盡力發揮自己的能力,以達到高等教育階段最佳的學習效益。研究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對中央主管機關、高等教育機構、教師、身心障礙學生以及未來研究進行建議。Item 建構特殊教育學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及其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11-??) 胡心慈; 朱尹安; 蔡碩穎; 林秀瑋; Shin-Tzu Hu; Yin-An Chu; Shou-Ying Tsai; Hsiu-Wei Lin本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建立專業能力指標,第二階段則依此指標編製自評量表,並加以實際應用。其中,第一階段之研究先經由文獻探討、兩次專家會議,再透過兩回合德懷術之專家意見調查而達成共識。指標內容分成四個向度,包括知識與認知、職能導向、個人特質,以及價值/倫理。第二階段則由此專業能力指標編製成「特殊教育學系學生專業能力指標自評量表」,並以北部某一大學之特殊教育學系學生為對象,實施全系學生之自我評量。結果發現,各年級之總平均數隨著年級的升高,大致呈增加的趨勢,且職能導向向度有年級間之差異;全體學生在個人特質以及價值/倫理向度的分數高於知識與認知、職能導向的分數。第二年之得分亦均較第一年為高,且四個年級在四個向度上之得分均有差異,顯示本量表能合理反映學生自我覺知之專業成長,表示此一專業能力指標之建構具有實用價值。研究者並對參與本研究之特教系、其他大學之特教系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綜合職能科教師培養學生工作社會技能現況之研究(2011) 朱尹安; Yin-an Ch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北部地區綜合職能科教師在培養學生工作社會技能的現況,並比較不同背景變項(性別、任教學校體制、教師資格類別、特教專業背景)及不同任教經驗(綜職科任教年資、職場實習教學年資、一般科目教學年資、職業科目教學年資及擔任綜職科導師年資)教師培養頻率的差異。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203位北部地區(臺北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宜蘭縣)任教於綜職科之合格教師。研究工具為「綜合職能科教師培養學生工作社會技能現況調查問卷」,分為兩個向度與七個項目,其中在「基本工作社會技能」向度下包含「適當的穿著與衛生習慣」、「合宜的舉止」、「守時與出席」、「合宜的應對」等四個項目;「進階工作社會技能」向度下包含「工作責任」、「合作表現」、「接受批評與情緒管理」等三個項目。資料分析採次數分配、百分比統計、t考驗、F考驗及Scheffé法事後比較,歸納研究結論如下: 一、不同向度的工作社會技能中,教師們較常培養「基本工作社會技能」,而較少培養「進階工作社會技能」。不同項目部份,教師會較常培養「適當的穿著與衛生習慣」、「合宜的舉止」、「守時與出席」、「合宜的應對」和「工作責任」;較少培養「合作表現」和「接受批評與情緒管理」。 二、不同任教學校體制、性別、教師資格類別及特教專業背景的教師皆較少培養學生「合作表現」和「接受批評與情緒管理」等項目之工作社會技能。 三、不同任教一般科目、職場實習、職業課程及擔任導師經驗之教師皆較少培養學生「合作表現」和「接受批評與情緒管理」等項目之工作社會技能。 四、兼具一般及特教教師資格的教師在整體工作社會技能的培養頻率顯著較僅有一般教師資格的教師高。 五、擔任導師及教學年資較淺或是未曾有任教過職業、一般或實習科目的教師,在工作社會技能的培養頻率顯著較資深、有經驗的教師低。 六、不同教師資格類別、特教專業背景與一般科目、職場實習、職業課程教學及擔任導師經驗的教師在培養學生「守時與出席」一項的頻率有顯著差異。Item 臺北市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服務模式初探(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1-09-??) 朱尹安; Yin-An Chu本文冒在針對臺北市特殊學校、園中小和高中職的專業人員特殊教育支援模式進行探討,進而發現在普通學校無法落實實專業的模式,卻能在各治療學會、資源中心、社工個案管理中心、國教科之駐區心理師與醫師等獲得資諒。且特殊學校因為編制的關係,專業人員間可以透過頻繁的溝通與聯繫,連成貫專業的目標。文章最後針對不同學校系統提供建議,以俾嘉惠更多學生。Item 臺灣與各國學校特教行政負責人工作角色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6-03-??) 朱尹安; 謝佳男; Yin-An Chu; Chia-Nan Hsieh本篇旨在了解不同國家學校特殊教育行政工作主責者現況,討論國內特教組長角色定位及困難。綜觀各國,以英國「特殊教育需求協調者」(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Coordinator,簡稱SENCo)的責任與角色和國內特教組長最相似。SENCo由校長或教師擔任,工作內容複雜且多元,最大的困難在SENCo的權責隨著不同身份人員擔任而改變。反觀國內,以臺北市為例,自87學年度起高中以下公立學校皆設特教組長,綜理各項身障及資優業務。其它縣市各私立學校則未必有特教組長編制,由相關人員擔任,角色與職責並不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