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朱采翎"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想像力教學模式建構與驗證(2016) 朱采翎; Chu, Tsai-Ling許多文獻指出「想像」能促進學習成效與想像力,進而產生創造力,因此,本研究旨在建構一個想像力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習者透過「想像」進行學習與創造。根據文獻探討,研究者建構出「想像力的教與學模式」(Model of Imagina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ITL),其中包含了學習者層次與教學層次,前者含有「學習」、「想像」與「創造」三個元素,而後者則有「運用想像引入概念」、「想像激發策略」與「想像的實作」三個操作元素。 為驗證MITL,本研究分別進行預備性研究與兩個正式研究。在預備性研究當中,旨在建構「想像性學習材料」與發展測量工具-「科學想像力任務」。首先,根據「有意義的概念或知識」、「幽默」、「挑戰」、「鮮明影像」與「意想不到的結局」等原則,並以國小自然學習領域中「熱的傳播」單元為學科知識內容,發展三篇想像性學習材料,分別為「亞力的冒險」(傳導)、「阿皮的旅行」(對流)與「豬媽媽探親記」(輻射)。其次,「科學想像力任務」(Scientific Imagination Tasks)包含三個活動:(1)活動一:10題「熱的傳播知識題」;(2)活動二:即參考擴散思考測驗型態所編製而成,係包含「熱的傳播」概念的的語文任務;(3)活動三:延續活動二的圖形活動。在評分指標部分,語文活動包含「流暢力」、「變通力」(共有17個類別)、「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與「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分數),以及「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在圖形部分,評分指標有「圖形獨創力」、「科學功能」與「其它功能」。再以「想像力測驗」作為效標進行考驗,發現相對應之指標皆有不錯之效度。 研究一探究「學習材料」對於「學習成效」與「想像力」的影響,並檢驗教學模式中「運用想像引入概念」與「想像的實作」。共有160位4年級與5年級學生參與研究,參與者皆未在國小自然課當中學過「熱的傳播」概念,並且採隨機的方式分配至實驗組與控制組。在研究程序部分,第一週所有學生完成「想像力測驗」(以前測做為共變項),在第二週,所有受試者被要求在12分鐘內完成三篇故事(實驗組)或三篇文章(控制組)的閱讀,並於其後完成「科學想像力任務」。主要研究結果發現:(1)控制組在「熱的傳播知識題總分」顯著高於「實驗組」;(2)實驗組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與「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的得分顯著高於控制組。整合研究一之結果發現,想像性學習材料較能幫助學習者運用新概念解決問題,而且易產生獨創答案,也有豐富與色彩鮮明的影像。 研究二主要探究「想像力教學」是否能促進「想像力」,以及其促進效果,並進一步考驗「學習材料」與「教學方法」之間是否存有交互作用。在此研究主要檢驗教學模式中「運用想像引入概念」、「想像激發策略」與「想像的實作」。共有187位4或5年級的學生參與研究,受試學生從未在國小自然課當中學習「熱的傳播」單元。在進行教學實驗前,研究者根據年級與學區進行教學方法之配對,故實驗組與控制組各有4個班。研究程序部分,第一週完成「想像力測驗」(以前測做為共變項),在第二週,研究者隨機發放學習材料,並進行12分鐘的閱讀,之後進行想像力教學與練習,最後請學生完成「想像力科學任務」。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接受「想像力教學」的學生在「流暢力」、「變通力」、「有獨創力+無知識運用」(B分數)、「想像力豐富性與色彩性」與「圖形獨創力」的得分顯著高於接受「批判思考教學」的學生;(2)「教學方法」與「年級」的二因子共變數分析出現單純主要效果,5年級學生接受「想像力教學」後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的得分顯著高於接受「批判思考教學」,以及接受「想像力教學後」,5年級在「有獨創力×有知識運用」(A分數)的表現會顯著優於4年級。 整合研究一與研究二之結果與證據,初步驗證MITL。最後,本研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探討,並且對於未來研究與實務應用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