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姵琪"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近代中國大學女教師的出現及發展(1920s-1940s)
    (2024) 李姵琪; Li, Pei-Chi
    本文探索1920至1940年代中國大學女教師的培育與發展歷程,透過報刊、學校出版品,以及知識女性和男性的日記、書信、自傳、回憶錄與口述歷史等資料,觀察高等教育的開放,如何影響使女性的角色與教育經驗發生轉變,及其所反映的意義。  二十世紀初期以來,隨著對女子高等教育的倡議,以及女學生在中等教育後的升學需求,高等教育逐漸向女性開放。女學生得以透過留學、女子大學以及男女合校大學等管道,接觸高等教育,也影響到女子教育發展的轉變,出現「女性人才」與無分性別的「人才」兩類不同的目標。女性開始追求更高、更專門的教育,獲得高等學位。在畢業之後,她們大部分仍會選擇婚姻,但也部分有志學術與事業的女性,摸索自己可能的出路,最終進入大學執教。在大學教師相關的法規或制度中,並未明文規範從業者的性別,而女性在嘗試加入時,也並未受到太大阻力。然而,性別分工觀念與大學自身結構等無形的障礙,都使女性在從事教研時,更容易被排除在核心之外。在現代學術逐漸發展的過程中,各學科向女性開放的程度不一。女性一方面透過順應女性特質與角色期待,得以進入到外文、家政、教育、體育及音樂等學科;另一方面,她們也逐漸滲透到新興的自然科學與社會領域,並在過程中面臨不同的挑戰。1920至1930年代間,女性在大學教師群體中所占人數、比例都有一定的成長,不過,作為高等教育中的後進,當女性想謀求教研事業發展時,多需要透過男性前輩與同仁的支持,或是在女子大學這樣特殊的空間,方能找到更多的機會與可能。最後,本文以張肖松、蘇雪林和曾祥和為例,透過梳理她們的生命軌跡,呈現女性如何透過各種途徑,參與到高等教育中,並以此為基礎,構築自己的人際網絡、從事社會文化活動。透過她們戰前與戰後的轉變,勾勒出女性在政治、社會劇烈變動中個別處境與問題,以及她們在接受外在挑戰時,所反映的共同性與獨特性。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