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映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從民權主義的平等理論談教育均等之概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硏究所, 1994-09-??) 李映文
    民權主義 ; 平等理論 ; 教育機會均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潛在課程中的道德教育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2005-09-??) 李映文
    學校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因此,在學校中與他人的互動會影響自身的道德發展,而校園倫理問題近年來倍受重視,無論是學校行政、師生關係、同儕互動、校規班規、活動儀式等每一個環節,都是一種潛在課程,無形中會使團體內的成員有某種道德發展的轉變,不僅是向上推進,也有可能向下滑落。學校環境的佈置,教師上課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語言,都會形成道德氣氛而影響學生的生活與個人道德發展。因此,學生進入學校後,會因為學生不同的道德發展而形成不同的潛在環境;而具有不同道德氣氛的潛在環境,也會影響學生的道德發展階段。而如何善用學校的道德氣氛之潛在環境以提昇學生的道德發展,相信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因此,本文從潛在課程的概念分析開始,論述潛在課程的概念發展以及理論基礎,而後探討潛在課程的教育功能,說明潛在課程對道德教育的重要影響,並提出潛在課程在道德教育中適當的運用方法。 潛在課程的道德教育功能,簡單的說,就是希望在一個民主與道德氣氛的環境中,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實際讓學生「參與」的一種課程。因為,社會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環境,這種複雜的環境是我們無法模擬也不能預知的。所以,在潛在課程的觀念之中,讓學生直接參與學校活動與社區生活,從經驗中學習,恐怕是最能「模擬」真實社會環境及生活的方法。如果學校課程能夠傳授學生民主與道德的觀念及知識,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那麼,參與式的潛在課程就是提供學生機會,讓他們能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在社會生活當中,如此一來,方能使學校教育與社會環境相結合,並發揮最大的功效。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學校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之研究
    (2008) 李映文; LEE,YIN-WEN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學校道德氣氛」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之關聯性,並分析不同背景(性別、年級別、公私立學校別、學校型態別、地區別)學校學生所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類型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之差異性。研究設計係以受試者個人背景及高中生所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類型為自變項,學生道德判斷發展為依變項,使用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研究工具為「學校道德氣氛問卷」及「道德判斷測驗」,以全國518名學生為施測對象,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以及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法進行統計分析,依據研究結果作成結論,並提出建議事項。 本研究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一、高中生對「學校如同社群」之知覺以「關係分享」與「社會契約」類型之平均數較高;「權力使用」與「具體互惠」類型之平均數較低 二、高中生對「機構價值」的評價以「外在工具」與「強烈認同」層次之平均數最高;「民主參與」與「自發性社群」層次之平均數次之;「拒絕評價」層次平均數最低 三、高中生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以「人際關係取向」類型平均數最高,其次為「社會規範取向」類型,「權威取向」類型之平均數最低 四、高中生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以「人際關係取向」之人數比例最多,佔全體受試者42.7%,「人際關係取向」與「社會規範取向」合計佔全體受試者75.9% 五、高中生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類型較具正面取向;且不因性別、年級而有差異 六、私立學校學生所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類型較公立學校學生負面;普通高中學生較完全、綜合高中學生正面;東部地區較其他地區學生負面。 七、超過八成高中生道德判斷發展成熟分數介於「300-399分」,屬於「人際關係和諧導向」階段,僅有3.6%的學生已發展到「法律與秩序導向」階段 八、不同性別高中生之道德判斷發展階段並無顯著差異的現象 九、學生之道德判斷發展成熟分數,三年級學生高於二年級學生;公立學校學生高於私立學校學生;普通高中高於綜合高中與完全中學學生;東部地區學生則明顯低於其他各區學校學生。 十、高中生因知覺學校道德氣氛類型不同,其道德判斷發展具有差異 十一、高中生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類型與學生道德判斷發展達顯著相關水準 十二、高中生知覺之學校道德氣氛類型為學生道德判斷發展的有效預測變項 依據研究之結論,本研究進而提出下列三方面建議: 壹、對教育主管當局之建議 一、重視學校道德氣氛 二、注重不同地區學校差異的問題 三、縮減公、私立學校道德氣氛之差異 貳、對高中學校機構之建議 一、發展學校倫理原則,以營造學校社群意識 二、運用民主的管理方式,引導學生道德判斷能力提升 三、重視校園規範的實踐,促進學校道德氣氛的改變與提升 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務,增加學生對學校的認同與責任感 參、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探究學校道德氣氛的多元內涵 二、整合學校道德氣氛量表內容,發展適合本國之研究工具 三、建構我國道德判斷測驗研究工具的指標 四、擴大研究範圍 五、增加研究變項 六、繼續追蹤研究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