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景美"
Now showing 1 - 20 of 5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Let's Go to Party(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5-12-??) 張瑜真; 李景美本研究主旨在探討MDMA使用者用藥的原因與概況,以及其使用MDMA後所產生的正、負面身心反應,企圖解讀MDMA使用者的用藥行為。本研究採質性研究 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五位年齡介於21-28歲間曾使用MDMA的青年。 本研究發現,人格特質、同儕團體、俱樂部氛圍與某體報導,是影響青年使用MDMA與否的重要因素。研究參與者透過人際直銷方式獲取MDMA錠劑,以口服的 方式使用半顆至四顆不等,用藥的時機頻率不定但與節慶有關,使用時有多重藥物混用的現象。 MDMA的正向藥效強化了使用MDMA青年之用藥行為,但負面作用則令藥者由MDMA的愉稅藥效中驚醒,開始體認使用MDMA對健康有所危害的事實。最 後,本研根據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擬定藥物教育介入方案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中學生藥物濫用認知、態度、行為及教育需求調查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8-05-??) 李景美; 林秀霞; 劉雅馨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臺灣地區中學生對藥物濫用的認知、態度、行為及藥物教 育需求現況,並以社會人口學變項、學業投入、同儕用藥狀況及態度、及家庭因素,來預測 學生對藥物濫用的認知、態度、行為及藥物教育需求。研究對象為民國八十三年二月份在學 的臺灣地區公私立國中、高中、高職普通班的學生(不含特殊班級及補校),以比率分配法 及比率機率抽樣法,抽出36所國中、8所高中、及16所高職的學生為樣本,有效樣本數為國 中生4,487人、高中生1,155人、及高職生2,214人。研究工具採結構式調查問卷,以團體自 填問卷的方式蒐集資料,施測時間為民國八十三年二、三月。 結果顯示,在受測的國中、高中及高職學生中,有少數的受測學生曾經使用過成癮性藥 物(國中生1.0%,高中生1.1%,高職生3.7%),所使用的藥物種類以安非他命為主,其次為 強力膠、海洛因等藥物。另約有三至四成半的學生曾經吸菸,有七至八成的學生曾經飲酒, 而級別愈高的學生,曾經吸菸、飲酒的比率也愈高。級別愈低的學生愈早開始吸菸、飲酒及 使用成癮性藥物。 學生在藥物濫用認知測驗的答對率逾七成,但對於藥物濫用所導致的生理危害、及藥物 濫用相關的法律規範的知識較為欠缺。學生獲得藥物濫用知識的來源,以電視最多,其次為 報紙、老師,再次為父母、海報、課外書籍、及雜誌期刊等。受測學生大多表示不贊成青少 年使用成癮性藥物,並表示需要學習藥物使用及濫用的教育內容。 受測學生的藥物濫用態度分別與其認知及藥物教育需求等變項之間有顯著的低至中度有 關。受測學生的社會人口學、學業投入、同儕用藥狀況及態度、家庭因素等14個預測變項, 能顯著預測其藥物濫用的認知、態度、及藥物教育需求,但解釋力並不高。最後根據研究結 果,提出對實施藥物教育及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Item 健康促進學校-資源發展中心 95 年度成果報告(2006-01-01) 陳政友; 黃松元; 賴香如; 李景美; 胡益進; 姜逸群; 馬藹屏; 彭秀英Item 公眾對健康媒體科技的理解與參與:城鄉地區國中學生與家長之調查及介入研(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所), 2013/08-2014/07) 張鳳琴; 邱瓊慧; 李景美; 苗迺芳; 陳炳宏本計畫旨在探討公眾對科學與科技的理解與參與,從城/鄉地區國中學生與家長之 媒體使用、eHealth/媒體/網路素養與健康之關係進行探討,並發展eHealth/媒體素養、 網路霸凌/性騷預防教育教材及親職教育手冊,進行介入與成效評價,期增進公眾對健 康科學與媒體科技的理解與參與。本研究為期二年,分述如下: 第一年計畫包括:(1)文獻分析:收集美國、英國等eHealth、媒體素養與網路霸凌 /性騷預防之教材與親職教育資源。(2)需求評估:抽樣調查台北市與宜蘭縣2000 名國 中學生及其家長2000 名,瞭解家長親職教育對學生媒體使用、eHealth/媒體/網路素養 及健康影響,並進行學生、教師、家長焦點團體各一場,以探討城/鄉地區學生與家長 健康媒體科技素養教育介入可行模式。 第二年計畫包括:(1)教材研發:依需求評估結果,研發國中學生eHealth/媒體素 養、網路霸凌/性騷預防教育教材與家長親職教育手冊等。(2)課程執行:以準實驗設 計,選擇城/鄉地區國中實驗學校學生300 名與其家長300 名,及對照學校學生300 名, 進行實驗組國中學生eHealth/媒體素養、網路霸凌/性騷預防教育介入,及提供家長親職 教育互動手冊。(3)成效評價:評價介入對家長親職教育增能及對學生eHealth/媒體素 養、網路霸凌/性騷預防技能與健康行為之影響。Item 北市國中學生家長之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與藥物教育需求(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1-12-??) 彭如瑩; 李景美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對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及藥物教育需求的情形,並分析與社會人口學變項、家庭因素、藥物濫用認知、態度及行為的關係,作 為未來規劃家長及社區民眾藥物濫用預防教育防制工作的參考。本研究母群體為民國八十九年一月份在學的台北市公、私立國民中學學生家長,共計104,262 位。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出八所國中一、二、三年級各一班的學生家長為對象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施測時間為民國八十九年一月,採自填問卷的方式蒐集資料, 透過學生將問卷回家交由家長填答,共計發出問卷690份,有效樣本數628人。 研究結果發現在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方面,受到家長大體上經常會對子女採行預防措施,且超過五成家長總是會採行督導子女行為的預防措施,但仍有部分家長較 少與子女溝通及善盡家長角色的預防措施。在藥物教育需求方面,大部分的家長表示需要學習藥物基本資訊、溝通、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督導子女行為及善盡家 長角色等教育內容。家長在藥物濫用知識測驗的答對率為69.9%,但對於藥物的基本概念的認識及藥物濫用相關法律規範等兩方面的知識較為欠缺。家長獲得藥 物資訊管導以電視(83.3%)、報紙(82.7%)、宣導資料(51.8%)、雜誌、期刊(51.0%)為主。在藥物濫用態度方面,大部分受測家長表示 不贊成使用成癮性藥物。在藥物濫用行為方面,大多數家長不曾使用成癮藥物,僅一人成曾使用過,此外大多數的家長是不曾吸菸、喝酒、嚼檳榔,但仍有部分家長 曾使用過,分別約有二成及二成六的家長一個月內曾吸過菸、喝過酒,另有一成四的家長曾嚼過檳榔。 受測家長的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與藥物教育需求之間有顯著低相關,顯示採行愈多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的家長,其有較高的藥物教育需求度。受測家長的社會人 口學變項、家庭因素及藥物濫用認知、態度及行為等十八個預測變項,能顯著預測家長對預防子女藥物濫用措施,而無法顯著預測整體藥物教育需求,但卻發現藥物 濫用認知變項皆能顯著預測五項藥物教育需求。 本研究結果可提供相關單位制定完整的家長與成人藥物教育計畫的參考,並建議在社區或學校中進行實驗研究,在設計藥物教育時,尤應加強家長協助子女發展生活 技巧方法實施藥物教育課程。Item 危險遊戲(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12-??) 張瑜真; 李景美本研究主旨在了解MDMA使用者對於使用MDMA之風險知覺,金圖解讀MDMA使用者的用藥行為。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式進行,研究參與者為五位年齡介於 21-28歲間曾使用MDMA的青年。 本研究發現,研究參與者對於MDMA的認知程度偏低,認為「純的MDMA」具有娛樂功能且是安全的,研究參與者通常不自覺個人用藥行為是危險的,除非在用 藥的過程裡,自身發生用藥所導致的傷害,才會開始瞭解用藥行為是危險的。另一方面,難以明辨的藥源、參差不齊的品質與劑量,更增添了MDMA本身的危險 性。 在體驗看似美好實則充滿荊棘的用藥歷程後,MDMA正向藥效強化了使用MDMA青年之用藥行為,但負面作用使用藥者逐漸體認使用MDMA對個人健康、觸 法、事故傷害、人身安危等層面有所危害的事實;不過,用藥者低估了MDMA本身的危險性,仍然持續用藥,一場危險遊戲就此展開。最後,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 具體建議,以做為擬定藥物教育介入方案以及後續研究之參考。Item 台北市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2007) 廖信榮; Hsin-Jung Liao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 臺北市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成效研究 學生:廖信榮 指導教授:李景美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為研發一套國中七年級學生的菸害預防教育課程,進行教育介入的成效評價,探討菸害預防教育介入對國中學生的菸害知識、吸菸態度、拒菸生活技巧、使用拒絕技巧可能性、拒菸自我效能、未來吸菸可能性、吸菸行為和拒菸行為的成效。本研究採用準實驗設計方式,以立意取樣方式選擇台北市五所國中七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在三所學校,各抽兩班為實驗組,共有六班學生進行菸害預防教育介入,並在同一學校中,抽兩班作為校內對照組;另兩所學校共抽三班學生,作為校外對照組。有效樣本人數共計489人。教育介入的時間是民國92年11-12月與93年3-4月,進行92學年度上、下學期六個模組(合計十節)的教育介入。前測問卷在第一次介入前一週施測,後測問卷在第二次介入結束後兩週內施測,經四個月後再進行後後測問卷施測。 研究結果發現,受測的國中學生有489人,男、女各半,一成的學生有吸菸,一成的母親和五成以上的父親吸菸,六成的學生家庭中,至少有一人是吸菸者。一成學生的好朋友中,有一位以上是吸菸的。 本研究的國中學生菸害預防教育介入是具有成效的,研究結果如下: 1.在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方面,教育介入能提昇實驗組學生後測的菸害知識分數,並顯著高於校內、外對照組,兼具立即與延宕效果。教育介入能提昇實驗組學生的使用拒絕技巧可能性,並顯著高於校內、校外對照組,只有立即效果。實驗組學生的拒菸生活技巧、拒菸自我效能、未來吸菸可能性、吸菸行為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 2.實驗組的組內分析顯示,經教育介入後,實驗組學生的菸害知識、使用拒絕技巧可能性、及拒菸自我效能明顯增加並顯著高於前測表現,兼具立即與延宕效果。實驗組學生後後測的四項未來吸菸可能性(六個月內、一年內、五年內與二十年內)均有明顯的下降,且均顯著優於前測表現,有延宕效果。 3.在過程評量方面,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學生對於兩次教育介入的全部課程與教學活動、教師授課表現、及學生手冊均有正向的評價;大部分的學生認為課程對國中生很重要,且願意將課程內容運用到生活中,並願意將課程內容和家人與朋友一起分享。教師認為大部分班級的課程教學均是順利的,學生的參與度高,班級氣氛良好,另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評量均是「尚可」和「優良」。 本研究建議在未來研究方面,應加強質性資料的收集、增加研究對象人數、及設計追加課程。實務方面,建議國中階段應該有完整的菸害預防課程,在國中一、二年級的各學期安排菸害預防教學內容,將菸害預防課程列入相關領域的課程計畫或彈性課程中實施,以協助國中學生勇於向菸說不,遠離菸害,並建議學校應該結合家庭與社區的力量,共同培養青少年的拒菸意識與行動,創造無菸健康的生活。 關鍵詞:學生、吸菸、菸害、預防、教育Item 台北市某完全中學拒菸宣導活動對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影響研究(2005) 顏麗娟; Li-Jiuan Yen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評價校園拒菸宣導活動對學生吸菸危險因子、保護因子和吸菸行為之影響。採用準實驗研究法,選擇台北市二所市立完全中學,一為實驗組並自2003年進行一系列校園拒菸宣導活動,是台北市無菸校園輔導計畫之示範學校。而另一所學校為對照組且非為台北市無菸校園輔導之實驗示範學校。 隨機選取四個實驗學校班級和七個對照學校班級進行問卷施測。前測於九十二年十月進行,後測為九十三年五月進行,以二次皆填答完整個案才納入統計分析,總計國中實驗組63人,國中對照組90人,高中實驗組68人,高中對照組133人。 問卷內容包含三個層面,1.危險因子:(1)個人層面:未來一個月、六個月、一年、五年、二十年吸菸意圖。(2)家庭層面: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的吸菸情況(3)學校層面:老師吸菸情況和校園無菸環境知覺。(4)同儕層面:好友吸菸情況、同學吸菸、同學邀約吸菸情況。2.保護因子:(1)個人層面:吸菸態度、拒菸行為、拒菸自我效能、拒菸活動認同度。(2)家庭層面:父親、母親、兄弟、姐妹的吸菸態度。(3)學校層面:老師吸菸態度、校園無菸環境、訊息暴露程度。(4)同儕層面:好友吸菸態度、同儕參加拒菸活動比率。3.吸菸行為:過去一年吸菸行為、過去三十天吸菸行為。 本研究有以下發現: 一、受測學生具有良好保護因子包括:1.高度拒菸自我效能。2.不贊成的吸菸態度。3.重要他人的吸菸態度為不贊成。4.六成的校園無菸環境的項目被實施 二、受測對象危險因子分佈頻次不高:1.家人的吸菸情況以父親最嚴重(國中為62.8%,高中54.7%),其次為母親(國中為11.8%,高中11.5%),在其次兄弟、姐妹吸菸情況在5%以下。2. 吸菸意圖方面,國中和高中組皆有八成回答未來一個月、六個月、一年、五年、二十年不可能吸菸。 三、吸菸行為:國中組曾經吸菸盛行率為9.2%,高中為11.5%。過去一年吸菸率國中組為4%,高中組5%。過去三十天吸菸率國中組為2.7%,高中組3%。 四、高中實驗組於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學校保護因子「拒菸訊息暴露」、「校園無菸環境知覺」和同儕保護因子「同儕參與拒菸活動比例」,皆顯著高於對照組。 五、國中組實驗組於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學校保護因子「校園無菸環境知覺」和同儕保護因子「同儕參與拒菸活動比例」顯著高於對照組。 六、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國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以 及高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其危險因子(重要他人吸菸情況和吸 菸意圖)皆不因組別不同而有不同。 七、拒菸宣導活動後,控制前測的情況下,國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以及高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其過去一年吸菸行為和過去三十天吸菸行為不因組別不同而有不同。 綜合上述,本研究校園拒菸宣導活動雖可有效增加學校和同儕的保護因子,但危險因子和吸菸行為並未因拒菸宣導活動介入而有所改變。建議未來實務和研究上可參考健康促進學校模式和危險和保護因子模式來設計拒菸宣導活動,持續推動宣導活動並輔以質性研究探求影響宣導活動成效因素。Item 各級學校無菸校園工作指引編撰暨台北縣、新竹縣、金門縣無菸校園輔導計畫 92 年度成果報告(2003-01-01) 陳政友; 黃松元; 賴香如; 呂昌明; 葉國梁; 李景美; 黃淑貞; 胡益進; 姜逸群; 馬藹屏Item 各級學校無菸校園工作指引編撰暨台北縣、新竹縣、金門縣無菸校園輔導計畫 93 年度成果報告(2004-01-01) 陳政友; 黃松元; 賴香如; 呂昌明; 葉國梁; 李景美; 黃淑貞; 胡益進; 姜逸群; 馬藹屏Item 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2010) 陳麗婷; Chen Li-T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飲食行為及身體活動與國中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國中學生體位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遺傳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已無法介入改變,而環境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飲食以及身體活動,本研究以此兩大變項為主軸來探討;以嘉義市八所公立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抽取12個班級為樣本,共有452人,採用結構式問卷由研究者及各校校護協助施測,問卷分為三部分,個人基本資料、飲食及身體活動,飲食部分參考教育部(1999)所編之學生體重控制手冊中的飲食狀況評量表進行修改,身體活動部份則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國中版)─自填圖卡短版」,此量表是國立陽明大學劉影梅博士於2003年取得版權,了解飲食及身體活動和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可以與實務相結合,了解嘉義市國中學生不良體位主要原因之後,對於教育單位想要施行的改善不良體位方案可以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以體位正常者居多約占五成,過重/肥胖者約占三成,過瘦者則接近兩成;國中生的體位會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生過瘦情形比肥胖情形比率更高,男性則是肥胖情形比過瘦情形比率更高;國中生的體位會因為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體位過重/肥胖的國中生,其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情形較體位過瘦及正常的國中多;國中生體位會因為進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 建議在健康教育課程上應務實進行營養教育,將男女生分開上課,對於女性國中生可以著重讓其認識自我身體意象,避免一昧崇尚「瘦即是美」的錯誤觀念,學習正確看待自己的身體;男姓國中生的部分可以教導正確的飲食觀念及食品的選擇,讓其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擇對自己較健康的食物。在點心、飲料及宵夜部份,也應落實在營養教育中,教導食物的選擇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在運動部分則應設計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讓學生可以每天運動,並且持續的加長運動的時間。Item 國中學生之電子健康素養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4-06-??) 鄭勝元; 張鳳琴; 李景美; Sheng-Yuan Cheng; Fang-Ching Chang; Jing-Mei L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媒體使用行為、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健康資訊素養與電子健康素養之關條。受測樣本自臺北市園中抽樣選出15所學校,回收有效問卷共758份。研究發現,受測學生過去一週最常使用的媒體為電視、手機(含上網)、電腦(上網),平均每週各約使用九小時。最常使用的網路功能為社群網站(如Facebook)(一週平均四天)。受測學生表示,平均每個月約有數次從家人或親戚、網路、學校教師、雜誌或報紙、書籍或手冊、朋友或同學、電視或收音機獲得健康資訊。受測學生之電子健康素養傾向中上程度。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受測學生較常使用網路聊天室、健康資訊搜尋行為頻率較多、健康資訊素養得分較高,受測學生的電子健康素養較好。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應多舉辦有關電子健康素養教學活動,以增進學生電子健康素養。Item 國中學生之電子健康素養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4-06-??) 鄭勝元; 張鳳琴; 李景美; Sheng-Yuan Cheng; Fang-Ching Chang; Jing-Mei Li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個人背景、媒體使用行為、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健康資訊素養與電子健康素養之關條。受測樣本自臺北市園中抽樣選出15所學校,回收有效問卷共758份。研究發現,受測學生過去一週最常使用的媒體為電視、手機(含上網)、電腦(上網),平均每週各約使用九小時。最常使用的網路功能為社群網站(如Facebook)(一週平均四天)。受測學生表示,平均每個月約有數次從家人或親戚、網路、學校教師、雜誌或報紙、書籍或手冊、朋友或同學、電視或收音機獲得健康資訊。受測學生之電子健康素養傾向中上程度。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受測學生較常使用網路聊天室、健康資訊搜尋行為頻率較多、健康資訊素養得分較高,受測學生的電子健康素養較好。根據本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應多舉辦有關電子健康素養教學活動,以增進學生電子健康素養。Item 國中學生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新北市立某國民中學學生為例(2012) 江云懷; Chiang,Yun-Hua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調查新北市某國民中學學生對於正確用藥知識、態度及行為的現況,並探討三者間的關係,進而分析不同背景、正確用藥知識、態度對正確用藥行為的預測情形。 本研究採用研究者自編的「國中生正確用藥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採學生自填式作答。研究對象為100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新北市某國民中學七、八、九年級學生共2160人,採隨機分層集束抽樣,總計抽出12班,發出403份問卷,回收401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9.5%,其中有效問卷為394份,有效作答率為98.3%。本研究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為統計方法。 研究結果如下: 一、 受測學生在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的知識瞭解程度尚佳,整體答對率八成四,五項知識核心能力中,「核心能力三:清楚用藥方法、時間」答對率僅有五成,顯示受測學生對於藥品的保存方式、服藥方法及時間等知識仍有待加強。 二、 受測學生在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的態度正向,表示受測學生對於正確用藥五大核心有積極正向的態度。 三、 受測學生在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的行為表現尚佳,五項行為核心能力中,以「核心能力五:與醫師、藥師作朋友」之行為表現較差,仍有待強化教育以落實正確用藥行為。 四、 受測學生的正確用藥知識會因「年級」、「性別」、「父親職業」不同而有顯著差異。「九年級」、「女生」、「父親職業為專業人員以上」的學生,在正確用藥知識瞭解程度上顯著優於「七年級」、「男生」、「父親職業為技術人員以下」的學生。 五、 受測學生的正確用藥態度會因「同住家人疾病狀況」、「親友用藥行為」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同住家人有1種疾病狀況」、「親友用藥行為良好」的受測學生在正確用藥態度上較「同住家人沒有疾病狀況」、「親友用藥行為不好」的學生愈正向。 六、 受測學生的正確用藥行為會因「自覺健康狀況」、「親友用藥行為」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自覺健康狀況良好」、「親友用藥行為良好」的受測學生在正確用藥行為表現上顯著優於「自覺健康狀況不好」、「親友用藥行為不好」的學生。 七、 受測學生的正確用藥知識、態度及行為三者之間均呈顯著中度正相關,顯示當受測學生愈瞭解正確用藥知識,正確用藥態度愈正向,則其正確用藥行為表現愈佳。 八、 受測學生的個人背景因素、正確用藥知識、正確用藥態度三類變項能顯著預測正確用藥行為,並對正確用藥具有中度解釋力,可解釋正確用藥行為總變異量的33.8%,其中以「自覺健康狀況」、「親友用藥行為」、「正確用藥知識核心能力四:做身體的主人」、「正確用藥態度核心能力二:看清楚藥品標示」、「正確用藥態度核心能力五:與藥師、醫師作朋友」等五個變項能顯著預測正確用藥行為。 對於未來規劃國中學生正確用藥教育工作方面,建議宜加強教師對正確用藥五大核心能力的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用藥的正向態度與行為,以及強化學校親職教育活動。對未來研究方面,建議擴大研究對象的選取,增加研究變項及運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深入探討學生正確用藥行為,瞭解不同階段學生的差異性,並作為未來推動校園正確用藥教育之參考。Item 國中學生生態飲食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南投某完全中學國中部為例(2011) 陳沛怡; Chen,Pei-Yi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瞭解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學生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的現況,並探討學生個人背景因素、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之間的關係。 研究對象為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就讀於南投縣某完全中學國中部七、八、九年級普通班在學學生,抽樣採分層隨機抽樣,每個年級各抽取6班,得有效樣本為569人。研究工具採自填式結構問卷,來進行資料收集,內容包含個人背景資料、生態飲食認知、環境敏感度、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等四部份。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對於生態飲食認知表現尚可,且具有良好的環境敏感度,在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表現為中上程度。且三者在彼此間呈顯著正相關,其中環境敏感度與生態飲食行為意圖相關性最高。 二、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認知會受年級、父親教育程度、 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環保資訊接觸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三、受測學生的環境敏感度會受年級、自備餐具的頻率、主菜總類、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四、受測學生的生態飲食行為意圖會受性別、年級、午餐地點、自備餐具的頻率、主菜總類、環保活動參與經驗等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 五、性別、午餐地點、自備餐具習慣、環境覺察度、環境關心度對生態飲食行為意圖較具解釋力,當中又以「環境關心度」解釋力為最大,亦即受測學生性別為女生、午餐在家用餐、外出用餐會自備餐具、環境覺察度及環境關心度越高的學生,其未來越有可能傾向採取生態飲食行為。Item 國中學生發展性資產與吸菸意向及吸菸行為之相關研究(2009) 羅暐翔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台中縣太平市公立國中青少年發展性資產、吸菸意向與吸菸行為的現況,並探討其間的關係。研究對象是民國九十七學年度第一學期就讀於台中縣太平市四所公立國中(其中包括一所完全中學)一、二、三年級普通班的學生。抽樣方法採分層集束抽樣,抽出十五個班級,有效樣本數為452人。研究採橫斷式調查研究,以結構式自填調查問卷為工具,團體自填問卷的方式蒐集研究對象之個人基本變項、發展性資產、吸菸意向、吸菸行為等資料,於民國九十七年十一月下旬蒐集完成。將所收集之資料,以統計套裝SPSS軟體,依研究目的及變項特性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的發展性資產、外在資產、內在資產、及八類資產,就平均得分情形而言,僅在中等程度。若就分組來看人數分佈的情形,資產有偏低的情況。 二、吸菸意向會因母親職業、父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有顯著的不同。母親職業低、父親教育程度低、單親、學業成績在後的學生吸菸意向較高。 三、吸菸行為會因性別、年級、母親職業、父親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有顯著的不同。男生、二年級、母親從事非技術性工作、父親教育程度較低、單親家庭、學業成績後面三分之一的學生,吸菸比率較高。 四、吸菸意向會因吸菸行為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有吸菸行為的學生其吸菸意向顯著高於無吸菸行為的學生。 五、受測學生的發展性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六、受測學生的外在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支持資產會因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賦權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界線與期望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建設性的使用時間會因年級、父親職業、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七、受測學生的內在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一)學習投入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狀況、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二)正向價值資產會因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三)社會能力資產會因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四)正向自我辨識資產會因父母職業、父母教育程度、學業成績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八、內在、外在資產能預測受測學生吸菸意向達12.8%的解釋力,具有低度的解釋力。其中以內在資產達到顯著預測力。 九、八類別資產能共同預測受測學生吸菸意向達17.3%的解釋力,具有中度的解釋力。其中「建設性的使用時間」、「學習投入」、「正向價值」、「正向自我辨識」達顯著預測力。 十、受測學生內外在資產和吸菸行為的有無有顯著低度的關係存在。其中內在資產可以顯著預測吸菸行為的有無。 十一、受測學生八類別資產和吸菸行為的有無有顯著低度的關係存在。其中「學習投入」、「正向價值」、「正向自我辨識」達到顯著預測力。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加強建構青少年的發展性資產,包括從家庭、學校教育過程、社會脈絡等外在環境來培植青少年發展性資產,另外,也要強化青少年內在資產。在菸害防制教育上,建議將青少年發展性資產引入相關教育課程。在學校教育上,建議在生活輔導、健康教育等日常生活教育中,協助青少年依其不同背景,加強建構各類資產。Item 國中導師成癮性藥物知識與藥物教育態度(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9-05-??) 黃于家; 李景美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導師進行藥物教有之經驗、成癮性藥物知識以及對藥物教育 持有的態度, 並分析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任教狀況與藥物教育經驗的關係,作為未來推 動校園藥物濫用防制工作的參考。本研究母群體為臺北市八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公、私立國 民中學導師,共計 3712 人。以隨機抽樣方式抽取 14 所學校為樣本學校,針對樣本學校中 一、二、三年級導師為對象進行結構式問卷調查,施測時間為民國八十四年一月,共計發出 問卷 688 份,獲得有效樣本數 472 人。 研究結果發現在藥物教有經驗方面,19.1% 的導 師過去三年內曾經由觀察學生日常行為而發現用藥學生,其中 72.2 %的導師處理方式為通 知學生家長或與學生個別晤談; 43 %的導師曾經實施過藥物教學,但其中有 42.2 %的教 師認為本身欠缺藥物教有知能; 只有 7.6 %的尊師曾參加過相關研習;導師獲得築物教育 資訊的管道以報章雜誌( 65.7 %)、相關宣導資料( 53.0 %)、及電視( 45.6 %)為 主。受測導師對於成癮性藥物相關資訊瞭解程度尚佳,但對築物作用、藥物對身體的影響、 及相關刑責規範則較不清楚。年齡愈輕或畢業於醫衛相關科系的尊師,對於成癮菜物的了解 程度比年長或畢業於非醫衛科系者高。受測尊師大多贊成學校應該實施藥物教育,也認同導 師在築物濫用防制工作的重要性,但對參與學校藥物教有防制工作的意願並不太高,仍待提 昇。曾發現用藥學生、實施過藥物教學、或曾參加過研習的尊師,對學校實施藥物教育的贊 同度顯著高於無經驗的導師。社會人口學變項、任教狀況與藥物教育經驗等變項,能顯著預 測受測尊師的成應性藥物知識與藥物教有態度,但是解釋力不高(分別是 5.1 %和 6.2 % )。研究結果對增進校園藥物濫用的防制工作具有參考意義。Item 國中教師對高關懷學生及家長物質濫用預防教育之意見調查(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6-12-??) 苗迺芳; 李景美; 劉美媛; 何慧敏; 魏秀珍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縣某高級中學國中部教師對高關懷學生和家長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的看法,做為未來發展物質濫用預防教育介入方案的基礎,以預防青少年的成癮 物質濫用行為。本研究採用系統抽樣法、設計結構式問卷來蒐集資料,回收有效問春64份(有效回收率87.67%)。重要的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認為高關懷學生和家長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的需要程度高,特別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為「發展生活技巧」,家長為「協助子女發展生活技巧」。 二、教學年資21年以上、沒有擔任導師、班上有高關懷學生的教師,認為高關懷學生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的需要程度較高。 三、推動高關懷學生和家長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的可行做法包括學校、家庭與社會三者配合落實推動親職教育,邀請專家學者辦理親職教育講座、成長團體或成長營, 成立家長團體等。 四、推動高關懷學生和家長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的最大阻力源自於家長的認知不足、態度冷漠及觀念偏差。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加強父母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的知能以發揮家庭功能、設計適當課程來提昇國中生的自我效能、強化學校與家庭的溝通管道以建立學校、家庭和社 會的物質濫用預防教育網絡等。Item 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2010) 李建明; Jane-Minge Lee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衣食豐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常有諸多文明病之產生,同時更為了因應工作或課業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因而導致飲食失調、體能不足等不利於身心健康之行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興盛衰敗則繫於學生身心健康之良窳;另一方面,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壓力,進而導致吸菸、飲酒、嚼食檳榔及濫用藥物等許多危害健康行為於焉而生。於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來探討究竟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或學校因素會影響到其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實為目前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者所應重視之議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嘗試建構一個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並希冀能透過實徵資料分析,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檢視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由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因素,檢視其對成癮物質使用的效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 針對臺北市、新北市30所國(市)、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四類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兩階段樣本選取,第一階段先隨機抽取10所學校,第二階段再細分為人文與社會類(文、法、商)及科技與自然科學類(理、工、農、醫)等兩大類別進行調查,研究發出1,300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為1,140份,回收率為87.6%。研究分析則運用SPSS 18.0版、AMOS 17.0版等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和平均數、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方法,並針對本研究所建構的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臺北地區的大學生有著較低的嚼食檳榔、成癮藥物等使用行為;在飲酒方面,高達61%比率有飲酒行為;而吸菸方面,亦高達17%有吸菸行為。 二、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家庭結構、母親職業、居住地區、就讀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可解釋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變異量約10%。 三、個人因素中的自尊及人格特質對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影響。 四、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約可解釋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8%。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如何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提出若干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提供給個人、學校、及教育相關的防制與支持系統,並冀望學校或政策部門能制定重要衛生政策,儘早擬定完善配套措施,俾使後續衛生教育暨研究能有更大的貢獻。Item 媒體暴露與網路使用對青少年健康影響之追蹤研究及介入評價(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所), 2011/08-2012/07) 張鳳琴; 李景美; 邱瓊慧; 苗迺芳; 陳炳宏本計畫旨在探討青少年媒體暴露與網路使用對青少年健康之影響,並發展健康媒體 素養與網路安全教育等課程,進行教育介入與成效之評價,期增進青少年之媒體批判 性思考、網路使用安全行為與健康生活型態。本研究為期二年,分述如下: 第一年計畫,著重「文獻分析」、「需求評估」與「教材研發」,包括:(1)文獻分 析:收集美國、英國等國家媒體素養與網路安全之相關課程教材。(2)需求評估:抽 樣調查台北縣市2000 名高中職一年級學生,瞭解學生的媒體暴露、網路使用、媒體/ 網路素養與身心健康情形,並進行學生、教師、家長焦點團體各一場,以瞭解所需教 育資源。(3)教材研發:依文獻分析及需求評估的結果,研發高中階段青少年健康媒 體/網路素養教育教材及教師/家長資源手冊等。 第二年計畫,著重「追蹤調查」、「課程執行」與「成效評價」,包括:(1)追蹤調 查:追蹤2000 名高中職學生,瞭解其媒體暴露、網路使用、媒體網路素養與身心健康 改變情形。(2)課程執行:以準實驗設計,選擇高中職中學生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00 名,進行實驗組高中職學生健康議題媒體素養與網路安全教育介入。(3)成效評價: 評價媒體/網路素養教育介入對青少年媒體/網路素養與健康行為之影響。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