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欣怡"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低磁場之核磁共振
    (2009) 李欣怡
    低磁場之核磁共振比起高磁場之核磁共振,磁場均勻度要求較低,線圈建造成本較低,且訊號不受化學位移影響,可觀察化合物之分子特性。在實驗室環境下進行低磁場之核磁共振量測 ( NMR ),以 0.74 Tesla 之釹鐵硼磁鐵做為預磁化場,來增加樣品之磁化量,使 NMR 訊號辨識度提高。量測在不同主磁場下的 NMR 訊號,觀察主磁場的不均勻度對 FID 訊號之影響,藉以找出最適當之主磁場。利用核磁共振量測量含有 J-coupling 訊號之化合物,如:三甲基磷酸與三氟乙醇,觀察其原子核自旋交互作用對 NMR 訊號的影響。磁流體為一磁性粒子,將其加入水中量測會影響水的磁場不均勻度,因此我們量測不同濃度磁流體的水核磁共振訊號,由量測結果觀察不同濃度磁流體與自旋自旋弛緩時間 ( T2 ) 關係。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民中學教師聯合甄試制度之研究:以北北基三縣市為例
    (2008) 李欣怡; Hsin-Yi Li
    本研究旨在探討當前國民中學教師聯合甄試制度運作的現況,針對各縣市辦理國中教師聯合甄試的異同之處,以兼顧「招攬符合學校發展需求的教師」與「符合杜絕人情關說的原則」的前提,設計適合台北縣市與基隆市辦理聯合教師甄選考試的方案,俾提供教育主管單位改進制度以及學校辦理教師甄選實務方面的參考。本研究的目的為:一、探討教師甄選制度的意涵與相關理論。二、整理目前各縣市辦理國民中學教師甄選考試制度的狀況。三、檢視國民中學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兼顧選才與防弊之適切性。四、調查學校教育工作者對於國民中學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之共識與建議。 為達上述目的,本研究採取文獻探討、問卷調查與訪談法進行研究,根據文獻分析結果,作為編製「國民中學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改進意見之調查問卷」之理論基礎,形成調查工具。針對台北縣市與基隆市國民中學教師進行調查,採隨機抽樣方式,抽取18所曾經參與聯合教師甄選考試制度之國民中學,共發出360份問卷,回收問卷計317份,剔除填答不全等無效問卷28 份,總計有效問卷為289 份,問卷回收率達80.28%。本研究以SPSS for Windows 12.0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登錄,分析方式採取描述性統計分析與卡方考驗,來進行相關交叉比較分析;其次,以自編之半結構訪談的大綱對二位教育局長、一位國中校長與三位教務主任,共計六位進行訪談。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在臺國際學生知覺微歧視、跨文化適應壓力以及憂鬱之相關研究
    (2015) 李欣怡; Lee, Hsin-Yi
    中文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人口學變項之國際學生在知覺微歧視和跨文化適應壓力之差異情形,以及知覺微歧視、跨文化適應與憂鬱之相關情形。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全臺各區的大專院校國際學生,進行「種族微歧視量表(Racial Microaggression Scale)」、「國際學生跨文化適應壓力量表(Acculturative Stress Scal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流行病學研究中心憂鬱量表修訂版(The 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Revised)」與基本資料問卷的施測。填答有效問卷的研究餐與者共213人,其中男性92人,女性121人,平均年齡為23.7歲。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與逐步迴歸分析。所得研究結果為:女性、高加索白人/歐洲人、有穩定關係與修讀正式學位之國際學生於知覺微歧視的得分顯著較高;亞洲人、旅外華僑與修讀正式學位之國際學生於跨文化適應壓力的得分則顯著較高。另外,國際學生之知覺微歧視、跨文化適應壓力與憂鬱之間具有顯著正相關,且知覺微歧視及跨文化適應壓力可聯合解釋在臺國際學生憂鬱的總變異量的31%。 整體而言,本研究以多元文化觀點,探究不同族群的國際學生在微歧視和跨文化適應壓力表現上的差異性,以及微歧視和心理健康的關聯性。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建議未來研究可檢驗在臺國際學生的知覺微歧視種類別、修正微歧視的定義以適用於各種文化脈絡、探討臺灣人對國際學生之觀感,以及研究國際學生於跨文化適應歷程中的正向因素(例如:因應策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布拉姆斯降E大調中提琴奏鳴曲 作品120編號2 之詮釋報告
    (2005) 李欣怡
    布拉姆斯這首第二號奏鳴曲經常會出現在中提琴的音樂會或大師班中,一聽到這個優美的旋律,我就似乎回到了十九世紀,與豎笛家―理察米菲爾德一同沉浸在優美旋律之中。這個旋律誕生在浪漫樂派盛行的時候,但布拉姆斯卻以古典時期的曲式串聯全曲,使得全曲在古典與浪漫之間有著微妙的平衡。 布拉姆斯為此曲改寫了中提琴的版本,讓中提琴盡情發揮了柔美動人的音色;不同於豎笛的中提琴版本,在某些特定的樂段中,他加入了更多的設計與變化,而許多演奏上的可能性,也在眾多面世的樂譜版本中出現;因此,本書特別選取重要的樂譜版本,加以比較分析,並探討歷年來演奏家們選取版本的趨勢,俾能更深入了解這首作品,並提供實際演奏上的參考。 本論文將完整地從作曲家生平、創作理念、寫作背景、曲式結構、和聲變化、演奏詮釋、改編樂譜版本與有聲資料之比較,對本曲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以提供喜愛布拉姆斯的樂迷,了解、認識這首動人的中提琴奏鳴曲。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中等學校環保小組運作及環境教育主題工作現況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中心, 2000-12-??) 汪靜明; 林文源; 李欣怡; 陳加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故事行銷觀點下的金融品牌傳播研究: 以大眾銀行形象廣告為例
    (2014) 李欣怡; shin-yi lee
    本研究以金融品牌大眾銀行的形象廣告為研究個案,探討大眾銀行廣告透過哪些符號來連結文化元素,進行說故事行銷打動台灣消費者,使之產生共鳴。廣告中又存有哪些文化迷思。最後進一步解構大眾銀行這幾年品牌建構的核心價值,如何透過說故事,打造品牌核心和消費者溝通。 本研究結合符號學與敘事分析,對廣告文本進行研究。以Barthes符號意義的三個層次為架構進行符號學分析,分析廣告外延意義、隱含意義與迷思,廣告如何運用這些文化元素,進行故事行銷和消費者共鳴。另外,輔以敘事分析進行廣告研究,並以Mark&Pearson 的12 種品牌「原型」為研究比較基礎,將大眾銀行形象廣告中所表現出的原型特質予以分類,連結品牌特性做討論。 研究結果發現,此系列《不平凡的平凡大眾》廣告著重在象徵性品牌的建構。其一、大眾銀行選取了四則皆為真實的素人故事,廣告中選用以老婦人、老人、少數民族等較少在廣告中出現的符號具為代表,平凡小人物躍上舞台,凸顯「平凡中見偉大」,角色具親和度、故事發人省思,有利於建立品牌共鳴。另外,彰顯台灣女性母愛光輝、台灣原住民精神、老人社會文化、環保意識等文化元素,也都符合與順應當今社會文化發展的價值觀。銀行拋棄使用菁英符號,而選擇樸實與親民的符號與敘事方式,透過不斷重複循環「說故事打造品牌」的循環模式,希望建立共鳴,達到消費者信任,打造出「為不平凡的平凡大眾而存在的銀行」品牌形象。 其二、運用童話故事模式的英雄敘事公式,表達扭轉局勢的神奇力量出自一般大眾的能力與行動,每個付出行動的平凡人,都可以是故事中所歌頌的「不平凡的平凡大眾」。廣告故事中都具有馬斯洛自我實現的迷思在裡面,廣告中的困難包括《地域、距離克服》、《族群歧視克服》、《身體限制克服》、《環保與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對抗》等。 第三、大眾銀行在品牌導入期便利用廣告建立與其他金融品牌的類異點,廣告故事精神和大眾銀行標語、品牌名稱,都呈現高度一致性,加深觀眾涉入程度。每一則感人故事傳遞正面價值觀之後,都接續一句「不平凡的平凡大眾 大眾銀行」建立類異點聯想。其四、在品牌個性的討論中,可從廣告符號中發現大眾銀行品牌具有「英雄」、「照顧者」、「探險者」、「凡夫俗子」的原型。 所以,可綜合出大眾銀行品牌形象示意圖,從最內層的銀行想傳達的根本品牌意義出發,再到中層所包裹的迷思,最外層則是閱聽人已經看到的廣告文本符號,符號透過敘事公式與原型進行包裝,故事行銷像水紋般漣漪發酵,逐步擴散出去。 外部故事符號部分,大眾銀行挑選了本土化元素。敘事公式則為傳統英雄敘事,並連結四種原型特質進入大眾銀行品牌。在迷思中則描繪出「自我實現」的定義可被翻轉,小人物也可以躍上舞台,銀行願意為平凡大眾書寫,建立「為不平凡的平凡大眾而存在的銀行」的品牌形象。廣告策略挑選具台灣特色的本土化元素,配合英雄敘事公式與呈現出的品牌原形,進行「在地化」故事行銷,說出打動在地人的精采故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法蘭茲.丹濟《F大調低音管協奏曲》之分析與詮釋
    (2017) 李欣怡; Li, Sin-Yi
    這首F大調協奏曲,是低音管演奏者幾乎都不會錯過的作品,但在國內研究此首樂曲的資料相當稀少,對於丹濟的文獻也格外缺乏,因此對於演奏者們想進一步了解其作曲家和作曲內涵是有些困難的。本論文分為五大章,第一章、敘述研究動機目的及說明研究方法。第二章、將以作曲家丹濟所屬的曼海姆樂派為佐證,先介紹作曲家生平事蹟和創作手法,再探討此時期低音管的發展。第三章、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分析作品的部分了解樂曲的素材、調性及和聲。第四章、音樂詮釋上;筆者將以樂曲分析為基礎,再透過本身對作品的演奏,提供特殊的練習方法並歸納出合宜此作品創作時代的詮釋方式。希望本論文能對將來想了解丹濟作品的讀者達到輔佐的效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關係之研究
    (2018) 李欣怡; Lee, Hsin-Yi
    研究重要性: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研究發現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的關係,但甚少將死亡率、其他干擾因素、以及使用藥物可能會隨時間有動態變化等的情況納入分析討論。 研究目標:瞭解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發生的關係。 研究設計:本研究為全人口世代研究。研究起始點為第一次使用tamoxifen後的第180天。 資料來源:本研究使用全民健保資料庫及重大傷病檔。 研究對象:從200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期間初次診斷為乳癌的女性病患共99,895位。研究期間有使用tamoxifen的乳癌女性病患為實驗組,將符合研究條件的實驗組乳癌病患根據出生年、乳癌初診年、共病症(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和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以及社會經濟指標(如投保薪資和投保單位城鄉別)以1:1的配對比進行配對,最後得到實驗組與對照組病患各20,875位。 研究暴露:從2000年1月1日追蹤至2013年12月31日為止,女性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的情形,藥物定義採WHO(Anatomical Therapeutic Chemical (ATC))藥物分類系統對tamoxifen的ATC 編碼為L02BA01,其Define Daily Dose(DDD)為20mg。 主要結果測量:重大傷病檔中ICD-9編碼為182.xx的子宮內膜癌病患。 統計分析:利用T檢定及卡方檢定來分析實驗組(暴露tamoxifen)與對照組(未暴露tamoxifen)兩組在配對後其基本特性是否有差異。再將接受子宮切除手術、其他癌症及死亡作為競爭風險,並利用Competing risk adjusted Cox regression model(模式一)及Time-dependent Competing risk adjusted Cox regression model(模式二)來分析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的關係。 研究結果:臺灣乳癌病患在追蹤期間內控制其他研究變項下,模式一分析結果顯示乳癌病患平均每年使用少於或超過238 DDD在罹患子宮內膜風險分別高於未使用者(HR:2.49,95%CI:1.23-5.03,p=0.011;HR: 16.46, 95%CI:8.46-31.99,p<0.001);以年齡分層分析,乳癌病患在20至49歲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無關,在50歲以上使用tamoxifen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高於未使用者(HR:6.3,95%CI:2.91-13.65,p<0.001);考慮tamoxifen、芳香環抑制劑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關係發現,曾使用tamoxifen及芳香環抑制劑其子宮內膜風險高於未使用者(HR:4.06, 95%CI:2.37-6.96,p<0.001),但單獨使用芳香環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s)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無關。進一步以年齡分層分析顯示50歲以上曾使用過此兩種藥物在子宮內膜癌上風險較未使用者高(HR: 6.76, 95%CI: 3.09-14.79,p<0.001)。 模式二分析結果顯示乳癌病患在追蹤期間內使用超過336 DDD在罹患子宮內膜風險高於未使用者(HR:3.12,95%CI:1.65-5.93,p=0.001),而研究起始日前180天每增加100 DDD tamoxifen其子宮內膜癌風險上升16%(HR:1.16,95%CI:1.01-1.34,p=0.040);以年齡分層分析,乳癌病患在20至49歲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無關,在50歲以上使用tamoxifen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則高於未使用者(HR:2.55,95%CI:1.41-4.61,p=0.002);考慮tamoxifen、芳香環抑制劑與子宮內膜癌風險關係發現,曾使用tamoxifen及芳香環抑制劑其子宮內膜風險高於未使用者(HR:7.3,95%CI:4.23-12.59,p<0.001),但單獨使用芳香環抑制劑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無關;進一步以年齡分層分析不論在20-49歲或50歲以上曾使用過此兩種藥物在子宮內膜癌上風險都較未使用者高(HR:5.38,95%CI:2.33-12.44,p<0.001;HR:11,95%CI:4.97-24.53,p<0.001)。 結論:利用全民健保資料庫進行全人口回溯性的世代研究,觀察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與子宮內膜癌關係,考慮干擾因素並依競爭風險模式(模式一)和時間相依設計競爭風險模式(模式二)分析,臺灣乳癌病患使用tamoxifen會增加子宮內膜癌風險,尤其是50歲以上使用者;再者,50歲以上曾使用tamoxifen和芳香環抑制劑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但單獨使用芳香環抑制劑卻與子宮內膜癌風險無關,其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可能來自於tamoxifen的影響;最後,從整個追蹤期(模式一)及劃分每一年為個別追蹤期(模式二)的分析結果比較得知,tamoxifen的使用量與子宮內膜癌風險有關。本研究也發現在開始使用tamoxifen的180天內,其使用量就與子宮內膜癌風險有關。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