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浩銘"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中國閩南、閩西與粵東地區基層行政區名之分析
    (2024) 李浩銘; Li, Hao-Ming
    行政區名是其中最能展現地方背景的地名之一,越基層的行政區名,越貼近當地環境特色。本研究透過空間和人地傳統觀點,運用類大數據的研究概念,將地名統計轉換成百分比,對臺灣漢族原鄉閩粵地區的村級行政區名進行分析。本文將地名分為人文、自然、修飾與複合地名三大類,研究發現,其中73.53%歸為人文類,可見人文因素為主要命名途徑;第二層級分類的地形類以41.55%占比最高,第三層級分類的陸地地形占23.52%,水文相關地形占18.03%,相對方位占17.46%,吉言佳字占15.38%。人文類地名以汕頭市占比最高,梅州市最低;自然類以揭陽市最高,廈門市最低。福建省地名以宗族、陸地地形類和複合地名比例較高;廣東省以民族、水文相關地形、羅盤方位和時間類比例較高。閩語區的人文、宗族、方位指示類地名比例較高,客語區則以宗族中的姓氏類及複合地名比例較高。研究發現地名用字的轉化現象,如「墓」轉作「茂」,「垵」轉作「安」,「象」轉作「上」,「虎」轉作「富」,「下」轉作「霞/華/廈/夏」等;也檢驗了具區域和族群辨識效果的用字,如「厝」、「宅」、「邦」、「房」、「崙」等多用於閩語區,「屋」、「坊」等則多用於客語區,可用以判斷地名所屬的族群範圍,稱作有標地名詞,並製作地名分布地圖將數據可視化,揭示地名使用的空間與歷史變遷。本研究旨在獲取閩粵地區的地名命名精髓,未來能與臺灣地名做對比,找出從原鄉延續的命名脈絡,並調整部分臺灣地名分析中以偏概全的謬誤,掌握命名的本意。地名是認識土地的金鑰,理解地名背景與地方發展脈絡,進而認同與珍惜土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我國高中《選修歷史上冊》課綱及教科書內容之分析-以中國醫學史為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7-12-??) 李浩銘; Hao-Ming Lee
    為理解我國近年高中選修歷史之改變,本文以中國醫學史為中心,分析並比對《101課綱》、《95暫綱》之教授內容。研究發現,學習醫學史有助於學習者思考中國社會的生命意識。《101課綱》將《95暫綱》的專題史架構改回《88課綱》的時序史架構。在原單元「醫療與社會文化」中,主題「針灸與本草」被大部分保留;主題「宗教醫療」不見於多數教科書,而主題「中西醫的相遇」則悉數遭刪除。此外,「講述」可能取代「討論」,成為主要的教授方法。研究建議,教師可適時將原專題史的跨時代、議題導向、本土化等特色整合於授業活動,俾利學生培養歷史思維、發展核心能力。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