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琦玫"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感覺輸入對蟑螂逃亡行為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6-12-??) 李星黎; 李琦玫; 林金盾
    本實驗利用滑鼠原理與電腦記錄,來量化和分析美洲蟑螂Periplaneta americana的逃亡行為。成蟲雄蟑螂被固定於支架上,只有步足附著於空心保震龍圓球上,可滾動圓球,但蟲體原地不動。由橫軸和縱軸偵測輪可偵測圓球的轉動,輸入電腦繪出蟲體運動的座標,再分析其運動方向、反應所需之潛伏時間(LP)和企圖逃亡時,運動的最大瞬時速率(Vmax)。上架的蟑螂適應90 分鐘成安靜狀態後,分別遙控光照眼睛、空氣吹 蟲體及碰觸腹部,以引起驚嚇的逃亡行為。由結果知道:不同環境因子的變化,經過不同感覺器官的作用,所引起逃亡反應的潛伏時間和逃亡的運動速率不同。其中以碰觸刺激的LP最短,小於0.1秒,Vmax為12.43±3.96公尺/分;空氣刺激尾毛之LP為0.62±0.99秒;Vmax為 5.16±2.06公尺/分;光刺激的反應最慢,LP為25.36±18.89秒;Vmax為2.74±1.89公尺/分。不同感覺輸入引起蟑螂逃亡反應的神經肌肉機制與徑路,將在文中討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amyloid-β 聚集為目標的阿茲海默氏症治療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3-??-??) 黃鉦翔; 林志信; 李承榆; 簡虹琪; 陳廷碩; 李琦玫; 李桂楨; Chen-Hsiang Huang, Chih-Hsin Lin, Cheng-Yu Lee, Hong-Chi Chien, Ting-Shou Chen, Chi-Mei Lee, Guey-Jen Lee-Chen
    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漸進性的認知能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的失智症,病理上此疾病的特點是細胞外Aβ 胜肽的類澱粉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纖維糾結。已知類澱粉沉積會增加氧化壓力、細胞興奮性毒性、能源消耗和細胞凋亡,最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先前Aβ42-GFP 融合蛋白的研究顯示,Aβ42 胜肽的聚集可反應在相連的GFP 蛋白之綠螢光亮度上。故本研究建立表現Aβ42-GFP 融合蛋白的Tet-On 293 細胞作為篩檢平台,藉測定綠螢光亮度增加情形,來檢測可延緩或抑制Aβ 聚集的抑制物。首先檢測作為正控制組的薑黃素,可顯著增加綠螢光亮度。進一步以工研院提供的植物藥前處理細胞8 小時後誘導Aβ42-GFP 表現三天,發現NTNU-043、057、059、071 等植物藥可顯著增加綠螢光亮度,並伴隨著伴隨蛋白HSPB1 表現的增加。我們的結果顯示上述植物藥可抑制Aβ 聚集及其可能的機制,此篩檢平台可用來篩檢更多有潛能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植物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amyloid-β 聚集為目標的阿茲海默氏症治療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3-??-??) 黃鉦翔; 林志信; 李承榆; 簡虹琪; 陳廷碩; 李琦玫; 李桂楨; Chen-Hsiang Huang, Chih-Hsin Lin, Cheng-Yu Lee, Hong-Chi Chien, Ting-Shou Chen, Chi-Mei Lee, Guey-Jen Lee-Chen
    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漸進性的認知能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的失智症,病理上此疾病的特點是細胞外Aβ 胜肽的類澱粉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纖維糾結。已知類澱粉沉積會增加氧化壓力、細胞興奮性毒性、能源消耗和細胞凋亡,最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先前Aβ42-GFP 融合蛋白的研究顯示,Aβ42 胜肽的聚集可反應在相連的GFP 蛋白之綠螢光亮度上。故本研究建立表現Aβ42-GFP 融合蛋白的Tet-On 293 細胞作為篩檢平台,藉測定綠螢光亮度增加情形,來檢測可延緩或抑制Aβ 聚集的抑制物。首先檢測作為正控制組的薑黃素,可顯著增加綠螢光亮度。進一步以工研院提供的植物藥前處理細胞8 小時後誘導Aβ42-GFP 表現三天,發現NTNU-043、057、059、071 等植物藥可顯著增加綠螢光亮度,並伴隨著伴隨蛋白HSPB1 表現的增加。我們的結果顯示上述植物藥可抑制Aβ 聚集及其可能的機制,此篩檢平台可用來篩檢更多有潛能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植物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amyloid-β 聚集為目標的阿茲海默氏症治療策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13-??-??) 黃鉦翔; 林志信; 李承榆; 簡虹琪; 陳廷碩; 李琦玫; 李桂楨; Chen-Hsiang Huang, Chih-Hsin Lin, Cheng-Yu Lee, Hong-Chi Chien, Ting-Shou Chen, Chi-Mei Lee, Guey-Jen Lee-Chen
    阿茲海默氏症是最常見的漸進性的認知能力下降和記憶力減退的失智症,病理上此疾病的特點是細胞外Aβ 胜肽的類澱粉斑塊沉積和細胞內神經纖維糾結。已知類澱粉沉積會增加氧化壓力、細胞興奮性毒性、能源消耗和細胞凋亡,最後導致神經細胞死亡。先前Aβ42-GFP 融合蛋白的研究顯示,Aβ42 胜肽的聚集可反應在相連的GFP 蛋白之綠螢光亮度上。故本研究建立表現Aβ42-GFP 融合蛋白的Tet-On 293 細胞作為篩檢平台,藉測定綠螢光亮度增加情形,來檢測可延緩或抑制Aβ 聚集的抑制物。首先檢測作為正控制組的薑黃素,可顯著增加綠螢光亮度。進一步以工研院提供的植物藥前處理細胞8 小時後誘導Aβ42-GFP 表現三天,發現NTNU-043、057、059、071 等植物藥可顯著增加綠螢光亮度,並伴隨著伴隨蛋白HSPB1 表現的增加。我們的結果顯示上述植物藥可抑制Aβ 聚集及其可能的機制,此篩檢平台可用來篩檢更多有潛能治療阿茲海默氏症的植物藥。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生物科實驗活體材料之採集、培養及藻類標本製作
    (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1995-10-??) 張永達; 張路西; 黃生; 黃基礎; 李琦玫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碳源對Sordaria fimicola α-澱粉酶釋出之誘導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5-12-??) 李琦玫; 童武夫; C.M.Lee,W.F.Tong
    Sordaria fimicola a-澱粉酶之釋出誘導,和碳源供應之相關性為研究主題。對a-澱粉酶的誘導而言,以澱粉及麥芽糖為碳源對酶誘導的效果最佳,乳糖及蔗糖也有部分誘導作用,但單糖類的葡萄糖、果糖或缺少碳源之培養基則無誘導作用。接種在澱粉培養基之茵絲,在生長期中只有少量的澱粉酶釋出,直到碳源耗盡、菌絲鮮重下降後才大量產生澱粉酶。顯示Sordaria fimicola必須生長在含澱粉培養基,且碳源全部耗盡後才會合成、釋出澱粉酶。3%澱粉培養基對澱粉酶之誘導效果最好,再增高培養基的澱粉含量並不能提高誘導作用。葡萄糖對澱粉酶之誘導有抑制作用。葡萄糖之濃度愈高,抑制效果也愈明顯。Sordaria fimicola受誘導而釋出的澱粉酶,並非單純一種a-澱粉酶。從初步的分析結果可以推論,被誘導而釋出的澱粉酶至少應有四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美洲蟑螂翅上感覺毛和感覺神經元的形態及其分佈情形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7-12-??) 李明忠; 李琦玫; 林金盾; 童麗珠
    本文證明美洲蟑螂的雙翅表面分佈著許多感覺毛。由掃瞄式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我們發現美洲蟑螂翅膀上共有硬棘型、剛毛型、細毛型、短毛型、短錐型、長錐型及腔錘型等七種感覺毛。各感覺毛在翅上的分佈不盡相同,其中五種分佈在前翅的背面,三種分佈在前翅的腹面,六種分佈在後翅的背面,而在後翅腹面則幾乎沒有感覺毛。各感覺毛的數量也有差異,前翅背面以剛毛型最多,前翅腹面以短毛型較多,而後翅背面以長錐型最普遍。此外,利用甲基藍對翅膀染色,發現前、後翅內散佈著許多感覺神經元,依外型分為單極、雙極和多極等三類。由此可推測,美洲蟑螂的翅膀不單只有飛行的功能,可能還可藉由翅膀上的感覺毛來感受周遭環境的變化,並經由感覺神經元將訊息傳入中樞以調控行為。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生物實驗活體的採集和培養
    (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1994-12-??) 張路西; 張永達; 李琦玫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