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秀娟"
Now showing 1 - 20 of 8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The Underside of "Talent and Beaut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1-10-??) 李秀娟; Hsiu-chuan Lee本論文以湯顯祖,《牡丹亭》和元稹〈會真記〉為文本,探討中國傳統才子佳人故事中女人再現的議題。援引拉崗派心理分析中攸關性/別的論述,我觀察科舉社會裡女人和象徵建置的關係,試圖挖掘才子佳人故事頌揚男女情愛表象之下的性別糾葛。首先,以《牡丹亭》的女主角杜麗娘為例,我說明傳統女人融入象徵建置體系時的自我否定。其次,楬櫫拉崗「騎士愛情」("courtly love")和「戀慕她者」("object a")的理論,我分析杜麗娘及〈會真記〉中的崔鶯鶯如何透過「扮裝」以成為心儀才子之「戀慕她者」,進而析論才子與佳人之間複雜的愛戀與權力關係。最後,透過對兩部文本一喜一悲結局的閱讀,我指出女人必得透過婚姻以在象徵建置中攻佔一席之地。簡言之,才子佳人故事表面書寫女人情慾,實則以收納女人於男性中心象徵建置為敘述主軸。與其說才子佳人故事歌頌女人真「情」("passion"),還不如說象徵建置透過故事中佳人的穿針引線滋長茁壯。Item 亂時慾望與過時軀體:當代好萊塢電影中的回春女性(2015) 黃筱筑; Huang, Hsiao-Chu本論文從近年來好萊塢使用中年女演員演繹年華老去的女巫和邪惡皇后的潮流出發,探討當代好萊塢電影中年華漸長之女性角色。由於平均壽命增長與人口老化,好萊塢選角反映出「年華漸長」的確是當代性別經驗中重要的一環。藉由分析三部以中、老年女性為主要角色的影片:《捉神弄鬼》、《魔法奇緣》、《魔鏡魔鏡》,我主張回春的敘事情節凸顯了不同年齡層女性的經驗,其中不乏性別與年齡歧視。 論文分成五章。第一章回顧近年來年齡研究的發展、女性主義與年齡研究的交集、及「性別年齡歧視」的定義。第二章探討《捉神弄鬼》中兩位回春女性的呈現手法,特別著眼於喜劇元素如何削弱本片的異性戀價值規範。第三章探討《魔法奇緣》中母職之建構,思考母職經驗經常被等同於老化的問題。片中的母女關係亦可被解讀為兩個世代女性之間的關係,其刻劃母女衝突的手法則帶有年齡歧視。第四章研究《魔鏡魔鏡》的年齡意識形態。我藉由探討片中皇后一角與茱莉亞羅勃茲的明星形象,指出「後女性主義」的侷限以及好萊塢電影工業普遍的性別年齡歧視。最後,我回顧幾部更近期的電影,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電影聚焦年華漸長的女性、打破性別年齡歧視。Item 亞/美之間(臺北市:書林, 2013-01-01) 李秀娟Item 亞美研究在亞洲整合型計畫-東亞連結╱全球視野(2013/05-2014/04) 馮品佳; 王智明; 傅士珍; 柏逸嘉; 李秀娟Item 亞美研究在亞洲整合型計畫-東亞連結╱全球視野(2014/05-2015/04) 馮品佳; 柏逸嘉; 李秀娟; 傅士珍; 王智明作為一個學術領域,亞美研究並不只是美國研究下的一支,而是一個跨越不同學 科、文化與地理疆界的問題意識,它與族裔、遷徒、戰爭與帝國等問題密切相關,也因 此常常與美國研究、亞洲研究、跨國與離散研究等領域抱持對話性的張力,並介入記憶、 認同、創傷等理論性的比較思辨。在這個意義上,亞美研究可以說是一門「危險的」學 科:它一方面挑戰了傳統學科不願意觸碰的領域(如創傷與離散),另一方面又處在不 同學科之界,妾身不明,而有缺乏主體性的危機感。當亞美研究跨國化之後更是如此, 因為不同的位置進入了亞美研究的想像而鬆動了原來的美國中心,而從跨國脈絡中理解 亞美想像的方式,同時也碰觸到深埋在亞洲(及其外)各地的美國性,更釋放了亞洲歷 史與國/族記憶交界處的緊張感,從而打開另一扇窗口,重新理解亞洲殖民現代性的生 成。因此,亞美研究之於亞洲學者具有多重的特殊意義,對於身處帝國夾縫與歷經現代 性創傷的台灣更是一個值得反思與介入的領域。我們期望,透過亞美研究的開展,台灣 的人文研究將可以更進一步的全球化與在地化:一方面批判性地反思台灣的歷史特殊 性,創發在地思維與理論,另一方面深入參與,乃至引領國際的研究風潮,重新測定國 際的學術範式。我們相信持續地投入資源與培育人才是必要的,透過研習營、研究參訪 與參加國際研討會等活動,我們希望持續培育亞美研究的研究人才,並且著手策畫跨國 一流國際期刊,台灣將不只可以在國際亞美研究的發展上佔有一席之地,亞美研究更可 以成為策略性場域,引導台灣人文研究走入新的階段。Item 「再現」全球化--全球文化的偶然與流動(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3-03-01) 李秀娟Item 再現日本:日本照片新娘敘事(2015) 林恩伃; Lin, En-Yu本篇論文旨在研究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照片新娘。雖然自一九七零年代起,歷史學家及社會學家就開始關注照片新娘的歷史,而日本照片新娘的生命經驗亦呈現於許多日裔美國文學作品中,但是,照片新娘和其日本祖國間的關係卻一直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本論文透過探討琳達·奧哈瑪(Linda Ohama)的家庭紀錄片《祖母的花園》(Obaachan’s Garden)以及真壁知子(Tomoko Makabe)的口述歷史著作《照片新娘:加拿大的日本女性》(Picture Brides: Japanese Women in Canada),意圖呈現日本照片新娘在日本及日美跨太平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簡述照片新娘歷史並闡明在當前照片新娘研究中,照片新娘的日本經驗和日本回憶研究之不足。第二章探討紀錄片《祖母的花園》中照片新娘及其後裔透過不同方式再/建構他們和日本的聯繫。我特別關注此紀錄片中所呈現的日本意象如何展示個人經驗、家庭記憶、族裔歷史以及日本國家歷史間相互交織的關係。第三章則閱讀《照片新娘:加拿大的日本女性》中五位照片新娘的口述歷史。我論述真壁知子如何從一個新移民的角度強調照片新娘在日本史以及日本加拿大移民史中的重要性,並主張日本照片新娘跨國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文化以及區域發展。第四章總結此論文,並思考相關議題未來研究的方向。Item 再訪「中國媽媽」:文學與歷史中的早期中國移民女性(2012) 陳莉萍; Li-ping Chen本篇論文旨在研究文學以及歷史再現中的早期中國移民女性。當今華美文學研究著重第二代作家的自我書寫以及男性移民的再現。透過分析華美第二代作家筆下呈現的移民女性,我發現了與美國刻板印象中的中國女性迥然不同的女性意象。有鑑於華美歷史研究一直以來偏重於探究身為僕役以及妓女的早期移民女性的歷史,透過檢視其他早期中國女性的移民情境以及歷史個案,我呈現了早期中國移民女性的多樣性以及重要性。 論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綜述華美性別研究。首先,我簡述早期中國(女性)移民的歷史脈絡。然後,我討論既有文獻中有關僕役以及妓女的研究,並點出其對於其他移民女性的忽略。再來,我分析華美第二代作家在性別以及歷史呈現的論述中如何邊緣化早期中國移民女性。 第二章和第三章閱讀文學中呈現的早期中國移民女性。第二章閱讀徐忠雄《天堂樹》中描寫的兩位無名移民女性以及趙建秀《龍年》對於「中國媽媽」的角色形塑,我指出移民女性不必是樣板化或被動的角色。第三章由勇蘭的角度訴說湯亭亭《女戰士》中的移民女性歷史,我認為了解勇蘭的生命經驗是解開母女誤解的關鍵。 第四章著重於歷史紀錄中早期中國移民女性的故事。首先,我分析早期中國移民女性和當時中國女性在家庭、文化和社會上的不同經驗。然後,我強調早期中國移民女性對於移民家庭經濟的貢獻。再來,我蒐羅早期中國移民女性不同面向的歷史個案,並探究她們在勞動工作之外達成的個人實現以及參與的社會、政治運動。第五章總結此論文。並以2012年6月美國參議院《排華法案》道歉案中對移民女性的漠視作結,思考未來研究早期中國移民女性的方向與途徑。Item 出走美國/出走鏡像(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0-11-01) 李秀娟Item 分合之間(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99-02-01) 李秀娟Item 國中國文範文作者「名字相應」體例淺析(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2-04-01) 李秀娟Item 在聖文森及格瑞納丁(SVG)閱讀和教授《威尼斯商人》(2023) 柯彭宜妮; Clarke-Palmer, Soyini本研究旨在顯示在聖文森及格瑞納丁(SVG)的中學階段採用聖文森克里奧爾語閱讀以及教授莎士比亞的戲劇,有助於學生以後殖民的觀點閱讀戲劇,並凸顯SVG群島的文化身份。在第一章中,我回顧了閱讀和教授莎士比亞時所面臨的問題和方法。研究結果顯示,只有少數加勒比地區的教育工作者使用後殖民主義視角來閱讀和教授莎士比亞。最具啟發性的閱讀和教學方法著重凸顯戲劇的社會歷史背景、加勒比文化或加勒比海語言。我提議聖文森的教師可以將戲劇的社會歷史政治背景與聖文森的語言和文化結合,在演出中呈現。在第二章中,我參考了Paula Prescod和Adrian Fraser、Peter A. Roberts以及Viveka Velupillai的論點,討論了聖文森克里奧爾語作為一種日益崛起的社會歷史、文化和教育資源的價值,並主張在中學階段使用聖文森克里奧爾語來閱讀和教授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有助於加強聖文森及格瑞納丁的文化身份和語言多樣性。我揭示了聖文森克里奧爾語在莎士比亞教育中目前處於次要地位,因為仍有太多教育工作者對克里奧爾語持有負面觀點。我參考了約翰·德萊登 (John Dryden) 的翻譯理論中對意譯的看法,以及佐藤-羅斯伯格娜娜(Nana Sato-Rossberg)關於口述社會和文化中的翻譯理論,創作了一份口述表演劇本,以聖文森克里奧爾語詮釋和意譯了《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場第一至十三行的文本。在第三章中,我試行了「後殖民表演方法」,以聖文森克里奧爾語閱讀和教授莎士比亞的悲喜劇《威尼斯商人》。通過對該劇的文本分析,我強調聖文森克里奧爾語的詮釋和意譯可以協助學生理解夏洛克作為「他者」的位置。從四位聖文森人對我的抽樣詮釋和意譯的評論中可以看出,聖文森克里奧爾語在語言上擁有多元性,因此在聖文森克里奧爾語中詮釋和意譯莎士比亞的方法並不僅僅只有一種。我以討論聖文森教育工作者和作家對使用聖文森克里奧爾語閱讀和教授莎士比亞的戲劇可能產生的問題總結此篇論文。這幾位聖文森人認為,採用聖文森克里奧爾語詮釋和意譯莎士比亞的作品將使這些戲劇脫離其原有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但我提出,若教師能在聖文森克里奧爾語詮釋和意譯中納入每部作品的社會歷史背景,這個問題就可以克服。Item 建構批判性的跨(國)文化流動研究---仲介亞/美(2004/08-2005/07) 李秀娟Item 建構批判性的跨(國)文化流動研究---仲介亞/美---跨國時空下的亞美想像(I)(2003/08-2004/07) 李秀娟Item 從交會點到流動線(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06-01) 李秀娟Item 從時「差」到時「間」--- 童妮?摩里森的小說時間(2008/08-2009/07) 李秀娟Item 從時「差」到時「間」---童妮.摩里森的小說時間(2010/08-2011/07) 李秀娟Item 從時「差」到時「間」---童妮?摩里森的小說時間(2009/08-2010/07) 李秀娟Item 從觀影「快」感到創傷時延--史考特.希克斯《雪落香杉》中的時間倫理(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2011-12-01) 李秀娟本文從史考特.希克斯 (Scott Hicks) 執導的電影《雪落香杉》(Snow Falling on Cedars, 1999) 節奏太慢的問題出發,探索「時間」在電影形式與意義建構上扮演的角色。論文首先釐清,《雪落香杉》的「慢」,不是因為鏡頭剪接速度太慢、攝影機移動速度太慢、或是演員動作與場景調度太慢,而是畫面與敘述分離,造成感知與情節脫鉤,時間因此逸出觀影者的視聽與思維統合而四處漫延的「慢」。論文第二部分細讀《雪落香杉》片段,說明希克斯運用了畫面剪輯與聲音的不連貫,創造一種記憶不支撐現時╱現實 (the present/reality),時空斷裂,記憶主體粉碎的聲、畫不同步經驗,於形式上挑戰觀影者的鏡像「快」感。第三部分轉至創傷理論,說明《雪落香杉》一片的時間能量,其實來自影片傳衍 (transfer) 創傷的意圖。《雪落香杉》拍死亡、拍戰爭、拍種族矛盾、拍日裔美國遷徙營 (Japanese American relocation camp),其漫延過情節和敘述的時間,正是「創傷時間」的具形呈現。筆者主張《雪落香杉》之「慢」,除了實驗一種電影美學形式,更有延展創傷時間「後遺」(belatedness) 與「延遲」(prolongation) 效應的意義。「慢」可以是一種倫理,讓《雪落香杉》在創傷「時延」(duration) 之中探索一個人我交會、記憶交融、跨越膚色界線的思維,讓二戰創傷滲入影片中每一個族群,而遷徙營也不再只是專屬於日裔美國人的歷史記憶。Item 悲傷母親、逼真女人(2004-06-11) 李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