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秀美"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寒夜三部曲>>之地方性詮釋
    (2005) 李秀美
    文學作品描述並揭示空間現象,因為空間或地域不僅是開展作家筆下故事的基壤,更是孕育作家生命經驗的土壤。而近幾年來文學與空間或地域的相關論述在文學界蓬勃發展,以空間、地域為核心的第理學研究文學作品偏重外部性研究,忽略內向性研究,少由文學作品發現問題,往往淪為地理學理論的驗證,因此本文乃著手進行文學作品地方與空間構成之內向性研究,以人文主義地理學「存在空間」與「地方」的概念作為文學作品意義理解的進路,試圖詮釋作家所形塑的文學世界〈物理環境〉中,小說人物在不同的位置經驗與地方經驗〈活動〉,如何生成與改變地方意義,造成人在著根與失根間的來回擺蕩〈意義〉,因此進一步透過具有時間縱軸的大河小說《寒夜三部曲》詮釋其空間橫軸的建構,各章依序就三不小說不同時代背景下的地方形塑,加以詮釋主體人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關係,以掌握及地方意義呈現。 首先,第二章以彭阿強與劉阿漢為主體,詮釋移墾社會中人為求安居於是所投注的努力,以及在家安居如呵成為人的期待與前進的動力,其中彭阿強移墾蕃仔林從定居、開墾到抵禦墾戶侵佔,而劉阿漢則從無家而游離在隘勇身分到娶妻生子著根於蕃仔林,彭劉二人的主體行動使蕃仔林由入墾的空間成為定居的地方;其次,第三章以劉家為主軸,詮釋殖民社會中為求生存與理想,因土地而起的農民運動,以及家如何成為人的寄託與阻力,其中劉阿漢父子向外抗爭,使其地方意義由蕃仔林擴及全台,燈妹則維繫家庭,成為抗爭行動立基與依歸之處,於是透過劉家展現台灣既是抗爭者行動的空間,也是深具意義的地方;最後,第四章仍以劉家為主軸,詮釋在戰火中的故鄉如何成為遊子歸返的標的,以及物質貧乏下蕃仔林母土的形塑,其中劉明基遠赴南洋,空間的出離使代表著不同尺度的地方-母親、蕃仔林、台灣融為一體,成為歸返的寄望,同時蕃仔林生存困境中,阿漢婆逐步昇華為地母型人物,母親與土地得以形成緊密吳建的意象,於是透過劉家所彰顯的是人與土地不合分割的緊密關係。 因此,文學作品中地方性由物理環境、人文活動與地方意義所構成,《寒夜三部曲》是以蕃仔林、台灣時空的特殊性作為社會和經濟等人文活動的背景,彭劉兩家為主體人在其中活動,與土地的關係由生存的依據、理想的著力,到歸返指引,顯示人的地方經驗由物質性逐漸精神化,地方意義的呈現也隨之由小地方的蕃仔林擴及大地方的台灣,於是地理學的空間觀點予以《寒夜三部曲》兼顧時空要素與核心主題的閱讀進路。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