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素馨"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0 of 8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特殊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
    (2010-04-24) 李幸怡; 李素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一趟深具政治意涵的觀光旅程-兩蔣文化園區的空間再生產
    (2011) 李幸怡; Hsing- yi Lee
    『兩蔣文化園區』於民國95年成立,是桃園縣政府主導規劃,並結合縣內民間力量,成功整合散落於桃園縣大溪鎮與復興鄉的帶狀觀光景點。觀光園區的成立代表著當地從過去舊有的政治空間轉變為觀光空間,觀光客對園區擁有不同的空間想像,將影響後續的觀光行為。本研究透過Lefebvre 的空間生產理論,來理解園區如何在歷史發展的脈絡中,生產出目前獨特的空間特性。此外,其他的空間使用者彼此間的互動方式,也必然對空間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在佈滿各式不同的符號象徵的園區內,本研究透過符號互動理論,來了解各空間使用者的互動意義為何。 本研究目的,旨在瞭解:(1) 探討不同的政治時期與歷史背景,如何形塑出兩蔣文化園區現今的空間特性;(2) 探討不同的空間使用者(觀光客、當地居民及觀光從業者)對於園區的看法以及彼此的互動模式為何;(3) 檢視兩蔣文化園區空間再生產過程的政治意涵。 根據研究架構與目的,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回顧法、內容分析法、參與觀察法以及深度訪談法。先後順序為:先使用文獻回顧法,整理出兩蔣文化園區的發展沿革及歷史背景;再針對園區相關新聞採用內容分析法,分析園區目前的空間發展特質與概況;最後使用深入訪談法、參與觀察法與內容分析法,描述各空間使用者對於園區的看法、情感等,並分析其行為如何順應或改造園區空間。 研究成果如下:(1) 園區的『空間實踐』特質受現代政策主導,從日治時期至今,明顯地受到政治力介入操控園區空間,在不同的階段中,空間使用者感受到不同的空間特質,也將影響其自身在空間內的行為,繼而改變其空間特質;(2) 園區的『空間再現』:桃園縣政府觀光行銷局,對內以合約的方式操控著園區內的商品內容與活動項目,對外尋求中央政府與偏藍的新聞媒體合作,無形中,控制了對於園區的空間解讀方式;(3) 『再現空間』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行動:其一、進入園區空間內,消極、被動地接受一切政府主導的空間安排與設計;其二、藉由群體力量逐漸地起身反抗這強權所控制的空間體制,藉由以上一次次挪用或改造空間的行為活動,讓園區空間不再只是霸權控制的僵化空間。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目的之遊客對當地觀光意象與永續觀光發展策略之認同
    (2008/11/22-24) 李素馨; 黃章展; 李維貞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職涯階段女性景觀建築師的執業經驗
    (2009-01-03) 李素馨; 張佩琪; 劉健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二維及三維電子地圖在空間認知差別性度量之研究
    (2009/10/15-16) 趙豈汶; 吳仕傑; 林嘉豪; 高治中; 雷祖強; 周天穎; 李素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景觀生態系統之觀點探討農地生境保育管理架構
    (2011/08-2012/07) 李素馨
    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對策。本研究以臺灣宜蘭縣三星鄉的農村為研究對象,近年由於臨近縣內主要城市,並因高速公路通行與台北都會區間之交通易達性提高,吸引許多建商或居民將農地變更為住宅,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以及生態系統服務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等研究,以建構理想農村空間配置。研究結果顯示,1998年、2001年、2006年與2010年間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逐年下降,1998-2010年間又以調節服務下降幅度最高,說明農村生態功能受到嚴重衝擊。故本文在維持原有土地利用情形為前提,以生境價值評估為工具,提出理想農村地景空間配置,結果說明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均有所提升,不過,這樣的理想配置仍需要住宅控制方能達成。這樣的結果說明發展適當的生境價值評估方法,的確有助於地景保育工作的推行,研究者甚至可設定預期的生境價值,透過地景規劃的方式來達成目標。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正規化概念分析圖呈現兩種不同影像知識特徵差異之研究-以紋理影像及PCA影像為例
    (2010/05/20-21) 李旻興; 吳仕傑; 李哲源; 雷祖強; 李素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生境理論與生態系統服務評估臺灣農村地景變遷:以宜蘭縣三星鄉為例
    (2012) 林敬妤
    全球環境變遷問題已嚴重衝擊生態系統,以農地生態系為例,由於人口持續增加,人類對居住空間之需求,導致農地產生劇烈變遷,進而造成未來糧食問題更形嚴重。臺灣因地窄人稠、經濟快速發展,也面臨生態環境損壞的問題,尤其2000年臺灣農地政策開放之後,造成城鎮邊緣農地地景急劇變遷,已引發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至今卻仍缺乏有效的理論與研究以研擬具體可行之農地地景保育對策。故本研究以生境理論(Biotope Theory)以及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為理論基礎,透過生境地圖之建構、生境價值指標的擬定與評估、地景預測模式的建立、生境價值之時序分析以及農村地景保育策略之研議等研究主題的探究,為臺灣農村地景保育提出建議。此模式不但立基於生態保育觀點,而運用MA之生態系統服務指標與內涵進行生境價值的評估,亦符合國際目前生態保育發展趨勢;在這樣的框架下,再以臺灣農村地景變遷為探究背景,運用臺灣現行之土地分類系統為生境分類重要指標,透過農村地景變遷與生境價值之動態分析探究之,提出農村地景保育策略。 本文以宜蘭縣三星鄉為研究案例,提出保育對策,並進而提出理想之農村空間配置,不過這樣的理想空間配置仍需住宅控制方能達成。農地急速消失所帶來的影響,除了造成未來農業生產可能匱乏之隱憂外,農村生態系統的維繫、開放空間的提供以及優美景緻價值之保育等,亦將隨著農村地景的變遷而減損其原有功能與價值。由本研究提出之農村地景保育模式應可為決策者在進行農村地景規劃與管理提供發展方向。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社會-生態系統觀點強化原住民韌性部落-以福山部落為例
    (2022) 游騰宇; You, Teng-Yu
    原住民部落面臨著內在或外在的影響要素,讓原住民部落陷入艱難的發展狀況,因此建立部落韌性對於部落來說非常重要,然而相關研究以災害相關韌性為主要,而影響原住民部落的影響要素除了災害,還有社會與治理面向,因此本研究希望建立更完整面向之部落韌性,透過訪談深度訪談法與參與觀察法,探討福山部落在災害、社會、治理等面向組成的部落韌性,以下為本研究整理出的研究結果:一、社會組織的重要性,無論是災害、社會、治理韌性,其內涵皆有強調要建立社會組織,如災害韌性中的防災團體、社會韌性中的福山部落在地組織,及治理韌性中的部落會議及在地治理組織,顯示建立組織位於三個韌性系統的交會點,建立了良好的組織,並串聯起部落居民建立共識、凝聚力後,可同時建構三個韌性系統,因此在建立部落韌性系統,可先從建立組織開始。二、傳統生態知識貫穿在韌性系統中,如在社會韌性中建構的傳統文化深植於部落族人心中,在災害時可以讓部落族人遵循傳統知識及gaga所規定之規範進行災害調適,故傳統生態知識及文化對於建立部落韌性而言,無疑是相當重要之概念,如封溪護漁概念,從泰雅族的傳統gaga出發,除了可用於保護環境,建立生態韌性外,也可提供部落居民工作機會。三、公部門在福山部落韌性的重要角色,在災害韌性建構中,福山部落是依照烏來區公所的指揮、以及國軍進駐、直升機載運物資和載居民前往新店等,皆是由公部門主導;社會韌性發展生態旅遊活動在初期也適合採行與公部門協力的方式;治理韌性則強調了與公部門協力推動治理,如與烏來區公所合作推動封溪護漁護溪措施。最後期許後續研究可以針對福山部落社會組織、德拉楠民族實驗學校以及公部門能有更多解析及探究,以在後續研究中補足福山部落韌性不足之處。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計劃行為理論探討低碳旅遊行為意向
    (2009-01-03) 李素馨; 陳世賢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以農村生態與文化景觀探討里山精神–以苗栗縣苑裡鎮蕉埔社區為例
    (2018) 羅雅竹; Lo, Ya-Chu
    苗栗縣苑裡鎮的蕉埔社區,座落於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山腳下,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與傳統客家人文資源,建造埤塘與擷取地下伏流水的「塭窟」,以及農田田埂和住家建築基腳使用疊石保護,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觀,是與大自然共生的聚落單元。然而隨著時代演變、經濟與產業的發展,以及人口老化、土地休耕、產業活化、傳統智慧凋零、農業水利遺址破壞等問題,社區的傳統文化逐漸流失。本研究目的為了解蕉埔社區農村聚落生態及文化景觀資源空間分布關係,以及居民社經背景對里山倡議精神認同、生態系統服務之內涵重視程度之差異,並藉由居民對生態系統服務重視集群探討與里山精神之關係。本研究首先透過文獻回顧了解里山倡議精神以及生態系統服務,同時進行環境資源調查,將社區之歷史文化景觀及特殊的水利系統設施整理及分析,並透過在地居民以及相關人士的訪談,了解社區土地對於人的回憶與意義、信仰、活動與期望,以及對於地方之生態環境及歷史文化景觀之保存態度,再以問卷調查分析蕉埔社區居民對里山精神的認同與生態系統服務內涵之重視程度。 研究結果顯示,(1)居民對於傳統文化逐漸消失感到無力,年輕一代為了生活離開農村社區到城市打拼,而蕉埔社區的水池、魚池、卵石田埂不僅是重要的水利及農作生產設施,更是珍貴的文化景觀資源及田間動植物的農村生態棲地;而居民對里山精神認同以及生態系統服務的重視程度有顯著差異,(2)越年輕與教育程度越高之社區居民,較認同透過永續管理和使用生物資源,從而適當的維護生物多樣性之里山倡議理念,(3)並且較重視蕉埔社區生態系統服務的生物多樣性、優質的生態環境以及供給服務,其中蕉埔國小藝術發展課程強化了生態系統之美學服務功能,(4)研究發現里山精神與生態系統服務有顯著的相關性;(5)生態系統服務重視集群之社經背景不同對里山精神認同程度也有所差異,生態系統服務高重視群與環境供給重視群主要也以年輕居民組成,由此可知社區中青壯年的居民,已成為發展台灣里山社區之重要關鍵。研究建議能以生態旅遊、儀式、環境教育、技藝傳承等活動提升居民對農村生態保育與傳統文化景觀保存的認同感及認知,並且藉由里山倡議之願景提出蕉埔社區規劃與保存策略,如推廣生態友善農業、與相關機構協同經營…等,落實農村生態環境、生產、生活文化三者之間的平衡,實踐以自然資源永續利用與傳統文化資源維持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里山願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休閒遊憩行為
    (華都文化, 2011-04-01) 李素馨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公園綠地與健康效益之生態-社會模式
    (2014/08-2015/07) 李素馨
    近年綠地促進健康和社會福祉之議題普遍受到重視,雖然許多研究顯示親近公 園綠地有益健康福祉,包括在公園綠地上進行實質休閒運動的活動或是僅是視覺上 的觀賞,然而也有相當比例的研究顯示結果矛盾不一。所以建立綠地和健康關連之 間整體性的理論研究架構,逐一檢定都市綠地空間可能影響使用者健康的複雜因果 關係是重要的課題,包括潛在的調節變項如何透過調節機制、中介變項,影響身體 健康與心理健康效益。本研究以社會-生態模式探討最主要使用公園的老人和國小兒 童對綠地空間的使用與健康的關係,以健康城市台北市為例。第一年以空間分析先 探討綠地空間數量、分佈、特性是否產生市民健康效益差異?第二、三年分別以國小 學童和高齡者為例,探討不同社經背景、年齡、是否因為在公園綠地使用之限制與 公平性差異,而影響其使用公園的行為,進而影響其健康效益。本研究結合空間、 社會與世代分析,研究結果期能有助於公園綠地研究理論基礎,並連結政府永續健 康城市公共政策,提供都市綠地規劃設計與高齡化社會之休閒健康對策。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公園遊戲場改造之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IAD)研究
    (2018) 何孟修; He, Meng-Hsiu
    公園遊戲場自2015年以來,在特公盟、相關團體、公部門、廠商、學者與使用者等行動者的努力下而展現全新面貌,特色公園儼然成為一股熱潮。在這樣的背景脈絡下,這場公園遊戲場改造行動的發展情形、特公盟與其他參與者的互動、目前的成果與成效、帶給社會的影響與轉變是這場社會運動中值得探討的議題。本研究旨在應用制度分析與發展架構(IAD架構)探討公園遊戲場改造行動的源起與過程,並應用行動者網絡理論之思考概念,目的為了解(1)公園遊戲場改造行動之現況、其造成的公園遊戲空間型態轉變;(2)行動者互動樣態與其影響的公園設計制度轉變。(3)行動成果與產生之社會性影響。本研究以質性方式蒐集資料,分別對臺北市各地區已進行改造的8項案例(共13座公園遊戲場)進行現況及改造背景之調查,並有較深入之行為觀察,同時參與觀察改造行動的相關活動,如共學課程、參與式工作坊、學術研討會與鄰里宣導講座等;另外對行動者組成之焦點團體進行半結構式訪談,包含相關團體、廠商、公部門與學者,藉此了解行動者參與改造行動的過程與遭遇之困難、行動者之間的互動狀態以及各機制的實際操作方式與成效。 研究結果發現,(1)公園改造行動是一個持續轉變的過程,透過不同案例的實驗操作,目前已建立起一套在事前選址、中期規劃設計、事後的驗收使用都能夠有公民參與的設計流程;(2)扭轉傳統的常規、慣例與思維,如推行最有利標、設計師與使用者參與、兒童遊戲權意識抬頭等,也產生了具有多元特色的遊戲場;(3)行動的目標與訴求也因參與過程的經驗積累,在不斷地發散與收斂之後轉變,從一開始對特色公園的呼籲及罐頭遊具的反對,而後倡議公園遊戲場的共融性與多元性,最近則逐漸轉向倡議兒童參與、應有挑戰性與分齡分區之規畫;(4)雖有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加入行動,卻也因為社會性結構問題、現有招標與審查制度的缺陷、民眾對參與及認同的差異、權力自主性衝突等問題,導致在行動的推廣上遭遇困難,仍待突破。根據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供後續政策之擬定與行動方向參考:(1)政策規劃上需考量可及性與公平性;(2)花博公園美術園區的蹲點研究,且其可作為辦理推廣活動基地;(3)應超越遊具、遊戲場層級,營造遊戲空間;(4)遊戲場改造需要有更專業化的分工;(5)現行機制與相關知識仍需一段時間的社會共學與練習,以內化共融精神於日常生活之中。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原住民主體性與部落發展-外來「凝視」與部落「整飾」-原鄉生活轉化、地方連結與社會空間因應機制之探究
    (2014/01-2014/12) 陳英任; 李素馨
    過去二十年間,原住民地區興起一股觀光發展之熱潮,原鄉生活與地方連結隨著國家政 策、觀光產業以及原住民傳統社會文化的交互激盪,形構出部落與外來共享之異質空間 (heterotopia)。臺灣北部烏來與復興鄉泰雅族長久以來受觀光消費活動之影響,造成部落前山 (觀光區)與後山 (生活區)之空間及人地關係異化現象。以原鄉前山作為觀光據點之發展,內 部如何因應前山與後山間地方關係的連結?其所凝聚部落再生與文化復振策略為何?在面對 現代國家與觀光消費下,不同區域 /部落如何以地方連結強化原住民社會空間之主體性? 本研究以南勢溪烏來與大嵙崁溪復興鄉泰雅為研究夥伴,檢視原鄉生活異質空間之形構 歷程,並從「時間地理學」視角切入,紀錄泰雅生活空間之移動路徑與拍攝指涉之文化景觀, 使用多元尺度量化分類後以照片引談進行質性調查。綜上,規劃三年期之研究計畫,首先從 觀光發展之前山地區探討外來消費與凝視之作用與影響,對應 Goffman「印象整飾」觀點分 析被凝視與部落印象整飾之異質空間呈現狀態;第二年延伸至後山信賢、福山部落及奎輝、 高義部落,結合照片引談法,分別對文化景觀之熟悉、歸屬、認同、依賴與根深柢固經驗來 探究地方連結與人地互動的關係。第三年進行跨區域 /部落比較泰雅生活之地方連結模式與 凝聚力量,提出從原鄉生活異質空間之量化分類,轉換深化成質性敘事的正向地方連結模式, 開展以原住民為主體之社會空間因應機制。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古蹟保存與都市更新經濟議題之研究
    (2009/02-2009/12) 李素馨; 侯錦雄
    古蹟保存及都市更新皆為都市計畫工作之一環。然而,古蹟保存活用與都市更新計畫如何能夠相互配合,並因而達到較高的經濟效益,是目前都市保存的一項重要課題。文化園區是一個具指標性的都市再生規劃途徑。以古蹟保存為特質的文化園區之重要潛力在其歷史積澱,因此也常稱為歷史文化園區;其規劃目標是以凸顯歷史過程積累的城市結構與特性、尊重都市紋理與空間秩序、保護古蹟與歷史建築物視覺景觀,以及相關無形文化資產,貢獻於所在城市之永續發展。本研究以台灣地區以歷史特質規劃並實施的文化園區為對象,選擇二至三處進行規劃與實施前後的比較分析。以各園區範圍內的都市空間結構,包含土地使用與產業組成為主,進行調查分析與評估。藉由分析歷史文化園區的規劃目標與實施構想,調查其空間組織與結構變化,探索相關都市空間的發展與轉化,分析目前歷史文化園區空間構成的狀態,並進一步探討歷史文化園區外在形式中所隱含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意義;進而評估歷史文化園區再生之價值。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南林百貨的再利用與地方感之關係
    (2018) 林汶蓉; Lin, Wen-Jung
    林百貨座落於台南市,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二間百貨公司,過去曾被視為是「摩登」、「現代化」的指標,戰後其功能幾經變革,後因年久失修而一度成為危樓,經過修復後,2014年以「文創百貨」的形式重新開幕。除了保留過去林百貨的外型、建築結構,將「復古」、「台南在地生活」做為經營方向,增添許多懷舊與復古的傢俱擺飾,並販售許多台南或台灣在地產品。過去關於地方感的研究,較少關於歷史建築修復與再利用的主題,以及訪客對林百貨的修復是否具真實性之認同程度與地方感程度高低的討論。 因此,本研究探討訪客於林百貨所產生的地方感程度與修復真實性之間的關係,從文獻、參與觀察與訪談的結果擬定問卷,利用問卷調查進行量化研究,使用SPSS23為資料分析工具,結果發現:(1)地方感的因素來源依解釋變異量分為四項:地方依戀、地方認同、地方依賴、活動依賴。藉各種活動促使訪客再次前往,增加其活動依賴的程度,進而再產生地方依賴。(2)訪客的居住地、到訪次數以及對歷史建築的興趣會影響地方感之程度。但僅到訪次數與其對林百貨之定位有顯著影響。(3)地方感程度越高,越認為林百貨的修復是符合真實性原則的,且對於林百貨的定位:古蹟、百貨公司、文創展示中心以及台南市的地標,有越高的認同度。(4)對歷史建築有越高的興趣,以及將林百貨定位為古蹟、文創展示中心或台南市的地標之訪客,對修復真實性的認同程度也越高。(5)訪客越認同林百貨修復的真實性,對於刻意保留的遺跡印象更深刻,且更認同這些遺跡作為林百貨的象徵,及營造林百貨的氛圍。(6)「特地保留的遺跡」中,越符合古蹟修復真實性原則的建築物件,越能使訪客印象深刻,也更能作為林百貨的代表。 實務上建議強調林百貨特有的活動以增加訪客的依賴程度,藉以增加再訪意願和機會;並強調定位與特定建築元素,加深訪客對其印象,以增加文創商品的購買意願。後續研究建議可與其他歷史建築再利用的案例進行比較討論,或以不同年齡層進行地方感之探討。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江海岸環境與社會人文變遷---以空間資訊系統整合---並以生態服務系統評定台江濕地治理目標
    (2012/08-2013/07) 李素馨
    台江國家公園不僅擁有國際級濕地及珍稀候鳥黑面琵鷺等重要生態資源,更具備台灣移墾歷史的獨特文化資產,加上漁業、曬鹽等產業型態的人文氣息,故同時具備「歷史」、「自然」、「產業」三大資源特色。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必須建構完整的生態體系,以達成生物多樣性之保育功能與文化之展現及延續,並突顯區內之自然環境與人文價值。對於此大尺度的環境變遷問題,本整合型計劃將以福衛星系影像、航空相片與全國土地利用調查圖,分別在六個子計畫進行影像校正、土地變遷,海岸地形變化,候鳥棲息地、虱目魚養殖、與濕地變遷,以及景觀生態分析等研究,研究結果可以瞭解台江國家公園在多時序的影像上,是否呈現環境生態衝擊,而受到影響的主要區域與原因為何,進一步提出預測與管理改善對策,冀望研究成果可提供政府、相關單位規劃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台灣地區眺望夜景餐廳之空間位置特性與觀賞者景觀偏好、復癒知覺關係之研究
    (2015) 謝怡倩; Hsieh, Yi-Chien
    台灣近年夜景餐廳蓬勃發展,本文探討台灣地區夜景餐廳空間特性及觀賞者觀看夜景的景觀偏好及復癒性感受。研究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蒐集台灣75家夜景餐廳的空間資訊,發現以北部、中部台灣較多,皆位於丘陵台地與平原之交會處山坡。為了解觀賞者偏好何種空間位置特性之夜景,挑選台灣各地共20個夜景餐廳,蒐集其燈光來源聚落的人口數、最近燈光實際距離、相對高度、俯角、最遠視距等5項空間特性資料,請觀賞者觀看20個夜景的照片填寫景觀偏好及復癒性。結果發現復癒性及景觀偏好都有在中位數以上分數且兩者呈現高度相關(r=0.913)。而空間特性部分除了最近燈光實際距離之外,與燈光來源聚落的人口數、相對高度、俯角、最遠視距皆呈現正相關,顯示人們偏好燈光亮度高、非扁平狀夜景以及視野開放的夜景。建立迴歸方程式,發現以空間特性預測景觀偏好,主要的影響因子為人口規模和相對高度;以空間特性預測復癒性,主要的影響因子為人口規模。 第二階段進一步探討那些夜景元素是吸引人的?各項視覺認知因子、復癒因子對整體景觀偏好、復癒性的影響為何?以及現地與非現地觀看的差異。研究者挑選已有聚集經濟的五個夜景景點:陽明山、貓空、乳姑山、百果山、華山,請夜景餐廳造訪者觀看另外四個地點的夜景照片以及就現場看夜景感受填寫調查l表,每位受測者得到現地評值一份及非現地評值四份,共252人次;問卷題項包含環境偏好矩陣四項因子〈一致性、複雜性、易讀性、神秘性〉、開闊性、生動性、自明性、注意力恢復理論四大特徵〈遠離日常生活、魅力性、延伸感、相容性〉、整體復癒性、整體偏好值、前往意願、交通時間意願等共15項題目。 研究結果發現:一、到夜景餐廳的交通時間以30分鐘人數最多但都有跨縣市前往客群,陽明山的夜景評值在兩次階段問卷中都是最高。二、現地的各項評值都高於非現地,顯示現場看夜景的復癒感受及偏好感效果優於看照片,特別是城鎮夜景大多呈顯著差異。三、整體而言受測者看夜景最能感受到的依序為開闊性、復癒性、遠離。四、將夜景元素分為都市及城鎮、有無地標、動態與靜態、有無結合地方產業等四項,發現都市型聚落較具自明性、城鎮型聚落較具神祕性,動態夜景有神秘性且影響造訪意願和交通時間意願,有地標的夜景在自明性、易讀性、複雜性、整體景觀偏好、魅力等方面較高且影響造訪意願,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的夜景則一致性較低且影響造訪意願。五、建立解釋型迴歸方程式,影響現地景觀偏好的因子為易讀性最高,接著依序為自明性、神秘性、開闊性,非現地則以開闊性、生動性、自明性最高,其他四項因子也有影響;影響現地復癒性的因子為相容性解釋力最高,其餘依序為魅力、遠離日常生活,影響非現地復癒性的因子同樣為相容性最高,其餘依序為延伸感、遠離日常生活、魅力。 前人研究證實夜景人們偏好開闊且明亮的近景,本研究印證夜間遠景亦同。實務建議上建議善用各地夜景資源促進夜間經濟,設置夜景餐廳的最佳點位為城鎮以上聚落周圍相對高度較高、視野開闊的丘陵台地區,交通時間30分鐘左右,有地標或動態夜景者更佳。後續研究建議非現地調查時需模擬黑暗情境。 關鍵字:夜景、景觀偏好、復癒知覺、空間分析、現地/非現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家森林遊樂區之遊憩體驗與知覺復癒關係研究--以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
    (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2010-06-01) 李素馨; 郭彰仁; 張肇翰; 謝宗恒 
    期刊編號:23-2-1 文章名稱「國家森林遊樂區之遊憩體驗與知覺復癒關係研究─以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為例」 作者:, 李素馨, , 郭彰仁, , 張肇翰 , 謝宗恒 第23卷 2 頁數001-024. 論文摘要: 【摘要】 遊憩體驗能讓人獲得身體、心理及社會上的效益。近年陰離子健康效益的宣傳造成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量暴增,其遊客的遊憩體驗與知覺復癒效益是值得探討的。因此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遊憩體驗是否會影響知覺復癒、遊客在國家森林遊樂區所獲得的遊憩體驗向度與知覺復癒感受向度為何?本研究以內洞國家森林遊樂區進行實證研究,進行問卷調查。共獲得372份有效問卷,採驗證性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之路徑分析驗證假設。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遊憩體驗會正向影響知覺復癒;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現地中遊憩體驗構面為享受自然、體適能、自我反省及逃離實質的壓力,知覺復癒環境特徵為遠離、相容性及魅力性;路徑分析顯示遊憩體驗以實質空間體驗及壓力紓解體驗來影響知覺復癒。
  • «
  • 1 (current)
  • 2
  • 3
  • 4
  • 5
  • »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