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育銘"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下肢肌群疲勞對動態姿勢穩定的影響
    (2010) 李育銘; Yu-Ming Lee
    目的:藉由不同的生物力學參數來比較下肢肌群疲勞與不同方向躍起著地對動態姿勢穩定的影響。方法:12名受試者(24±0.9歲, 172.7±3.6 公分, 70.6±8.3 公斤)皆需進行不同方向(前、斜、橫)的雙腳起跳以及支撐腳單腳著地,騰空時需以雙手觸摸目標物(50%最大垂直跳高度),著地時雙手則置於腰部兩側,並維持三秒鐘的姿勢穩定,若上述動作無法完成即算失敗。誘發性疲勞測驗為進行連續重複的深蹲和墊腳尖的動作並搭配柏格運動自覺量表來界定疲勞。結果:在不同方向的躍起著地時,前跳在著地後會產生較大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較小的踝關節背屈角度,橫跳在著地後會產生較小的髖關節和膝關節屈曲角度以及較大的踝關節背屈角度。在疲勞前後的躍起著地時,疲勞後髖關節和膝關節的最大屈曲角度會比疲勞前還小。結論:在不同方向的躍起著地的比較,進行橫跳方向的著地會使用較多的踝關節策略,前跳則使用較多的髖關節策略,而斜跳則是髖關節和踝關節策略都有使用到。在疲勞前後躍起著地的比較,較小的髖關節與膝關節的屈曲角度是為了要快速的維持姿勢的穩定。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功能性表現與穿戴護膝之成效
    (2014) 李育銘; Yu-Ming Lee
    目的:藉由功能性動作的評估來探討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重返運動場後是否仍有問題並以功能性護膝做為介入,探討其效果。方法:招募10名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為重建組 (年齡:22.4±1.0 歲;身高:169.4±8.6 公分;體重:65.6±10.7 公斤;受傷至手術的時間:5.6±5.1 月;手術至實驗的時間:24.5±16.3 月) 以及10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與運動項目必須配對的運動員為控制組 (年齡:21.5±1.8 歲;身高:167.6±8.3 公分;體重:64.1±11.6 公斤)。首先,所有受試者皆須完成肌力和跳躍表現的測試,以瞭解受試者的狀況。緊接著,受試者須完成側向切入和躍起著地的動作測試,其中重建組需要穿戴功能性護膝進行實驗。所有的結果皆以無母數統計進行考驗。所得到的結論如下: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肌力雖然已經恢復,但其在執行側向切入和躍起著地時,仍然有膝關節運動學、關節協調表現、動態姿勢穩定方面的缺陷,因此,推測手術後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和感覺動作控制系統的功能可能尚未完全恢復,而影響神經肌肉控制的能力。當以功能性護膝介入時,前十字韌帶重建運動員的膝關節運動學、關節協調表現和動態姿勢穩定能力都有改善的情形,其原因可能與護膝本身的設計和穿戴後可能會刺激膝關節周邊的本體感覺受器有關,而造成這些修正或改善。因此對於前十字韌帶重建的運動員來說,穿戴此款護膝或許能幫助減少神經肌肉控制系統的負荷,並減少二次傷害發生的機率。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