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李臻儀博士"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以華語結果式複合動詞習得研究為例(2008) 李瑋珊; Wei-shan Li本研究旨在探討華語的結果式動詞複合動詞 (Resultative verb compound, RVC) 之第二語言習得。根據Li and Thompson (1981) 的分析,華語的RVC有兩個組成成分,第一個成分為表動作的動詞,第二個成分則表示該動作的結果。Tai (1984, 2003) 認為華語的RVC和英語完成動詞 (Accomplishment verb) 顯現語言類型上的差異,雖然RVC在組成成分上和英語完成動詞類似,但他們最大不同在於RVC只表達「結果」一種態 (aspect),不表達過程;但是,英語完成動詞因同時具有「動作」和「結果」態。Tai (2003) 更進一步提出:事件的結果,對以華語為第一語言的人士來說比較重要;反之,對英語母語人士而言,過程是比較重要的。 本研究以華語RVC兩個組成成分的語義為依據,將之分為三類,分別是:活動–結果 (Activity-Result) RVC,如讀懂;瞬間動作–結果 (Semelfactive-Result) RVC,如打破;狀態–結果 (State-Result) RVC,如住慣。基於華語RVC和英語完成動詞的差異,本研究將探討以英語為母語的第二語言 (L2) 學習者,在學習華語的RVC 時,是否會受第一語言的影響而產生移轉 (transfer) 現象。同時,也藉此研究測試不同類型的RVC,其學習難易度是否不相同。我們的研究對象是台師大國語中心以英語為母語的L2學習者。依程度不同,我們將受試者分為中、高二級,每級有二十人。我們的研究工具為一包含有兩大題的問卷,第一大題為語法判斷;第二大題為句子詮釋。 研究發現如下: 首先,整體實驗結果顯示,L2學習者在此三類RVC的表現並不相同。學習者在State-Result RVC表現顯著優於Semelfactive-Result RVC。就平均數而言,雖然受試者在Activity-Result RVC的得分較Semelfactive-Result RVC 高,但此差異並未達到統計上的顯著。但是,在第二大題包含差一點兒這個副詞的題型中,我們發現學習者在State-Result RVC的表現並非最好。檢測後發現,英語中的狀態動詞 (States) 是不被允許與副詞差一點兒 (almost)一起出現;顯示出第一語言對L2學習者的表現的確有影響。本研究亦發現,受試者能理解RVC只表達「結果」一種態 (aspect),因而將Activity-Result RVC和Semelfactive-Result RVC視為英語中只具有「結果」態的瞬間動詞 (Achievements)。值得一提的是,學習者將Activity-Result RVC視為「典型瞬間動詞」(typical Achievements),而Semelfactive-Result RVC則被視為「引申瞬間動詞」(derived Achievements)。 其次,實驗結果顯示,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相似和差異對受試者分別產生了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英語typical Achievements的語意特性與RVC相同,但是derived Achievements和RVC並沒有相同處。在語法判斷題中,由於正向轉移 (positive transfer) 的緣故,L2學習者在Activity-Result RVC的表現顯著優於Semelfactive-Result RVC。這樣的結果也說明了第一和第二語言的不同產生了負向轉移 (negative transfer),而導致學習者在Semelfactive-Result RVC學習不佳。第一語言在第二語言習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亦受到了證實;受試者在判斷句子含有Activity-Result RVC/Semelfactive-Result RVC和副詞差一點兒的主要句意的表現優於此一類不含副詞差一點兒的句子。再者,「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密切;英語母語人士較重視事件的過程,而華語人士卻認為事件結果比較重要。最後,本研究指出,學習者的華語程度越高則其RVC習得表現也越好,顯示出第一語言的影響會隨學習者第二語言能力提升而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