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李軒宇"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之指揮研究
    (2007) 李軒宇
    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這部在蕭士塔高維契創作生涯中具有重要性、視為關鍵轉捩點的作品,不僅是這位二十世紀中葉音樂歷史源流中,以蘇維埃 (Soviet) 音樂家自許的音樂巨人,用音樂來紀錄時代的最佳體現,其音樂內容的結構性、對比性、完整性,以及蘊含在音符背後的意念及劇烈情感,更是指揮者以及音樂學習者在接觸諸如: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 1827)、布拉姆斯 (Johannes Brahms, 1833 - 1897) 以及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 - 1911) 等交響樂巨擘之作品後,所必須去學習、挑戰的下一位主要作曲家。現任台灣國家交響樂團音樂總監簡文彬先生 曾說過:「對我而言,馬勒之後最具代表性、最有個人風格的交響樂創作,除了蕭士塔高維契之外,不作第二人想。 」因此,對於這部承繼了貝多芬創作精神,與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遙相呼應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筆者發自內心,對這部作品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 於2006年之際,恰逢蕭士塔高維契200歲誕辰,世界樂壇紛紛為其慶祝之際,台灣國家交響樂團亦推出了蕭士塔高維契系列音樂會,讓筆者在音樂的學習版圖上,對這位作曲家增加了認識的寬度與深度。而於2006年夏,筆者在師長的建議指導下,赴美參加了由指揮大師哈洛.法博門 (Harold Farberman) 所舉辦的指揮研習營,並在大師的指導下,實際指揮了蕭士塔高維契《第五號交響曲》全曲。在準備過程之中,每當仔細讀譜、推敲作曲家音符背後所希冀之想法時,即被其所傳達出來之能量及龐大情感所震撼感動。筆者感受到在這部交響曲中,有著人性最深層的悲痛,有著向所處時代狂放不羈的嘲弄與自我解嘲的幽默,更有著經歷劇變後,人性終將勇敢面對、進而得勝的光明希望。 音樂學者在蕭士塔高維契過世後至今,對其政治立場究竟為何的爭論始終不斷進行。有的認為其逢迎拍馬,在共黨制度壓力下,失去了創作者的立場與堅持;有的認為其在威權統治下,能以不屈毅力,在詭譎環境中以音樂表達出個人的真實理念與想法。不論如何,筆者認為:即使政治為他帶來那樣的謎樣色彩,最重要的本質還是在作品的藝術性本身,畢竟藝術存在於世上的最高層次,是在於音樂中傳達給聆聽者的那份共鳴及感動,也就是真、善、美之境。 因此,筆者期盼藉著詳細研究、分析及詮釋《第五號交響曲》的過程中,能將樂曲中的音色、速度、和聲、及節奏作仔細探討,並將指揮過程中,所需使用的指揮技巧,作一細部研究整理,以期讓這部交響曲,在演出及傳達給聽眾的那一剎那,能更加貼近作曲家內心的本質進而能夠將樂曲完整地真實呈現。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