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佳慧"
Now showing 1 - 16 of 1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e世代美語教師(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02-04-??) 林佳慧Item 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04-??) 張鑑如; 林佳慧本研究目的在觀察台北市十六個低收入家庭幼兒與母親在共讀圖書時的對話內容和互動類型。幼兒平均年齡為3歲5個月,男女各8人。研究者至幼兒家中訪談,請 母親與幼兒共讀《好餓的毛毛蟲》一書,共讀歷程皆錄音錄影,並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的代碼進行轉譯和編碼。編碼系統以區分談話目的和談話內容為主。談 話目地又區分為要求,給予,和回饋三大類,談話內容則分為即時即地話語(例如命名,位置,屬性等)和非即時即地話語(例如推論,預測,連結等)兩大類。研 究結果發現在親子共讀時多由母親主導,大部分母親以給予和要求幼兒提供故事內容為主,而且談話內容以書中可見的即時即地話語為多。本研究也發現低收入家庭 之間的親子共讀方式有數種類型,並非完全一致。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瞭解低收入家庭幼兒語文能力的發展與母親的對話方式,並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本文 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將在文中討論。Item 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模式和幼兒在家之語文經驗初探(2003-01-01) 張鑑如; 林佳慧Item 台德菁英計畫技術生工作崗位訓練現況之調查研究(2004) 林佳慧; Chia-Hui LIn隨著全球國際化的趨勢,許多企業為尋求更高的競爭優勢,紛紛將生產主力外移國外,以致近來國內結構性失業率年年攀升,過去培育專業技術人才的技職教育在變革的潮流下亦面臨新的挑戰,政府為解決現況之困境,特由行政院勞委會職訓局、教育部與德國經濟辦事處組成專案工作小組,規劃及推動「台德菁英計畫」,期符合技職教育的改革目標,同時促成產業界與學術界的磨合度,創造企業人力資源效益,另與國際接軌對國家經濟社會有正面的幫助,冀望達成勞工、企業、學校、國家四贏的目的。此項產、官、學、研各界合作的訓練方式係屬新猷,訓練初期若藉由研究了解初期執行過程所產生的困難或缺失,並加以研討改進,將能使後續訓練進行更順暢,讓整個訓練制度更臻完善。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參與該計畫的技術生對於企業在職訓練的現況與看法,期望根據研究結果,提陳相關單位及人士精進「台德精英計畫」訓練之建議。經文獻分析完成「「台德菁英計畫」技術生工作崗位訓練現況調查」問卷的編製,針對「台德菁英計畫」第一期技術生於92學年第2學期初進行問卷普查。本研究總共發出304份問卷,回收262 份,總回收率達86﹪;其中有效問卷數為257 份,有效問卷總回收率為85﹪。問卷資料之分析方法係採用次數百分比、平均數、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薛費法(Scheffe)事後比較等。經資料分析後,獲得下列結論:(1)事業單位均依法提供安全的訓練環境、給付生活津貼給技術生、為其投辦勞健保。(2)工作崗位訓練內容是否符合所參與的計畫職類、使用的設備是否適當、工作崗位訓練是否皆於日間實施,均因事業單位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3)多數事業單位所安排工作崗位訓練的時間超過法定時間。(4)飯店管理類技術生在每七日至少有一日之例假休息方面顯著低於其他三職類。(5)事業單位應確實安排適當指導員教導技術生工作學習。(6)事業單位應適當分配指導員人數,以維護教學品質。(7)指導員須具體提供學習成效評量與訓練成果回饋。(8)學校課程規劃應與工作崗位訓練加強配合,以達相輔相成之效。(9)事業單位所提供的津貼符合生活實際需要程度,以資訊電子類顯著高於其他三類。(10)事業單位傾向優先錄用結訓的技術生的同意程度低。Item 國中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個案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2020)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取徑,以新北市一所實施自主學習課程的公立國民中學為研究場域,探析該校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簡稱十二年國教)改革脈絡下進行自主學習課程轉化之展化學習歷程。十二年國教揭櫫之自主學習為培育終身學習者之基礎,為個案學校課程發展重要目標。該校導入十二年國教自主學習的政策倡議,於複雜且多面向的活動系統衍生新的需求,引發系統內部節點的張力與矛盾,涉及主體、客體、工具、規則、社群與分工之演變與再生,並驅動學校課程轉化之系統革新。 為深究個案學校的系統革新歷程與成果,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主要以觀察、訪談和文件蒐集等方式取得資料,並以Engeström(1998)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架構分析資料。本研究發現有四: 一、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系統目標,可形成集體行動的課程轉化,涵括校長領導、行政組織分工、教師教學、家長參與外部協作資源之共力。 二、矛盾可引發教師主體與社群朝向自主學習課程客體目標發展之動力,工具策略的中介性可調節主體到客體行動之間的落差,開拓學生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路徑。 三、學生以專題探究為手段,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增進自主學習的信心。 四、學校自主學習課程轉化的活動系統,創造課程與教學實踐的革新歷程。 最後,依研究發現,本文提出對課綱轉化、課程創新、教學實踐、學校組織、教育行政機關及後續相關研究之建議,期能為國內課程改革、學校革新與學生學習帶來新的啟示。Item 學步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雙向影響歷程及其對早期自我調節原型之影響(2022)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早期幼兒自我調節發展的因素。自我調節能力在進入生命第二年時開始快速萌發,且對幼兒未來的社會適應以及認知學習有重大影響,因此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目標。過去的研究多探討母親的教養行為或親子關係的品質與幼兒自我調節間的關聯,本研究則基於發展系統理論之生物心理社會架構,同時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本研究並從雙向影響關係(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s)的觀點,探討幼兒氣質因素與母親教養因素間的雙向影響歷程。本研究的目的有二:其一為探討幼兒氣質(包含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包含正向的母親回應及負向的條件式管教)之間是否具有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其二為探討幼兒氣質及母親教養對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影響。根據理論及過去相關文獻之結果,本研究提出假設一:幼兒氣質與母親教養間有互相影響的關係,且此雙向影響關係具有持續性。假設二: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負面影響(即會減低正向回應與增加條件式管教),奮力控制氣質則會對母親教養行為有正面影響(即會增加正向回應與減低條件式管教)。相對的,母親回應會對幼兒氣質有正面影響(即減低負向情緒性氣質與增加奮力控制氣質),條件式管教則對幼兒氣質有負面影響(即增加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減低奮力控制氣質)。假設三: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會對其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有負面影響、奮力控制氣質則有助幼兒早期自我調節的發展;母親回應可提昇幼兒早期自我調節,母親條件式管教則不利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根據上述目的,本研究分析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之3月齡組幼兒資料,並針對5,267位幼兒母親在幼兒12月齡、18月齡及24月齡時所填答的問卷資料,進行隨機截距自我迴歸交叉延宕模型分析。變項的來源包含母親所填答的認知發展問卷、社會情緒發展問卷及家庭問卷。本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一、在12月齡到24月齡的三個時間點中,母親正負向教養行為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間均具有持續的雙向影響關係。母親的回應與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具有互相增強的雙向影響關係,但母親的條件式管教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則具有相互消減的雙向影響關係。幼兒的負向情緒性氣質則未與母親的教養行為產生持續性的雙向影響關係。研究假設一及二僅在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二、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和母親的回應與條件式管教會影響幼兒的早期自我調節發展。12月齡時的奮力控制氣質與母親回應均可正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但12月齡時的母親條件式管教則負向預測24月齡時的自我調節。由於本研究未發現幼兒負向情緒性氣質與早期自我調節發展間之關聯,因此研究假設之三也僅在奮力控制氣質及母親教養行為的部分獲得支持。 本研究之結果支持母親的教養行為與孩子的氣質間具有相互影響與被影響的關係,意即母親不只扮演提供孩子社會化影響的角色,也會受到孩子的氣質或特質的影響而改變教養行為。本結果支持幼兒在自己社會化的歷程中扮演主動角色。 此外,本研究之結果顯示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對早期自我調節發展具有顯著的影響,但氣質也會受到母親教養行為的影響,顯示個體生物性特質也會受環境脈絡等社會經驗之形塑。母親可藉由提供溫暖回應等正向教養行為增進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但幼兒的奮力控制氣質也會因母親的責罰管教等負向教養行為而消減。Item 家庭脈絡下的親子共讀與幼兒發展關係-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的應用與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2019-09-??) 林佳慧; 劉惠美; 張鑑如; Chia-Hui Lin, Huei-Mei Liu, Chien-Ju Chang本文使用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36 月齡幼兒第一波家庭問卷資料,旨在了解臺灣家庭中親子共讀的實施情況,以及家庭社經地位、親子共讀兩個因素對幼兒發展的直接與間接因果關係路徑,分析資料共納入2,164 位幼兒。研究結果發現:臺灣育有36 月齡幼兒的家庭中,約三分之二的父母每週會共讀至少一次,約三分之一的父母則從未與孩子共讀或共讀次數每週少於一次。再者,透過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發現:親子共讀的實施受到家庭社經地位直接的影響,標準化迴歸係數為 .60,意謂家庭社經地位這個因素可解釋親子共讀36%的變異性;親子共讀同時也對幼兒發展具有 .51 的直接效果,可解釋幼兒發展變異的28%,但家庭社經地位並沒有直接影響幼兒的發展,而是透過親子共讀的中介對幼兒發展產生間接影響。在各項幼兒發展能力中,親子共讀對幼兒的認知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最明顯的效果,效果量分別達 .44 和 .41,其次是幼兒的情緒能力和讀寫萌發能力,效果量分別達 .38 和 .37。親子共讀對幼兒的社會能力、注意力/執行功能、語言理解的發展也有正向效果,但效果量相對較小。另外,本研究也透過多群組分析,檢視受訪者為父親或母親、幼兒托育照顧方式與時間、幼兒的性別或出生排序對此因果路徑關係有無調節效果。結果均無發現有群組差異,顯示無論是由父親或母親所進行的共讀,對幼兒發展均有顯著效果,幼兒的性別或出生排序也沒有對結果造成差異。但幼兒托育照顧方式與時間則出現群組差異,當幼兒接受的每日托育照顧服務時間愈長(如11-24 小時),親子共讀對幼兒發展的影響效果就愈高。Item 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研究(2021)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欲探索關係互動狀態、重新思考與形塑新的關係模式之25至35歲成人進行。研究以應用家族棋盤的諮商策略,與參與者進行四次個別諮商,並於諮商結束後進行個別訪談,以半結構式訪談了解諮商為當事人帶來的影響經驗。研究對諮商歷程逐字稿與訪談資料,以質性研究的內容分析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諮商歷程主要包含四部分:(一)探索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並連結至當事人內在世界觀及關係模式。(二)探索現在的家庭畫面,並與印象深刻的家庭畫面兩相對照。(三)探索內在自我圖像,並進行對話。(四)挪動家庭畫面,發想與創造新的關係樣態。 二、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影響經驗大致可分為五個層面:理解困境、覺察渴望、修復傷痛、自我接納、創造連結,然其內涵、每層面的順序與所需時間等,依當事人獨特性而有所不同。 三、家族棋盤運用於個別諮商之助益性因素,包括:(一)視覺化、具象化幫助拓展覺察,綜觀關係全貌。(二)具體呈現互動畫面,促使正視困境、面對內在真實感受。(三)家族棋盤調動,讓當事人發覺並開啟關係有其他可能的新想法。(四)內在自我對話,提升當事人自我安撫與陪伴的力量和方法。(五)當渴望與傷痛被訴說和療癒後,當事人能創造新的關係互動模式。 四、關係議題與家庭系統分化情形息息相關,而以開放彈性的態度運用家族棋盤做諮商介入,方能發揮最佳效益。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未來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以利參考。Item 師生共好在富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20-09-??) 余采玲; 張凱倫; 林佳慧; Cai-Ling Yu, Taupas.Naqaisalan, Chia-Hui LinItem 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發展處, 2006-04-01) 張鑑如; 林佳慧本研究目的在觀察台北市十六個低收入家庭幼兒與母親在共讀圖書時的對話內容和互動類型。幼兒平均年齡為3歲5個月,男女各8人。研究者至幼兒家中訪談,請母親與幼兒共讀《好餓的毛毛蟲》一書,共讀歷程皆錄音錄影,並採用「兒童語料交換系統」的代碼進行轉譯和編碼。編碼系統以區分談話目的和談話內容為主。談話目地又區分為要求,給予,和回饋三大類,談話內容則分為即時即地話語(例如命名,位置,屬性等)和非即時即地話語(例如推論,預測,連結等)兩大類。研究結果發現在親子共讀時多由母親主導,大部分母親以給予和要求幼兒提供故事內容為主,而且談話內容以書中可見的即時即地話語為多。本研究也發現低收入家庭之間的親子共讀方式有數種類型,並非完全一致。本研究結果將有助於瞭解低收入家庭幼兒語文能力的發展與母親的對話方式,並可與國內外相關研究作比較。本文研究限制與對未來研究的建議,將在文中討論。Item 時尚與喬伊斯之《都柏林人》(2006) 林佳慧; Lin Chia Huei愛爾蘭的階級意識在其多方面的文化探討中可略知一二,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其階級意識更突顯於時尚領域中。此論文欲探討時尚在喬伊斯之《都柏林》中所呈現的特色、起因、與影響,並且假設都柏林人崇尚當代時尚,並採納各種時尚藉以達成階級同化的理想,進而達成階級晉升的最終目標。 都柏林人在困頓的生活中求生存,希望藉由採納當代時尚而達成階級晉升的目標。第一章分析時尚的特色在於其短暫性與虛假性,時尚促使人們惡性地追求時尚,然而時尚日新月異,一旦人們自認為已採用了某一種正在流行的時尚,他們會發現另一種更新、更流行的時尚以然產生,於似乎,時尚變成一種不斷「求新棄舊」的活動。此外,時尚對上層階級而言僅是娛樂層級,但是對於身處下層的都柏林人而言,卻誤用時尚,使其成為階級晉升的生存工具,他們希望追求時尚的行為能使他們擺脫貧困。第二章,以「車賽之後」探討道爾家族(the Doyles)追求歐洲時尚的決心,希冀追求上層階級的流行文化,晉升至上流階級,並藉此靠近歐洲權力核心。第三章檢視都柏林人對於歌劇時尚所帶來的錯誤迷思,歌劇中王子與公主的快樂結合,使都柏林男、女誤以為婚姻的結合能保障未來的經濟生活,誤認為婚姻能帶來財富,進而完成階級晉升的可能性。從喬伊斯的觀點來看,時尚是不可靠的,而都柏林人卻無法跳脫時尚所帶來的幻象與幻滅,事實上,在故事所發生的時代背景中,資本主義與功利主義盛行於社會經濟中,經濟活動與資源其實掌控在權勢階級中,而所謂的時尚,就其經濟層面而言,亦由權勢階級所操控,下層階級的都柏林人無法理解時尚的複雜性,因此希冀時尚帶來階級晉升亦為不可能實現的夢想。Item 美感教育題材融入國中閱讀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2023) 林佳慧; Lin, Jia-Hui本研究旨在探討美感教育融入國中閱讀教育的影響性,並希望培養學生在美學思維、生活經營、社會參與及美感感知的能力,使其能藉由閱讀課程中的美感文學達成美感文學教育的涵養。筆者採取行動研究取向,研究過程分為三階段:規劃、實施、完成。規劃行動研究方向時,筆者首先確認教學中的問題,進而分析成因,最後擬定行動方案及評鑑工具;實施階段開始進行課程,並檢視及分析以進行修正;完成階段則是發表結果。本研究以Maxine Greene的「美育思想」作為美感教育閱讀策略的理論基礎,探討以美感教育融入閱讀策略後對於國中八年級學生的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能力的影響。以筆者任教的桃園市Z公立國中八年級班級,該班共29位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閱讀題材融入美感教育方面,筆者從教育部發行的《安妮新聞時報》中選擇〈夏季特刊〉設計五個單元,分別是〈童話、傳說與他們的產地〉、〈芬蘭如何從小學開始打擊假新聞〉、〈地球的每日概觀〉、〈從象形文字到表情符號〉、〈通貨膨脹加上債務,貧窮國家面臨飢餓邊緣〉,進行12節的美感閱讀課,為期約三個月,以學生學習單、學生回饋單、教師的觀察記錄,與教師的省思札記為主,訪談為輔,進行研究分析及討論的結果,得出以下結論:一、閱讀題材融入國中美感教育,閱讀《安妮新聞時報》中,啟發學生對美感閱讀具內化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具有美感思維、能欣賞《安妮新聞時報》的插畫、為自己設立閱讀目標,教師引導其學習制定具體的實踐方法。二、閱讀題材融入國中美感教育,在美感思維中,對學生的生活美感經營及美感文化的參與具正面影響。學生能察覺閱讀中的美感模式、願意透過美感文字、知曉閱讀審美的內化學習方法。三、從閱讀題材的美感性、文化性及實踐性得知閱讀題材融入國中美感教育具適切性。閱讀題材融入美感教育使筆者在教材設計及教學技巧上有所成長。最末,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推動美感教育閱讀策略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臺南縣南化鄉菜寮溪流域人文生態系統的變遷(2002) 林佳慧; Lin Chia-Hui本研究依據「人文生態學」的概念,將「人文生態系統」分為「土地與土地的關係」、「農家與土地的關係」、「農家與農家的關係」三個次系統,分別透過「商品流動」、「能量與營養流動」、「勞力、技術與資訊流動」三個指標,來檢視本區清代以來上述三個次系統的變遷,以解釋今日南化鄉農業發展上的優勢從何而來。 由於田園面積有限,在清代原鄉即具牟利精神的漢人,入墾南化鄉菜寮溪流域後也於山坪栽培苧麻與薑黃等經濟作物。由於整地初期水土防禦工事完善,苧麻本身能量與營養流動封閉,加上薑黃維持長時間的自然拋荒,維持了山坪的地力與水土涵養。日治時代更透過堆肥的使用與綠肥作物的栽培輪種,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提高,以維持人口增加後的環境負載力。農家內部也透過衡量經濟作物的收購價格與風險,並協調農家人口勞力分配,以求得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栽培面積與牲畜數量之間的動態平衡。不幸的是,戰後初期樹薯的栽培卻導致本區人文生態系統陷入不平衡。基於樹薯本身耗營養、著根深的生態特性,加上農家整地與栽培方式的轉變,民國50年代末期本區面臨地力耗盡與水土流失的生態耗竭,在此種惡劣的環境下,僅有芒果得以在本地「著根」。民國80年代以後由於土壤逐漸硬化與酸化,加上消費者健康意識的驅使下,果農在用藥與用肥觀念上有所扭轉,人地關係才又朝向和諧發展。 透過各時期商品的流動所建立起來地與地的關係,則隨著作物種類、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而改變。苧麻與薑黃等傳統小商品交易方式多樣且具有彈性,清代本區也透過這兩種作物納入大陸的市場體系中,直到日本侵華戰爭爆發後才告瓦解。此外,日治初期本區劃為新式糖廠的原料採取區,在甘蔗的產銷與價格上深受殖民母國的控制。戰後的樹薯與芒果主要都是供應國內市場的需求,直到民國80年代運銷模式組織化以後,商品流動過程中販仔的地位逐漸式微,農家得以直接面對市場,小區域也可以透過作物鑲嵌入世界經濟的板塊中。 為了栽培多樣的作物並有效調配勞力,清代本區農家透過勞力互助,組成不論作物種類、不計耕地遠近大小、不計工資工時的「放伴團體」;日治中期以後農家開始具備勞力成本的概念,「放伴」轉變為同等工時、以力易力的「換工」;戰後初期農家不但開始以貨幣交易勞力,專業技術的農事也逐漸從「換工團體」中分化出來。縱使生產組織的內涵有逐漸商品化的趨勢,其空間結構卻無明顯的改變,即互助組織的範圍、規模及結合份子自清~戰後都相當固定,並由農家生產部門延伸到生活部門的互助。民國60~70年代本區生產組織雖然面臨解構,然而在十多年之後農家在此一空間結構與人際網絡的基礎上組成產銷班,憑著過去的情誼與默契形成極強的向心力,加上後來因理念投合而加入的新成員,整個產銷班成為命運共同體。農家生產空間重組後,透過資訊與技術流動,生活空間也跟著重組。 透過同舟共心、群策群力的在地農民所組成的產銷班,進而使得本區農家生產空間與生活空間再次結合,加上農家重視土地的永續利用,與土地維持和諧的關係,正是南化鄉菜寮溪流域農業發展的優勢所在。Item 蕭邦《24首前奏曲》演奏探討(2015) 林佳慧; Lin, Jia-Huei蕭邦 (Fryderyk Chopin) 是浪漫時期鋼琴音樂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其創作絕大部分為鋼琴作品,本研究即以其中期作品《24首前奏曲》為主題。蕭邦《24首前奏曲》在調性安排上以巴赫平均律為藍本,在平均律中,調性是以上行半音階、平行大小調依序排列的方式呈現,而蕭邦的前奏曲則是以五度循環、關係大小調的規律構成。在設計上,蕭邦的24首前奏曲各自獨立,長度精簡,每一首前奏曲皆具獨特的創作手法。本研究自蕭邦的生平與音樂風格、鋼琴音樂特色、創作背景與手法等層面著手,進而提出對於《24首前奏曲》在技巧、踏瓣、風格等層面之詮釋作為探討的主軸。 本研究分為五個章節,第一章簡述蕭邦的生平及其音樂風格特色;第二章自蕭邦所處時代的鋼琴及其鋼琴技巧探討蕭邦的鋼琴音樂特色;第三章為蕭邦《24首前奏曲》之創作背景及創作手法;第四章自技巧、踏瓣、風格三個層面,提出筆者對於《24首前奏曲》演奏詮釋的觀點;第五章為結語。筆者藉由研究蕭邦的《24首前奏曲》,以期作為教學研究與演奏方面的參考。Item 薇薇安.魏斯伍德(1941~)服飾創作美學之研究(2006) 林佳慧; Chia-Hui Lin薇薇安.魏斯伍德(1941~)是時裝界最受歡迎和最重要的服裝設計師之一。本研究論文-薇薇安.魏斯伍德服飾創作美學,透過服飾文化與魏斯伍德創作背景,說明她從1971-1996年服飾創作動機由來、表現方式以及後現代主義風格。 魏斯伍德的服飾系列研究者歸納為龐克服飾系列、融入異元素服飾系列、傳統歷史服飾系列、成熟時期服飾系列。早年時期,魏斯伍德與馬克賴倫一起合作,帶動了龐克風潮,對20世紀中後期的時裝、音樂、繪圖設計,都造成極大的影響。讓引人注目的龐克服飾,震驚了大眾,同時也吸引了年輕的買者。融入異元素服飾系列,採用各國風俗文化圖騰、色彩和電影的影響。傳統歷史服飾系列,魏斯伍德受到歷史服飾像馬甲、裙撐、格子呢、哈里斯斜紋呢、古典繪畫的影響。雖然魏斯伍德也喜愛傳統的英國織品,但她卻經常蓄意地諷刺和挑釁英國味。成熟時期服飾系列,以非常女性化的古典服飾做設計,也是技巧的集大成。 總之,魏斯伍德在服飾設計中結合許多的元素,包括像街頭文化、女權運動、傳統歷史、美術、電影和音樂。魏斯伍德總是喜歡去發掘必須革新的事物,因此她在服飾設計上,自主性的動力不曾停歇過。同時,魏斯伍德服飾公司,每年持續獲得廣大的市場。由於魏斯伍德與生俱來不斷挑戰自己的衝勁與影響,樹立她在時裝界中,不可磨滅的成功地位。Item 靜思語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2007) 林佳慧; LIN CHIA HUI本研究透過行動研究法,進行靜思語創意教學,目的是改進班級人際相處情形,並從活動中促進學生創造力的表現及人際關係的成長。本研究共進行三次主題課程,分別是「尊重你我他」、「溝通百分百」和「惜福愛物感恩情」,由課程計畫、執行過程、問題與省思、修正與調整教學活動的過程,發現: 一、靜思語創意教學行動研究歷程有助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師成長。 二、學生能運用創造思考技法或靜思語聯想,表現創造力之流暢力、 變通力與獨創力。 三、靜思語創意教學能增進學生人際關係的成長。 四、研究者透過靜思語創意教學,瞭解釐清教學問題為首要,並獲得 設計創意活動的知識與提昇能力的方法,也學習運用創意經營師 生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