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佳範"
Now showing 1 - 20 of 108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2004 年第一屆暑期師培生人權教育營執行結案報告(2004-01-01) 林佳範Item 2006-2007年台灣人權報告(台灣人權促進會, 2008-01-01) 林佳範Item ICCS 2009 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12-06-??)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 Yuh-Haw Teng; Mei-Yun Huang; Xiu-Lan Dong; Chia-Fan Lin2009 年我國參與了國際教育成就調童委員會(lE A) 之「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J (ICCS' 2009) 。此次受測學生有5167人,是國內近年大型的跨國研究之一。本文試就ICCS 2009認知測驗的評量性質、評量祭構和試題形式進行探討,並以之與國內之圈中基本學力測驗和壘灣學習成就評量資料庫(TASA) 公民試題進行比較研究。首先,根攝評量性質比較,三者皆為橫斷面的評量,但ICCS是一種國際性比較測驗,而基測則為升學導向的常棋參照評量,TASA則是強調學習成就之趨勢分析;其次是評量無構比較,三者皆分成知識面向和認知面向,惟其間仍存在著差異,ICCS是以公民教育為主軸,知識內容色含了公民社會和體卑、公民原則、公民參與與公民認同四個構面,至於基測和TASA是以社會學習領域課綱為範疇;再就試題分析來比較'ICCS之題型分為選擇題和開放式問答題,評量層次頗高,而基測和TASA仍侷限於選擇題形式,因此基測和TASA的發展可以ICCS作借鏡。 最後,根噱研究結果,依攝ICCS的評量性質、評量無構和試題形式,對於圍內的評量,提出了公民知識內涵再充實、評量方式再調整和發展長期追蹤評量等三項建議,期待查灣能發展出客觀、具有風發性的評量方式,以增進評量效籠,並有效因應全球化時代快速雙邊的教育改革需求。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CCS 2009認知測驗與我國相關中學學生公民教育學習成就評量之比較(2012-06-01) 鄧毓浩; 黃美筠; 董秀蘭; 林佳範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 (I//Ⅳ)(2008-07-31) 劉美慧; 黃美筠; 林佳範; 宋曜廷; 顧忠華; 董秀蘭; 王麗雲; 鄧毓浩; 譚克平; 林世華Item IEA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09)(Ⅱ/Ⅳ)(2009-07-31) 劉美慧; 王麗雲; 鄧毓浩; 宋曜廷; 陳麗華; 陳淑敏; 譚克平; 林佳範; 林世華; 董秀蘭本報告為「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 簡稱ICCS 2009)第二年之期中報告。本計畫執行期限由2007年至2011年,共計四年。本報告共分為三部分。一、研究進度說明:目前已完成主試資料蒐集,共施測200所學校,約7000位八年級學生受測。二、亞洲模組發展:ICCS2009最大的特色在於發展區域模組,以回應各區域的文化脈絡,目前共發展亞洲模組、拉丁美洲模組與亞洲模組。本研究團對在亞洲模組的發展上,居於主導地位,目前已完成模組架構與施測工具。三、研究成果自評:本計畫截至目前為止,已發表一篇中文期刊論文,並在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三篇英文論文。Item 中小學各領域課程綱要評估與發展之研究(公民與社會科)(2005-01-01) 林佳範Item 九年一貫之課程改革與法治教育之發展模式研究(2004-07-31) 林佳範Item 九年一貫課程與法治教育教材(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 2002-08-15) 林佳範Item 人權價值的絕對與相對(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2006-08-01) 林佳範Item 人權教育--教育基本法與學生受教權( 教育部, 2004-11-01) 林佳範Item 人權教育動手做--要教什麼?(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2011-02-01) 林佳範Item 人權教育議題融入國中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以主題式課程為例(2022) 李伊婷; Li, Yi-Ting本研究以實施「人權教育議題融入課程」是否能提升學生在人權教育上的學習成效為問題意識,探究「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結合於國中社會領域教學帶給學生在人權認知、態度、行動方面之改變,研究者與領域內教師共同研發設計「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一共六節課,研究場域為多元國中,研究參與者共五十六位國中八年級學生,並針對其中六位學生進行訪談。本研究採行動研究,資料蒐集方法來自研究者的教學日誌、協同教師的觀察紀錄以及研究參與者的明信片作品、人權手冊、回饋單和訪談等質性資料。由相關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壹、課程設計層面 一、「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融入《十二年國教總綱》核心素養與《議題手冊》人權教育議題實質內涵,發展出適合國中八年級學生的人權教育方案。 二、「人權讚起來」主題式課程連結《十二年國教社會領綱》之學習內容,達到「課程能加深、加廣學生學習人權相關概念」之目標。 三、人權教育方案在課程設計與案例挑選上應循序漸進,先介紹符合八年級學生生活經驗的國內案例,再延伸至國外真實案例,能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 貳、教學成效層面 一、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有助於增進學生對「人權知識概念」之累積。 二、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能有時間容納案例教學 ,有助於培養學生「重視人權關懷、尊重人性尊嚴」之思維。 三、以主題式課程為主軸的人權教育比較能有餘裕去設計行動面的課程,有助於激發學生對「人權行動實踐」之意願。 參、教師的教學專業成長 一、瞭解國中階段學生接受人權教育課程的可能性。 二、體悟學生在人權教育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者與教師在進行人權教育教學時之參考,同時在研究歷程中進行研究者個人省思。Item 人權教育資訊網站第4期結案報告(2005-11-30) 林佳範Item 人權教育資訊網站第三期結案報告書(2004-01-01) 林佳範Item 修復式實踐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之行動研究-以人權教育融入彈性課程為例(2024) 駱雯羚; Luo, Wen-Ling本研究採行動研究途徑,並以人權教育融入彈性課程為例,旨在探討「修復式實踐」應用於國中社會領域公民與社會科教學中的可行性。希冀透過所研發之「修復攻略-打造你我心關係」主題式課程,結合「修復式對話」、「善意溝通」、「對話圈」等蘊含修復式正義精神之實踐策略,探究修復式實踐的介入是否帶給學生在人權議題認知、情意價值與行動上的改變。經由研究歷程,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壹、在課程設計與實施層面 一、修復式實踐內涵與十二年國教人權教育實質內涵的相呼應 二、修復式實踐建構的人權思考鷹架提升人權教育學習的深化 三、修復式實踐與以學習者為主體的加乘學習效果 四、修復式實踐有助於改善抽象人權認知學習,促發共感學習經驗 貳、在學習成效層面 一、修復式實踐有助於學生的人權認知、價值意識與行動上之轉變 二、修復式提問與善意溝通提升學生人權價值高層次思維 三、修復式實踐有助於促進同儕互動與師生關係 四、學生對於感受與情緒的表達仍有待加強 參、在教師專業成長層面 一、增強對教師本身的修復式實踐之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有助於提升教師教學反思與自我省思能力 三、強化教師對學生情感和需求的敏感度Item 十二年國教國小補救教學實施方案的探討:論學生學習權之保障(2019) 傅潔琳; Fu, Chieh-Lin本文旨在從學生學習權保障之觀點,檢視我國現行 12 年國教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國小階段的實踐情形,找出政策與教學實踐衝突矛盾之處,並具體提出保障學生學習權的方法。首先,在研究背景與動機方面,研究者從法令與政策、現場實務經驗、以及學習權保障的研究視角進行闡述。在研究目的方面有以下: 一、 從「保障學生學習權」的觀點,分析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個案學校實施歷程的盲點。 二、 檢討補救教學實施方案在政策面上與個案學校實務面向的落差。 三、 從「保障學生學習權」觀點,探討個案學校實施補救教學改進的可能措施與做法。 本研究方法採用文獻分析、訪談、焦點團體座談、參與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進行資料的蒐集、分析與研究。從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科技化評量系統無法診斷學生學習低落成因 二、追蹤成效方式恐侵害學生隱私。 三、不適當的補救教學反而傷害學生學習權 四、行政管考壓力加諸教師與學生,忽略受輔學生學習實際需求。 五、部分教師對學生學習權概念認知模糊 六、補救教學僅消極保障學生受教權未必完全實現公平與正義的理念 在補救教學保障學生學習權的建議作法,包括: 一、幫助學生自我覺察 二、從學生的優勢能力出發 三、建立其他機制保障多元智能學生 四、多元學習策略的運用 五、教師是學習權保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