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依蓮"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1945年以前夏威夷華日族群關係-以華人報紙為中心
    (2012) 林依蓮
    本文以1945年(二戰結束)以前,夏威夷地區華日族群關係之研究為核心,首先論述夏威夷當地歷史發展,以及華日族群移民夏威夷之歷程,與兩族群在夏威夷各行業的發展狀況,建構華日族群移民夏威夷之背景與發展脈絡,並論述夏威夷政府對華日族群的態度,以及當地排華與排日風氣的形成及其影響;接著,本文將探討1937年中日戰爭以前華日族群的互動情形,由社會、經濟、文化三層面切入,並以此為本,對照二戰期間之變化;隨後,本文將透過1938年抵制日貨運動以及1941年珍珠港事件,審視二戰期間華人社群對於日本社群的觀感與互動狀況,並從中觀察族群自我認同之變化。 夏威夷地區因歷史發展的特殊性,使得當地的種族多元化,但就族群關係以及社會風氣而言,並非以往所認為的平等開放。事實上,夏威夷的政經權力與資源由白人掌握,華日族群關係也深受其影響,特別是在甘蔗園的勞動力交替中可以明顯觀察到此點。另一方面,華日族群在農漁商業的發展,並非全然競爭,也有攜手合作的事例,更有甚者,出現了跨越族群的區隔,以同業間的共同利益為考量的商業理念。此外,在抵制日貨運動之中,可以見到華日族群為免正面衝突,改以中介的「美籍」概念作為訴求,藉此將兩族群放入同一國家認同的框架之中,此即兩族群在地意識的展現。另一方面,由華人所創辦的報紙在珍珠港事件前後的態度之中,可以看到華人社群內部不同的立場,特別是由土生華人所創辦的英文報紙《檀報》的報導,與其他兩報不同,著重於現地的生活實情,並以公民身份與族群和諧的角度,對於日本移民問題提出思考,充份展現了在地意識的內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介賽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危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林依蓮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評介賽繆爾.杭廷頓(Samuel Huntington)《「誰是美國人?」:族群融合的問題與國家認同危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3-06-??) 林依蓮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