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信宏"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國一學生在指數學習的主要錯誤類型及其補救教學之研究(2013) 林信宏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一學生在學習「指數的概念、運算及指數律」後,會出現哪些主要的錯誤類型,本研究採二階段評量來診斷學生在指數學習的錯誤,先針對105位學生進行兩次開放性試題施測,編製成二階段試題,然後針對110位學生進行兩次二階段評量試題預試,發展出二階段評量前測試題,再針對342位學生施測發展平行試題(複本信度的百分比一致性PA為0.912),前測試題測得的Cronbach’s α係數為0.773,後測試題測得的Cronbach’s α係數為0.767,試題皆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 根據研究結果,國一學生在學習指數概念、運算及指數律共有13種主要錯誤類型,依指數單元內容歸納為四大類:A.指數概念上共有5種錯誤類型,B.指數加減運算上共有2種錯誤類型,C.指數律概念上共有4種錯誤類型,D.指數律應用上共有2種錯誤類型。分析學生在這13種主要錯誤類型犯錯的成因共有29個,並將這些成因歸納為五大類:(一)將先前的經驗做過度類推,(二)受到新的學習經驗干擾,(三)受教師教學口訣的影響或片面記憶部分口訣,(四)不了解指數律規則而臆造公式,(五)忽視或誤用條件。 本研究在補救教學活動與教材設計的主要原則為:1.針對學生錯誤的原因,擬定補救教學目標、教材與活動。2.以學生既有的舊知識和舊經驗為基礎,讓學生將新知識或新概念與這些舊知識或舊經驗做連結。3.設計問題促成學生產生認知衝突,引起學生學習新概念的需求感。4.提供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需的鷹架,協助學生改正錯誤概念。5.先以正例和非例呈現教材範例,讓學生得到正確的概念,再以文字符號描述屬性使學生獲得概念的同化。 就補救教學的成效而言,學生在後測錯誤類型的犯錯率均顯著低於前測,顯示補救教學活動對改善學生在指數學習常犯的錯誤具有良好成效。且學生於後測、延後測的答題情形差異均不大,說明補救教學經一段時間後,學生的學習具有不錯的保留效果。Item 多面實踐,一種堅持:李南衡與台灣文化的追尋(2010) 林信宏; Lin, Hsin-hung李南衡,在台灣當代社會中,是具備多重身份的文化人。從事兒童文學編輯和創作超過三十年,他是兒童文學的耕耘者。在鄉土文學論戰時期,蒐集已漸亡佚的日治時期台灣文學史料,編輯成《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五大冊,保存珍貴的台灣文學史料,他是戒嚴時代整理、研究台灣文學的先驅。不但長期執筆關心臺灣文化、批判社會現象,近年也跨足廣播媒體,傳達對台灣社會的關切,他更是臺灣本土文化的捍衛者。 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從李南衡各種面向的實踐,探討他和維繫台灣文化的關連性,進而探究他在當代社會的脈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對維護台灣文學、文化的努力與貢獻等。全文共分六章,簡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一個本土知識分子的生成:李南衡的生命歷程〉。第三章,〈兒童文學的長期耕耘〉,以「編輯、創作、翻譯」三方面來看,分析李南衡對推廣台灣兒童文學的貢獻。第四章,〈始自台灣,終至台灣—台灣觀點之文學〉,以《日據下台灣新文學》的編輯、《文季》中的創作、外來語研究與台語創作等,探討他對台灣文學的付出與堅持。第五章,〈知識份子的情懷—政治批判及社會關懷〉,從他所發表的政治與社會評論,以及從事廣播媒體的主持,觀察他對台灣社會的關懷及努力。第六章〈結論〉,歸納本研究的成果與心得,並提出未來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