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吟映"
Now showing 1 - 2 of 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單次無氧運動對血液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及嗜中性白血球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2008-07-01) 林吟映; 林瑞興; 方進隆目的:本研究探討大學男性進行單次無氧運動對血液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及嗜中性白血球之影響。方法:以健康男性大學生27名,年齡20.1±0.8歲,身高172.3±5.2公分,體重66.9±7.5公斤為對象,受試者盡全力完成Wingate 30秒無氧動力測驗,而在安靜時、運動後5分鐘及運動後24小時抽血檢驗,並以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比較安靜時、運動後5分鐘及運動後24小時之血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及嗜中性白血球值,是否有顯著差異。結果:在肌酸激酶值方面,運動後5分鐘明顯高於安靜時(226.4±144.3vs. 192.2±129.9U/L, p<.05),以及運動後24小時明顯高於安靜時(230.1±122.1vs. 192.2±129.9U/L, p<.05);在乳酸脫氫酶值方面,運動後5分鐘明顯高於安靜時(151.9±28.9vs. 130.1±23.0U/L, p<.05),以及運動後5分鐘明顯高於運動後24小時(151.9±28.9vs. 129.2±23.8U/L, p<.05);在嗜中性白血球值方面運動後5分鐘明顯高於安靜時(4619.4±1321.2vs. 3690.8±866.2/μL, p<.05),以及運動後5分鐘明顯高於運動後24小時(4619.4±1321.2vs. 3387.0±780.9/μL, p<.05)。結論:進行單次無氧運動後5分鐘,在肌酸激酶及乳酸脫氫酶值方面,肌肉代謝指標明顯上升,可能反應出立即性的肌肉損傷;另外,在乳酸脫氫酶值方面,運動後24小時明顯下降,意味著過多的乳酸已排除體外。在嗜中性白血球值方面,無氧運動後的5分鐘明顯上升以及24小時後的明顯下降,代表運動後身體潛在性肌肉損傷,但在休息24小時後已恢復正常。Item 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肌肉適能及骨骼健康之影響(2011) 林吟映; Yin-Ying Lin紙片人由於沈溺過度減重將導致潛在性的骨骼及健康問題。本研究主要探討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肌肉適能及骨骼健康之影響,召募並篩選出36位健康受試者,年齡18-22歲,身體質量指數過低 (BMI<18.5) 的年輕且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專女性為研究對象,最後完成本實驗有阻力訓練組12人、阻力結合振動訓練組11人及控制組7人。兩組訓練組均於每週一、三、五進行阻力訓練,每次1-3組,每組12-15下,訓練時間30-50分鐘,強度範圍為1RM的60-70%,包含全身八種訓練動作;另外,阻力結合振動訓練組先進行完阻力訓練後再額外進行上肢振動訓練,以頻率40Hz及振幅4g方式於每週一、三、五,每次3-5組,每組1分鐘,組間休息30秒,非慣用手的方式進行;控制組未進行任何訓練。所有受試者於訓練前後測量下列變項:(1)身體質量指數:體重(kg)/身高2(m)來換算;(2)身體組成(Inbody 720, Korea);(3)肌肉適能(最大肌力)表現;(4)骨質密度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 測量左右手前臂、腰椎第1-4節、股骨頸等部位骨質密度及骨質含量;(5)骨骼代謝指標:骨鈣素 (osteocalcin, OCN)、碳末端胜鏈 (C-terminal telopeptide, CTx)。所得資料以二因子混合設計變異數分析考驗三組的前、後測是否有顯著差異。本研究結果藉由16週阻力結合振動訓練介入,兩組訓練組 (RT及RT+VT組) 之肌肉適能(最大肌力)包括大腿內收、大腿踢伸、滑輪下拉、機械划船、坐姿向下推壓、蝴蝶式擴胸及慣用手握力等動作均有顯著進步 (p<.05) 。此外,各組於後測成績相較下,滑輪下拉、機械划船及坐姿向下推壓等動作兩組訓練組均優於控制組 (p<.05);但在骨骼健康(骨質密度及骨骼代謝)檢測項目中,三組各項指標均未明顯改變 (p>.05)。短期的進行16週阻力結合振動訓練,對大專體重過輕女性雖未提昇骨質密度及造成骨骼代謝指標上改變,卻可有效提昇肌肉適能(最大肌力),間接保護骨骼健康及預防骨質疏鬆症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