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品君"
Now showing 1 - 3 of 3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1920年代臺灣與朝鮮文化啟蒙運動及主張之比較分析:以蔡培火與李光洙為例(2018) 林品君; Lin, Pin-Chun1920年代臺灣與朝鮮在日本殖民統治放寬言論、出版、集會自由的限制下,知識分子熱切地帶起文化啟蒙運動,主張要趕上世界的「改造」風潮,使傳統社會能脫胎換骨,在競爭的文明世界中生存下來。蔡培火與李光洙為此提出主張,他們皆出身貧困,藉由他人的資助前往東京留學,藉由留學經驗接觸並思考西方近代文明,在這期間逐漸形成他們的近代世界觀,由此他們重新評估傳統文化,並為臺灣與朝鮮社會提出改造方針。 蔡培火與李光洙將近代西方文明奉為典範,希望積極學習西方的人文和科學知識,以去除傳統文化中的陋習,改善傳統社會在精神上的閉塞、遲鈍,警告若不思進步便會被弱肉強食的世界淘汰,擺脫不了被強權宰制的命運。蔡培火與李光洙皆相信,唯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新文明,改革傳統,殖民地人民才能提升自身落後的文化,從而創造新文化,掌握自己的未來。 蔡培火的改造原理是人道主義,他主張此人道主義是超越不同政治立場的,以此來避免以自身利益對抗異己,因而能長久推動文化啟蒙運動,培養臺灣人民具備能適應並經營近代化生活的人格。蔡培火並積極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也做為臺灣議會請願運動的領袖之一,但他的主張並非臺灣完全自治,而是希望臺灣議會做為日本本地與臺灣之間互相了解的橋樑,以改善總督與在臺日人專政的情況,使臺灣人民可以得到平等待遇;李光洙則為朝鮮的未來提出「民族改造論」,主張成立「改造同盟」,此團體只著重文化修養而不涉政治,致力於學習近代文明知識和精神,有組織地篩選並栽培會員,逐步擴大至一定規模後,便能帶領社會的近代化,完成朝鮮自19世紀以來的「開化」之夢。本文著重在分析並對照此二人如何認識世界─他們的近代觀─以及他們如何認識自己的社會傳統和提出什麼樣的改造方法,藉此了解他們對世界運作規則和自處姿態的思考方式,作為當代社會的思想資源。Item 大學圖書館館員個人網誌使用與建置經驗之調查研究(2007) 林品君; Pin-Chun Lin網路技術的發展,促進許多新興媒介的成長,其中以網誌(Blog)最受人矚目。網誌具有四零特性(零技術、零成本、零編輯、零形式),不論在學術或生活應用,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就圖書資訊服務而言,也有不少呼籲,圖書館應重視此一趨勢,並應用於圖書資訊服務之中。而近年來,不少大學圖書館或館員已開始嘗試相關應用。除了圖書館利用網誌做為資訊服務的傳播與互動管道外,館員個人的使用及建置經驗其實更值得關心,畢竟館員的網誌素養會直接影響到機構網誌的品質。 本論文針對大學圖書館館員進行調查,瞭解其使用及建置網誌的經驗,以作為未來圖書館規劃網誌應用或瞭解館員社群特性的參考。本論文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台灣本島地區87所大學圖書館進行普查,共計成功寄發751份問卷、有效回收456份問卷;並輔以半結構式訪談法,受訪對象為問卷中最常被提及的4位網誌作者(即Blogger)。研究結果發現,大學圖書館員使用網誌的比例與頻率頗高,且以分享個人知識及記錄生活目的為主;「同儕或親朋好友間的交流」與「搜尋引擎」為得知網誌資源的重要管道;最常使用「知識型網誌」,且最常閱讀「圖書資訊學」主題;相較其他網路媒體如BBS、個人網頁等,大學圖書館員閱讀網誌的深度偏向「詳細閱讀」;在閱讀或瀏覽網誌時,相當關心「網誌內容的更新頻率」、「可信度/可靠度」、及「著作權問題」;就有效問卷中,近六成有網誌建置經驗,比例頗高;就建置類型,則以「日記型網誌」最多、「知識型網誌」居次;就建置的網誌內容,主要提供「閱讀隨筆心得」、「工作學習心得」、及「書寫翻譯文章」;而建置目的,則最希望獲得「與同業間交流分享資訊」的機會;就建置過程,主要遭遇之困難包括「網誌內容品質的維護」、「平台的選擇與轉移」、「網誌內容備份」及「模板設計」等,而解決之道則多以「自行摸索,再詢問有經驗的人」為主;大學圖書館員普遍認同網誌對個人學習及知識分享具有正面影響。Item 日治初期《臺灣慣習記事》中的漢人婦女論述(2016) 林品君; Lin, Piin-Jiun本文透過《臺灣慣習記事》中漢人婦女相關議題的書寫論述,去討論日治初期臺灣慣習研究會對於漢人婦女所關注的範疇內容,以及日本殖民政策與其婦女論述之關係。 在後藤新平的生物學政治強調尊重舊慣與科學調查之原則下,臺灣慣習研究會可以說是舊慣調查事業之興盛時期,最早出現的重要調查機構。該會可謂是官方性質濃厚的研究機構,亦被視為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外圍機構。由於《臺灣慣習記事》為頒予給會員之機關雜誌,某種程度而言代表了日本官方的聲音;亦可作為此一時期(1901-1907年)之階段性論述。《臺灣慣習記事》針對漢人婦女所關注的焦點,可以分為婦女形象與婦女身分關係兩個部分;而雜誌相關記載內容分類,又以婚姻關係、繼承關係、纏足等議題最為多,亦可作為婦女形象與婦女身分關係中最主要之論述面向。 《臺灣慣習記事》所建構出的漢人婦女形象多帶有負面的特質,從中可以看出殖民當局基於統治之需要,特別視纏足為「陋習」、「文明之恥」,藉以對於漢人婦女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解纏足運動方面,雖然讓婦女們擺脫了身體的束縛,實則是因為殖民地之勞動力需要;女子教育方面,重視的是實用性的能力培養,與賢妻良母的品格陶冶;更可見得此現代化改造政策目的,亦非以謀婦女福祉為著想,亦非以解放婦女為目標。而婦女身分關係,在司法改革的過程中,亦非將婦女置於現代化法律下的平權或是相對的權利義務關係,可以說是在延續傳統男尊女卑父權社會之再生產的框架,漢人婦女亦成為了在家族父權與國家父權所交織出重層結構下之壓抑對象。 殖民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不僅是日治時期臺灣法律改革過程中始終存在的一貫性特色,對於臺灣漢人婦女在各方面的發展或是改造之方向,都可見殖民地統治政策的目標才是最重要之決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