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姿君"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國文教科書中現代散文人情書寫之研究——以107學年三家版本為取材範圍
    (2021) 林姿君; Lin, Zi-Jun
    現代散文在國中教科書當中所占比重極大,國中階段所選擇的現代散文,內容涵蓋以「人」為出發,以情感作為文本體現。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散文在國文教科書當中的人情書寫之內涵,體察現代散文在國文教科書中作為教材,其教學的核心價值。藉由分析各家版本國文教科書中的學習重點、題解、賞析等內容,以期瞭解在國中國文教科書編撰上,教科書所編選的教材內容是否有符應學生學習及理解文本的總體價值。研究者在國中任教,長期以教科書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在各家爭鳴下,教科書出版社不斷推陳出新,在教材內容的編選上,每年會作調整與變動教材內容,長期下來對於教科書的編排及選擇上有基本的認識。研究選定以107學年度的教材為研究主要題材來源,探討國文教科書選文當中的現代散文人情書寫內容,以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針,討論國中國文教科書當中現代散文的文本價值和具體內涵,以此探討國中教師在教學與國中學生學習教材中所涵蓋的核心概念。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生媽寶知覺與智能信念及技能求助行為之相關研究
    (2017) 林姿君; Lin, Tzu-Chun
    摘要 直升機教養對大學生在學習及生活上的影響已備受討論,本研究將探討國中生的媽寶知覺、智能固定信念以及技能求助行為之相關情形,以國中生活科技動手作課程為背景,探討學生的媽寶知覺、智能固定信念、技能求助行為之相關,驗證其模型與研究資料之適配性,及智能固定信念之中介效果。此外,針對不同性別下的各構面做差異性之探討。   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之問卷調查法,採新北市三所國中在生活科技課程中進行機械手臂單元之學生,共21個班級。在學期結束進行問卷調查,有效回收問卷559份,女生293位,男生266位,問卷資料應用SPSS22及AMOS20進行差異性、關聯性及驗證性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生活媽寶知覺及學業媽寶知覺對於個人所持的智能固定信念皆有顯著正向相關,代表生活及學業媽寶知覺愈高的學生,愈認為能力是無法經過努力而增長的。此外,智能固定信念對執行性求助有正向相關;智能固定信念對工具性求助有負向相關。本研究模式具有理想的整體適配度和內在品質,媽寶知覺、智能信念及求助行為具有相關,且智能固定信念在不同媽寶知覺與不同類型的求助行為之間具有中介效果。最後,不同性別國中生只有在學業媽寶知覺有顯著差異。 最後,在上述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後,產生研究貢獻及針對家長及教師在教養方面提出未來研究之相關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應用生活技能於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及家庭功能之成效初探
    (臺北市健康生活與成功老化學會, 2009-04-01) 林姿君; 郭鐘隆; 黃久美; 龍芝寧; 李子奇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習生活技能降低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及提升家庭功能之成效初探。本研究採二組前、後測之類實驗研究設計,立意取樣113位國中在學學生之家長,以結構性問卷進行資料收集。實驗組參與每週一次的生活技能活動,每次100分鐘,為期4-6週。研究結果以t檢定、卡方檢定、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並在活動結束後訪談實驗組,了解對整體活動的評價。研究結果顯示在二組共變數分析比較上,親職壓力總分、各次量表以及家庭功能各次量表得分上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在介入前後,親職壓力於「總分」、「親職愁苦」、「親子互動失調」次量表以及家庭功能於「衝突性」及「溝通」次量表在前後測均有顯著改善。另外,多數研究對象認為生活技能對自己有所幫助且應用於子女互動後,自覺親子關係因此得到改善。透過此研究提供學校護理人員處理國中生家長親職壓力及家庭功能的介入計畫參考建議。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探討用戶生成內容於餐飲業網路行銷之應用
    (2019) 林姿君; Lin,Tzu-Chun
    近年來,因為社群網路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SNS) 的活躍及普及,個人發布於SNS中的訊息變得越來越具有影響力。於Web 2.0的背景之下,網路使用者注重於建構共享、創作和交流的SNS環境,因而產生用戶生成內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消費者不僅會藉由SNS分享、交換意見,也會提供相關產品的體驗經驗,並且透過網路獲取資訊。在資訊社會中,圖片於訊息整體的影響力也變得更加重要,能夠有效的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目前尚未有文獻針對個人發布於SNS中的訊息呈現模式進行最佳效率之分析,本研究將SNS平台Instagram貼文之文字長度、可讀性、實體環境相片及餐點相片數量做為投入項;按讚數量及留言數量作為產出項,以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計算效率值,求出最佳效率的貼文呈現模型。本研究共收集894則介於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發布的Instagram訊息,使用DEA投入導向模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當Instagram中的UGC訊息使用7個字,控制其中難詞數量,維持文字可讀性數值於3.51,以及使用1張實體環境照片搭配2張餐點照片,能夠達到整體最佳效率值,持續引起觀眾對於這一則訊息的興趣 (感知愉悅性) 及討論 (感知實用性)。本研究之結果可以提供餐飲業者進行網路行銷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運用心智圖法之漢字聯想研究:以英語母語漢語學習者為研究對象
    (2011) 林姿君
    漢字負載著形、音、義的多重訊息,對母語為拼音文字的二語學習者而言,歷來是學習難點;除了漢字系統本身的困難度,學習者個別的知覺偏好(perceptual preference)亦影響習得。本研究藉字詞聯想(word association)與心智圖法(mind mapping)的方法,透過調查與訪談,探討中級與高級學習者在漢字習得過程中,認知傾向與語義網路的變化。 字詞聯想能顯示語言使用者腦中的字詞連結方式,該方式影響字詞的感知、學習和記憶;心智圖法則是將資訊圖像化的筆記工具,發軔於語義網路的研究,呈現方式亦為放射狀網路圖。本研究以心智圖法為報告方式,選擇難度為TOCFL測驗基礎級及HSK測驗甲級,字頻在120至170名間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字各一(月、本、見、字)為刺激字,針對36位(中級19位,高級17位)在台灣學習漢語的英語母語者,一對一實施字詞聯想測驗、知覺偏好問卷調查,以及訪談;此外,亦訪問了5位現任華語教師,請其就漢字教學的現況提出看法。 研究結果顯示:(一)各字的主要反應詞及聯想類型分布不同,會意字的部件相關聯想傾向較高,形聲字的音韻聯想傾向較高。顯示漢字結構影響聯想內容,表音性與音韻聯想比例相關。(二)四字均以意義聯想為最多,其後依序為形體、音韻及個別化聯想。對照過去研究,可見二語者與母語者的共通性。(三)兩組的主要反應詞及排序不同,中級組傾向產出形體聯想,高級組則有較多意義聯想。顯示兩組處理速度不同,高級組較快觸及心理詞典。(四)聯想類型分布隨漢語程度改變,由中級至高級,形體及音韻聯想的比例降低,意義聯想增加,在比例上逐漸接近母語者,顯示學習者語言認知的發展趨勢。(五)個別受試者的知覺偏好與聯想有關,高視覺偏好者採用圖示及色彩表達的比例高,高聽覺偏好者易產出高比例音韻聯想。 最後筆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一)漢字學習有漸進性及個別差異性,應注重各字的排序與特性,安排於各級程度課程與教材內。(二)教學時可運用聯想網路概念,呈現適當的關聯字詞,以利學習。(三)字詞聯想及心智圖法原理可應用於教學及教材設計,亦可用於測驗編製。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