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子斌"
Now showing 1 - 20 of 32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IEA 國際公民教育與素養調查研究(ICCS2016)( I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13/6-2014/5) 劉美慧; 陳柏熹; 董秀蘭; 林子斌; 陳麗華; 黃美筠Item 一所國民中學校長服務領導於學習共同體之實踐(2017) 黃彥博; Huang, Yan-Bo在一所學校中之中,校長為最高的領導者,而校長領導也一直是許多學者們所欲探討的主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更加深入的研究後,領導理論已經出現了新興領導理論,而校長服務領導也已經開始有了更多的討論。本研究研究一所臺北市國民中學(快樂國民中學)之校長,探究其如何運用校長服務領導策略去領導及影響個案學校中的學習共同體及學共社群。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以參與觀察法與半結構式訪談做資料蒐集,研究者針對資料做分析處理之後,得到的研究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服務領導人格面向策略讓學共社群教師擁有高度自主性 二、服務領導任務面向策略讓學共社群目標明確 三、服務領導過程面向策略讓學共社群一步步被建立起來 四、服務領導人群面向策略使得學共社群教師能有所發揮與成長 根據以上的研究發現,希望給予各學校單位、教育行政單位以及後續之相關研究做一參考。Item 一所完全中學教師兼行政工作處境之研究(2016) 徐詩柔; Xu, Shi-Rou「行政人才荒」是學校領導重要課題。本研究選擇一所完全中學為研究場域,由於完全中學的行政組織架構相較普通高中會複雜許多,更能凸顯學校行政面臨人才流動頻繁而影響其穩定的嚴重性。本研究以激勵保健理論對 教師兼任行政職務處境進行研究分析,探討在完全中學組織脈絡下,教師兼任行政工作的處境,以及影響教師續任行政的因素。 研究過程採取訪談與文件分析方式蒐集資料,訪談對象包括 3 位主任、8 位組長與 1 位導師,共 12 位教師,綜合文獻探討及訪談研究結果之結論如下: 一、完全中學獨特的組織文化會對學校行政團隊帶來挑戰。 二、學校行政工作對教師的誘因不足。 三、新進教師是學校找不到人兼任行政的解決方法。 四、行政工作負荷重與易受教師責備是資深教師不願兼任行政的原因。 五、現任兼行政教師對行政工作不滿意的感受較高,但會因個人因素與成就 感的平衡,而激勵其願意續任行政。Item 中師協同與外師協同執行雙語教學之助力與挑戰-以新北市兩所雙語實驗課程學校為例(2022) 王聖慈; Wang, Sheng-Tzu本研究旨在探討在雙語實驗課程學校中師及外師協同方式參與雙語實驗課程計畫的角色,以及在教學與行政層面面臨之挑戰與其因應策略,藉此了解外師參與雙語教學計畫推動之差異與情況。本研究以個案研究作為取徑,以深入了解個案學校雙語師資協同狀況,本研究選擇兩間個案學校分別在執行中師協同與外師配置兩種方案下,於學校教學及行政端面臨到哪些挑戰並如何有效因應。本研究透過訪談與文件分析之方式蒐集資料,根據文獻探討之內容、個案學校中雙語教師的訪談及個案學校執行雙語實驗課程相關計畫資料與成果,予以分析討論及歸納整理,主要研究結論如下:一、 外師協同雙語教學之學校多辦理交流活動與研習,透過校際間交流與合作,支持並協助外師與雙語團隊發展雙語課程二、 雙語師資不該仰賴英語教師及外籍教師,英語教師及外籍教師可作為語言教學、教學活動設計諮詢者,協助學科領域教師進行雙語課程備課三、 執行雙語課程之學校應組織雙語共備社群或團體,以凝聚校內教師之共識以及外師的歸屬感四、 外籍教師協同雙語教學困難多,應尊重其教育專業並多給予適度關心五、 學校行政組織需提供更多專業多元協助與資源,以減少雙語教師的負擔。根據上述研究結論與發現,提供學校、現場教師及政府教育機關建議,並作為日後雙語教育推行之參考。Item 公立實驗教育學校教師學校品牌形象知覺 對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2022) 陳芊邑; Chen, Chien-Yi本研究目的是在了解公立實驗教育學校教師之學校品牌形象知覺以及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現況及其兩者之間的相關情況,研究方式採用問卷調查法,發出問卷為 268 份,收回樣本數 236 份,回收率達 88%,取得有效樣本 203 份,問卷之有效回收率為 75.7%。問卷結果以描述性統計、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以及迴歸分析的方式進行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如下: 一、學校品牌形象知覺整體和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現況良好。 二、學校品牌形象知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有高度的相關性。 三、迴歸分析中「學校品牌形象知覺」對「教師工作滿意度」具有 86.9%的 解釋力。 由此可以得知,若改善學校品牌形象知覺有助於教師的工作滿意度的提升, 希望公立實驗教育學校的教師能長期留任,使教育理念落實並讓實驗教育學校的 發展更趨完善。 關鍵字:實驗教育學校、學校品牌形象、教師工作滿意度Item 台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2008~2014分析研究(2015) 林雍智; Lin, Yung-chi本研究旨在分析臺灣2008~2014 媒體素養教育政策之發展與相關配套,並綜合分析之結果,提出可供臺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發展上之參考。 本研究以張芳全(2003)的政策分析架構對臺灣媒體素養教育政策進行分析,並採用深度訪談的方式,訪問有媒體素養教學經驗之國中小教師、種子學校執行人員探討其對近五年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的發展與看法,給與未來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建議。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 一、台灣媒體素養教育雖有政策,但卻缺乏相關配套與持續性的實踐 二、媒體素養政策執行人員認為政策規畫缺乏可行性與明確性 三、台灣近五年媒體素養教育有逐漸沉寂之趨勢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茲提供教育行政單位、學校行政單位與後續研究作為參考。Item 國中英語科教師全英語教學之教學轉化歷程研究(2023) 林怡葶; Lin, Yi-Ting因應《2030雙語政策》提出的高中以下英語科進行全英語教學之目標,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英語科教師進行全英語授課的教學轉化歷程,並且分析社群對教師教學轉化歷程的影響,以及探究英語教師運用何種教學方法與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與習得教學內容,因此研究者採取個案研究法,並透過訪談、課堂觀察與教學相關文件分析,以瞭解一位國中英語科專家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社群對此歷程之影響,以及教師採取何種教學方法與策略幫助學生理解全英語課程。研究結果顯示,個案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以全英語教學之理解為核心,盡可能地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溝通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接著根據理解將教科書內容轉化為連結真實情境、可理解與符合目標的教學內容,並隨時檢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學習狀況,並進行反思與得到新理解,以期修正與改善未來的教學。再者,個案教師因為參與社群得到教學專業的增能與心靈層面的支持,更加強化教學轉化歷程的不同階段且具有正面的影響。最後,個案教師運用不同的方法與策略呈現教學內容,像是藉由漸進式的任務式課程編排、妥善規劃的課堂語言,以及多元鷹架的搭建,如:多模態融入、差異化教學與適當的第一語言輔助等策略,以幫助學生理解全英語課程。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最後提出結論與建議,以供英語教學者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作為參考。Item 國民中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研究-以臺北市三所學校為例(2021) 曾正一; Tseng, Cheng-Yi本專業實務報告旨在暸解台北市三所公立國民中學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現況,探究三位教務主任在進行課程領導時所扮演的角色為何?歷程及其相關策略又為何?以及教務主任在課程領導時所可能遭遇的困境及其因應策略。 本研究透過訪談蒐集資料並予以分析討論、歸納整理,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壹、國民中學教務主任在課程領導所扮演的角色多元 本研究提出三項新發現課程領導者的角色 一、超前部署、課程的舵手。二、競爭型計畫的撰寫者。三、溝通協調者。 貳、國民中學教務主任在課程領導中的發展歷程 本研究在課程領導中提出十項歷程包括:一、確定課程發展方向;二、事先規劃,提前部署;三、溝通表達的藝術,推動課程;四、尋找規劃課程的熱血高手;五、師資結構的調整;六、彈性學習課程的試辦及宣傳;七、領域共備時間,專業對話;八、課程實施,逐步實踐;九、課程評鑑;十、建立模組,永續經營。 參、國民中學教務主任在課程領導的歷程中所採取的有效策略 本研究有三項有效策略之發現,一、申請計畫「一魚多吃」的策略,增加學校的經費挹注;二、「看見教師的需要,主動提供資源」;三、「包容態度」。 肆、國民中學課程領導遭遇的困境與解決策略 一、支持認真做課程的教師持續下去。二、「說服家長」支持彈性學習課程。Item 國民中小學教師對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及滿意度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2022) 林佳穎; Lin, Chia-Yin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認知、態度與滿意度,以釐清第一線的政策執行者對雙語教育政策的理解與看法。本研究採用量化取向的問卷調查法,以「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調查問卷」分析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的了解程度、看法與實施至今的滿意度,本研究共計抽樣54所臺北市國中小,發放810份正式問卷,共有603份有效問卷,研究資料透過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根據研究結果統整出以下研究結論: 壹、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屬於中高程度,滿意度屬於中等程度。 貳、不同學層、年齡、學歷、職務、雙語教學年資、英語檢定等級與是否屬於雙語學校之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具有顯著差異。 參、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態度與滿意度間整體與各構面皆呈現正相關。 肆、國中小教師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認知與態度對滿意度具有預測力。 最後,依據結論提出對臺北市雙語教育政策之相關建議,以作為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單位以及未來研究者之參考。Item 國民小學教師實施雙語教學模式研究-以桃園市一所國小為例(2022) 張承安; Chang, Cheng-An本研究主軸為探討國民小學雙語教師執行雙語教學的教學模式、雙語教學建構歷程以及雙語教學教師所遇到的困難,本研究為質性研究,並以個案研究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探討國民小學雙語教師的雙語教學模式。研究對象為桃園市一所執行雙語教學之國民小學,針對個案學校校內五位執行雙語教學之教師進行三次焦點團體訪談,分析個案學校校內教師對於雙語教學的理解、雙語教學模式、推行雙語教學近四年間的歷程與困難之處,研究結果發現:一、雙語教學模式界線模糊,個案學校以學生習得學習目標為主、彈性的中英文使用比例、搭配多模態的運用進行教學。二、雙語教學建構歷程包含雙語課程編製及後續持續修正,並讓授課教師彈性呈現。三、雙語教學建構歷程中需組織共備團體,支持教師發展與交流。四、雙語教學面對的挑戰可歸納為:雙語節數增加過快造成負擔、英文老師無法取代學科教師進行教學、校園雙語情境營造不易、雙語教學需要行政端與教師端有足夠的互信與溝通。最後,根據針對個案學校之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對於未來雙語教學的省思與實務建議,以作為國民小學推動雙語教學之參考。Item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中的課程領導之探究-以野百合國中為例(2020) 張彥宗; Zhang, Yan-Zong本研究旨在探討野百合國中學校本位課程的發展脈絡,及團隊成員如何在校本課程中藉由課程領導發揮影響力的過程?並提出課程領導者的角色任務、遭遇的困境與解決的策略。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描繪團隊成員進行課程領導的過程,藉由訪談校長、學輔主任、總務主任、輔導組長、導師及社會工作員等團隊成員,蒐集第一手資料,並輔以文件分析,以期能詳細釐清課程發展脈絡、團隊成員課程領導的過程、遭遇的困境與提出的策略。 根據個案研究的分析與發現,歸納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從學生的需求出發,結合環境脈絡,並從課程制度與運作模式等實務面落實課程發展,讓野百合國中持續深化學校本位課程。 貳、課程領導者的界定無關職務,只要能對課程實施提供支持與引導的皆為課程領導者。 參、校本課程決策缺乏全體教師共識,教師對課程認同感不足,加上課程領導 者角色鮮明、能力良好,讓教師能力弱化,進而角色邊緣化。 肆、教師流動率高,新進教師不熟悉課程內容與運作,導致課程銜接與深化的困難。 伍、藉由校長、中間領導者、課程分組組長及社工的分散式領導,讓野百合國 中能對各階段困境進行因應,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漸趨穩定。 陸、定期召開課程會議及發表教案,將資料上傳資料庫並更新,並廣邀課程 學者與專業人士增能,持續深化課程發展。Item 學校雙語教學可能實施策略─以臺北市一所國中為例(2021) 王俞蓓; Wang, Yu-Pei本研究旨在探討在「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的政策下,學校行政人員以及教師對於雙語教育政策的理解與學校實施雙語教育的歷程及實踐內涵。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設計取向,其中選擇個案研究作為研究架構,以深入了解個案學校具體如何推行雙語教育,本研究選擇一所位於臺北市之雙語課程實驗學校,分析該校推行雙語教育的背景脈絡,了解學校推行雙語教育的概況,並以「沃土」雙語模式為分析架構探討影響國中階段推行雙語教育的因素。 本研究透過訪談、參與觀察以及文件分析之方式蒐集資料,綜合文獻探討的內容以及對於個案學校中的行政人員以及教師的訪談,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雙語教育的推行需要給予教師時間與耐心進行調整,並且逐步凝聚校內教 師之共識與認同 二、雙語教育的推動需有彈性,教師可兼採多種不同的雙語教學法,並依照實際 教學情況調整以發展出適合的教學模式 三、雙語教育的推行有賴學校整體學習環境的營造 四、可透過雙語培訓計畫或是與其他教師協同授課,逐漸培養學科教師獨立 授課的能力 五、教師在課堂上的雙語教學可提供學生更多的語言輸入刺激,然而仍應以學科 內容的學習為目標 六、學校行政可採取多元彈性的方式協助校內教師雙語教育的進行 最後,透過個案學校的經驗提出對於臺灣國中階段實施雙語教育之省思與建議,並作為臺灣推動雙語教育時之參考。Item 專業學習社群運作之敘事探究— 以一個中等教育階段跨校社群為例(2020) 林品慈; Lin, Pin-Cih本研究以跨校社群為敘事主軸,以敘事研究方法撰寫社群成員的生命故事,透過敘事分析來逐一建立每位成員的鮮明樣貌,並從中把社群成員的經驗再意義化, 以剖析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方式。最後,透過 Riessman(1993)的敘事分析過程,綜合整理出跨校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特點如下: 一、內部成員的凝聚方式,包含「找到成員共同關心的價值」、「核心人物以信任 串起成員」與「異質性高的成員能拉緊內部連結」。 二、對外產生影響力的方式與原因,「從相同身份、相同理念的人開始影響」、「拉 高位階以擴展影響力的觸及範圍」與「建立個別成員的影響力系統」。 三、應對變革環境的運作策略,「在信任的前提下運用科技快速連結」、「依據情 況來產生分工方式」與「從根本著手展開各種改變」。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與結論,提供教育政府機關與教學現場教師建議,並作為後續社群運作參考。Item 建構以食安議題為核心之國小媒體素養課程方案─以食品添加物為例(2017) 潘香汝; Pan, Hsiang-Ju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將食安議題發展成媒體素養課程,融於國民小學健體領域,並探討學生的媒體素養表現,及實施過程對教師教學專業知能的影響。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桃園公立小學六年級班級為研究場域,研究參與者共30位學生,進行為期十周,共計25堂的行動研究。課程一共進行兩階段,研究者根據第一次課程進行的結果,將問題修正,重新設計及實施。教學主題依據學生興趣,聚焦食安五大議題中的「食品添加物」。本研究採用參與觀察、訪談、研究者省思日誌與文件分析,歸納結論如下: 一、本研究認為採課程生態實踐模式發展融入式媒體素養課程為佳,課程發展從分析、情意覺察進而動手實作,三面向逐層遞進可提升學童媒體素養。 二、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切合時事及學生興趣,在主題、新聞文本選擇、輔助資料的選取上,以學童平時易懂、常接觸的媒體資料為主軸。 三、教學策略應從解析新聞開始,邀請相關人士現場論述新聞,比較報導文本,進一步編輯仿作與拍攝體驗,提升學生理解訊息產製與權力的關係。 四、經過行動研究不斷反省、修正的過程,研究者同時獲得媒體素養課程發展與食安議題的專業成長,拉近理論與實務的差距。 最後,本研究針對行動研究過程中遭遇之問題提出建議,期能提供日後從事媒體素養教育後續研究之可行方向與建議。Item 建構臺灣「沃土」雙語模式:中等教育階段的現狀與未來發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 2021-03-??) 林子斌; Tzu-Bin LinItem 教育改革的媒體再現:以111學年度大學入學方案調整為例(2017) 江宜芷; Chiang, Yi-Chih十二年國教的課程改革為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帶來改變的契機,大學升學制度的改革亦成為大眾和媒體報導關心的熱門話題。本研究從論述與權力的關係出發,分析教育改革中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論述如何被媒體再現,並形塑教育改革議題的公眾意象。本研究使用批判論述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作為研究方法,以111學年度大學入學調整方案作為研究個案,蒐集五家臺灣主流報社對於本研究個案的網路報導。本研究透過報導內容的分析,勾勒出教育改革過程中不同論述競逐的過程。 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點發現: 1. 學生缺席於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論述之中:儘管十二年國教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其他利害關係人也以學生經驗作為論述依據,但學生本身的意見並未被媒體或政策制定者所重視。 2. 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論述重視育才勝於選才:媒體論述偏重於大學入學制度對於學生學習和高中教學的影響,大學入學的評量標準反而未成為主流論述關注的焦點。 3. 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報導內容複雜且欠缺專業性: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媒體報導並未充分解釋其中的專有名詞,同時內容主要以受訪者的觀點為主,缺乏相關研究根據與論證。 4. 大學入學制度改革的形象負面且充滿衝突:媒體強調不同利害關係人意見相左之處,為議題營造缺乏共識且混亂的形象。Item 教育的支點:一所高中特色課程發展中教師領導之探究(2015) 李奐穎; Lee, Huan-Yin面臨十二年國教的改革浪潮之下,台灣的各級學校都需要做出適度的改變來因應這些挑戰。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如何藉由特色課程發散教師領導影響力來觸發學校組織成員的改變,系統思考作為課程內容之外,亦是提供學校另一種思考取徑,以適應世界局勢的變遷並創造高競爭優勢的策略。本研究採個案研究試圖描繪教師領導發揮作用的過程,並輔以訪談、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以期能夠詳細記錄下教師服務領導發散影響力之過程。 根據個案研究的分析與發現,歸結出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壹、教學年資與專業領導賦予教師領導之正當性 貳、教師領導需內部條件支持 參、分享促進頻繁地交流與情感凝聚的支持 肆、教師領導在特色課程影響力觸發教室內外的改變 伍、特色課程中教師領導影響力發散尚待解決人員面、結構面、技術面的障礙與挑戰 關鍵字:教師領導、特色課程、系統思考Item 新北市一所國中教務主任課程領導之研究-以一門彈性學習課程的發展歷程為例(2020) 劉展旭; Liu, Chan-Hsu本專業實務報告目的旨在探討開心國中教務主任的課程領導與一門彈性學習課程之交互關係、影響因素與課程領導實務作為。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透過訪談校長、教務主任及彈性學習課程教師,蒐集第一手資料,輔以參與觀察及文件分析。經由文獻探討、參與觀察及蒐集學校彈性學習課程相關文件,進行分析討論及歸納整理,主要結論如下: 壹、以「閱讀」為核心議題的彈性學習課程之教務主任課程領導,需依教育政策、師資及校內外資源,逐步修正觀念與做法。 貳、教務主任課程領導具有多元角色,並為中間領導一部分。 參、教務主任課程領導應採滾動式的修正政策,凝聚校內共識,務實的規劃彈性學習課程。Item 新媒體時代的校長領導:以媒體素養為視角的初探研究(2019) 王慕羽; Wang, Mu-Yu在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中,媒體環境的改變不只已經成為我們文化中的一部分,也進而對學校教育的環境產生衝擊與影響。校長是一所學校的領導者,必須要在變化的環境中掌握脈絡並因應學校內外部參與者的需求,本研究的目的便是探討在新媒體時代下校長領導與媒體素養的關係,並理解校長領導的情境脈絡下,需要什麼樣特定的媒體素養組合。 本研究以個案研究為取徑,訪談七位參與過「大學,請讓我們好好教孩子」連署活動,具有媒體參與經驗之公立高中校長,並以所屬學校為個案範疇,探討在學校環境與校長領導的脈絡下,校長對媒體素養的觀點。透過不同個案分析後,本研究發現新媒體的發展,一方面為校長提供以新媒體技術為治校工具的關係,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也與學校生態互相影響,成為校長經營管理學校時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奠基在這樣的基礎上,本研究整合並建構一個符合脈絡性的校長領導-媒體素養組合,這個組合強調領導焦點(校務正常運作、課程教學品質、學生學習中心)作為引導校長發展媒體素養知能的方向,並且將校長所需的媒體素養分為校長個別層級知能(媒體轉化、後設媒體認知、媒體責任)與學校團隊共享知能(媒體參與、媒體運用),整體而言,透過上述媒體素養組合,有助於校長在新媒體時代檢視其領導脈絡與專業角色,並藉此發展對應的媒體素養知能。 本研究提出的校長領導-媒體素養組合,透過與Buckingham媒體素養概念模型與新媒體素養框架的比較與分析後,進行了精緻化的修正與討論,並就媒體素養組合提供實務工作者應用上的建議與提醒,並對後續校長領導領域與媒體素養領域有興趣的研究者,提出後續研究可能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