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彥伶"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不同人口變項大學生之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差異比較
    (2007) 林彥伶; Yen-Ling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靈性安適、社會興趣及幸福感的關係,本研究以台灣北部(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及新竹市)之大專院校大一至大四之學生為研究對象,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靈性安適量表、社會興趣量表、幸福感量表及基本資料表。量表回收後的資料,以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及多元逐步回歸分析。主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不同自覺健康狀態、信仰之有無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靈性安適量表總分上沒有顯著差異。 二、不同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量表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年級及出生序的大學生在社會興趣上沒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從事不同休閒活動及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上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自覺健康狀態、社團、自覺家庭氣氛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幸福感分量表「知足喜樂」及「憂煩無力」上之得分沒有顯著差異。 四、大學生在靈性安適分量表「追尋生命意義」之分數對社會興趣總分最具有預測力;大學生社會興趣量表總分對幸福感「知足喜樂」分數最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對上述結果提供建議,以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單元性體育課程在國中「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實施現況之個案研究
    (臺灣運動教育學會, 2012-11-01) 林彥伶; 闕月清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國中學生知覺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對學習成就相關性之研究
    (2008) 林彥伶; Yen-Ling Lin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知覺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回饋對學習成就的相關性。研究對象包括一位國中體育專家教師與一位體育生手教師,及任教八年級學生,共68名(專家教師33名、生手教師35名)。教學內容為排球發球與低手傳球兩個單元,共八節課。教學過程全程錄音錄影,採用Fishman 與 Tobey 教師回饋觀察系統工具來蒐集與分析教師回饋行為,以學生知覺教師回饋量表的調查,瞭解學生知覺教師回饋的差異。以相依樣本t檢定比較學生學習成就之差異,以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教師回饋與學習成就之相關,輔以學生知覺訪談,分析學生知覺的教師回饋行為是否有一致。研究結果顯示:(一)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在回饋對象與目的的行為類目有不同的表現;(二)體育專家教師以八節共提供510次的回饋總數與每分鐘1.41次的回饋頻率,高於體育生手教師的459次與1.28次;(三)學生學習成就方面,體育專家與生手教師的學生都有進步的表現,且部分回饋類目與學習成就達顯著相關;(四)學生知覺方面,體育生手教師學生知覺教師回饋情形高於體育專家教師學生(生手學生M=3.26、專家學生M=2.31);(五)練習試作成功率方面,體育專家教師學生表現高於體育生手教師學生(專家教師M=.61、生手教師M=.55)。本研究發現可提供師資培育機構、學校體育教師與相關研究人員,在體育課程設計、教學與學術研究之參考。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生羽球運動能力指標建構及其迷思概念之探究
    (2013) 林彥伶; Lin, Yen-Ling
    本研究以試題反應理論的測驗觀點,分析學生動作發展與穩定情形,探討能力指標的適切性與使用時機,並探究指標內是否具有迷思概念的存在,以期建構一套系統性的羽球運動能力指標。本研究對象為國小三年級學生34人、國小五年級學生33人與國中二年級學生35人,合計102人,進行羽球之基本握拍、正手發高遠球、正手擊高遠球、正手平撲球、正手挑球等五項動作測驗。測驗過程利用攝影機進行全程動作拍攝,資料分析部分,是以Testgraf98軟體工具進行選項特徵曲線用以評估學生動作表現,並輔以半結構式的學生訪談分析迷思概念的情形。研究結果發現:此一羽球運動能力指標為難度適中且具有良好鑑別度的指標工具,透過選項特徵曲線可知,國小三年級以此能力指標評估羽球運動能力已趨向穩定,表示羽球運動的學習,可以提前至更早的學習階段進行指導,以求其動作的穩定發展;此外,國小三年級與五年級學生在能力指標內所產生的迷思概念較為相似,而國中二年級學生僅在少部份的指標中具有迷思概念的存在。經研究討論後,本研究主要獲致結論如下:一、利用選項特徵曲線可用於解釋不同年級學生的動作發展與能力穩定趨勢,有助於提供課程規劃與教材安排之參考;二、迷思概念的發生多以伴隨著正確動作的執行而出現,在教學實務的應用上,教師應先根據學生的動作發展情形,配合動作概念的分類要素,提供指導與回饋修正的訊息,連結穩定的動作反應。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高中體育課程之教師回饋話語所潛藏的性別意識
    (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 2013-12-01) 闕月清; 林彥伶; 鍾怡純
    本研究旨在探討體育課程中的教師回饋話語,分析其中所潛藏的性別意識,使性別平等的理想得以在體育課程中付諸實踐。本研究採立意取樣,選取臺北市三位體育教師及其高、國中三班性別不同之班級(高中男生班、高中女生班、國中男女混合班),進行16週體育課教學,透過自我評量回饋觀察法蒐集教師回饋話語,並以關鍵事件分析學生參與體育課經驗,藉以瞭解回饋話語對學生身體能力及身體意象是否有性別偏見之存在。獲得以下結果:一、在學生「身體能力」的表現中,教師皆以「給予訊息」、「指示說明」的方式進行教師回饋;二、在學生「身體意象」的表現中,教師皆以「讚美」與「批評」的回饋提供學生當下動作表現的身體展現;三、學生對教師回饋話語,皆無產生身體能力與身體意象之性別偏見,但女學生則針對需展現身體意象之相關課程較易產生自尊與生、心理適應之態度。本研究結論:本研究的發現可作為現場體育教師營造性別友善的運動環境之參考,以避免傳遞不當的性別意識。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