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wsing by Author "林惠敏"
Now showing 1 - 5 of 5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Item 企業實施教育訓練委外考量因素之研究(2006) 林惠敏; Lin, Hui-Ming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實施教育訓練委外之考量因素。採行質化之多重個案研究法進行研究,以訪談法收集資料,共訪談六家個案公司,將訪談內容整理為逐字稿,並進行分析與討論,歸納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企業實施教育訓練委外之目的可分為六種,分別是成本效益、運用顧問公司資源、學習顧問公司專業能力、學習外部知識轉化為內部所需、借重外部權威以提昇員工素質、尋求未來合作機會。 二、企業教育訓練委外之課程,可分為管理類、專業類、一般類課程。 三、企業教育訓練流程之委外,可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分析、設計、發展、執行、評鑑。 四、企業實施教育訓練委外之考量因素可分為四個面向,分別是顧問公司、企業經營、訓練資源、企業背景之考量。遴選顧問公司所考量之因素包括形象、專業、講師、服務、夥伴關係、溝通、成本;企業經營考量因素包括策略、主管是否支持、企業文化、訓練效益;訓練資源考量包括內部資源是否充足、訓練人員是否可負擔、時間效益及課程內容;企業背景考量有產業、企業規模、成立年數。 五、企業在實施教育訓練委外時,所遭遇之困難,包括講師授課方面問題、顧問公司溝通方面問題,以及對訓練單位之影響。Item 國小學童對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之繪畫表現研究(2022) 林惠敏; Lin, Hui-Min本研究旨在調查國小學童對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之繪畫表現,並探討不同地區、年級、生理性別的國小學童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之繪畫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進而分析不同階段學童繪畫表現特徵。本研究採問卷法,依方便取樣,以臺灣北、中、南、東地區,公立小學低、中、高年級為研究對象,計取得有效問卷1360份。資料以SPSS22.0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一、國小學童對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表現方式,依調查結果發現大致可分為四大類:表情體態類、經驗敘事類、擬物象徵類、其他類。經驗敘事類為國小學童對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最常見之繪畫表現方式。二、不同地區、年級、生理性別的國小學童對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繪畫表現,有顯著差異。中部地區學童以表情體態繪畫表現,顯著性高於其他地區;在經驗敘事與擬物象徵繪畫表現,顯著性分別低於其他地區。隨著年齡增加,國小學童在表情體態與擬物象徵繪畫表現,呈現增加趨勢;但經驗敘事繪畫表現卻呈現減少趨勢。對快樂情緒圖像,男性學童以表情體態及經驗敘事繪畫表現顯著性高於女性,而生氣情緒圖像,男性學童以經驗敘事及擬物象徵繪畫表現顯著性高於女性。三、在表情體態類繪畫中表現人物形象,愈高年級學童愈能畫出眼、口、頭髮及圓形或橢圓頭型來表現人物臉部細節,且能以幾何形狀(混合型)、衣服或其他配件來畫出正面身體姿態。若以經驗敘事類繪畫表現詮釋快樂與生氣情緒圖像時,多數國小學童並未主動表現空間概念。若有主動表現空間概念,相對於多數低年級學童能表現「基底線」、「X光畫」、「重疊」空間表現,高年級學童更能表現「三度空間」。Item 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2002) 林惠敏; Hui-Min Lin本研究旨在瞭解目前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之實際情況,並探討影響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之相關因素,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改善國小美術教育之參考。 本研究主要採用問卷調查法,輔以文獻分析進行探究。利用研究者自編之「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量表」調查問卷,以台灣地區北(台北縣)、中(台中縣)、南(屏東縣)、東(台東縣)四地區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研究母群,採用多階段分層比例群集隨機抽樣,並配合樣本大小成比例之抽樣技巧(pps)來協助抽樣,抽取85所公立小學,510位小學教師進行調查研究,問卷共回收358份,回收率達70.2%,經剔除廢卷之後,得有效樣本350份,作答有效率高達97.8%。利用統計套裝軟體SAS 8.1版進行資料分析,以樣本數、平均數、標準差描述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之實際狀況;以MANOVA、ANOVA、Scheffe method探討在各不同層面下,國小教師在美術教學態度上的差異情形;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探討影響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之相關因素。茲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目前國小教師皆持有積極的美術教學態度。 二、各不同層面下,國小教師在美術教學態度上的差異情形如下: (一) 學校行政制度: 1.不同「行政措施」、「學校規模」、「學校地區」、「教師間的互動」、「校長對教師教學的了解」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皆有顯著差異。 2.不同「校長理念」、「教育政策」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無顯著差異。 (二) 美術教學情境 1.不同「教材內容(適合度)」、「教室環境」、「師生互動」、「學生學習態度」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皆有顯著差異。 2.不同「教學資源」、「教材內容(配合度)」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 教師個人因素 1.不同「性別」、「年齡」、「婚姻」、「任教意願(喜歡與重視程度)」、「專業背景」、「擔任職務(教學工作)」、「人格特質」、「工作滿意度」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皆有顯著差異。 2.不同「教育程度」、「研習進修」、「擔任職務(行政工作) 」、「服務年資」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無顯著差異。 (四) 社會因素 1.不同「文化刺激」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有顯著差異。 2.不同「家長期望」因素下,國小教師之美術教學態度無顯著差異。 三、學校行政制度、美術教學情境、教師個人因素會影響國小教師的美術教學態度,其中影響因素以「任教意願(喜歡與重視程度)」對教師美術教學態度最為重要。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本研究針對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深入討論,並對教師美術教學與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具體建議。Item 破曉現黎明-焦點解決短期諮商在高中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之個案研究(2018) 林惠敏; Lin, Hui-Min本研究希冀透過焦點解決諮商(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簡稱SFBT)對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青少年在諮商中所呈現的歷程階段、所運用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技術與分析其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上所呈現的交互影響,以一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12次的焦點解決短期諮商的個別晤談,採質性個案研究取向,分別以諮商過程逐字稿、個案諮商後訪談及回饋問卷、家長、導師及朋友訪談資料、研究者觀察記錄等不同觀點加以分析探討,以深入了解個案的內心世界及與ADHD共處的心理歷程,研究結果呈現如下: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的焦點解決諮商歷程經驗:諮商目標的設定來自於重要他人對於阿祥的優勢觀察,目標有三(1)人際相處:察覺人我差異與克制行為衝動;(2)自我悅納:看見優勢能力、重新檢視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共處經驗;(3)生涯規劃:統整資訊以進行生涯決策、充實自我以進行生涯準備。 諮商歷程為建立關係=>擴大正向經驗=>轉化階段=>結束階段,透過四階段歷程的諮商,帶領個案重新檢視過去賦予正向意義與開始展望未來期許正向經驗。 焦點解決諮商技術對應ADHD核心症狀、執行功能的對應比較:「因應問句V.S自我控制」、「一般化&讚美技術V.S自我激勵」、「例外問句V.S注意力分散」、「重新建構技術V.S社交孤立」、「假設問句V.S自我對話」、「評量問句V.S自立參照」、「關係問句V.S自我指導」、「社交技巧練習制V.S衝動控」、「探問與隱喻技術V.S自我監督」 最終根據研究結果發現,提供未來實務工作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翻轉教室應用在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大家藝起來:美&醜的藝術對話」課程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 2016-09-??) 林惠敏; Hui-Min Lin本研究旨在瞭解翻轉教室應用在視覺藝術教學之實施情況,提出翻轉教室應用在視覺藝術教學之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建議,做為改善視覺藝術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方式進行,對象採取立意取樣方式,以臺中市南區國光國民小學六年一班學童29 人,其中男生16 人,女生13 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為自編之「大家藝起來:美&醜的藝術對話課程實施教師問卷調查」與「大家藝起來:美&醜的藝術對話課程實施學生問卷調查」,以及臺中市中小學校務評鑑—發展亮點學校之「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觀察表」、「投入行為觀察表」。研究結果顯示:一、翻轉課程設計—師生皆喜歡本課程以「美感」為主題的視覺藝術教學活動設計,採用廣義的翻轉概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學思達的教學策略「大聯盟分組選秀法」、「海螺計分方式」在教學上受到師生的喜好。二、翻轉教學方式—以學生活動為主的課程設計及數位科技的教學方式在視覺藝術教學上受到師生較高的喜好。三、翻轉課程幫助—師生皆認為本課程對學童最大的幫助是增加藝術(美感)知能,增加思考與表達力,顯示翻轉課程設計能幫助學生提高視覺藝術學習意願,並提昇高層次的思考與說話溝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