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sitory logo
Communities & Collections
All of DSpace
  • English
  • العربية
  • বাংলা
  • Català
  • Čeština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spañol
  • Suomi
  • Français
  • Gàidhlig
  • हिंदी
  • Magyar
  • Italiano
  • Қазақ
  • Latviešu
  • Nederlands
  • Polski
  • Português
  • Português do Brasil
  • Srpski (lat)
  • Српски
  • Svenska
  • Türkçe
  • Yкраї́нська
  • Tiếng Việt
Log In
New user? Click here to register.Have you forgotten your password?
  1. Home
  2. Browse by Author

Browsing by Author "林政儒"

Filter results by typing the first few letter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Results Per Page
  • Sort Options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與知識建構
    (2014) 林政儒; Lin Cheng-Ju
    引發筆者注意伊能嘉矩的臺灣知識建構,主要來自清代臺灣統治議題。伊能嘉矩在臺灣研究上的豐碩成果,直接影響戰後的臺灣研究,也因爲伊能嘉矩的歷史詮釋,造就出伊能嘉矩的臺灣研究史觀。本文試圖以史家詮釋歷史為切入點,分析伊能嘉矩知識建構時的思維,並且重新檢閱其來臺灣前後的發展歷程。分析方式著重史家的人物研究為主軸,結合時代背景中日本政府與東京人類學會對伊能嘉矩的影響,探究伊能嘉矩的發展歷程與建構的思維。 誠如伊能嘉矩來臺灣之初衷所云,「以自家自手,開拓自己的道路」,但這條道路走起來並不順遂。開啓伊能嘉矩來臺灣發展的契機,首先於1893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學習人類學,其後朝鮮與北海道調查學習。緊接著於1895年伊能嘉矩為創立自家之言而來臺灣發展。除藉由東京人類學會的「知識網絡」獲得更多臺灣知識外,伊能嘉矩也努力從頭學習臺灣知識,累積各項田野調查經驗,循序漸進的完成臺灣北部調查。並把握1897年的「蕃人教育設施準備に関する調查」機會,伊能嘉矩總算完成概略性的全臺灣調查。 1898年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的統治政策轉變,「半官方」組織的林立,以及後續的官方調查行動,給予伊能嘉矩更多發展的機會與舞台。同時,伊能嘉矩也逐步地建立屬於自己的學術網絡。相對的,此時的伊能嘉矩研究從以蕃人為主,因政策與身份任務因素而轉入漢人研究。學術發展以外,於1900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中,臺灣以日本殖民地身分成為展示給世界的展品,展品意象的建構來源之一為伊能嘉矩研究成果,影響往後日本的國內外博覽會的臺灣的展出意像。 1895年至1905年的潛心研究,以及後續數次的短暫來臺灣調查,在臺灣的十年研究歷程中,伊能嘉矩專注於自己的研究之外,仍需完成坪井正五郎的學術要求,以及配合臺灣總督府的政策導向。夾在兩者之間的伊能嘉矩,研究自主性經常受到牽制,但也藉由這兩大團體而獲得不同的發展機會。說明伊能嘉矩在官方、學術與自我的發展情況,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影響關係。 伊能嘉矩透過自己的治學之道與努力,建構出龐大的臺灣研究。從本文中分析,在研究歷程中與環境影響下造成伊能嘉矩許多的轉變,但伊能嘉矩仍不忘初衷的一步一腳印完成各項研究,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造就出豐碩的著作,更成為受後人注重的臺灣研究之一,也隨著研究者被重視與參考引用。伊能嘉矩的研究被廣泛沿用同時,歷史的詮釋也被大眾所接受採納。此外可看出一位臺灣研究中的巨人,是如何在各項學習與努力中逐漸茁壯的過程。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可依距離亮度調控之節能門口燈系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2017-06-??) 陳信全; 許陳鑑; 陳俊憲; 梁志瑋; 林政儒; Hsin-Chuan Chen, Chen-Chien Hsu, Chun-Hsien Chen, Chih-Wei Liang, Cheng-Ju Lin
    在這個響應節能減碳的時代,如何減少住家及商用照明燈具的能源浪費,著實是一項重要的課題。一般除了日用照明外,樓梯間夜間照明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項電源消耗。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感應方式的燈光裝置,例如:紅外線遮蔽感應、人體感應 (PIR) 偵測、或微波感應等型態照明燈。然而這些傳統燈具感應裝置僅能於有人靠近時,方才啟動點亮燈光,並不適合用於樓梯間的引導照明。本作品嘗試設計結合PIR 偵測及超音波感應來做為燈具的亮度控制,當人體在感應範圍內移動靠近燈具時,會依人體和燈具間的距離來控制燈具的亮度。此外,若當有人在門口逗留太久,亦會啟動攝影機拍照,並警示告知屋主。因此,本作品可提供樓梯間能於夜間隨人體靠近門口距離,而調節適當的照明亮度,以達到指引照明及智慧節能的功效;同時也兼具居家和工作場所的安全保障。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學術與人格的雕塑者-蔡錦堂教授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7-12-??) 津田勤子; 徐聖凱; 陳堅銘; 林政儒; 徐紹綱; Isoko Tsuda, Sheng-kai Hsu, Jian-ming Chen, Cheng-ju Lin, Shao-kang Hsu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臺北高校系列活動概況(2012 年10 月8 日至13 日)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2-12-??) 林政儒
    2012 年臺北高等學校創立屆滿90 週年之際,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舉辦,並且結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臺北高校同學會、日本蕉葉會等大力協助之下,舉行「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 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其中重點項目之一,是由師大臺史所主辦的「臺北高等學校創立90 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以下簡稱:臺北高校研討會),於10 月11、12 日舉行。此次議題以臺北高校為主要核心,內容包含臺北高校時期的文學創作、地理建築、歷史變革、學生生活,以及跟其他高校的比較研究,例如日本的成城高校、韓國的京城帝國大學預科。昔日身著敝衣破帽意氣風發的少年,現在都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老紳士,他們的故事與臺灣過去的歷史,透過此次臺北高校創立90 週年系列活動,讓師大師生甚至世人知道,這塊土地上過去曾屬於臺北高校生的青春年華。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近代東亞中的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活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林政儒
  • No Thumbnail Available
    Item
    「近代東亞中的臺灣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活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3-12-??) 林政儒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25 LYRASIS

  • Privacy policy
  • End User Agreement
  • Send Feedback